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萬年網副總裁)
(載《中國青年報‧青年時訊》2000年7月27日)
心力故事 稻盛和夫是日本當代最傑出的企業家之一,被譽為"經營之聖"。他小時候,他家裡很窮。為了讓他上高中,父親甚至是把家中最後的三畝土地賣了出去。稻盛和夫也很懂事,為了幫家庭解決負擔,就放棄他那種年齡孩子常有的娛樂,每天一放學,就急忙趕回家,幫助把家裡作定紙袋子拿到外面去叫賣。 但這樣大的孩子,自尊心還是很強的。開始時,他很怕見到熟人,尤其恐懼在路上踫到女同學們。常常是遠遠見到,就趕緊抄小路逃走。要是狹道相逢,就只好漲紅著臉,低著頭,恨無地洞可鑽了。 稻盛和夫也有過打退堂鼓的想法,但是每當他一想起自己上學的錢來自何處,就對自己說:"和夫,你和別人不一樣。你必須把你要盡的這份責任擔下去!"經過最早的痛苦後,他終於對一切習以為常了。當他後來成了日本著名企業家之後,他十分感謝這段經歷:不僅給了他做生意的經驗,更主要的是鍛煉了他心理的承擔力。 問題:為何認定"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就要把責任承擔下去?
(一)學會"心理斷乳"。 "心力"的第四力是承擔力。承擔與面對是一對姐妹。面對是敢於正視問題,而承擔是把解決問題的責任,自己承擔起來。正視是眼睛的功夫,承擔是肩膀的功夫,它們都是心力在面對挑戰時的體現。 要具備承擔力,首先要學會"心理斷乳"。人的童年期比任何動物都長。人比動物更久地享受來自成人(尤其是父母)的關愛。這使人的成活性比動物高,年齡一般比它們長,但也增加了人對他人的依賴感。人要成為獨立的人,首先就必須"斷乳"。但是,生理上的"斷乳"容易解決,心理上的斷乳──去除對他人的依戀,卻很難。 心理斷乳的第一要訣,就是明確人的獨一無二性,並明白你不承擔,就沒有誰能夠為你承擔。"獨生、獨死、獨往、獨來",這是真實的人生寫照。即使連吃喝拉撒這樣的事都無法代替,你一生的生活品質,別人又怎麼能夠替代?香港著名企業家李嘉誠有句名言:"每個人都必須去承擔生命中自己的那一份憂傷,否則就不會知道什麼叫做幸福。"這裡既說出了生命的同一性──每個人的生命都具有悲歡離合,都必不可免有一份憂傷,但是也各有獨特性,那份憂傷是只屬於自己。許多人躲避承擔的根本,就是一方面希望自己免去每個人都難免的那份壓力和苦痛,另一方面又希望他人為自己作主。這種心理依戀不去掉,怎麼才能長大呢? 所以,承擔力的第一意識,就是"這是我的問題""是我非解決不可的問題"。像稻盛和夫,就是明白了這點後增強承擔力的。
(二)不放棄為命運作主。 盲目依靠他人,不是誤事就是葬送機會。唯有承擔,才能掌握命運的主動權。法國總統戴高樂說得好:"面對事端,性格剛強的人總是依靠自己,用自己的性格左右事態,勇於承擔義務,並視之為己任。"我們且來看創業。許多人要創業,就是不甘於自己的命運為他人所操縱。他們要為自己創造全新的空間。耐人尋味的是:"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在法語中的原義就是去"擔當"--即親手實地去創建新企業,並承擔其經營投資的風險。
(三)警惕"躲避的詭計"。 與面對一樣,承擔的死敵是逃避,它體現在一種遇到壓力,就想擺脫的衝動。不僅如此,在不少時候,他總是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逃避,因此,要特別警惕這種"躲避的詭計"。如: 一味追求"遠大的理想",可能是躲避承擔現實責任的詭計。 一味強調"愛人",可能是掩蓋對他人缺乏尊重、而謀求對人控制的詭計。 一味強調"等待時機",可能是掩蓋拖延著不敢行動的詭計 西點軍校有一個傳統:遇到軍官問話,新生只能有四種回答:"是";"不是";"我不知道。""沒有任何藉口"。除此之外,不能多說一個字。新生可能會覺得這個制度不盡公平。例如軍官問你:"你的鞋子算擦亮了嗎?"你當然希望為自己辯解,腦中浮現"報告長官,有位同學不小心撞到了我。"但是,你只能說:"報告長官,不是。"如果長官再問為什麼,唯一的適當回答只有:"報告長官,沒有任何藉口。"這既是要新生學習如何忍受不公平──人生並不是永遠公平的,同時也是讓新生們開始了解到,無論遭遇什麼樣的環境,都必須學會對自己的一切負責。他們現在只是軍校學生,但是日後他們肩負的卻是其他人的生死存亡。因此,"沒有任何藉口!"將是他們奉為最重要的行動原則。
(四)去除"遷怒"與"投射"。 你是自己的責任。不承擔你應該承擔的一切,等於把這份責任轉嫁到社會上去,你成了一位寄生者、剝削者。這份轉嫁和剝削,不僅體現在具體的客觀事情上,也體現在主觀的情感上。最典型的是兩點:1,遷怒:將外在加於自己的不好壓力,沒有化解,產生怒氣,就再投到他人身上去。2,投射:將本來對自己的不滿,投射為對他人的不滿。你是對自己的某種 "心理意象"或"心理圖式"不滿,然後看到別人也有同樣的情況,於是表現出對他人的不滿。這兩點都是讓並無罪過的他人,為你受過。所以心理學有這樣的"悖論":"軟弱者最殘忍,唯強者才溫柔待人"。
(五)樹立承擔的信念。 許多人缺乏承擔力,在於缺乏自己可以承擔的信念。他們老是不相信自己的潛能,因此總是壓抑自己。 我們且來看一個故事:一個老賊,經常夜出偷東西。他的兒子要求父親傳法給他。老賊同意。一天晚上,他帶兒子進了人家的庫房。見一大櫃,老賊將鎖打開,叫兒子進去。之後,他將櫃子鎖住,自己往外逃走。賊兒在櫃中又急又氣,後來明白只好靠自己想辦法逃出,終於得出一計:在櫃裡作老鼠咬櫃子的聲音。該房主人起來打開櫃門,還沒反應過來時,賊子一衝而出,逃之夭夭了。當賊子進門時,老賊正在喝酒。他指斥老賊沒良心。老賊卻問他是怎麼出來的。問清後,笑迷迷地拍了他一掌:"不必再傳什麼法,你可以畢業了!" 這是宋代著名禪師法演講的一個故事。他的本意可不是叫你做賊,而是教人"自肯承當"──即使你被逼到絕路,在生死邊緣掙扎,但是假如你敢於自我承擔,你就能夠自我承擔。
(下課內容:六種基本心力之"整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