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浪费国
作者:佚名 转贴自:点击查看|http://house.focus.cn/news/2006-04-20/199763.html
最近,在一次关于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的会议上,专家们说:中国建国以来建造的许多住宅远远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就被拆除,平均使用寿命不足30年,目前中国每年拆除的老旧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40%,“中国可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浪费国”。这样的断语并非耸人听闻,只不过非常容易与“保护老城区”、“保护四合院”等声音一起被当作城市中的“弱势话语”。
所谓“浪费”有两重涵义,一是产业性的,一是规划性的。产业性浪费是指由于建筑方式、建筑材料和产业效率方面造成的浪费,中国推行住宅产业化多年仍无法使整个建筑行业的技术含量和效率提升到应有的水平,基于住宅建设的社会化大生产没有显示出类似“统一市场”的效率,考虑到“中国工地”的巨大规模,住宅产业对环境资源的浪费大得惊人。如果说产业性浪费是一种无奈的现实的话,那么规划性浪费则是一种由价值取向所导致的短视、急噪的现实。学者指出,现在对待老建筑的普遍做法“太随意、太残忍”,通常是一拆了之。人们往往将地产商视为破坏城市的罪魁祸首,他们拆除有价值的老建筑、营造出无特色的新楼,实际上,几乎所有因简单拆除造成的浪费都是在城市区域开发规划的“引导”下进行的,甚至拆除的速度都成为一种业绩指标。在“发展速度”决定一切规划导向之下,有价值的老建筑几乎没有机会自己找到继续存在的理由。换句话说,如果老建筑不能很有效率地把自己变得很能赚钱,那么就由规划和开发来很有效率地将这块地皮变得很能赚钱。这基本上与地产商的良知无关。
在地产开发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地产商将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厂房、老仓库拆除后,就绞尽脑汁地为新规划的楼盘找卖点,而且最好是城市文脉方面的卖点,但最合适的城市文脉(老厂房、老仓库)已不复存在,于是便在这块“飞地”上移植上虚假的迪斯尼乐园式的所谓“城市文脉”。地产商或许也知道老厂房、老仓库的历史价值,但给定的开发规划条件使其义无返顾的荡平一切,因为这样比较有效率。
一位搞建筑评论的学者在采访、考察北京前门大栅栏拆迁改造工程后得出的结论是:开发规划的“算帐方法”有问题。当从这块地上获取更多收益的述求占上风时,就来不及考虑保护文脉、建筑再生之类的事情;而如果把保护历史文脉作为前提,那么算帐方法马上就不一样了,但这需要时间和财政体系的支持。现实是,“我们等不及”。
“我们等不及”可以说是中国急行军式的城市发展的一大特点,极大的建筑浪费是这种发展速度的代价。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要发展就会有浪费,只不过我们的浪费太“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