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节约的“知”与“行”

节约的“知”与“行”



作者:佚名    转贴自:人民日报


节约的“知”与“行”
2005-07-27 15:11:45 人民日报网络版 陈家兴

  前不久,一家研究咨询机构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普遍具有一定的能源紧缺意识,已有超过六成的城市居民认为我国的能源紧缺问题严重;但节能的行为与节能的意识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

  调查显示,分别有87.8%和81.1%的受访居民表示比较注意节约用水和节约用电,但仅有32%的人表示会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仅有18.9%的人会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仅有9.1%的人使用清洁或可再生能源。这说明,在许多城市居民那里,对于与自己利益直接相关并且简便易行的节约行为,做得比较好,但对于会给生活带来不便,或者是需要一定经济投入的节约行为,则普遍做得不够。

  一般来说,对能源等资源紧缺问题认识越深刻,越能转化为节约资源的实际行动。但在现实生活中,二者为何还存在这样的差距?原因就在于,对资源紧缺的“知”,还不能有效转变成节约资源之“行”。节约意识倘若只停留在浅层次,人们节约资源的行动往往就停在表面:举手之劳的节约可以做到,但对于可能带来的不便或者改变自己习惯的事,则不愿自觉去做。

  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能源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然而,人们虽然了解这个基本国情,看到资源紧缺这个现状,但许多人的工作、学习、生活还未受到明显影响。正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不到缺水地方,不知水对生活的影响是如此之重;不到开灯无电的那一刻,不知光明在黑夜里是多么美好。资源紧缺的压力不能变成个人生产生活的现实压力,节约的紧迫感就不强,节约的意识就不深。甚而,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依然严重;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住房消费追求大面积、高标准,一些活动讲究排场、大吃大喝。在社会生活中,浪费水、电、气的现象处处可见。

  开源节流,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智慧。正是这种智慧,使我们能够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努力让地球上的各种资源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如果我们只顾眼前,不思长远,大量消耗各种资源;只顾个人,不想整体,贪图便利和享受而铺张浪费,大自然就承受不起我们的欲望之重,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也会变得相当艰难。真要到了那一天,即使所有人都感到了切肤之痛、都愿意厉行节约,也已为时晚矣。

  节约之处见文明。对个人来说,厉行节约是一种良好习惯,更是一种文明行为;对社会来说,厉行节约则是一种文化,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更要形成一种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文明节约的消费模式。在此基础上,全社会才能形成一种“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风尚,建立起能够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社会。(编辑:付刚)

  相关专题:  建设节约型社会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