你思考过河流的生命吗?当你追求自由的时候,你想过河流也追求自己的自由吗?
河流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干流与支流、湖泊、湿地的“血脉”沟通,来自于自由流淌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系统。河流的形成、发展、演变是一个自然过程,河流的生命规律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并对外界行为有着强大的反作用力和规范。人类对河流生命系统的肆意破坏,必将扼杀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命力。
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既是流域内所有生命形式的发源地,也是它们的载体。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江、河、湖泊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河流从源头一路奔泻而下,携带着大量有机质和泥沙,把它们沉积于洪泛平原,形成中下游地区肥沃的土地。人类文明就发源于这样的洪泛平原上。尼罗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恒河、黄河和长江等流域的人类文明发展历史都记述了这一事实。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长江,不仅是人类的栖居之地,还是流域内所有生命系统的繁衍地。长江流域生物物种占中国所有物种的一半以上。所以,当我们在各种类型的河流上修筑电站、大坝的时候,也应当考虑到这些工程会否给其他生命的生存带来威胁。
河流独特的生态功能是地球生命系统中进行能量流动和物种循环不可或缺的。河流使水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循环,连接起地球的生命系统。地球上纵横交错、奔流不息的河川,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宝贵的淡水,滋润着流域内的各种生命,就像人体中的血管把氧气和营养随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奔腾的江河如大地的动脉,众多的潺潺小溪则如遍布大地的毛细血管。而一旦动脉或毛细血管被堵塞和改变,就会发生悲剧和灾难。
近年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科学家提出“还河流以生存空间、退田还湖、减少堤坝、重建河流生命网络”的理念,在中国的长江,在欧洲的莱茵河、多瑙河和美洲的密西西比河等许多地方开展了“生命之河”项目,号召人们还给地球健全的生物、化学、水文、生态、文化和经济功能,恢复河流的生命活力,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家园。在科学家看来,全世界都需要“重新定位人与江河的关系”。
莱茵河蜿蜒流过9个国家,其流域都是工业高度发达地区。莱茵河下游的荷兰同中国一样,土地紧缺。荷兰曾广泛地进行围湖造田,围海造田,以至到20世纪下半叶,莱茵河水灾频发,水质恶化,两岸居民深受其害。世界自然基金会自1987年开始探讨并实施在莱因河恢复湿地、重建河流生命活力的项目。该项目得到荷兰政府的重视,并推广到整个下游地区。如今,莱因河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了,其净化功能得到充分体现,清洁了这条对西欧工业化作出过突出贡献、也付出过环境代价的重要国际河流;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得到极大恢复,一些多年不见、甚至在人们记忆中已经淡忘的鱼类和水生植物种群神奇般地重现了;河流的安全性提高了,洪灾风险降低了。1995年后,莱茵河再也未对人民生活造成危害;河流的旅游价值提高了,促进了河流水文化的回归。观光者越来越多。其生态系统的美学价值重新体现出来。到过莱茵河的人们都会认为,那里正在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
人类对江河的改造(现在看来很多是破坏)是全球性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总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宰,相信“人定胜天”。尤其在工业革命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对河流进行肆意改造的不良后果,往往要过许多年甚至几代人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所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河流的生命活力,学着尊重和遵循河流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减少人为的干预与破坏,为河流让出空间,让河流永远保持与生俱来的生命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