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百污归海”的悲剧

“百污归海”的悲剧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不详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计伟民发表于2002年6月4日《中国绿色时报》

    中国古语云:百川归海。但如果把它曲解成大海是污水的最后归宿、大海是大陆的天然“垃圾场”,酿造的就只能是“百污归海”的悲剧。

    据专家测算,目前,中国的海洋污染物有80%以上来自陆地。陆源污染,已成为残害海洋环境的祸首。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全国经济的楚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首屈一指,但经济奇迹的背后袭来的却是一片难以排遣的阴影。

    近10年来,中国沿海主要城市和经济热点区已出现了217个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海的排污口。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国沿海城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每年就有102亿吨直接排入海洋,其中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年平均超过145万吨。

    与此同时,贯穿于中国内陆各地的入海江河成了携污带浊的又一主力。中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约1500条入海河流中,绝大多数已遭到流域内工业特别是乡镇小工业的无情污染,这些河流成了向海洋运输污染的天然通道。此外,大量施加于农田、果园、的农药、化肥、植物生长素等农业污染严重流失,亦通过地面径流和河流奔腾入海。据统计,每年通过入海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已超过200万吨。

    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湾,曾是贝类盛产地,然而一个年产值仅为0.5亿元的啤酒厂在排污10年后,就将一湾清水毁成了臭潭,滩涂上淤满了厚厚的啤酒废渣,扑鼻而来的是无法忍受的恶臭,远处的海水则是粘稠的黑色,竟然翻不起半点浪花。

    上海市,每年将20亿吨污水排入长江口和杭州湾。在日排污水40万吨到50万吨的西区市政综合排污口附近海面,常年扑入人们眼帘的是一条宽300米至500米,长达7公里的黑水带。

    最另人扼腕叹息的是渤海的悲惨命运。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沿岸耸立着被赞誉为北方“金项链”的环渤海经济圈,它对中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10%。经济起飞的脚步挡不住,同样挡不住的还有大量涌入渤海的污染物。据统计:渤海每年接纳的陆源污水量达到28亿吨,各类污染物70多万吨。在中国四大海区面积最小的渤海,却接纳了全国整个海区污水入海总量的32.2%、全国沿海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的47.74%。

    大连湾沿岸是入海排污口的密集地,70多处排污口几近全国总量的1/3,它们每年向湾内排放3亿多吨污水、约10万多吨污染物,大连全市90%的排污量就这样毫无顾忌地冲入大海,大连湾底泥中的污染物几乎全部超标。大连湾内侧的臭水套,大量的工业、生活污水外加人粪尿、垃圾杂物等,把一个曾经美丽的海湾糟蹋成了一湾酱色的臭水,600多万平方米的海底,竟淤积着平均厚度达5.6米的污泥。不远处的寺儿沟、大连油脂厂附近的海面上,密密漂浮着难以计数的乳白色小颗粒,乍看上去就象一锅煮沸的米汤。东侧的大连染料厂每年排放的1000多万吨颜色各异的污水,则把附近的海域染成了一个色彩班驳的大染缸。

    锦州湾,沿岸聚集着众多的大型冶金、石油、化工等企业,在葫芦岛锌厂等污染大户的侵袭下,每年有3000多万吨污水从沿岸排入湾内,30多万吨工业废渣赤裸裸地堆放在岸滩。锦州湾内海域的重金属因此严重超标,其中镉超标44倍,汞超标5倍,锌超标18倍。更可怕的是,工业废渣还在以每年10米的速度向湾内推进,自1991年以来已经蚕食了近2平方公里的海域。

    长度仅23公里的五里河,竟肩负着为锦西炼油厂、锦西化工厂、锦西石化总厂等污染大户排污入海的苦役,每年通过五里河排入渤海的污水高达2000万吨,其中污染物有2万多吨。五里河的入海口,沉积的汞竟达90多吨。五里河水面漂浮着厚达2毫米至4毫米的浮油,海滩上覆盖着一层30厘米至50厘米厚的黑色油泥。更荒诞的是,当地老百姓在河道内放置用玉米秸秆制成的篱笆,竟能拦截到数量可观的石油,已有10多户靠这种“揩油法”走上了致富路。

    山东龙口海域一家年产近百吨的小造纸厂,每年向渤海泻入60多万吨工业废水,附近几公里长的滩涂和十几平方公里的海域,被泡沫塑料状的白色皂化物捂得严严实实,酱油色的海水裹着滚滚浊浪,令人恶心欲吐。龙口市造纸总厂自1997年建厂以来,每天将1.12万立方米污水排入渤海,20多年下来,邻近6万平方米海域内形成了海底沙漠的“奇观”,寻不到任何海洋生物的踪迹。而欲改造这类海底荒漠,希望几乎是零。

    更大的悲哀在于:三面环陆、一面临海的渤海是全球11个典型封闭海之一,特殊的地质构造,决定了渤海海水循环交换能力极差,全部海水交换一次需16年之久。于是,一方面是逐年剧增的陆源污染物使渤海成了一个巨大的纳污池,一方面是渤海窗户纸一般脆弱的自净能力已到了上捅就破的边缘,这直接导致渤海日益走向了毁灭的临界点。照此速度污染下去,渤海再过10来年就会彻底崩溃,成为一片死海,届时即使不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渤海也至少会需要200年才可能缓过气来。难怪无数专家痛心疾首地呼喊:救救渤海!快点救救渤海!

    陆源污染,直接导致了沿海海洋资源功能的日益下降,许多近海的产卵区、育幼区、洄游区、养殖区、旅游区、自然保护区、海岸防护区、湿地等正在演化成一个个惨不忍睹的天然“垃圾场”,区域海洋资源与环境功能丧失怠尽。

    大连湾,曾是近岸岩礁海珍养殖的重要区域,逐年增加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却使昔日的美好成了历史陈迹,海产品产量连年锐减,海珍品资源于绝迹,海珍品的人工养殖也被迫不断向外迁移,湾内养殖功能的最后绝唱已指日可待。

    锦州湾,原是贝类资源十分丰富和鱼虾洄游索饵的重要区域,随着陆源污染物的大肆入侵,海滩表面沉积了厚厚一层淤泥,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和滩涂已巨变成毫无生机的死滩,仅存的底栖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大大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成为无法食用的“毒鱼毒虾”,一度令国人自豪的海湾水产养殖功能从此成为遥远的回忆。

    上海市西区市政综合排污口附近海域,原是长江口传统的银鱼鱼场,20世纪60年代年产银鱼300多吨。自1971年启用排污口后,厄运来临,80年代初,该地银鱼产量已跌至20吨至30吨,至1989年,这个一度辉煌的银鱼鱼场终于从中国的经济版图上痛苦而无奈地抹掉了。

    主要由陆源排污酿造的近活污染,已经成为中国海洋最大的恶梦,而这场恶梦还在加速向外海延伸,受污海域正急剧扩大。油类、无机氮、无机磷是近年来造成成中国近海污染逐年加重的三大主要元凶,油类污染严重的海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珠江口逐渐蔓延到粤西、粤东、北部湾海域,辽东湾北部、渤海湾西部和海口湾也逐年步入重灾区,甚至海南岛部分海区也难以逃脱。1985年,只有东海近海无机氮的平均含量超过了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到1990年,南海近海出现了超标,仅仅一年后的1991年,渤、黄、东、南四大海区已无一幸免。1997年的监测表明,四大海区无机氮和无机磷的赶标率是:渤海分别为44%和16%,黄海分别为46%和47%,东涨94%和81%,南涨分别为42%和38%。

    1998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结果表明:近岸海水水质为一类仅有10.91%,二类海水为20.61%,三类海水为18.18%,四类海水为15.15%,而超四类的竟达到了30.15%。这意味着中国一半以上的近岸海水民受到重度污染。

    至20世纪末期,江苏沿海的海水中,铅、砷、汞已分别是一类海水标准的90倍、130倍和600倍,其他如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也增加了15倍至80倍。

    号称“海洋大省”的浙江,近岸海域的一类海水已荡然无存,四类海水占到了21.1%,超四类海水竟占到了75.4%,仅剩的3.5%的二类海水也正逐步走向恶化。渔业资源一度十分丰饶的宁波近岸海域,海洋生物体内的镉残毒含量是100%超标。

    在污染最严重的渤海,污染物超标已从1992年的25%迅速膨胀至1996年的56%,7.7万平方公里的渤海,竟有4.4万平方公里沦陷于污染的魔爪中。渤海沿岸的一些海域,海底泥中,重金属含量竟超过国家标准2000倍!

    更令人堪忧的是,中国沿海地区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海量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照此速度发展下去,预计到2001年,此类污水的排放入海量将由目前水平翻一番,达到200多亿吨。

    问题是,明天,海洋还有能力承接更多的污染吗?想想吧,如果有一天,蔚蓝色的地球改换成肮脏的色彩,大地沦陷于浊浪污涛的重围中,那将是多么可怖的一幅末世景象。

    这样的危险并非耸人听闻,如果人类继续将陆地上的灾难毫无节制地转嫁向海洋,那么,海洋走向毁灭的那一天,也就是人类踏上不归路的那一天。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