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几种不成熟的结婚

几种不成熟的结婚



作者:不详    转贴自:不详


(转 http://www.lingyuan.net/bbs/dispbbs.asp?boardID=31&ID=9563

问即将结婚的青年男女,你为什么要结婚?愈来愈多的人回答:“因为我们彼此相爱!”也许有些人不好意思说彼此相爱,而改口说成因为我爱他(她)!更有些人可能对自己没有把握,则回答因为他(她)爱我!“都是为了爱!”“爱情至上!”渐渐成为现代青年恋人的口号。 

男女结婚都是为了爱吗?从我这几年学习经验和处理一些男女感情和婚姻问题的实例看来,我发现事实却不尽然,男女结婚有时只是假借爱情之名,实际上却另有动机。较常见且容易造成问题婚姻的动机约有下列七种: 

1.       出于同情 

同情心常使交往中的男女产生爱情或者同情。对方有某种残疾或不幸的遭遇,有时极易使人与之深交,而且很快的决定结婚。在尚未正式正视对方的残疾或不幸的遭遇,就坚决地且匆促地结婚,往往是因为强烈的同情心驱使,只是当事人把这种同情心当做是纯真的爱情。 

又因为现在的青年男女恋爱机会较多,失恋的事自然也较不可避免。然而,有些人为了留住对方,竟然采取“被同情”的手法,向已表明分手之意的恋友诉苦说:“……我爱你,没有你我活不下去……如果你不相信,明天看报纸就知道了……”男人为求得对方的同情,甚至心自杀方式威胁对方,常令意志力较弱丢面子富有同情心的女孩因而“屈服”。 

出于同情而结合的婚姻,如果美满当然很庆幸。但是,如果不如意,夫妇在吵架时,一方可能会冒出“当时嫁给你,只是为了同情你,我根本没爱过你。”此时,不只双方都受到伤害,且其程度远比当初拒绝对方所造成的伤害更严重。 

2.       为逃避不愉快的家 

家是培养自尊的重要场所 

凡是快乐的,有信心的杰出青年有一个共同点:高度的自尊。自尊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学来 

的。学习自尊的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就是“家”。 

爱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个人的智力及情感需要被刺激,被启发。童年没有获得爱 

会变得消极,悲观,没有安全感,不被爱会导致精神官能症。 

   自尊(Selt-esteem)(自我价值)和自爱有很密切的关系。一个有高度自尊的人对自己有积极的看法才能欣赏自己、爱自己。自尊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来的。学习自尊的第一站就是“家”(home)。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对自己的评价是空白的。周围的人怎么看他、待他,他就学习怎样看待自己。如果照顾他的人,尤其是他的母亲给你送出的信息是肯定的,是积极的,即是:你是有价值的,你是可爱的,我无条件地接受你,爱你,别人给他的爱是肯定便奠定了他的自尊——自我价值。 

孩子大约在五至六岁,他的自尊几乎就已定型了。学校、社会会影响他,但影响不大,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家及他和童年。有高度自尊的孩子在学校或将来进入社会能承受很多的失败和挫折。但是自卑的孩子——“自尊心低”虽然经验到许多成功,但他始终怀疑自己的价值及自己的能力。 

父母的每一句话,脸部的表情,手势都在给孩子传出信息,告诉他,他是否有价值。许多父母没有注意他们送出的信息会影响孩子,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送出的什么信息,口不择言。因此,父母对孩子说话必须注意声调、语气,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情绪、不满,愤怒转移到孩子身上,以免伤到孩子的自尊。孩子对大人的责备非常敏感,例如,孩子和同学打架,妈妈骂他:“王八蛋、坏蛋”孩子只记得自己是“王八蛋”、“坏蛋”记在心里,想自己是一个不被欢迎,不被喜爱的孩子。 

心理学家柯柏斯密士(Copet Smith)花了六年的功夫,研究一千七百四十八中等家庭的男孩子及他们的家庭,他发现凡是快乐,有信心的杰出青年都有一个共同点:高度的自尊。他认为父母想要让孩子们高度自尊,是可以做到。而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种族并没有关系,孩子对自己的看法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怎样看他,或者他认为父母怎样看他,他就会怎样看自己。柯柏斯密士发现这些有高度自尊的杰出青年,童年时代家庭有三个特点: 

A.父母慈爱 

在一个温暖、和谐,父母慈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对自己有积极的看法,对自己充满信 

心。孩子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使你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也会学习尊重自己,喜欢自己、爱自己,对别人的指责,批评比较不在乎。相反,在一个破碎、冷酷、无情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因为他常生活在不和谐、冲突、矛盾、不安中,他没有经验到详和、慈爱和秩序,他很容易焦虑、紧张、没有安全感。 

B.父母的管教 

   父母给予孩子适当的管教也是很重要;父母管教不够严,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因为父母没有指导他,他会不知所措,或只好他。管教过分严厉也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认为父母对自己苛刻是因为父母不喜欢他。因此,给予孩子适当的管教,并以鼓励代替惩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父母如果随便打骂孩子,不仅伤害孩子的身体,更伤害了他的心理,也就是他的自尊。 

C.民主 

   太专制的家庭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父母立下家规和严教的范围以后,要鼓励孩子提出意见,孩子提出的意见即使幼稚,也要认真考虑。民主,客观的父母会接纳孩子的看法,常和孩子保持沟通、交谈,和孩子做朋友,把孩子当作大人一样看待尊重。家里有什么事,或需要孩子效劳地方大家一起开会决定、商量、讨论。在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勇于发言,对自己有信心。孩子被欣赏,过错被容忍,并且有开放的沟通及弹性的家规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 

    有高度自尊的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他有安全感、有爱心、同情心、有责任感,待人忠诚、友善。他表现喜乐、满足、亲切、热诚、活泼。他常觉得我行,你也行。“I am O.K, You are O.K”。 

自卑的人对自己没有信心,不喜欢自己,不欣赏自己,怀疑自己,生活很苦闷、空虚,他常排斥别人,他常要求别人满足他、爱他。他甚至借着的刺激,吃、喝、嫖、赌来填满心中的空虚。他表现不满、沮丧、焦虑,他的信念是我不行,你也不行。“I am not O.K ,You are not O.K”。 

一个人是否有高度的自尊(自我价值高,对自己的看法积极)和他的人际关系及婚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一个有高度自尊的人必定能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及幸福的婚姻,一个自卑的人无法缔造美满的婚姻,他的家可能成为有问题的家庭,将来的孩子必定是有问题的孩子,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尊,影响一个人终身的幸福,影响他的事业及前途,也影响他的婚姻。一个家庭不一定有能力,也不必要供给孩子物质方面的享受,但父母要尽量制造一个温暖、慈爱、和谐的家,培养孩子的自尊。 

童年没有获得爱便会转而追求其他代替品 

爱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第一个人都有被爱,被接纳及被尊重的需要。如果得不到,便转而追求其他代替品。这些代替品是:权势、财富、地位、学识、藉以证明自己的重要及提高自己的价值。当一个人不被爱,不被尊重时,他会不惜牺牲一切挣扎或勾心斗角以达到高人一等的地位,只是为了使人瞧得起自己。人的心中常有一个无声的呼唤!瞧我,我是多么的重要。 

一个人若从小就得到爱,有情感成熟的父母,家人把他抱在怀中加以抚爱,使他感觉安全和被爱,长大后就不需要追求爱的补偿,也还会变为过份迁就或侵犯别人,他也不必藉着行为或外在的金钱、财势或地位来赢得别人的爱及尊重,因为他已经得到爱,他有安全感及内在的充实。 

专家们的研究报导指出:“钱”、“知识”、“地位”虽然能令人快乐,但是“爱”才是快乐的“泉源”——原型。钱财、知识只是爱的代替物而已。 

心理学家(R .M.Gordon)戈登研究发现“爱”与“快乐”有相当密切的关连。戈登研究三百四十六名大学生,他把获得快乐的七种资源让他们选择。这七种资源是:金钱、财富、地位、学识、性、工作及爱。其中四分之三的学生选择爱,即是给“爱”最高评价,而这四分之三给爱高评价的学生都来自温暖家庭。因为,戈登认为一个人对爱的评价和小时候获得爱的多寡有关。 

贫穷家庭的小孩子,长大后并不见得会把金钱视为快乐的泉源或爱的代替品。戈登研究显示,受测有大学生对金钱的评价和他们小时候家庭的收入的多寡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小时候获得爱多寡则会影响他将来对爱与金钱的评价。小时候缺乏爱,长大后对爱的评价不高,他比较重视金钱。 

小时候缺乏爱的孩子会避免与他人发生亲密的关系,并以敌视的态度对待别人,对一位家境贫穷缺乏爱的小孩子来说,集中心力在谋生上,易视他人为竟争才,而不是可信赖的温情对象;对富有人家却缺乏爱的小孩子来说,则容易把金钱当做代替品,是获取安全感与自我价值的手段。戈登认为这都是因为小时候缺乏爱的关系,是在补偿爱的匮乏。看重金钱与财物的人常随佛学会避免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金钱与财富虽然是常见的爱的代替品,但有些人则转移到知识的追求上,冷血的知识分子是七嘴八舌典型,他们将每一件事都置于抽象的层面上去考虑,因为他们觉得,要掌握观念比面对人以及他们的感情要容易多了。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小时候缺乏爱。 

戈登研究的结论是:“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资源,它对塑造一个人的人生观是非常重要。童年缺乏爱,童年不快乐,在他未来的生活中会蒙上阴影”。 

不被爱带来的心理病症——被剥夺精神官能症 

一个婴儿需要爱如同需要食物一倍的重要。爱不仅可以使一个人的身体及心灵得到滋养及活力,也是决定一个人心理、生理、道德及社会的成长最重要的因素。一个被遗弃或不被爱的婴儿常在短期内死亡或成为一位身心不健全的人,就像种子播在贫瘠的土地里一样,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和活力。即使能够成长,也将变得极为虚弱。在使人成长和生命快活的过程中,爱和被爱实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要素。 

人文心理学家(C.Rorers)罗哲士用种在地下室的马铃薯比喻说明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爱的重要。他说种在地下的马铃薯因为得不到阳光和照射以及水份的滋润,长出一根细长、脆弱,毫无活力及生命力的马铃薯,它永远不能开花、结果、是一株病态的植物。如果将这个马铃薯种在田里,有阳光的照射,雨露的滋润,它将长出茂密的枝叶,开花结果。人就像其他的有机体,需要阳光(爱),需要雨露(关怀)才能成长。我相信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都会为那些得不到阳光温暖,雨水滋润,无法发挥生命的潜力,成为变态的个体感到惋惜、难过。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作过这样的研究,他将智商IQ相等的孤儿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地方抚养观察孩子们智商及人格(情感)的成长。第一组被安置在孤儿院内,第二组在一个机构里(Institution),第三组家庭中。两年以后,他再测验孩子的智商及情感的发展,他发现第一组,在孤儿院抚养的儿童智商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退,这些孩子对人有敌意,性格暴躁;第二组的儿童智商和刚来抚养时一样,对人有一点冷漠、怕羞。第三组的在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智商增高、性格随和、活泼。 

他研究的结论是人的智力及情感需要被刺激,被启发。一个不被爱的孩童如果在理智及情感没有得到滋养及启发,那么他们的智商及情感也无法发展。爱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个人在童年没有获得足够的爱会变得消极、悲观、对人冷漠、无情,严重者会造成心理的疾病,被剥夺精神官能症“Deprivation Niutosis”。 

心理学家Conrad W.Baors认为被剥夺精神官能症“Deprivation Neurosis”不是情绪的压抑而是情感的退休化,即是一个人因为童年没有被爱及被肯定所导致的心理病症。被剥夺精神官能患者有下列几种特点: 

A.无法和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一个从小没有被爱的人无法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原因是他的情感没有得到发展。一个情感没有发展的人就像小孩子一样非常以自我为中心;很冲动,他的需要随时要获得满足,他的自私造成了他内在的冲突,不和谐,他造成他和别人的冲突及不满。一个情感不成熟的人无法体验自己的美、善,同样他无法体验到别人的美、善。 

有许多婚姻问题是因为一方或双方有被剥夺精神官能症无法和自己的配偶建立亲密关系引起的。美满的婚姻关系是建立在相互的关系上,彼此尊重,彼此关心,彼此分享,彼此表达内心最深处的感受。一个情感不成熟的人无法很自动地、自然地表达情感,他要求别人主动亲近他,迎合他,才感到满足,即是他只希望获得而无法给予,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态度破坏婚姻关系。 

在婚姻生活中,如果一方有轻微剥夺精神官能症,而另一方面心理很健全,有爱的能力时,他们的婚姻生活可能和谐,因为有爱能力的一方能无条件地爱及接受对方,帮助对方成长。如果夫妇双方都有被剥夺精神官能症时,他们的婚姻必定是问题婚姻,将来有了儿女,儿女将成为问题孩子。因为被剥夺精神官能症没有办法付出爱和关心。因此,我认为患有严重精神官能症者不适合结婚。下列所举个案可以看出精神安能患者对婚姻生活及对子女的影响。 

林太太在一个破碎的问题家庭中长大,她周岁时父母离婚,他和哥哥由母亲抚养长大,她的母亲是一位心理很不平衡、情绪化的女人,她将为了生活的奔波及对先生不满的情绪转移在孩子身上,常拿孩子当出气筒。林太太由于从小没有获得爱,她很没有安全感,不仅对自己不满,对家、对整个社会也觉得不满,内心充满愤恨和敌意。她二十四岁时嫁给比她大十四岁的林先生,林先生是一位公务员,为人负责,只是一点木纳。他常帮忙做家务,对太太可算体贴,但是林太太视他为眼中钉,非常不满林先生,认为他是一个不求上进,没有出息的人,既没有升官,也没有发财。事实上林先生对太太不是林先生的问题,而是她对自己不满,厌恨自己,投射在先生身上。她心理不健全不仅恶化了她的婚姻关系,受害最大的是她的儿女。她的大女儿方方今年十三岁,她的男孩子方正十岁。他们生活中这个问题家庭中得不到爱,父母常吵架,方方开始偷邻居、百货公司或同学的钱,她偷来的钱大部分用来买东西吃,藉着吃东西来安慰自己及弥补内心缺乏爱的空虚。方方很明显是一位问题孩子。方正在学校不读书,常喜欢和同学吵架,放学常在外流浪,不想回到这冷酷、无情的家。他也是一个问题人物。这个个案很明显地显示问题儿童来自问题婚姻,问题婚姻来自个人的心理不健全。 

B.没有安全感及犹豫不决: 

被剥夺精神官能症另一种病症就是没有安全感及无法做决定,一个人必须体验到爱及被关心,他才觉得有安全感。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觉得非常的无助及不安全,如果大人忽略了他,他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他很需要别人来肯定他的存在(Being),关心他的生存,照顾他的生活,供给他所需要的一切。当他很服从具体地体验到爱和关心时,他不觉得孤独。当凶的存在被肯定时以及他生理的需要获得满足时,他才能获得心理的平衡及满足,一个孩子没有被爱及被肯定,他的心理会有挫折感,影响他整个情感生活。无疑他不被爱,不被肯定是没有安全感的主要原因。 

一个没有被爱、情感没有发展的人,在未来的生活中将面临很多的困难。在生理方面他虽已是成人,别人也把他当做成人一样的看待,可是没有发现他的情感不成熟。为了迎合别人对他的要求,他用意志勉强自己做好,用意志来决定如何做。当然一个心理健全的人也需要用意志,但他的意志常随着情感(感受)而变化,即一个成熟的人他的理性(Mind)和情感(Emotion)是统一和整合的(Integrated),是和谐的(Harmony);而一个情感没有发展的人,他的理性及感性没有统一和整合。例如,当他要做一个决定时,他的理性很清楚地告诉他,这样做是正确的;但他的情感(感觉)很不肯定,因此,他常犹豫不决,无法做出决定。 

这也就是说明为什么被剥夺精神官能症患者常不知所措,常改变主义或很难做出决定。在工作方面因为他常讨好别人来肯定自己,他常给别人很好的印象,认为他是一个很客气,很友善的人。他讨好别人一方面是为赢得别人的欢心及肯定,另外一方面是为保护自己,以防别人的批评,反对或伤害。他怕失去别人的爱及尊重,又怕别人伤害他。对于纯理性的事,他能胜任,能做决定,他甚至可能是一位很好的主管或职员,唯有有关他自己的事,有关情感方面的事,他无法做出决定。例如:买衣服,在未买之前,衣服挂在橱窗上,他觉得很美,一旦买下来,穿在自己身上时,他就觉得不美,买了以后又很后悔。 

有些没有安全感而个性很强的人,他不去讨好别人,而用反表现,攻击别人、批评别人或自夸来肯定自己及保护自己。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对自己的看法很消极,总觉得自己不行(I am not O.K),要接受或承认自己不行实在太痛苦,只好藉着批评、攻击别人、贬抑别人来证明自己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把箭,有时往内射(自责、罪恶感);有的往外射(攻击别人),不管是往内或是往外射都是不健康的。 

一位被剥夺精神官能症的对别人的批评很敏感,他很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他需要别人不断的肯定他、赞同他、赞美他,他很容易受别人的言语的、行为的伤害。别人只要稍微批评他或不赞他的看法,他就视为对他整个人的否定,变得消沉、沮丧。他的情感生活好象永远受另人的摆布。 

一位没有安全感对自己不肯定的人,常会藉着讨好别人来肯定自己、保护自己,这都是不健全的。最好的方法是自我肯定,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一个人对份攻击别人,批评别人或是自夸的人常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如果我们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被这些人伤害。很明显那是他们的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 

C.自卑感及无能感: 

被剥夺精神官能症有很强烈的自卑感及无能感。一个自卑的人从小没有得到爱及肯定,他没有获得爱,他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可爱,自己不好所以别人不爱他,他不值得别人爱。即使别人爱他,他也会怀疑别人的爱。自卑感的人不喜欢自己。一个不喜欢自己、不欣赏自己的人很难相信别人会喜欢他。 

一个自卑的人不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如人,而是他的优点,能力被自己的消极看法所蒙蔽,使他看不见自己的优点,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李小姐是一位很能干的秘书,她实在很有才华,上司也很器重她,但是她常觉得自己不行、无能、不如人、工作做不好,有时同事或上司称赞她,她觉得很不自在,认为自己当不起,不值得别人称赞,李小姐就是一位很自卑的人。 

爱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主要因素,一个人童年是否获得爱影响他一生的幸福和快乐。唯有情感成熟的人才有安全感及内在的和谐,才能真正的爱自己并且能和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他才能活得更快活,他的生命才具有意义。 

下面的一首小诗能帮助我们了解一些情况: 

人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畏首畏尾。 

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苛于责人。 

在疑惑中长大的孩子满腹狡诈。 

在敌对中长大的孩子常怀敌意。 

在亲热中长大的孩子宽心仁厚。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满怀信心。 

在诚实中长大的孩子有正义感。 

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激。 

在团体中长大的孩子爱人如已。 

在知识中长大的孩子明白事理。 

在忍耐中长大的孩子泱泱大度。 

在幸福中长大的孩子前途美好。 

当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只是有些人的家庭问题较复杂严重。曾有一男士告诉我说:“每回想起小时候的事,我会不敢结婚。”他的理由是:父母不和睦,三天一大吵,每天一小吵;严重时,午夜从父母的卧房还会传出喊杀的声音。生长在父母失和或父母酗酒、嗜赌、吸毒等问题家庭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讨厌异性,或对婚姻产生恐惧感,甚至不敢结婚。 

另外,因为小时候被冷落、缺乏爱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另一种极端态度,就是只想赶快结婚离开这个不愉快的家庭。赶快找个对象建立一个没有问题的家庭,这种只为逃避不愉快家庭而结合的婚姻,常有下列三种不良后果: 

(1)             过分甚至是病态的要求配偶照顾他、爱他,因为他生长的环境太缺乏爱,他饥渴着被爱。 

(2)             因童年的创伤而想要建立一个没有问题的家庭,这是一个很高的理想,婚后却很快的失望,因为自己的家也有难念的经。可是,到那时却不愿意面对问题,寻求解决之道,而认定是找错了对象,所以,再换一个。 

(3)             结婚的理由不是为了配偶本人,而是因为在交往时,发现对方的家庭非常的和谐美满、令人羡慕。于是他相信他们婚后一定自然会有相同的家庭生活,可惜事实却不然。这种人结婚,与其说是和配偶结婚,不如说是和配偶的家庭结婚。 

3.因为无聊孤单 

现代的人是动态的,尤其是年轻人,若在空闲时间没有参与一些活动,总觉得无聊孤单,不知如何打发时间。一些远离家乡在外工作的青年,下班之后,常闷闷不乐地空守卧房,看不下书,听收音机也觉得乏味。在寂寞感强烈笼罩之下,有些人以为解决无聊孤单的方法就是结婚。他们除了“赶快”结婚的不智之举外,还做了一种错误的假设,就是婚后不再无聊孤单。事实上,婚后生活仍有一些无聊事,而且男女生活在一起有时仍会令人感到孤单。除非你在婚前先解决自己的寂寞感,否则婚姻是难以医治这种感觉的。 

4.一气之下 

一位小姐在被男友遗弃之后十天,便闪电式的和另一男士结婚。她把第一张喜贴寄给遗弃她的那位男友,并告诉他“你有什么了不起!”一般来说,十天之内是不太可能找到适当结婚对象的,尤其这位小姐是在失恋心情之下,很可能是藉着结婚来消除失恋的阴影,利用结婚以宣誓对负心人的报复心理。 

在我们的社会,父母对子女的婚事仍有相当的影响力,因此常发现子女在父母对婚事之下,采取两种极端的行为: 

(1)        出于反抗心理,因此不顾父母的反对而结婚。 

(2)        表面上顺着父母,并依父母之意和自己“讨厌”的人结婚。等婚后不久便闹婚变,看见父母表示悔不当初时,而有幸灾乐祸之感。这种消极的顺从,实在也是出于一种反抗的心理。出于报复心理或反抗心理,一气之下而结婚者,他们的结局常是悲剧性的。 

5.受外界影响 

一般人总是希望看见有情人终成眷属。当朋友正在谈恋爱时,大家都乐意帮忙,从充当参谋,安排约会,设计节目到分担开支。因此,一个人在恋爱过程中,多少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只是其影响有时是不良的。一位男士在和女友交往几个星期后,告诉他的好友既然将结婚的决定。这位好友有点惊讶地说:“这么快呀!”这位男士解释说:“我本来也认为太快了,但常听大家称呼我们俩‘先生’、‘太太’,既然大家都认为我们是适合的一对,就决定早点结婚。”这一对交往不久的情侣,他们当时的感情热度可能只有五十度,但是朋友们充当月下老人的作法,使他们误以为自己的爱情达到沸点了。有些人就是这样,因为别人认为他适合结婚而结婚了。 

有些由于男士工作需要,如在女校教书,或某种社会工作。有人为了找工作方便,而做只为了结婚而结婚的事情,事后才后悔当初太草率,为时已晚。 

我们的社会对没有结婚的成年人,还是有些歧视。有些人甚至认为结了婚才算是正常人。如果有一个人已过结婚年龄还是单身,在参加类似校友会的聚会时,难免会成为别人开玩笑的对象。有人也许会当众为难他说:“还不结婚,我都有三个小孩,老大已上小学了!”有人也许沉不住气会发誓说,两年后校友会上要带“两个人”一起参加。要在一年之内找到一位适当的对象,县城生一个小孩,实在太急太冒险了。 

6.为了性的需要 

男女之间互相吸引,性是很重要的因素,且是自然又美好的因素。但是,结婚若只强调性的需求,在择偶时容易只看外表的吸引力,因此潇洒、性感的异性朋友容易令人产生恍惚之感,而使对方忽略了考虑对方内在的条件,以及维持婚姻生活更重要的责任感、价值观和心理的成熟等条件。现实的婚姻生活是无法单靠“性”的力量支持的,这种热烈却不稳固的感情,常会令婚姻半途夭折。 

7.为解除怀孕的困扰 

在美国有四分之一人的新娘子因怀孕而结婚,在台湾早婚也相当普遍,婚前怀孕又常是早婚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我们问因怀孕而决定结婚的青年:“如果没有怀孕,你会选择和这一个人结婚吗?”不少人回答:“不会!”又问:“如果你不怀孕,你会选择这个时候结婚吗?”很多人都说:“不会!”可见他们选择这个对象或在这个时候结婚,是出于“不得已”。 

为了解除怀孕的困扰而结婚,还会带来许多问题:在仍重视贞操的社会里,可能丈夫婚后对太太会有已非处女的嫌弃心理,这便是“奉儿女之命、先上车后补票”的婚姻。此外调查发现,婚前怀孕者的婚姻,其失败率高于婚前未怀孕者的两倍。 

上述七种婚姻的动机,常以不同的程度出现在一般所谓正常或健康的婚姻中。但是,男女结婚若只要出于这些动机的一种或数种,则是不智且危险的。这些结婚的动机,常显出男女不够成熟,爱情根基不稳固,彼此了解不清楚,又因为太匆促的抉择成婚,而容易导致婚变,造成家庭的破裂,后悔莫及。 

因此,若再听见人说,结婚都是为了爱,我们的反驳说是:有些人的爱是不成熟,是盲目的。爱情也许会盲目,但是结婚千万不可以盲目。


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