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启迪:尊重生命先尊重自然 2005年01月12日 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 杨婷
2004年末,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时间永远定格在新年前的第四天。
2004年12月26号,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发生里氏8.9级的地震,相当于至少3000颗原子弹威力的地震引发了强烈的海啸,高达30米的水墙横扫斯里兰卡、印尼、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孟加拉、马尔代夫等国家沿海地区,带走了至少15万人的生命,使几百万人流离失所,造成了14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灾难原本可以小一些
“深海地壳的剧烈运动,使印度洋板块向下插入南亚板块,把南亚板块抬起,东侧向上抬升,把水体往西方向冲。地震引发了海啸。”这是专家分析出的印尼海啸形成原因。
海底地震是形成海啸的主要原因,也是带走十几万条生命的凶手,这似乎是一场纯粹的自然现象,人类无法阻止它的发生。面对巨大的灾难,人类自称为“弱者”——这一切好像与人类无关。
“人类为破坏环境付出了代价,痛定思痛,人类要作出深刻反思。”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环境预报室副主任于福江说,“这虽然是一次纯自然灾害,但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加大了灾难的产生和影响。”
“比如红树林对海浪有极大的缓冲作用,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红树林被大量砍伐了。”于福江说。
红树是生长在热带海岸的密矮树丛,根系发达,有海洋卫士之称,它可以在渔村与破坏性海浪间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并能为将来国际社会协调灾害预警行动、规划撤离步骤提供有力的后援支持。但是曾经覆盖了热带和亚热带3/4海岸线的红树林,现在只有一半得以幸存。失去了红树林的缓冲,海浪不受任何抵挡地冲向没有防范的人们。专家指出“如果有红树林保护,这次海啸不会有这么大的伤亡。”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首席科学家杰夫·迈克尼列指出“红树林被那些缺乏‘红树林应该被长期保留’意识的人和那些从政府部门获得特许权并建起小虾或对虾养殖场的门外汉们清除了。”对眼前利益的追求,使人类圈占了大片原本生植红树林的滩涂而用于发展养殖。除了砍伐红树林外,人类还炸掉保护海岸的礁石,推掉沙丘,人为地扩大滩涂,以满足养殖和捕捞的需要。
过度捕捞使鱼群锐减,从而使海藻生长迅速,太多的藻类遮住了阳光,阻止珊瑚礁生成,近海的环境污染和海水酸性增强,使大片的珊瑚礁死亡。据悉,全球海域中70%的珊瑚礁遭到人为破坏。
专家指出,当海啸发生时,巨大的海浪首先会冲击珊瑚群,然后再冲击红树林,而后撞到海岸礁石上,当它到达岸边时,海浪的大部分能量已被分散。“大自然给了人类逃亡的机会,而人类却没有利用。”
经济的发展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决定了它带有其脆弱性,对财富的贪欲没有节制的蔓延,使人类终于受到了惩罚。这次海啸造成了14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这意味着沿海地区多年劳心劳力所积累的财富在大自然一次翻脸中付之东流。
“这些损失如果靠养殖与捕捞挽回,需要几百年时间,真是得不偿失!”“只有教训才能使人惊醒,但是惊醒后是亡羊补牢还是变本加厉?这是人性的思考。”“总得有力量叫人类知道什么叫敬畏!人类对自然的伤害远远超过了自然对人类的伤害。”有网民这样说。
“除了破坏环境外,沿海地区对于一些旅游设施没有合理规划,也是海啸造成重大伤亡的一个原因。”于福江说。
于福江所说的合理规划,是指沿海旅游地区对于海景房及一些娱乐设施的建设区域分布是违反科学常识的。斯里兰卡被称为“印度洋上的珍珠”,像所有的旅游胜地一样,这里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海景房密密麻麻占据着海岸,有的海景房甚至直达海面。当地政府在“把大海送给客人”盛情的同时,忽略了潜在的危险,而商业竞争无疑加大了这种潜在危险。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首席科学家杰夫·麦克尼利直言不讳地说“人类占用了本不应占用的地方”。从幸存者拍的录像上可以看到,十几米高的海浪冲向岸边,海景房和一些娱乐场所像纸做的一样脆弱,被撕得粉碎。有幸存者这样描述“大海好像忽然站到你面前一样”,在灾难面前,商业的设施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很显然,人类必须明白怎么样亲近自然,而不是打扰自然。否则自然会用自己的方式说‘NO’。”一位外国学者在评价旅游地商业化时说。
近年来,人们旅游的热情空前高涨,加上商业的刺激,使旅游成为现代人度假的重要方式之一。从印尼到泰国,成千上万名游客在这次海啸中丧生,这些生命的失去,使人们开始关注旅游的有序性和理性。
“海啸造成这么大损失,环境受到破坏是一个外围原因。从事件本身来看,没有及时预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于福江说。
于福江介绍说,与太平洋相比,印度洋是发生海啸频率最低的海洋,人类由此对它产生疏忽心理,而且并不是所有海底地震都引起海啸,专家们都没有预料到有这么大的海啸。他同时介绍说,对于印尼而言,海啸预警能提前二十分钟左右,而对于泰国等地而言,更是有充足的时间预警的。
如果一切可以假设,那么假设提前十分钟发出警告,有多少人可以幸免于难!
据美国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主任称,探测到印尼深海地震的美国官员曾试图发布海啸警告,但是受灾地区没有官方的预警系统,使得警告无法到达灾害地点。有专家分析,贫穷和不稳定可能是在印度洋沿岸地区建立健全海啸预警系统的最大障碍,而这种贫穷和不稳定,正是人为的恐怖活动和内战等原因造成的。
“人类的力量不足以与大自然的力量抗衡,在灾难发生时,除了逃避没有更好的办法。”于福江说。
人类可以逃避灾难,而自然却无法逃避人类。灾难带来的伤痛使人类更应清醒地反省自己,从而更加尊重自然。
海底资源过度开采有隐患
印尼海啸发生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此展开了研究,有观点认为,海啸灾难与海平面升高密切相关,原因是海浪以震荡波的形式向四周扩散,到达岸边造成的破坏程度与海平面的高低有密切关系。
有关数据表明,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是近300年来最快的。从1900年至今,全球海平面高度平均上升了10~20厘米,到2100年将比1990年高出9~88厘米。
专家认为,全球气温升高是引起海平面升高的主要原因。专家研究得出:12月15—25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印度洋上空存在明显的气旋性环流,海水温度为29—30摄氏度,较常年同期偏高0.5—1摄氏度。
全球气温的升高有很多因素,其中与海洋资源不当开采有紧密联系。同时也有专家指出,人类对海底资源的过度开采引起了海底地层结构的变化,对海底地震起到了诱发和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大了对能源、资源掠夺式的开采。就在不久前,人类对海洋发起规模空前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目标十分明确:要进一步钻探天然气水合物区,查明其分布和成因;进一步钻探深部生物圈,揭示可能占全球微生物总量2/3的海底世界;进一步钻探深海热液区,探索‘大洋底下的海洋’;打破原来大洋钻探的进尺深度限制和含油气区的禁忌,追索太平洋的震源带,甚至钻进地壳深部,直至打穿地壳。
这看似振奋人心的计划,却让人感到更为担忧。人类高举着探索自然的旗帜,大张旗鼓地破坏和改变原有的平衡系统。
专家认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因为天然气水合物决定着沉积物的物理特性,因此影响着海底的稳定性。“天然气水合物直接关系到海上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的安全。油气生产引起的少许的压力或温度的变化(增高)就可能引起天然气水合物层的断裂,从而引起井喷、海底塌陷和沿岸滑坡。”而井喷、海底塌陷和沿岸滑坡很容易引起海啸的发生。
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也可能引起气温升高。据悉,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将有大量的甲烷向大气中释放,这将对气候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要大得多。据测算,甲烷令全球气温变暖的潜能,在20年的期间内是二氧化碳的56倍。甚至有人说,这类气体的大规模自然释放,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地球气候的急剧变化。8000年前那场在北欧造成浩劫的大海啸,就是这种气体的释放所致。
另外有专家担忧,海底油气管线也许会提高周围海床的温度,导致气体释放,从而在海底形成巨大的洞穴,这样会造成这些管线断裂,导致具有大规模破坏性的海底泄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