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研究生扩招:教育部为何不能直面公众的质疑

研究生扩招:教育部为何不能直面公众的质疑



作者:不详    转贴自:【红网】


【红网】研究生扩招:教育部为何不能直面公众的质疑

http://www.qianlong.com/  2003-11-21 10:27:06
  据报道,2004年中国计划招收33万名研究生,比今年实际招生数目增长约20%,进一步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这一数字是根据中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以及研究生招生单位的实际培养能力而制订的。(见2003年11月17日新华网报道)

  众所周知,
研究生教育是一种非大众化的精英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能适应专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我国这几年研究生教育一直扩招,以致有不少媒体发出了研究生教育本身也该“研究研究”了的呼吁!然而,教育部门如今却依然坚持如故,研究生招生规模一再扩大。其依据的理由有两:一是中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二是研究生招生单位的实际培养能力。

  江泽民同志说过,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知识、智慧的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因此,我国的确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对于研究生扩招的前一理由,可以了解,虽然当前中国的技术专业人才同样严重缺乏。但是,对于研究生招生单位的实际培养能力,一直为大众所质疑,可媒体此次依然对此语焉不详,仅仅一句话带过。笔者百思不得其解:我们的研究生招生单位的实际培养能力真的能适应扩招的需要吗?教育部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呢?

  有数据显示:2001 年,中国的研究生在校人数是46万人,2002 年,中国研究生在校生数量猛增到62万人,上升幅度位居世界第一。2004年更是将计划招收33万名研究生,比今年实际招生数目增长约20%。面对研究生教育的“大跃进”,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在校学生,质疑声一直不断。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曾经就对目前国内高校硕士生和博士生“批量生产”的培养方式提出了质疑,他说:“不同的学科对学位有不同的要求,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批量生产研究生,这样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肯定难以保证。”(见2003年10月23日《新闻晚报》)公众不约而同表示担忧的地方在于:如此大规模的研究生扩招,将致使教学设施、师资、科研设备等都跟不上需求。比如,研究生扩招直接导致了导师数量的不足。以前,一位导师指导2-3名研究生,扩招后,一位导师要指导20-30名研究生,导致部分研究生几乎处于“放羊”状态。一些高校甚至出现了一个博导带10余名博士生的现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博士质量实在让人怀疑。试想,如果培养出来的并非高层次的人次,而是“泯然众人矣”的研究生,那这一精英化教育如何面临市场的挑战呢?如何适应中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呢?

  然而,提到研究生扩招,我们总是感到异常尴尬:一边是学者和大众的质疑声不断;而另一边教育部却依然“一意孤行”地不断扩招。大家知道,作为行政部门,任何一项决策的出台,都应该符合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充分听取社会公众尤其是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如果是“拍脑袋”式的决策,那么其出台劳民伤财,惹起民怨,造成巨大浪费自不待言,更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信誉。教育部作出研究生扩招的决策自然也不能例外。可是,面对公众的质疑, 教育部为什么不能直接面对公众提出的诸多现实问题呢?难道研究生教育真要沦落到研究所“学店化”和研究生“学徒化”的那一天才彻底醒悟?

  其实,不仅仅是研究生扩招,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最近发生的“乙肝歧视”问题,还有上次上海徐汇区政府推出的“一美元官员”的举措,都引起了公众的质疑,可是相关部门对此却总是保持沉默。

  我们对此真的很遗憾,政府部门一味的沉默,可能会打击社会公众刚刚萌芽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的高度热情。如果一项行政决策的出台,让人感觉不可思议,不能获得更多的民众支持的话,那么这项政策的实施能得到公众的支持吗?

  我们期待着教育部能给我们一个研究生扩招的理由!我们更热切地盼望着更多的政府部门面对公众的质疑时能作出回应,而不只是沉默。


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