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人格的结构、形成、发展和动力性

人格的结构、形成、发展和动力性



作者:佚名    转贴自:点击查看|http://www.psychcn.com/result/library_moban.asp?id=828


出处 http://www.psychcn.com/result/library_moban.asp?id=828

人格理论(Personality Theories)  探讨人格的结构、形成、发展和动力性的理论。包括:(1)人格的结构,即人格由哪些部分构成,如何构成;(2)人格的发展,即人格发展的阶段和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3)人格的动力机制,即人的行为动力是什么,哪些因素起主导作用等。
R.B.尤恩认为,对人格理论的探讨来自三个领域:(1)临床实践领域,主要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的治疗实践。代表人物有S.费洛伊德、C.荣格、A.阿德勒、K.霍妮、E.弗洛德、H.S.沙利文、E.埃里克森和R.梅。(2)心理实验研究领域,主要是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以及在实验研究基础上得出的理论概括。代表人物有G.奥尔波特和R.卡特尔。(3)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领域,主要是一些既搞临床又搞实验的研究人员提出的理论。代表人物有H.默里、G.凯利、A.马斯洛和C.罗杰斯。

不同的领域产生不同的理论,不同的理论之间彼此存在争议。以实验研究为导向的心理学家反对提出了一些不可测试的概念,缺乏量化;以临床实践为导向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反对实验研究领域提出的一些理论、认为实验研究人员的研究是人为的、割裂整体的、没有应用价值的。而且,在相互争议之间,同一领域的各人的理论又不划一,于是就产生了各种理论类型。

一、理论种类

现代的人格理论可以分为下述几种:(1)特质说。一种用多种特质解释人格构成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40年代以后,美国心理学家R.卡特尔和英国心理学家H.艾森克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2)类型说。一种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加以分类的理论。德国精神病学家E.克雷奇默按体型把人分为肥胖型、细长型和筋骨型;心理学家C.棕格按"里比多"的指向,把人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H.A.威特金等人按认知风格把人的特征分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在;(3)精神分析说。一种论述人格结构、发展,特别是人格动力的理论。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S.弗洛伊德创立;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C.荣格和奥地利精神病学家A.阿德勒。(4)习得论。一种用学习原理解释人格形成与改变的理论,重视情境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J.多拉德和N.米勒。该理论当前的代表是社会学习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A.班图拉提出。(5)自我论。一种强调人本身及其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理论,既反对S.弗洛伊德的本能冲动观,也反对习得论在外在情境控制的机械观。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C.罗杰斯和A.马斯洛。

在R.B.尤恩看来,所有这些人格理论都是关于人类行为的假设。一种好的假设提供一种方便的描述,建立有组织的数据框架,关注重要的问题,解释所研究的现象,对诸如人格的个体差异的原因这类问题提供答案,作出预示以便评价和改进人格,导致实际的应用,促进环境的控制和改变,派生抚养、教育或心理治疗的技术,等等。所有这些,应成为衡量一种人格理论是否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

各种人格理论有其自己独特的构念,其具体的表现是术语或概念。人格理论家创造的术语或概念不是不可商榷的真理,甚至不是具体的实体。它们由人格理论家创造出来,目的用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描述、解释、预示和控制。因此,任何一种人格理论只不过代表着理解和解释心理现象的一种可能方式。尤恩指出,每种人格理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有些人格理论家偏爱于一种单一理论,有些人格理论家则喜好从各种人格理论中取其所长予以综合,相比之下,后者可以得到更多的术语或概念、更具应用性的工具或方法,以便解开人类行为的奥秘。

二、人格的结构

人格理论家设计了一些相对应的结构性术语来描述人格的复杂性。S.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成分构成。本我是无意识的冲动所在地,是"一口沸腾的锅";自我是人格的理性部分,对本我起制约作用;超我是意识部分,具有习得的正确错误标准,对本我和自我起制约或监督作用。埃里克森和默里也运用这三种术语,不过以不同的方式给它们下定义。埃里克森把强大的力量和自主归因于自我,而把缺乏力量和自主归因于本我。默里则认为本我既包括破坏性本能又包括建设性本能,例如本我具有创造性。

C.荣格的人格结构又是另一种特色。在他的人格结构里,不同成分能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发生,或者整合成一个统一体。人格分为三大部分:自我、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自我是我们意识到的一切东西,包括思想、情感、记忆和知觉,其职责是使日常生活机能正常运转。这里,荣格的自我概念与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十分相似。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是心理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一部分,并且其内容寻求自自的外在表现形式。集体无意识中有许多原型,如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等等。个人无意识是由曾被意识了的但又被压抑或忘却了的内容所构成,它与自我之间产生大量的交互作用。个人无意识包括情结的观念群,通过词汇联想测验可以测得。

C.罗杰斯把自我看作原始的结构术语,认为我们都在设法实现我们自己的能力和目标,这便是机体自我。同时,我们在生活中由于别人的评价,由于追求别人的爱和关怀,而逐渐形成自我概念。健康的人格应该使机体自我与自我概念保持一致,也即实现能力和目标的机体自我得到别人的积极评价,得到爱和关怀。不健康的人格表现为机体自我与自我概念不一致,要么个体不顾别的人积极评价而提出不切实际的自我实现目标,一意孤行;要么个体为迁就别的评价、别人的爱和关怀,而放弃自我实现的目标,失去个性。这种机体自我与自我概念的不一致,导致焦虑、混乱等人格障碍。H.S.沙利文也强调自我感知的重要性,包括令人满意的"好我"和应受谴责的"坏我"。他认为,我们早期经历的焦虑越紧张,这个自我系统便越僵化,从而使一个人越抗拒改变,甚至对建设性成长所需的积极改变也是如此。

G.奥尔波特并不在结构的术语之间进行界说,而是把人格解释成4000种左右的特质,如友谊、志向、清洁、热情、隐居、害羞和健谈等。一方面,每种人格是一组独特的个人特质;另一方面,由于特定文化引起大致相似的调整模式,因而能使心理学家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比较。奥尔波特也提出一种自我或自我般的术语,称之为"自我统一体",包括使个人具有独特性的所有事实。R.卡特尔运用因素分析减缩了奥尔波特冗长的特质内容,提出了16种假设性的基本人格特征,从而导致著名的16PF测量。

然而,并非所有的人格理论家都认为结构性术语是必要的。A.阿德勒的人格理论就很少需要这些术语,他把意识和无意识的述语概括为统一的整体。K.霍妮虽然也强调心理内部冲突的重要性,但并不主张采用一种结构的人格图式。在R.梅看来,把情绪和行为归因于结构术语容易导致误解和人格解体的错误。E.弗洛姆更为干脆地说,如果没有如本我、自我和超我这类概念的限制性影响,心理学中人格处境也许会更好些。尤恩在概括这些人格理论家的观点时指出:"这些理论家们告诫说,连续这些结构术语可能会产生这样的信念,即我们都具有本我、自我和超我。结果,将使它难以免除因后来的发现而失去效用的术语,这是鉴于我们对人格相对有限的了解而可能发生的。"

三、人格的发展

S.弗洛伊德对人性的观点反映在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其主要内容是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在弗洛伊德看来,出生后的5~6年,人体的特殊区域既成为孩子最初愉快的源泉,又成为与父母主要冲突的焦点:首先是口唇阶段,快感来自口唇与舌的吮吸和吞咽活动;其是肛阶段,快感来自粪便的排出;再次是生殖器阶段,主要冲突是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最后是潜伏阶段和生殖阶段。一般说来,发展在生殖器阶段达到高潮,其特点是有效的升华和现实的感受。但是,如果在生殖器阶段之前孩子得到过度满足或挫折,发展到某种程度的人格将在该阶段固恋,人的行为会相应地受到影响。例如,肛门阶段的固恋以吝啬、执拗和整洁为典型。对何等发展来说,某种程度的固恋也许难免,但强烈的固恋会明显干扰健康的功能,并使一个成人在面临严惩紧张或挫折时回复到孩童时期的行为。

后来一些人格理论家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发展至6岁便完成的观点。E.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持续变化,并提出人格渐成的八个阶段理论: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性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立;繁殖对停滞;自我完整对失望。这八个阶段从婴儿期持续到晚年。每阶段的特点是由于日益增加的心理成熟和父母、社会相应的要求而引起特殊的心理社会危机。如果人格发展顺利进行的话,将产生特殊的自我品质。例如,第一阶段的危机是学会对他人信任或不信任,如果孩子发展一种持久的信念,即他的热切愿望是可以实现的,那么他便会获得信任,从而成功地解决该阶段的危机。

H.S.沙利文认为发展心理学是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人格的重要变化在儿童较后期或青少年的发生。他提出人格发展的六阶段说:(1)婴儿期,从出生到言语行为能力的成熟;(2)儿童期,达到也同伴相处的生活能力的成熟;(3)少年期,爱情能力的成熟,自我意识的发展,个性更加社会化;(4)前青春期,内心需要以生殖需要的精神推动力形式表现出来;(5)成人早期,性欲行为成型;(6)成人后期,身心全部成熟。这个发展过程,是个体在其不同阶段的生活环境中与他人不断交往和适应的过程。而且,每个阶段的年龄与某种成熟度相当。在孩子的发展未表现出期望的行为之前便训练孩子,这种超越成熟的做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同理,训练时间如果拖延太久,超过了理想的时间,也是不妥的。沙利文在论述人格发展的过程时,还提到了三个重要概念:第一个概念是动能。强调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认为以往所谈到的所谓心理冲突、内驱力、目标等概念只说明有机体本身,而不能表示处于人际关系环境中的有机体。动能代表一个相对持久的模型,它在有机体体验到自己生存时出现,可用以了解人对人的行为有意义的方面。动能最初追求的是紧张的解除,从而产生幸福感,也可集合起来表现为对安全的欲求。第二个概念是人格化,指个体保持婴儿时产生的关于别人和自己的意象,这种意象影响他后来对别人的态度,这就是所谓"遗觉人格化"。它影响着一个人对其他权威人物的未来反应。第三个概念是认知,指儿童应付不同种类符号化的真实能力及儿童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能力之间的关系。

G.奥尔波特以"自我统一体"为主题阐释了人格的发展。自我统一体这一内部组织不是在出生时就存在的,相反,它是随着风月的积累逐渐发展起来的,期间经历了八个阶段:(1)对躯体的"我"的意识。由于幼儿体验了许多感知,从而他们知道了自己身体的存在。(2)对自我同一性的意识。儿童逐渐认识到他们是与别人同样的人,特别是,儿童通过各种经验知道了作为他们同一性固定点的自己的名字。(3)对自我尊重的意识。这是儿童知道他能独立地做一些事情时产生的骄傲感。这个阶段的儿童常常追求摆脱成人监督的完全的独立。(4)对自我扩展的意识。儿童知道了"我的"的这个词的意义。这时他们不仅认识到他们的身体属于自己,而且玩具、游戏、父母、爱畜、姐妹也同样属于自己。自我的意识被扩展到外部事物上。(5)自我意象的形成。儿童形成了作为"好的我"、"坏的我"的参照系的良知,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其他人对他的期望进行比较。(6)理性运用者的自我形成。儿童认识到"思维"是解决生活疑难问题的工具。在某种意义上说,儿童开始思索。(7)追求统我的形成。儿童表现出注重未来的趋向。到青春期,开始制订组织人生并赋予意义的长期目标。(8)作为理解者的自我形成。当自我意识到已统一并超越了自我的上述七个方面时,最后一个阶段出现了,即作为理解者的自我综合了所有的统我功能。

当然,也有一些人格理论家并不赞同发展阶段的观点。他们喜欢把注意力集中在人格发展的目标上,例如C.荣格的个性化、A.阿德勒的自我完善的社会兴趣、K.霍妮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一致、C.罗杰斯 实现趋势、A.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等。

四、人格的动力

人格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中,有关动力机制的理论涉及动机,因为动机是行为的基本方面。大多数研究动机的人格理论首先考虑对人类本性的解释:人性生来是恶还是善?
精神分析理论对人性作了消极的解释。它假设我们天生的内驱力包括乱伦和破坏。一方面,人类的本性是乱伦和破坏,另一方面,社会又不能容忍这种威胁,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一般情况下,社会的要求是通过父母传递给儿童的,然后在儿童早期加以内化,于是这种冲突最终将在心理内部进行冲突的结果,要么导致障碍,要么走向健康。即便走向健康,精神分析 的解释也是悲观主义的:"儿童通过把自己的内驱力从固有的违法愿望导向虽较少满意但更易为社会接受的行为方式而使他们的内在冲突得以解决。"

然而,在A.阿德勒、K.霍妮和C.罗杰斯看来,人类天生的潜力是积极的,而且我们都有能力和愿望以建设性方式来发展它们。这些积极的内驱力并不和社会要求相冲突,因此也无需使它们升华。对这此人格理论家来说,心理健康就是设法去满足天生的欲望,只有在这种健康内驱力朝着自我实现或自我完善前进的过程中遇到外部社会力量的阻碍时才会发生心理病理现象。霍妮和罗杰斯也同样关心心理内部冲突,把这种冲突看作是被压抑的健康愿望和取代它们的意识之间的病理性冲突。阿德勒反对心理内部冲突的观点,认为意识和无意识同样统一在为个体所选择的生活目标的服务之中。

处于上述两个极端之间的人格理论家,把人性归因于善恶两种内驱力。荣格认为我们的有些无意识动机确实是黑暗的和可怕的,但是,有些无意识动机却引导我们通向问题的建设性解决和创造性源泉。马斯洛认为我们具有一种朝向积极成长的弱的遗传倾向,而强的学习和文化力量却有可能使它转化成憎恨和破坏。奥尔波特认为我们都具有根深蒂固的自私和非理性倾向,与此相伴出随的先天潜力却要去超越这些倾向,使我们成为成熟的考虑周到的人。弗洛姆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去爱和对他人负责,但满足这一能力十分困难,因为我们生来就是自我中心的人。埃里克森修改了精神分析理论,把人性归因于社会积极支持的重要建设性动机,例如保留个性感和内在同一性,并以社会允许的方式努力去支配环境。

在动机的动力制方面,人格理论家之间也有不同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激发的内驱力导致紧张和恐惧,其体验是不愉快的。人的行为的基本目的是追求享乐和避免痛苦,因而,为达到这一目的,人必须减弱其内驱力,使恢复平衡状态。沙利文也认为的行为的基本目标是减少内部紧张。默里认为需要减弱的同时也伴随着欢乐的欲望,我们受这种欲望的驱使,而非受一些体内平衡或植物般的状态所驱使。所以我们容易学会推迟饮食或性欲,以便发展更高水平的紧张,并使随后的内驱力减弱更加顺畅。

有些人格理论家反对动机的内驱力减弱模式,指出增加紧张活动的本身就是高度奖励性的:好奇的探索、获得令人羡慕的技能或能力水平、增进个人对世界或自身的了解、追求新的冒险等。马斯洛认为我们在减弱如饥饿、口渴、安全等内驱力的同时,却在向往着更高层次的需要、包括爱和尊重,也包括实现个人积极的内部潜力。奥尔波特认为我们需要减弱如饥渴、睡眠等内驱力,但这种内驱力的减弱不是成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相反,成熟的个体可以充分坚持甚至增加紧张程度来达到相应的遥远的目标。而且大多数成人动机在目的上是独立于孩童期或青少年时期的,开始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后来本身成为目标。

几乎所有的人格理论家都同意人类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无意识的万分。正因如此,他们认为"了解你自己"应成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

(李维)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