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国心理热线|http://www.zgxl.net


  行为疗法(Behaviortherapy)又称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学实验方法确立的原则,对个体反复训练,达到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的代表人物沃尔普(John Wolpe)将其定义为:使用通过实验而确立的有关学习的原理和方法,克服不适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行为治疗家认为适应不良性行为是通过学习或条件反射形成的不良习惯,因此可按相反的过程进行治疗。所谓适应不良性行为是不健康的、异常的行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原因,有些是神经系统病理变化或生化代谢紊乱而引起的症状,有些则是由于错误的学习所形成。行为疗法是运用心理学派根据实验得出的学习原理,是一种治疗心理疾患和障碍的技术,行为疗法把治疗的着眼点放在可观察的外在行为或可以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上。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既然好的行为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不良的行为、不适应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训练而消除。行为疗法是基于严格的实验心理学成果,遵循科学的研究准则,运用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强化作用等基本原理,采用程序化的操作流程,帮助患者消除不良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
  行为疗法与其它心理疗法的区别在于:行为疗法是以心理学中有关学习过程的理论和实验所建立的证据为基础的。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它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可以进行客观的科学检验、演示和量化,即使重复试验也可得出同样可靠的结果,有一整套定型化的治疗形式,有坚实的理论根据和大量的实验证明。所以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和稳定。
  行为疗法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非功能性的、正常的或病态的,都经学习而获得,而且也能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学习的原则就是受奖赏的、获得令人满意结果的行为,容易学会并且能维持下来;相反,受处罚的、获得令人不悦结果的行为,就不容易学会或很难维持下来。因此,掌握了操作这些奖赏或处罚的条件,就可控制行为的增减或改变其方向。
  在此基础上,行为疗法提出了相应的以下两点基本假设:第一,如同适应性行为一样,非适应行为也是习得,即个体是通过学习获得了不适应的行为。但要注意,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学习得来的。第二个,个体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
  
  行为疗法主要包括
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满灌或冲击疗法、阳性强化疗法、发泄疗法、逆转意图疗法、阴性强化疗法、模枋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上述各种行为疗法的共同特点是:
  (1)治疗只能针对当前来访者有关的问题而进行,至于揭示问题的历史根源、自知力或领悟,通常人为是无关紧要的;
  (2)治疗以特殊的行为为目标,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在的。那些要改变的行为常被看作是心理症状的表现;
  (3)治疗的技术通常都是从实验中发展而来,即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4)对于每个求治者,施治者根据其问题和本人的有关情况,采用适当的行为治疗技术。
  行为疗法的实施,首先应通过选择,明确认定想更改、除去或养成的行为,如社交恐怖、广场恐怖、焦虑症等,然后就其治疗目标的行为性质,选择一套可描述的事先拟定的治疗策略与方法进行治疗。行为治疗不关心所谓“潜意识”或“内在精神的症结”,也不管病情发生的动态和因果关系,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当前可观察的非适应性行为上。行为疗法相信只要“行为”改变,所谓“态度”及“情感”也就会相应改变。与其他流派的治疗方法相比,行为疗法对治疗过程关心得较少,他们更关心设立特定的治疗目标。而特定的治疗目标又是施治者通过对求治者的行为的观察,对其行为进行功能分析后,帮助求治者制定的。因此治疗目标一经确定,新的以条件作用为前提的学习过程就可以开始进行了。
  行为疗法从一开始就植根于实验的发现之中,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即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其适应症主要为:
  (1)神经症:首先是恐怖症,其次是强迫症和焦虑症等;
  (2)其他获得性适应不良性习惯,包括职业性肌肉痉挛、抽动症、口吃、拔毛、拔甲、咬手指(甲)、遗尿症、暴露发作等;
  (3)药物依赖,包括嗜食性肥胖症、神经性厌食、烟酒依赖及毒品成瘾等。
  (4)包括阳萎、早泄、阴道痉挛与性乐缺乏、手淫等;
  (5)人格障碍的适应不良性行为:包括恋物癖、窥阴癖、露阴癖、异装癖、同性恋等;
  (6)包括考试综合症、学习障碍、电视迷综合症、电子游艺综合症、办公室心理压迫综合症等;
  (7)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心律不齐、慢性便秘等。
  (8)精神分裂症等病人的获得性适应不良行为。
  (9)精神发育不全的行为问题。
  
  适应症
  常见的行为治疗及其适应症:
  系统脱敏疗法:社交恐怖症,广场恐怖症、考试焦虑等。
  冲击疗法:恐怖症、强迫症等。
  厌恶疗法:酒精依赖、海洛因依赖、同性恋、窥阴癖、露阴癖、恋物癖、强迫症等。
  阳性强化法:儿童孤独症、癔症、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慢性精神分裂症等。
  
  行为疗法。这是近30多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疗法,它包括几种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不同的治疗方法。行为治疗的原则来自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以及替代的学习方法。行为治疗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是学习得来的;而利用从学习实验室中发展而来的技术方法,能够使病人以新的、适宜的反应来代替适应不良的行为,从而建立所期望的行为。在行为治疗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有:①系统脱敏法,为沃尔帕所创,即对容易引起病人焦虑的环境外,通过学习而逐渐适应;②快速暴露法,又称满灌法,即通过直接暴露和延长引起焦虑的刺激,来消除已形成的恐惧;③厌恶疗法,即通过与某种不愉快的刺激的结合,以消除要戒掉的行为。此外,还有示范法及代币强化法等。
  行为治疗现应用于恐怖症、强迫症、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及性功能障碍等,并获得较好效果。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也有一定作用。
   什么是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或条件反射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的治疗程序,来消除或纠正人们的异常或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行为治疗强调,病人的症状即异常的行为或生理功能,都是个体在其过去的生活历程中,通过条件反射作用即学习过程而固定下来的。因此,也就可以设计某些特殊的治疗程序,通过条件反射作用的方法,即学习的方法来消除或矫正那些异常的行为或生理功能;也可以建立新的健康的行为来代替它们。
  行为治疗最初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巴甫洛夫的动物实验性神经症的模型以及早期行为主义者华生等人的儿童强迫性恐怖症的模型都是行为治疗的理论与实践的典范。当时已有很多人试图用以解释人的行为和精神异常现象,并对此作了矫正和治疗的尝试。但由于当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因而行为治疗还无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领域中独立的体系和方法被推广和传播开来。直到50年代,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原理或称条件强化学说,并尝试应用于医疗实践。接着,英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艾森克也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行为学习过程的新理论;特别是著名精神病学家沃尔帕把行为治疗技术系统地应用到病人的临床实践以后,极大地推动了行为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到了6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使行为疗法有可能与某些现代尖端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生物反馈治疗技术的出现,使行为治疗作为心理治疗领域中一个独立的体系与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得以广泛地推广和运用起来。到了70年代,行为治疗被誉为心理治疗领域的第二势力,大大超过精神分析治疗,占据了压倒的优势地位。
  作为行为治疗理论依据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它所要研究的只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以及引起此行为的外部刺激。因此,刺激—反应被认为是解释行为的普遍公式。它还认定,人的头脑只能看作是一个“黑箱”,人们只能观察进入“黑箱”的是什么和从“黑箱”里出来的是什么,至于“黑箱”内部的过程,则是捉摸不定和不可测量的。不可测量的东西就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因而,人们唯一可以了解和把握的是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这样,行为治疗的各种措施和方法也就都成为主要是针对外部刺激和行为表现进行控制和矫正的技巧。按照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化原理,认为行为的发生都是“强化”的结果。假如以往没有常常受到“强化”,那么,相应的行为就不会出现。在精神疾病领域里,强迫症的许多行为表现以及疑病症和癔病的许多异常的补偿性症状都是通过想象(即某种心理上的满足)来获得强化的例子。总之,不良的强化作用往往是各种不良的或异常的行为发生的根源。但是,积极的和良好的强化作用则可以成为改变各种不良行为的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技术。
  医疗实践证明,由极端的行为主义观点指导设计出来的各种行为治疗技术,一般说来,其突出的优点是方法简单,能够规范化或程序化,易于掌握,实施简便,容易执行;在疗效方面也是肯定的。但是,由于它只注意外显行为反应以及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情境,而忽视了人脑内部的复杂过程,即人的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作用。因此,行为治疗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就有着明显的不足,即长于治“标”,失于治“本”。即使把病治好了,也是常常容易复发,不易达到根除的效果。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行为治疗往往受到其他心理治疗派别,特别是精神分析治疗学派的攻击。
  今天的行为治疗,在认知心理学的强大思潮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冲击下,从理论指导到具体方法也在发展、变化。许多行为治疗家已放弃了极端的行为主义理论及单一的、片面的强化观点。重视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中介调节因素的作用,如人的认知情绪、动机和意志等因素。认为不能把人看作是一个对外界环境应激或心理应激的被动反应者,其行为和心身活动都不是被动地受影响的,而是通过使环境变化因素转换为认知因子的途径而传递的,并经由情绪和动机的激发才导致人的各种行为。人们本身就具有认知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其行为改变的能力。行为治疗就是要通过对行为的评价以及一定的行为学习程式,指导或帮助患者去调动这些能力,来改变那些不良的或不正常的行为;或者建立新的健康的行为去取代不正常的行为。
  目前,行为治疗的种类和应用范围正在日益增多和扩大,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地应用,而且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在现代临床精神病学、社会精神病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和临床心理学等领域都受到高度的重视。行为治疗的方法除了系统脱敏法和厌恶疗法以外,还有操作条件法、行为塑造法、代币制管理、自我调整法、自信训练法、松弛疗法、行为演练法、生物反馈疗法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等。行为疗法不仅用于治疗各种神经官能症,如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和焦虑性神经症等;而且用于治疗各种心身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偏头痛、雷诺氏病、哮喘病等,不仅广泛地用以矫正儿童或成人的各种不良行为问题,如吸烟、吸毒、酗酒、赌博以及各种反社会行为等;而且也广泛地用于矫治各种性功能障碍和性行为偏离。此外,在艺术表演和体育竞赛领域,在特殊教育、工读学校和劳教场所等部门也都在广泛地应用。(张伯源撰 梁宝勇审) 心理治疗手册 行为治疗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行为治疗”一词首先是由斯金纳等人于1953年提出,但以后这些学者未再用过这一术语。目前这一术语是分别由美国拉扎拉斯于1958年和英国艾森克于1959年各自提出来的。
  行为治疗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本世纪初,但真正形成为一种可供临床应用的系统治疗方法并为世人所注目,则是从50年代开始的。起初行为治疗的实验是从动物身上开始进行的。精神病学家沃尔帕在实验室将一只饥饿的猫置于笼中,每当食物出现引起猫有取食反应时即施以强烈电击,多次实验之后,猫便产生恐惧拒食反应,即形成“实验性神经症”。然后他着手用“系统脱敏法”逐步引导猫消除恐惧逐步回到正常就食状态。
  1958年沃尔帕正式发表了《交互抑制心理疗法》一书,指出神经症是由学习过程学到的不适应行为。因此,要治疗这种不适应行为必需应用学习的法则。后来他将上述实验和理论引用于人类,在临床上用以治疗神经症,提出一种叫“系统脱敏法”的行为治疗技术,这是行为治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系统脱敏法又叫交互抑制法或对抗条件作用。具体的实施过程是将引起焦虑或恐惧的刺激分成不同等级、层次,然后让患者学会松弛反应(经过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并将其放松的状态与恐惧状态或焦虑状态按层次由低焦虑到高焦虑配对出现,形成交互抑制或对抗情境,直到各刺激与焦虑反应的联结消除为止。
  早斯的行为治疗除了系统脱敏法外,还根据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发展出另一种叫厌恶疗法的行为疗法。它是来自于学习过程中的负强化作用可以消除原有条件反应的实验成果,即通过惩罚手段以阻止或消除患者原有的不良行为;例如:戒除烟瘾,制止酗酒,纠正同性恋行为等。 上述早期行为治疗一般都未越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范围,即其关心的是刺激和反应,而忽略了中间的认知因素。事实上当我们分析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时,认知因素特别是期待、态度和信念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70年代以来,国外行为治疗逐渐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即认知行为治疗,它指出在社会性学习过程中,人的反应并非是被动的,人的行为和心身活动均是以认知过程为中介的,人本身具有能指导和改变自己行为的潜在能力,艾里斯指出: “人的情绪反应主要受当事人对其环境的认知的影响,而非环境本身。”或者说,应激物是否影响人产生应激反应,关键取决于人对应激物的判断。这就说明了同一件刺激或情境对不同的人或同一人不同年龄所引起的恐惧感是不一样的道理:因为认识、判断和评价不同了。
  因此行为治疗发展至今,已从单纯地改变外界情境与外显行为或病状为特点进展到充分重视改善人本身的内部认知行为,以增强病人的自我指导、主动控制和自我矫正、自我管理行为的能力。
  行为治疗或行为矫正治疗现已为实践所证明,的确是一种正在发展的有效治疗方法,并日益受到临床心理学、心身医学、临床精;:申病学以及社会精神病学等领域的重视。其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种类也日益繁多。
  在各种学科交叉的今日,行为治疗方法已经不仅仅限于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也不仅仅是应用在心理治疗部门,而是一个广受重视的领域:可以用于特殊教育部门如工读学校、监狱;可以用于预防疾病的继续教育部门;可以用于智力落后的残疾儿童学校;也可以用在高级艺术表演学校或者以竞技比赛为主的各种体育运动代表队,通过行为治疗以改善他(她)们的表演或比赛效能。
  行为和心理是一类事物的两面,心理指导行为,行为表现心理,通过治疗和矫正行为去改变人的情绪和心理,它表征控制人类行为和心理的一个大方向,新近出现的行为医学的蓬勃发展便是明证。 (董经武撰 张伯源审) 心理治疗手册 行为治疗的理论(实验)基础是什么
  行为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首创的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和桑代克、赫尔及斯金纳所创立的操作条件作用的学习理论,以及60年代末期由班杜拉等人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观摩、示范和模仿学习)。因为上述三种学习理论构成了行为治疗的理论(实验)基础,所以有人又把行为疗法称为条件反射疗法或叫学习疗法。
  行为治疗的各种方法虽然可以分别属于上述三种原理当中的一种,但它们的共同点是: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不好的(指不符合社会要求的)、不正常的行为是在不利的环境条什(包括周围的人们)影响下某种不适当学习的结果。通过发现和改变不利的环境条件,采取一定的教育,强化和训练等治疗措施,即后天的有系统的学习过程就可以改变、矫正或治疗人的不良或不正常行为,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
  南非的沃尔帕提出的交互抑制疗法即系统脱敏疗法及英国的艾森克提出对抗条件疗法、厌恶疗法基本上是属于应用巴浦洛夫的古典条件反射理论。其中交互抑制及对抗条件法原则上均类似或属于系统脱敏方法。此法主要应用于神经症如各种各样的恐惧症,因为恐惧行为属于不适应环境条件,表现了对自己无益甚至有害的不合理行为,往往是在焦虑的处境中由于错误的或不良的条件作用而产生的泛化性不适应行为;这类行为包含有不自觉的或自主神经系统学习的成份,因而系统脱敏疗法较有效果。
  反之,如果是反社会的行为(例如杀人、吸毒、盗窃)和酗酒、吸烟等一类行为,则往往是大脑高级神经过程的自觉的学习结果,对这类行为的治疗或矫正则主要应采用厌恶疗法。类似于痛苦的惩罚疗法。当然,此法的疗效是缓慢的,要多次才能见效。
  除了上述疗法和相应的基础外,代币制疗法的理论依据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所以有时又把代币制疗法称为操作条件法,它是应用强化物来操纵人的行为后果的方法。
  观摩示范学习疗法的理论根据则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有复杂的文化背景(指社会条件),所以人的行为是极为复杂的。这种复杂行为不可能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及操作条件作用来简单地加以控制或改变,而要通过观摩示范式学习,通过模仿来获得。中国古代的“孟母三迁”就是这种疗法的具体例子,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但要记住:观摩示范学习必须要有以下条件相配合:第一,必须引起观摩者的注意,才能使其接受有关的外界刺激加以学习。第二,要将观摩的行为保持在记忆中,以便在一定的情境中加以模仿。第三,要具有言语和动作能力,才能模仿一定的行为。模仿是通过语言作中介(说和教)按一定程序把相应的动作再现出来。第四,要有适当的动机,才会促进学习的效率。最后,当然仍应在动作正确之后加以强化。
  此外,班杜拉还指出:观摩模仿要逐步进行,不能过快过急。还指出多方面观摩比单方面观摩效果更好,更能产生效果。示范者和观摩者最好要有些相似之处,例如有才能的女教师和成绩优秀的女生对其他女生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其相似之处即都是女性。
  由于行为结果来自于特殊的前因,和有机体自身状态的相互作用,因此在行为治疗的临床中都脱离不了实验的成份,特别是人类行为不同于动物行为,尽管有上述三种理论基础,但毕竟人类行为都离不开有亲近温和的人际关系。所以,行为治疗不能忽略医患之间人际关系的作用。
  行为治疗的发展证实不能忽视人的内在心理历程,确认人的过去经验对当前行为的影响,并且应承认,行为治疗的最终目标的实现主要还是要靠个案本身自我实现及自我决定其行为的改变。这也就是认知一行为治疗的重要观点:行为治疗要强调个体的认知因素,它的理论基础则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董经武撰 张伯源审) 心理治疗手册 行为治疗主要有哪些种类
  行为治疗是整个心理治疗系统中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了许多规范的和成套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如下七种。
  (1)系统脱敏法)。这一方法于本世纪50年代由精神病学家沃尔帕所创。它是整个行为疗法中最早被系统应用的方法之一。最初,沃尔帕是在动物实验中应用此法的。他把一只猫置于笼子里,每当食物出现引起猫的进食反应时,即施以强烈电击。多次重复后,猫即产生强烈的恐惧反应,拒绝进食。最后发展到对笼子和实验室内的整个环境都产生恐惧反应。即形成了所谓“实验性恐怖症”。然后,沃尔帕用系统脱敏法对猫进行矫治,逐渐使猫消除恐惧反应,只要不再有电击,最终回到笼中就食也不再产生恐惧。此后,沃尔帕便把系统脱敏疗法广泛运用于人类的临床实践。实施这种疗法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如焦虑和恐惧)是由什么样的刺激情境引起的,把所有焦虑反应由弱到强按次序排列成“焦虑阶层”。然后教会患者一种与焦虑、恐惧相抗衡的反应方式,即松弛反应,使患者感到轻松而解除焦虑;进而把松弛反应技术逐步地、有系统地和那些由弱到强的焦虑阶层同时配对出现,形成交互抑制情境(即逐步地使松弛反应去抑制那些较弱的焦虑反应,然后抑制那些较强的焦虑反应)。这样循序渐进地,有系统地把那些由于不良条件反射(即学习)而形成的、强弱不同的焦虑反应,由弱到强一个一个地予以消除,最后把最强烈的焦虑反应(即我们所要治疗的靶行为)也予以消除(即脱敏)。异常行为被克服了,患者也重新建立了一种习惯于接触有害刺激而不再敏感的正常行为,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它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恐怖症、强迫性神经症以及某些适应不良性行为。
  (2)厌恶疗法。是一种帮助人们(包括患者)将所要戒除的靶行为(或症状)同某种使人厌恶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靶行为出现的目的。这一疗法也是行为治疗中最早和最广泛地被应用的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多用于戒除吸烟、吸毒、酗酒、各种性行为异常和某些适应不良性行为,也可以用于治疗某些强迫症。
  厌恶刺激可采用疼痛刺激(如橡皮圈弹痛刺激和电刺激)、催吐剂(如阿朴吗啡)和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或声响刺激等,也可以采取食物剥夺或社会交往剥夺措施等,还可以通过想象作用使人在头脑中出现极端憎厌或无法接受的想象场面,从而达到厌恶刺激强化的目的。例如,要戒除酗酒的不良行为,可以在酗酒者个人生活习惯中最喜欢喝酒的时刻进行,使用催吐吗啡或电击等惩罚性刺激,造成对酒的厌恶反应,从而阻止并消除原来酗酒的不良行为。又如,戒烟,可以采用“戒烟糖”、“戒烟漱口水”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使吸烟者在吸烟时感觉到一种难受的气味,而对吸烟产生厌恶感,以至最终放弃吸烟的不良行为。
  (3)行为塑造法(shaping)。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一般采用逐步进级的作业,并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即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好行为的次数。有人认为最有效的强化因子(即奖励方法)之一是行为记录表,即要求患者把自己每小时所取得的进展正确记录下来,并画成图表。这样做本身就是对行为改善的一种强大推动力。根据图表所示的进展,治疗者还可应用其它强化因子,当作业成绩超过一定的指标时即给予表扬或奖励。此外,还可采用让患者得到喜爱的食物或娱乐等办法,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新的行为,以取代旧的、异常的行为。为了使治疗效果得以保持和巩固,在应用这一治疗方法时,需要特别注意如何帮助患者把在特定治疗情境中学会的行为转换到家庭或工作的日常生活现实环境中来。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孤独症儿童说话,改善或消除恐怖症、神经性厌食症、肥胖症及其他神经症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改善或促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交和工作的行为;在社会教育中,可用于对低能者的训练以及用于治疗某些性功能障碍等。
  (4)代币制疗法。这是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特别是条件强化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它通过某种奖励系统,在病人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就能获得奖励,即可得到强化,从而使患者所表现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同时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代币作为阳性强化物,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如用记分卡、筹码和证卷等象征性的方式。代币应该具有现实生活中“钱币”那样的功能,即可换取多种多样的奖励物品或患者所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获得价值。用代币作为强化物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起来极为便利,还可进行连续的强化;只要患者出现预期的行为,强化马上就能实现;用代币去换取不同的实物,从而可满足受奖者的某种偏好,可避免对实物本身作为强化物的那种满足感,而不致于降低追求强化(奖励)的动机。并且在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还可扣回代币,使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同时起作用而造成双重强化的效果。
  代币制疗法不仅可用于个体,而且可在集体行为矫治中实施。可以在医院,也可以在学校中广泛使用,甚至可在精神病院、在特殊教育的班级中以及在工读学校、管教所和监狱中使用。临床实践表明,在多动症儿童、药瘾者和酒癖者等的矫治中,在衰退的精神病人的康复中代币制疗法都有良好的效果。
  (5)暴露疗法。这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的行为治疗技术。其治疗原则是让患者较长时间地想象恐怖的观念或置身于严重恐怖的环境,从而达到消退恐惧的目的。1967年斯坦夫尔和列维斯首先报告一种使患者逐步暴露于恐怖情境来治疗恐怖症的行为疗法,这便是最早使用的暴露疗法,但当时称为爆破疗法。此法与系统脱敏疗法有某些共同之处,如都需要让患者接触恐怖的对象(事物或情境)。但它们之间又有不同之处:①在暴露疗法实施过程中,恐怖情境出现时无需采用松弛或其他对抗恐怖的措施。②暴露疗法需让患者暴露于恐怖情境的时间较长,如治疗严重的广场恐怖并伴有严重焦虑的患者,每次治疗时间约需2小时或更长。③系统脱敏法一般仅能对较轻的恐怖症有效;而暴露疗法则常用于治疗严重的患者。④暴露疗法不仅可用于个别治疗,还可用于集体治疗。如对广场恐怖症可对5—6名患者同时进行治疗,即同时暴露于恐怖情境,疗效与个别应用时相同。
  (6)松弛反应训练,这是一种通过自我调整训练,由身体放松进而导致整个身心放松,以对抗由于心理应激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紧张反应,从而达到消除紧张和强身祛病目的的行为训练技术。一般的松弛反应训练方法,使用较多的是雅可布松所首创的渐进性松弛法。此法可使被试者学会交替收缩或放松自己的骨骼肌群,同时能体验到自身肌肉的紧张和松弛的程度以及有意识地去感受四肢和躯体的松紧、轻重和冷暖的程度,从而取得松静的效果。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珈和日本的坐禅等都能起到类似的作用。一般认为,不论何种松弛反应训练技术,只要产生松弛反应都必须包含四种成份:①安静的环境;②被动、舒适的姿势;③心情平静,肌肉放松;④精神内守(一般通过重复默念一种声音,一个词或一个短句来实现)。
  据国内外的实验研究证实,松弛反应训练能产生如下的生理效应:交感神经系统活动降低,耗氧量降低,心率、呼吸率减慢,收缩压下降,脑电波多呈a波等。因此,一般说来,能产生松弛反应的疗法,都能对抗紧张和焦虑。松弛反应疗法由于简便易行,还可以自我训练,故它不仅是系统脱敏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与生物反馈仪并用可收到生物反馈治疗单独进行时所得不到的效果;对于高血压、失眠、头痛、心律失常以及各种由于心理应激(紧张)所造成的疾患都有良好的疗效。今天,各种松弛反应训练技术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地成为人们用以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疾病,特别是慢性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还广泛地运用于体育竞赛、文艺表演以及一切可能产生紧张、焦虑的情境,以对抗紧张和焦虑,从而保持和发挥良好的竞赛和表演效果。
  (7)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借助于电子仪器,让人们能够知道自己身体内部正在发生变化的行为矫治技术。通过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患者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率、血压、胃肠蠕动、肌紧张程度、汗腺活动和脑电波等几乎包括所有的身体机能的活动情况,从而改善机体内部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矫正对应激的不适宜反应,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生物反馈是在60年代开始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根据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理论,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内脏反应训练的实验研究,于1967年首次获得成功,从而创立了这一崭新的治疗技术。按照传统的观念认为,骨骼肌(随意肌)是人能够随意控制的,而内脏和腺体等平滑肌(不随意肌)则受自主神经支配,是不能随意控制的,米勒所创立的生物反馈技术第一次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用科学事实证明,通过特殊的学习和训练,人也可以学会知道和随意地控制自己的心脏、血管、胃肠、肾脏和各种腺体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就像随意控制骨骼肌群那样。
  临床实践证明,生物反馈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治疗技术。生物反馈和松弛反应训练相结合,可以使人更快、更有效地通过训练学会使用松弛反应来对抗并消除一般的心理、情绪应激症状;同时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各科心身疾病、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张伯源撰 车文博审) 心理治疗手册 行为治疗的一般原则和过程是什么
  行为治疗虽然种类繁多,实践方法也有差别,但是,它的基本原则和治疗过程却有许多共同之处,现择其要点,简述如下:
  (1)了解患者适应不良与异常行为或疾病产生的原因。人的心理与行为,无论是正常还是异常,都受着许多因素的制约。概括起来,不过有生物、心理、社会这三大方面的因素,其中又包含许多亚因素。生物学因素有遗传、生理生化、神经内分泌和神经类型特征等。心理学因素有认识、情感、意志动机和人格等方面的因素,而且还可以分成更多的因素。社会因素就更复杂了,其中包括各种社会规范的因素以及社会风俗习惯、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经济背景、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等。所有上述因素都能影响到人的心理与行为。而且人的不良适应与异常行为或疾病,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分析原因时,就不能把问题简单化。只有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患者不良适应与异常行为或疾病发生的原因,才能为更有效地施治打下可靠的基础。
  (2)确定患者的适应不良与异常行为或疾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作为治疗的目标,即确定需要矫治的靶行为。患者的异常行为或症状往往也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有主要的、次要的,也有“原发性的”、“继发性”的。因此,在考察患者的异常行为或疾病发生原因的时候,就需要把患者异常行为或症状的主要表现确定下来,即把需要矫治的靶行为确定下来,作为治疗的目标。然后通过观察、检查,记录下患者适应不良与异常行为或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出现的频度,并列出治疗前症状表现的基线,作为治疗时的对照指标。例如对焦虑,就可按照所规定的轻、中、重的等级标准,确定其表现的严重程度与出现的频度。总之,在明嘹发生的原因和主要症状表现,确定了治疗的目标以后,治疗者就可以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从而对治疗过程有足够的把握。
  (3)向患者说明行为治疗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使患者有所了解;从而确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并主动配合治疗。行为治疗的实施方案和程序虽然是由治疗者订出的,但实施过程必须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才能成功。行为治疗从表面上看,治疗者是主动的,患者是被动的,但实际上,必须要求双方密切配合,特别是患者本人的主动配合行动是行为治疗能否取得理想疗效的关键。因此,在治疗开始之前就使患者明嘹行为治疗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使患者消除由于无知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疑虑和心理阻抗、从而主动配合治疗,这是十分重要的。
  (4)采用专门的心理治疗技术或配合必要的药物或治疗器具进行治疗,把治疗方案付诸实施。行为治疗技术种类繁多,但每种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适应症范围。如系统脱敏技术一般用于焦虑性或恐怖性神经症;厌恶疗法一般用于消除各种不良行为,如戒烟、戒酒或矫正某些性行为偏离;代币制疗法则用于激励患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取代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总之,在开始进行行为治疗时必须根据靶行为的临床特点、治疗的目的,并参照各种行为疗法的适应症来选取一种或两种最为恰当、最可能取得可靠疗效的行为治疗技术。有时,在采用某种行为治疗技术时,为了更快、更稳定地取得疗效,还需配合一定的药物或治疗器械,作为综合性的治疗措施。
  (5)根据行为治疗技术的性质及患者行为改变的情况,分别给予阳性强化(如表扬、鼓励或物质奖励等)或给予“惩罚”(如批评、疼痛刺激或撤消奖励等)。这主要是根据需要矫治的靶行为的性质、特点和形成的原因以及治疗的目的,即需要对靶行为进行消退,进行改造,还是进行重塑,或是形成新的行为以取代旧有的行为。然后根据选用的治疗技术本身,需要采用的是阳性强化方法还是采用“惩罚”的措施。并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视行为改变的具体情况还可以变换方式,以达到最佳疗效的目的。
  (6)根据病情的转变情况,调整治疗方法,同时让患者本人也能掌握和使用,从而把治疗情境下所获得的疗效巩固下来,并让患者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把疗效扩展到日常生活情境中来。由于患者的适应不良与异常行为或疾病大多数都不是突然发生,而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逐渐形成起来的,而且形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大多难以一下子矫治过来,不经过一定的疗程难以达到治愈的目的。因此,在治疗开始以后就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对治疗方法与措施作适当的调整。同时,由于行为治疗一般都是在专门的治疗情境中(如治疗室)进行。患者有可能在特殊的治疗情境中是有效的,一旦离开了治疗情境(即治疗室的情境),是否还能把疗效保持下去,这是个实际问题,也是行为治疗经常碰到的一个困难问题。因此,如何使行为治疗的效果得以保持和巩固,并使患者回到日常生活情境中仍然继续发挥作用。这是每一种行为治疗方法都必须重视,也是保证行为疗法更有成效地推广运用所必须注意的一条原则。(张伯源撰 梁宝勇审) 心理治疗手册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Behaviortherapy)又称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行为疗法是运用心理学派根据实验得出的学习原理,是一种治疗心理疾患和障碍的技术,行为疗法把治疗的着眼点放在可观察的外在行为或可以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上。因此,行为疗法的代表人物沃尔普(JohnWolpe)将其定义为:使用通过实验而确立的有关学习的原理和方法,克服不适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
  行为疗法与其它心理疗法的区别在于:行为疗法是以心理学中有关学习过程的理论和实验所建立的证据为基础的。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它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可以进行客观的科学检验、演示和量化,即使重复试验也可得出同样可靠的结果,有一整套定型化的治疗形式,有坚实的理论根据和大量的实验证明。所以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和稳定。行为疗法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非功能性的、正常的或病态的,都经学习而获得,而且也能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学习的原则就是受奖赏的、获得令人满意结果的行为,容易学会并且能维持下来;相反,受处罚的、获得令人不悦结果的行为,就不容易学会或很难维持下来。因此,掌握了操作这些奖赏或处罚的条件,就可控制行为的增减或改变其方向。
  在此基础上,行为疗法提出了相应的以下两点基本假设:
  第一,如同适应性行为一样,非适应行为也是习得,即个体是通过学习获得了不适应的行为。但要注意,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学习得来的。
  第二,个体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
  行为疗法主要包括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满灌或冲击疗法、阳性强化疗法、发泄疗法、逆转意图疗法、阴性强化疗法、模枋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上述各种行为疗法的共同特点是:
  (1)治疗只能针对当前来访者有关的问题而进行,至于揭示问题的历史根源、自知力或领悟,通常人为是无关紧要的;
  (2)治疗以特殊的行为为目标,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在的。那些要改变的行为常被看作是心理症状的表现。
  (3)治疗的技术通常都是从实验中发展而来,即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4)对于每个求治者,施治者根据其问题和本人的有关情况,采用适当的行为治疗技术。
  行为疗法的实施,首先应通过选择,明确认定想更改、除去或养成的行为,如社交恐怖、广场恐怖、焦虑症等,然后就其治疗目标的行为性质,选择一套可描述的事先拟定的治疗策略与方法进行治疗。行为治疗不关心所谓“潜意识”或“内在精神的症结”,也不管病情发生的动态和因果关系,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当前可观察的非适应性行为上。行为疗法相信只要“行为”改变,所谓“态度”及“情感”也就会相应改变。与其他流派的治疗方法相比,行为疗法对治疗过程关心得较少,他们更关心设立特定的治疗目标。而特定的治疗目标又是施治者通过对求治者的行为的观察,对其行为进行功能分析后,帮助求治者制定的。因此治疗目标一经确定,新的以条件作用为前提的学习过程就可以开始进行了。
  行为疗法从一开始就植根于实验的发现之中,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即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其适应症主要为:
  (1)首先是恐怖症,其次是强迫症和焦虑症等;
  (2)职业性肌肉痉挛、抽动症、口吃、咬手指(甲)、遗尿症、暴露发作等;
  (3)肥胖症、神经性厌食、慢性便秘、烟酒及药物成瘾等;
  (4)阳萎、早泄、阴道痉挛与性乐缺乏、手淫等;
  (5)恋物癖、窥阴癖、露阴癖、异装癖、同性恋等;
  (6)考试综合症、学习障碍、电视迷综合症、电子游艺综合症、办公室心理压迫综合症等;
  (7)高血压、心律不齐等心身疾病。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