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人贵自知

人贵自知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不详


人贵自知

邬永垺

 

楚汉相争,刘邦打败项羽,有人为他歌功颂德,他却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明末清初博学多才的顾炎武,在《广师》一文中说:“坚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学中;险阻备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山石。”

瞿秋白同志在一九二七年主持中央工作时,他在日常谈吐和处理工作中,非但没有一点架子,而且总是谦逊地感到自己缺少基层工作经验,名不符实。他曾多次说:“靠农运,我不如澎湃、毛泽东;靠工运,我不如苏兆征、邓中夏;论军事,我不如贺龙、叶挺。”

刘邦、顾炎武、瞿秋白都讲了三个“吾不如”。刘邦是封建帝皇,顾炎武是饱学之士,瞿秋白是共产党总书记。尽管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和阶级地位不同,所说的“吾不如”的内容也有区别,但其精神实质却是差不多的。共同之点是人贵有自知之明,勇于自以为非。毛泽东同志曾说:自知之明是一个人能够有所进步,有所成就的内在精神力量。如果缺乏对自己的正确估量,目空一切,自以为是,那小则影响个人进步,大则影响集体事业的兴衰。但是要真正做到“自知”,并非一件易事。

君不见从古至今,有些人就把“吾不如”颠倒过来,变成了“不如吾”。历史上最典型的恐怕要算三国时期的那位称衡,他初见曹操,就把曹营文武将官尽数贬得一文不值,说“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招,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这位老兄把别人看成豆腐渣,却把自己比为一朵花,大言不惭地声称自己“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扵孔、颜,岂与俗子共论呼!”曹操自然没收留这个眼空四海的狂徒。他又去见刘表、黄祖,还是走一处骂一处,最后终于被黄祖砍了脑袋,为后人留下了个笑柄。

当然,象称衡这等典型的狂徒,在历史上可能不会很多,但与这种潜意识相关联的人不乏其 例。比如,有些人当他们看到别人评上先进,就不服气地说:“他某某地方还不如我呢!” 看到别人入党、提干、晋级时,更是牢骚满腹,怪话连篇。甚至一些担负领导职务的,也总喜欢拿自己的长处同别人的短处比,认为在品德上,张三不如我;在能力上李四不如我;在 勤政上王五不如我;在实绩上赵六不如我,等等。这些人容易认为自己一贯正确,揽功诿 过,而且容易专横跋扈,老虎屁股摸不得,成为“一言堂”的堂主。因此极可能弄得班子不团结,单位没有凝聚力,工作打不开新局面,自己也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说到贵有自知的不易,人们常以“目不见睫”这个成语作比喻。是啊,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能观天文、识地理、看社会,唯独对眼皮上的睫毛视而不见,所以唐代诗人杜牧也发出了“睫在眼前长不见”的感叹。由此我想到,一般情况下,发现别人的短处和劣势较容易,而发现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就如“目不见睫”一样困难了。所以,一个“贵”字,道出 了自知之明的难能可贵和崇高的价值。

世界上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所长和所短。对自己认识清楚了,就能扬长补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使自己不断进步;就能眼界开阔,知己短,知人长,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看到天外有天,不至于盲目、 狂妄而有所作为。

人站在太阳底下,影子会因角度不同而缩小或扩大,时刻用身体而不是影子来衡量自己,才是明智之举。一个人究竟怎样,应当多让别人去评判,自己把自己看得过重,评价过高,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当然也不能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吾不如”、讲谦虚,决非一味贬低自己,而是要求人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自己,既不自高自大,也不自暴自弃。用谢觉哉老人的话说:“一味看不起人不对;一味看得起人也不甚好。应该是看得起人又看不起人。任何人都有胜过我处,任何人也必有不足我处。”如果有人以为“吾不如”,便是一味贬低自己,自我菲薄,埋没锐气,那就有悖谦虚的本义。古人云:“谦近乎卑,乃自轻也。君子弗为。”

总之,对于任何事物,都要掌握一个“度”。明代刘伯温说过这样的话:“蓄极则泄,闷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意思是说,水蓄满了,便会漫溢出来;烦闷到了极点,便会达观起来;炎热到了极度,便会吹起风来;完全堵塞了,又会通畅起来。一切对立面发展到 了“极”度,就会转向反面了。懂得了这个“物极必反”的辩证道理,对加强我们自己思想修养很有好处。因此,对任何事情要适度而不要超“度”。列宁说得好:“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 ,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是指导我们怎样做人的至理名言。(舟山廉政网)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