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心靈解套

心靈解套



作者:吳甘霖    转贴自:不详


心靈解套
吳甘霖(中華萬年網副總裁)

(載《中國青年報‧青年時訊》2000年8月10日)

心力故事
    球王貝利享譽全世界。他原來在家鄉的足球隊踢球很出色,後來被"相中",入選巴西最有名的桑托斯足球隊。當得知這一消息時,由於害怕被那些著名球星笑話,他竟然緊張得一夜未眠。當真正和那些自己敬慕的球員在一起練球,他更嚇得幾乎癱瘓。然而,當他一旦邁開雙腿便不顧一切地在場上奔跑起來時,他便漸漸忘了是跟誰在踢球,甚至連自己的存在也忘了,他彷佛又在故鄉的球場上充滿自信、瀟灑自如......
    球賽一結束,貝利發覺:那些使他深感畏懼的足球明星們,其實並沒有一個人輕視他,而且對他相當友善和尊敬。
問題:為何這樣一個本應有著最大自信的超級球星,在當時偏偏成了一個自卑的膽小鬼呢?

(一)人往往是自己的"套"。
    人的心力要突破,首先必須"心靈解套"。
    人往往是自己的"套" 。所謂"套"者,就是以一實際並不存在的問題, 當作實際存在的問題,像個枷鎖一樣將自己"套"起來。在"套"中,人往往是不自知的。正如《成功心理學》作者丹尼斯‧E‧維特萊所指出:"當登上一個新的精神境界之後明白了──只有當我們打破了它的時候,才知道我們曾被投進監獄!"上述貝利的無名恐懼,就是這種"心靈之套"的表現。這種恐懼,一方面來自貝利從小就太自卑,另一方面,來自他一直有一個理念:全國最有名足球隊的大明星,就一定比自己強得多,並瞧不起來自小地方的人。實際上,這完全是他自己的胡思亂想。

(二)對"套"質詢。
    "套"往往來源於三點:1,經歷。在自己還缺乏真正科學鋻別力的情況下,或由於簡單的經歷,就輕易得出結論,或輕易接受他人的信念,不經意地被套上,卻不自知。2,價值及獎罰機制的內化。3,重覆的認定。不妨採取質詢"套"的三步曲,進行解"套"操作:
1,列出所有思想與情感的固著(一種"非......不可"的狀態)
2,質詢為何有這樣的固著:它是如何形成的?是別人的強加,還是自己漫不經心的接受?
3,質詢這一"固著"的合理性:接受這一固著的邏輯依據是什麼?經得住推敲嗎?接受這一固著的情感基礎是什麼?是愛什麼還是怕什麼?愛與怕的強度如何?這種強度難度就不能改變嗎?等等。

(三)去除"習得的無力"。
    美國俄勒岡大學的唐納得‧西洛托作過一個著名實驗:將一群人關在一間屋子裡,然後打開噪音。接著,給他們一個任務:學會停止噪音。這些人嘗試了儀表盤上幾乎所有按鈕的所有組合,但就是關不掉噪音。其實根本沒有方法可以停止噪音。另一組則可以通過按鈕的正確組合來停掉噪音。然後,西洛托將這些人帶入另一間屋子裡,將這些人的手一個接一個的放在梭子盒裡。如果將他們的手放在盒子的某一邊,噪音就會繼續。如果他們將手放到另一邊,噪音就停止。
    實驗表明:原來能夠控制噪音的第二組,可以通過在盒子裡移動他們的手來關掉噪音。但原來那組其實根本沒辦法停止噪音的人,即使在時間、地點、條件改變了的情況下也大多坐在那兒,他們已經不去嘗試結束痛苦,因為他們已經明白"再努力也沒用"。
    這就是"習得的無力"──由於自己多次踫過壁,或者由於別人不斷向你灌輸某種"你不行"的理念。本來頗有能力的人,就容易產生"四面八方都通不過"的感覺,最終乾脆放棄努力──讓潛能永遠處於被壓抑的沉睡狀態。但是,這種"習得",並無百分之百的依據。因此,當你覺得自己"不行"時,首先要起疑:這是不是一個經不住推敲的"習得的無力"?

(四)斷言"我不行",潛藏著最大傲慢。
    斷言"我不行",其實是一個最大的"套"。說來耐人尋味,那些斷言"我不行"的人,表面看來最自卑,但實際上卻掩藏著對自己智力的最大傲慢,有著信念上最大的自高自大。分析斷言"我不行"的人,就會發現這裡有著一個"潛藏的主謂賓結構"──表面看來,"我不行"──"我"是主語,"不行"是謂語。但說這句話的人,其行為真正的構成卻是:"我斷定'我不行'"──"我"是主語,"斷定"是謂語,"我不行"是賓語。在這裡,它不僅有著對自卑的神化、對不願努力的神化(因為努力就意味著痛苦),更有著對自己權威評價的神化。在這裡,要挑戰權威,根本的還在挑戰"我斷言"的權威。

(五)君子不器。
    制約心力發展的"套"種類繁多,涉及認識、情感、價值、行為等多方面。為此,就必須保證全方位的心靈開放,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君子不器"。孔子有一名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者,不妄加揣測也;毋必者,不妄下斷語也;毋固者,不將事情的看法固化也;毋我者,不將自己的個人認知、意志高於一切也。把握了這四點,也就把握了心靈開放的根本。
    有了心靈的開放性,我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就再也不會依托慣性而行事,只想到一、兩種固定的答案,而會緩一步、冷一冷、比較利弊、考慮其他可能性,從而找到最理想的應對方式。如漢代將軍李廣,有一次率一百多名騎兵走出軍營,不巧與匈奴幾千名騎兵相遇。大家都非常害怕,想要快馬往回跑。李廣說:"我們距離大部隊幾十里,一百名騎兵往回跑,匈奴追趕射擊我們,我們會被一網打盡。現在我們停留在此處,匈奴一定認為我們是大軍的誘敵者。肯定不敢攻擊我們。"於是李廣命令眾騎兵前進,到離匈奴陣地有二里地左右,停下來,並下馬把馬鞍解下,結果匈奴的騎兵誤認為他們是引誘他們的,不敢攻擊。一直僵持到天黑許久,匈奴兵認為漢有伏兵在旁邊,想要夜間攻取他們,就全部撤退了。在這一案例中,李廣就是由於打破了"敵眾我寡只能逃"這一觀念上的"套",所以才能平安脫身。

(下課標題:承擔"建設性痛苦")

作者:吳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