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理念贯穿青藏铁路 冻土环境、江河源水质、野生动物迁徙条件和两侧自然景观得到有效保护
2003-08-29 (记者 宗建树) 本报讯 青藏铁路开工两年多来,有关部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加强环保监察,有效保护了青藏高原冻土环境、江河源水质、野生动物迁徙条件和青藏铁路两侧的自然景观。这是记者从8月28日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据介绍,8月9~14日,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家青藏铁路领导小组办公室、铁道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邀请青藏两省区有关部门和部分生态、动物和植物专家组成检查组,对青藏铁路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检查。 通过检查,检查组认为,两年多来,青藏铁路公司和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以及各参建单位高度重视青藏铁路建设中的环保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开发和保护并重”的指导思想,做到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在工程设计、科研攻关、管理制度、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贯彻环保理念,有效保护了多年冻土环境、江河源水质、野生动物迁徙条件和铁路两侧自然景观。 据悉,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建设单位在格唐段和唐南段分别设置野生动物通道25处和8处,通道形式有桥梁、路基缓坡及复合式通道。施工中的砂石料场、取土场及施工营地设置均远离了野生动物通道。本次检查中,共检查了小南川、楚北、楚玛尔河及可可西里等4处野生动物通道,发现这4个通道已经建成,基本能满足动物迁徙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藏羚羊的迁徙状况,建设单位及时会同设计和施工单位对所有野生动物缓坡通道的路基坡度做进一步放缓。 在植被及湿地保护方面,一是严格控制破土面积。对沿线取(弃)土场、施工便道、施工营地、施工场地逐个进行了现场核对和优化,严格控制了临时工程占地面积。二是有效保存地表植被和表土。施工中,对取土场、施工便道、施工场地、路基基底、桥梁桩位植被和土壤进行异地移植和存放,施工完成后用于回铺场地地表或路基边坡。三是积极开展人工植草试验研究。检查组实地查看了沱沱河和当雄植被恢复试验工点,从试验效果看,高原植草长势良好,试验研究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此外,由于青藏铁路沿错那湖路段距湖边距离较近,施工及将来运营期环保难度较大,因而成为本次检查的重点之一。经检查,建设单位在临湖一侧20公里长的路基坡脚设置了砂袋或片石临时拦挡措施,有效防止施工弃渣进入湖中,同时疏导湖边坡体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便道及路基基底植被及表土均采取了异地移植和保存,并定期洒水养护,目前已移植草皮达9万平方米;采用拉线或围栏的方式限定施工活动范围,有效防止了对错那湖及湖畔湿地造成污染。 鉴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建设单位采用了大量先进的施工工艺,以确保环保措施达到应有的效果。如重视水土保持,河道采砂和桩基施工,对主河道均采取了疏导和防护等措施。沿线大量推广采用旋挖钻干法成孔,避免了施工污水和泥浆的产生,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冻土环境。个别地段采用冲击钻施工时,均设置了泥浆沉淀池,弃土弃渣严格遵循“先挡后弃”的原则。路基工程根据施工进度,及时进行边坡防护工程施工,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 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检查组所到各处营地生活生产污水、固体废弃物均作了处理,经沉淀处理后的营地污水用于道路及场地的抑尘或绿化,生活垃圾普遍做到了分类存放集中处理,未发现有生活垃圾乱堆乱弃的现象,有效控制了施工对环境的污染。 检查组建议,应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把青藏铁路建成质量高、效益好、生态文明的环保样板工程。针对青藏高原原始、独特、敏感、脆弱的环境特点,检查组提出,在工程建设中应遵守客观规律,时时处处保护好青藏高原的一草一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是要结合青藏铁路特点,进一步开展相关应用科学的研究工作。二是要做好景观协调工作。三是要继续做好工程沿线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四是要继续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五是要及时对铁路沿线主要河流、湖泊、湿地的水环境、土壤环境,主要车站、城镇、村庄等敏感点的大气环境、噪声环境进行环境现状监测,尽快摸清青藏铁路西藏段的环境本底。
《中国环境报》2003-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