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名企业家,在责任意识的驱动下,出资创办环保基金,以治理内蒙阿拉善沙漠为起点,尝试迈出企业家承担社会公益事业的“万里长征第一步”
大约有100名企业家,打算每人每年拿10万元出来,以10年为期,组成一个公益基金会,用于中国北方沙尘暴治理。
在中国,企业家主动承担环境和社会责任,围绕环保目标,共同建立公益基金会,这在中国历史上尚属第一次。
他们将于世界环保日前后,聚集到内蒙古阿拉善沙漠的月亮湖,召开“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大会及SEE基金会筹备大会”,探讨中国企业家如何能够以非政府组织的形式、在平等、透明、公开、民主的原则下进行高效率的环境保护活动。
中国科学院的专家认为,阿拉善是中国北方一个重要的沙尘暴源头,沙尘直到北京、韩国、日本、甚至美国西北部地区。百名企业家打算以阿拉善沙尘暴的治理为切入点,尝试迈出企业家承担社会公益事业的“万里长征第一步”。
发达国家的发展史显示,非政府的公益力量,与政府、舆论一道构成了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三个轮子。企业家是社会公益中的支柱力量,数以万计的基金会中,90%以上的资产出自企业财团,从而构成西方社会庞大的公益基金体系,该体系在透明、合理的运作制度保证下,以社会乃至人类福祉为己任,从事各种公益事业。
在中国历史上,由企业家自己发起,并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基金会一直是空白。现有的1000余家基金会均属慈善性质而非公益性质,多是政府机构的延伸。百名企业家建立公益基金会的想法始于2004年的2月14日。从发起人名单上看,多数为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在各行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公益事业是一种没有终点的、艰难的长征,这些企业家如何迈出第一步,将直接决定他们从事公益事业的愿望的成败与否。发起企业家们认为,为了保障基金会的公信力和效率,基金会的运作必须严格遵循务实、公开、透明、民主、公众监督的原则。基金会的一切活动及财务状态,将在网站(www.see.org.cn)上公开,接受出资人及公众的广泛监督。
鉴于西方公益基金会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管理经验,企业家们拟定,基金会将参照有116年历史的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的运作模式,在运作过程中逐步建立可以交叉监督、分权管理的良性循环机制,也希望为今后真正意义的非政府机构树立一个操作范例,探索一套适合中国社会公益事业的健康的散财之道。
相关专题: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