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萬年網副總裁)
(載《中國青年報‧青年時訊》2000年7月13日) 心力故事 廬江王李瑗看到一位美女,就想娶她。美女本有丈夫,但李瑗派人把他殺了,將她強娶回家。後來,李瑗陰謀殺害唐太宗,事敗被殺。這個美人被唐太宗所得。一天,一位大臣來參見唐太宗,正好看到唐太宗和這位美女在一起。唐太宗在介紹她被李瑗強娶的故事後,又得意地對大臣說:"她美而賢淑,俏而穩重,我很喜歡。" 不料,大臣卻提了這樣一個奇怪的問題:"不過我真不明白,李瑗殺人奪妻是對還是錯?"。 "這麼簡單的道理還不明白嗎?"太宗說。但他很快懂得了大臣的含意,於是向大臣道謝:"不是你,我恐怕也要像廬江王那樣被後人取笑了。"馬上把她送出皇官,讓她與親人團聚。 問題:為何像唐太宗這樣賢明的君主,當錯誤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也那麼不容易發覺呢?
(一)自主的代價是永遠的覺知。 心力的第二力,是覺力。自主是心力核心,而覺力是自主前提。 什麼是"覺"?"覺"乃對應沉睡而言。許多 整天渾渾噩噩度日、生存、"奮鬥",與在沉睡狀態中區別不大。他們對現實世界發生了什麼、自己作了什麼,會有什麼效果,在根本上往往並不知曉。就像唐太宗,明明知道強佔他人妻子不對,但是笑別人容易,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卻懵然不知。 "覺力",正是一種要把人從渾噩沉睡狀態中喚醒、解脫出來的力,它讓人對內在和外在的情況有清醒的覺知,自主就是要對自己和環境進行掌控。要掌控,首先就得有這份覺醒。 "覺"的重要,東方心學有個"燈"的形像比喻, "如果房子裡的燈亮著,賊就不會靠近 那座房子──他們知道主人還醒著。"
(二)發展"鏡智"。 發展覺力有多種技巧,如內省法、往事覓綜法、列單釐清法等。而最重要的是"鏡智法"。所謂"鏡智", 顧名思義,就是像鏡子一樣,對事物和對自己,有真實而及時的反映。 "鏡智"的核心在於能進行客觀化的觀照。人容易失去自覺,往往來自於與自己太近,甚至與自我完全認同。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這山中。"診治這一毛病的方法,是將自己對象化,對自己進行觀照,也就是 霍爾巴赫所說──"人對自己進行觀察,那他就必須同時既在自己之內又在自己之外。"為此,不妨進行"念念分明"的訓練:每作一件事,每起一個念頭,都可嘗試自我觀照:"我在吃飯"、"我在想小玉" "我陷在情感漩渦中不可自拔"、"我這樣會完蛋了。"開始訓練時可能不習慣,但習慣後就受益無窮了。
(三)不怕念起,唯恐覺遲。 發展"覺力",不僅僅是技巧的問題。有沒有"覺知"的意識,比覺知的技巧更重要。因為:人失去控制時往往就是被"邪念"主宰。但是,人只要有"覺"的意識,"覺"就能夠充當調控"哨兵",就能及時止銷"邪念"。這就是"不怕念起,惟恐覺遲。" 武士信重是日本武士。他惑於天堂地獄之說,特向著名的白隱禪師請教:"真有天堂和地獄嗎?" 白隱問他:"你是做什麼的?"我是一名武士。"信重頗為自傲回答。白隱漫不經心地說:"武士?看你的面孔,和乞丐有什麼區別?" 信重被激得拔出劍來。"地獄之門由此打開。"白隱緩緩說。信重心中一震,當下有所悟,遂收劍向白隱深鞠一躬。"天堂之門由此敞開。"白隱欣然而道。" 地獄與天堂的區別,首先就在是否具備覺知的意識!
(四) 從"覺知"到自主。 無覺知的"自主",缺乏基礎;無自主的覺知,是無用的覺知。 從"覺"的角度來分析,人有三種類型:" 1, 無覺認可型:無論是對自己的生存環境,還是對自己的心理、行為,都是缺乏覺知且完全認可。尤其在情緒方面,總是處於失控狀態。自己總是聽憑其主宰,反覆無常而又不自知,無力自拔。 2, 有覺沉溺型:有一定覺知,也知道問題的重要,但是,總是保持一種"隨他去"的心態。沉溺在其中,並不努力去改變。 3, 覺知自主型:既能保持一種清醒的覺知,同時也能以負責的態度,時刻自主。如對情緒的覺控,一旦情緒低落,就立即覺知,絕不纏綿其中不可自拔。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要從覺知到自主,關鍵在兩點:1,回返自我:即遇到問題時,不像一般人那樣首先把問題認為是"客觀"的或他人的問題。而首先詢問:"這是不是我的問題"?2 ,自我承擔, 不單意識到"這是我的問題",而且 意識到"這是必須由我自己解決的問題"。 如唐太宗,意識自己錯誤後,就忍痛割愛,親自下令把美女放走。假如他不這樣做,就是一種缺乏自主的無用覺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