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近日在苏州举行的中国投资论坛年会“城镇化——经济发展新动力高层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城镇化实质是化农民为市民
国家计委国土所副所长肖金成说,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如何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讨论很多,但是一直难以找到满意的答案。十六大报告关于“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有关论述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城镇化的本质是将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或者说城镇人口)。 联合国粮农组织计划委员会前任委员、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原司长朱丕荣说,农村人口比重太大和农民收入水平很低长期以来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7.1%,明显高于43.1%的世界平均水平。由于人多地少,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无法提高,农民收入上不去,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只有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才有条件扩大规模经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达到提高生活水平的目标。 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慧勇说:“在现阶段,城镇化每年可以为农村提供1亿多个就业岗位,每年可以为农村增加7000亿元以上的非农业收入,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城镇化。”
城镇化道路不只一条
朱丕荣说,中国城镇化道路不应该拘泥于哪一种模式,而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合适的道路来。
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农村劳动力已经大量转移到城镇,可以考虑以大城市来带动农村搞城乡一体化。上海市从1984年开始,不光考虑本市还考虑城乡统一规划,考虑到市区跟郊区、市区跟经济区的关系,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城镇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搞综合开发。北京尝试了一条城市带农村搞工农协作、城乡结合的道路,城市工业提供设备、资金、技术能源,由县乡村提供厂房和劳动力来联营,采取这个办法来帮助农村城镇化。苏南地区则是以乡镇企业带动城乡一体化,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协调工农之间的关系,来加快城市化建设。
要重视小城镇在城镇化道路中的重要作用。朱丕荣说,调查显示,小城镇的技术含量和资本有机构成要低于大中城市,大城市安排一个劳动力,需要投资1.5万元,小城镇只需要4千元,而且小城镇靠近农村,可以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和就业风险。现在全国有6万多个乡镇,如果每个小城镇能够吸纳3千到4千个劳动力,全国就能解决两亿多人口就业。
肖金成指出,在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大城市的发展。过去我国城市建设的方针是控制大城市、大力发展中等城市、合理发展小城市。由于50万人口即算大城市,导致很多大城市的发展受到抑制,因为事实上50万人口的城市只能算初具规模。
城镇化离不开工业化
肖金成说,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而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会无的放矢,最后失去发展动力,现代化也无从谈起。
城镇化既然是要让农村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一定要考虑到转移的途径,不能让农民停留在打工的初级阶段——一天干12个小时,过年过节再回到农村,而是要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不但是自己进来,而且老婆孩子都要进来。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是要把产业聚集到城市来,以前搞乡镇企业的弊端是并不能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和管理的问题,只有把这些产业聚集到城镇来,或者是聚集到大中小城市来,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大量的农村人口才能随之进入到城市里面来。 肖金成强调,我国的城镇化一定要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相适应。
另外,现在有些地方一讲城镇化,总是急功近利地将其等同于城市建设,搞大拆大建,大搞形象工程。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城镇化要避免搞华而不实的东西,而是要改善投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低成本的城市,否则农民还是进不来。
中国经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