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广告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钻石途径--无望的教诲

    “无望”之教诲(1)(科威特)阿玛斯
      每当你发现自己在认同某一部分而排斥另一个部分,你就已经落入了自我或人格的局限中。拒绝自己某部分的经验,是不可能获得解脱的。企图得到快乐,就是一种不快乐的态度,因为期望和排斥正是不幸的根源。

      到目前为止,你们有些人已经尝到和体认到内在工作的滋味,并且已经认清我们的教诲确实有效。虽然如此,这也只是教诲的某个面向罢了。通过教诲你虽然可以找到一条通往解脱的路,但解脱仍然会迷惑你。只要你还是渴望它,你就得不到你所想要的快乐。

      这真是进退两难。你来到这里,想对治自己的心理问题,你得到了某些理解,也发现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这会带给你一份强大的希望以及你所渴望的内在力量,于是你的欲望就变得更强烈了:“我真的渴望登入本体,真的想得到解脱。”但不论处于任何一个层次或阶段,欲望本身都是你和解脱之间的障碍。

      我所说的“你确实有解脱的可能性”,并不意味你的渴望越强烈,解脱的可能性就越大。我真正的意图是不想增加你对它的欲望,然而要制止这份欲望是很困难的事。你越是发现一个方法能产生真正的效果,欲求就越强烈,而且离解脱就越来越远。或许最无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你会从一开始就放弃它!

      这虽然是很难认清的一件事,但确实是最单纯也最根本的攸关心识的真相:只要你渴望解脱、渴求快乐,它们势必会迷惑住你。

      你所渴望的若非眼前的真相,心就会开始争战

      有人可能会说:“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如果渴望快乐和解脱就无法拥有它们,那我们到底在干什么?毕竟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要得到快乐和解脱啊!”

      请你检视当下这一刻的经验。当下这一刻,你的内心发生了什么事?你看到了什么?你会发现,一方面你看到了心中所发生的事,另一方面你并不想接受那个正在发生的事,对不对?

      你心中有某个部分接受了事实,但另一部分却说:“我要一个有别于真相的东西。”这是否意味着你被分成了两半?你跟自己是冲突矛盾的?你跟自己产生了对立?与真相对立的那个部分可能充满着美妙的灵修知识与概念:“我渴望我的本体,我想得到解脱。”然而这些想法是不是等于在说:“另一半的我真是令人作呕,谁想要它啊?我想摆脱掉它,我想通过了解它而让它消失。”

      这便是所谓的“心灵上的唯物倾向”,一种二元对立的分裂观点。你的心分成了两半,其中的一半不喜欢另一半,它渴求的是另一样东西,这样你如何能得到统合、快乐、和谐及解脱呢?你的内心一直在打仗,你的行为全都是从冲突之中产生的,这样如何能得到疗愈?内心怎么可能祥和呢?

      这是你所经验到的每一个当下之中,最明显与最根本的真相。不论你想要的是什么,不论你想变得更富有、更美丽、更解脱、更快乐、更不害怕,你都是在跟自己作对。只要你所渴望的那个东西不是眼前的真相,你的心中就会出现争战和分裂。假设你的内在工作是根据这种对立的态度而进行的,你的分裂将会更严重。

      有人会说:“这个世界的战争实在太多了,如何才能拥有和平呢?我们必须强化我们的武力,这样才不会有更多的战事发生。”就是这种态度制造出了更多的界分、更多的对立。以暴制暴怎么可能有效呢?你能以对抗的方式来制止心中的争战吗?这么做只是在强化心中的斗争、冲突以及二元对立性。重点并不在你认为你想要什么,或者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真正的问题是出在那些抗拒、渴求及渴望的心理活动,内容是什么反而不重要。你可能经验到的是悲痛而渴望的是快乐,你可能经验到的是恐惧而渴望的是解脱,或者你正在经验解脱而你很怕失去它。你可能正在体验某种美好的感觉而想抓住它,不想让它产生任何变化。

      这些全都是相同的心理活动,里面都有二元对立与挣扎。这些全都不是祥和,也不是解脱。我所说的这一切并没有任何玄秘色彩,你只要观察一下自己的经验,就会看到这些现象。
    [ 此贴最后由华灵子在2011-8-2 10:53:34编辑过 ]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
    在线情况
    1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size=3]转 在大多数的情形中,当你说“我”的时候,其实就是小我在说话,而不是你,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了。它包含了思想和情绪,还有一堆你认同为“我和我的故事”的回忆,还有你不自知而习惯性扮演的角色以及一些集体的认同,像国籍、宗教、种族、社会阶级、政治立场等。它还包括了个人的认同,不仅是认同于个人拥有的东西,还包括个人意见、外表、长久以来的怨恨,或是关于你自己比别人好或是不如别人,还有自己是成功或失败的概念。 ------------ 小我的内容因人而异,但是在每个小我中运作的结构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小我的差异只是在表象,深究之下都是一样的。它们是怎么样相同的呢?它们都是靠认同和分离为生。当你透过小我而活的时候(小我是心智制造的自我,由思想和情绪组成的),你身份的基础就是不可靠的,因为思想和情绪的本质就是短促而稍纵即逝的。所以每一个小我都不断地在为生存而挣扎,试图保护和扩大自己。为了要维护“我——思想”,它需要一个相对的思想——他人。概念上的“我”,如果没有一个概念上的“他人”的话,就无法存活。当我视这些“他人”为敌人的时候,他们是最与我分离的。在这个无意识小我模式天平的一端,是小我强迫性地责怪、埋怨别人的习惯。耶稣对此也曾说过:“为何你只看见你弟兄眼中之刺,而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呢?”在天平的另一端,是个人之间的暴力行为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在《圣经》中,耶稣问的这个问题从未得到回答,但是答案当然应该是:因为当我批评或责怪他人的时候,我觉得有优越感,也比较强大。 [/size]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
      在线情况
      1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size=3] 转 小我喜爱它对现实(reality)的憎恨。现实又是什么?现实就是本然(whatever is)——不论它是什么。佛陀称之为“tatata”——生命的如是(the suchness of life),它不过就是当下时刻的如是。对如是的反抗是小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创造了小我赖以兴旺的负面状态以及它所喜爱的不快乐。这样做的时候,你让自己和其他人受苦,却毫不知情,也不知道你是在地球上创造地狱。无意识生活的本质就是:创造痛苦而浑然不觉——也就是完全在小我的掌控之中。小我对于辨识它本身以及它所作所为的能力之差,令人咋舌而不可置信。它会去谴责别人的行为,但却完全看不见自己也在做同样的事。当别人指出来的时候,它会以愤怒的否认、狡辩和自圆其说的方式来扭曲事实。不但大家这么做,企业组织甚至政府也都是这样。http://lz.book.sohu.com/chapter-10445-1-12.html[/size]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
        在线情况
        1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size=3]问:我们把什么都怪到小我的头上,小我好像成了我们的代罪羔羊,不是吗?
          http://hi.baidu.com/%B8%D0%BE%F5536000/blog/item/3b21f581f059acdbbc3e1e92.html
          2007-11-19

          答:呣…… 什么是「代罪羔羊」?表示它是冤枉的,我们把它没有做的事情归咎于它。其实,我们并没有冤枉小我,它确实应为我们的痛苦负责。
          可能是因为你把小我当成一个有感觉的主体,或是把它与「自我」混为一谈了,而起了「惺惺相惜」的同情,而为它打抱不平。其实,小我不是一个实体,也没有生命,它只是一套观念,一种心态而已。它呼风唤雨的本领纯是借用你在背后支持它的能力;它之所以活得有模有样的,是你自愿让它代你出面的。
          你才是生命的主体,是圆满生命的流露,拥有无限的智慧。那你怎会跟它沆瀣一气了呢?让我用大家熟悉的微软窗口打个比喻吧!你拥有一部功能无限的计算机,你对它的无限功能充满了好奇,像孩子一般,挤捏敲打他的玩具,东拆西凑地试探它的限度,Oooops,内部的线路搞乱了,启动了急救措施,进入「安全运作模式」,只容你开启极小部分的信息与功能。其实,你的计算机有自动修复功能的,但你担心会挨老爸的骂,不敢找他帮忙,只好将错就错地在「安全模式」下面运作,不只处处受限,连你储存的信息都被搅乱了,还得随时承受当机的威胁。
          不论你有多么好的构想,在它有限的功能下,呈现出来的常是夹杂着一堆乱码的图像,显示不出你本来想要表达的内容。于是你只好靠自己的本事来猜测,解释或联机,重组这个破碎的画面。这种肖似计算机中毒的状态,可说是「小我」的最佳写照了。也许我该把小我称之为「小我意识」,那就更清楚了,你就不至于把它当成一个可怜的人而为他撑腰。
          透过小我意识所看到的人生,好似由一个破洞里所窥见的世界,你在那小孔中,只会看到一个人影突然走进你的视线内,又突然消失了踪影,你不知道它来自何处,又去至何处,你只能猜测,假定,然后编一个你能够接受的道理出来。
          因此,活在小我意识中的人由于看不到整体的真相,必定缺乏智慧,佛教称之为无「明」。人类在无明状态下所做的决定,所发的行动,不可能不落入 《奇迹课程》所谓的「神智不清」(insane) 的状态了。
          我们这样分析小我,不是批判,或打落水狗,而是呈现事情的真相。但《奇迹课程》一再安慰我们说:「不必害怕小我。它是靠你的心灵而存在的,既然你能因着相信它而造出了它,你也同样可以收回信心而将它驱逐。」(T-7 VIII.5:1-2)
          小我原是 nothing,它之所以变成 something,是假借我们赋予它的力量,它存在的基础全靠我们的认同。所以《奇迹课程》才一反新时代的作风,花了很多的笔墨为我们揭露「小我」的伎俩与遗害,打破我们对小我所怀的一些神秘幻想。如果我们还一味同情它,护卫者它,甚至美化它,只会增长「无明」的势力,让我们更难看见自己原本光明的面目。[/size]
          [ 此贴最后由华灵子在2011-8-2 10:53:56编辑过 ]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
          在线情况
          1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
            • 经验0
            • 文章3
            • 注册2009-01-05
            不必害怕小我。它是靠你的心灵而存在的,既然你能因着相信它而造出了它,你也同样可以收回信心而将它驱逐。
            滋神沐灵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8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SIZE=3]小我关系主要的三个状态

                  如果他人拥有较多、知道的较多,或能做得较多,小我就感觉备受威胁,因为和他人相较之下的“较少”的感受,会缩减它虚拟的自我感。它甚至会试着用削减、批评、藐视其他人拥有的财产、知识或能力的价值来重新修复自己。同时小我也许会采取不同的伎俩,如果对方在大众的眼中被视为是重要人物的话,与其和对方竞争,不如借由和他攀上关系来增强自己。

                  小我和名声

                  众所周知的“攀亲带故”(name dropping)现象(就是不经意地提到你认识某某人),是小我用来在他人和自己眼中获取优越身份感的策略,这种优越感是来自于与某位“重要人士”的牵连。在这个世界上,成名的害处就是你的本质(who you are)会完全地被一个集体的心理形象(collective mental image)所掩盖。大部分碰到你的人,都想经由与你的交往来强化他们的身份——也就是他们心理形象中的自己(who they are)。他们自己可能都不知道,他们其实对你一点兴趣也没有,只是想最终借由你来增强他们虚构的自我感。他们相信经由你,他们可以成为更多。他们是在利用你成就自己,或者这样说:他们眼中的你,只是那个名人的心理形象,一个超现实的、集体概念上的身份(collective conceptual identity)。

                  对于名气荒谬的过度推崇,只是小我在这个世界上众多疯狂表现的一种。有些名人犯了同样的错误而与集体幻相产生认同,这个幻相也就是人们和媒体为这些名人创造的形象,而他们也真的开始觉得自命不凡、高人一等。结果,他们与自己以及他人的距离愈来愈遥远,愈来愈不快乐,愈来愈依赖持续不坠的知名度。围绕在他们四周的,只有那些能够豢养膨胀他们自我形象的人们,因此,这些名人无法拥有真正知心的人际关系。

                  爱因斯坦是众人所仰慕的超凡之人,也是命定该成为世上最有名的人之一,但是他从来不和集体心智为他所创造的形象产生认同。他还是非常谦虚,没有小我。事实上,他说过:“人们对于我的成就和能力以及我真正的本质和能力之间,有着可笑的矛盾。”

                  这就是为什么有名的人很难与他人建立真诚的关系。真诚的关系是不会被小我的形象制造和自我追寻而操控的。在真诚的关系中,应该有开放、警觉的注意力(alert attention)自然地流向对方,而在其中没有任何形式的需索。那种警觉的注意力就是临在。它是任何真诚关系的必要条件。小我要不就是一直在索求什么,要不就是如果它认为从对方身上已经得不到什么了,就会处在一个很明显的冷漠状态:它根本不在乎你。因此,在小我关系中最主要的三个状态就是:需索,受挫的需索(愤怒、怨恨、责怪、抱怨)以及漠不关心。

              书的其他章节 http://lz.book.sohu.com/chapter-10445-1-8.html[/SIZE]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
              在线情况
              19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size=3]《新世界》第一部分
                第四章 角色扮演——小我的多重面貌(1)
                作者:艾克哈特·托尔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当小我需要从他人获取或回避什么的时候,通常会扮演一些角色来满足他的需求。这些需求可能是想在物质上有所获,或是追求权力感、优越感或特殊感以及其他形式的满足——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通常人们对于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毫无觉知的。因为他们自己与那些角色合一了。有些角色比较隐而不宣,有些角色则非常的明显,只有扮演角色的人自己毫不知情。有些角色只是为了得到别人关注而设计的。小我因他人的关注而成长茁壮,因为别人的关注毕竟是一种心灵能量。小我不知道所有能量的来源都在自己之内,所以它在外面寻求。小我所寻求的不是“临在”的那种无形关注,而是某种外在形式的关注,像认可,赞赏,仰慕或任何其他形式的注意,好让它的存在被认可。

                    一个害羞而害怕他人关注的人并不是没有小我,而是有一个矛盾的小我:既需要又害怕他人的注意。他害怕的是:关注会以不认同或是批判的形式呈现,也就是说,不但不能增强小我,反而还会贬低它。所以这个害羞的人对于关注的恐惧,就超过他对关注的需求。害羞通常伴随着非常负面的自我认知,那就是认为自己不够好。任何自我的认知感——为自己贴上的各种标签——都是小我,无论主要是以正面的(我最棒了!)还是负面的(我一无是处!)方式展现。在每个正面的自我认知之后,都暗藏了深怕自己不够好的恐惧。在每个负面的自我认知之后,都暗藏了想要一枝独秀或是凌驾他人之上的欲望。看起来非常自信,而且不断追求优越感的小我,后面却是无意识地对自卑的恐惧。相反的,在害羞、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小我自卑情结之后,却有着对优越感的强烈渴望。很多人因他们接触到的情况和人物的不同,而在自卑感和优越感之间摆荡。对于内在,你所需要知道并且去观察的就是:当感到比某人优越或在某人面前自惭形秽的时候,那就是你内在的小我!

                    恶棍、受害者、爱人

                    有些小我在无法得到赞美或推崇的情况下,会选择屈就于其他形式的关注,继而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以得偿所愿。如果得不到正面的关注,它们可能转而选择负面的,比方说,激起别人负面的反应。很多孩子的行为就是源自于此。他们故意调皮捣蛋以取得关注。当小我被活跃的痛苦之身触痛而扩大的时候,这种扮演负面角色的情况特别明显。也就是说,过去累积的痛苦情绪会借由经历更多的痛苦来更新它自己。在追求名声的过程中,有些小我甚至不惜以犯罪手段来达到目的。这些小我借由恶名昭彰和他人的唾弃来寻求关注,它们的心声是:“请你告诉我,我是存在的,我不是无足轻重的。”这种病态的小我形式,只不过是正常小我较为极端的版本。

                    有一种很常见的角色就是受害者,在这个角色中,小我寻求的关注就是同情或怜悯,或是他人对“我的”问题的兴趣——“我和我的故事”。视自己为受害者是众多小我形式中的一个要素,这些小我形式包括了:埋怨他人,受到攻击,遭受侵犯等等。当然,当编造并认同自己是受害者角色的故事时,我是不希望故事终结的。因此,每个治疗师都知道,小我其实并不想要自己的问题获得解决,因为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它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了。如果没有人要听我的悲惨故事的话,我可以在脑海中反复地讲给自己听,然后暗自神伤,我也因此而有了一个身份:一个被生活、他人、命运或是上帝不公平对待的人。它定义了我的自我形象,让我成为“某人”,而这就是小我所要的。

                    在很多所谓的“罗曼史”刚开始的时候,为了要吸引并且留住小我视为“可以让我快乐、感觉特殊、满足我所有需求”的那个人,角色扮演的游戏是常见的。“我会扮演你要我扮演的角色,而你也要扮演我让你扮演的角色。”对男女双方来说,这是个无需明说,而且无意识的共同协议。然而,角色扮演是很辛苦的,所以这些角色无法无止境地扮演下去,尤其是一旦两人开始生活在一起以后。而当那个角色面具滑落以后,你看到了什么?很不幸的,大多数的情况下,你看到的不是对方本体的真实本质,而是遮掩了真实本质的东西:卸除了角色后赤裸裸的小我,还有它的痛苦之身以及因索求不遂而产生的愤怒。这个愤怒多半又会导向配偶或是伴侣,因为他们不能够移除你内心经年累月的恐惧和匮乏感,而这些恐惧和匮乏感其实是你的小我自我感中固有的一部分。

                    我们常说的“坠入爱河”,其实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小我的欲求(wanting)和需求(needing)的一种强化。你对一个人上瘾了,或是说,你对自己心目中那个人的形象上瘾了。它和真爱一点关系也没有,真爱之中是从无欲求的。西班牙文是最能诚实表达传统之爱的一种语言:te quiero的意思是“我要你”还有“我爱你”。另外一种我爱你的表达方式“te amo”却很少人用,因为它的意思就是清楚的“我爱你”,并不模棱两可。或许这是因为真爱本来就难寻。

                    放下自我的定义

                    当部落文化(tribal culture)进展至古文明时,某些特定功能便开始分派给不同的人:统治者、祭司、战士、农夫、商人、工匠、劳工等等。阶级体系于焉产生。通常每个人的功能是天生注定的,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身份,也决定了他人对自己,甚至于自己对自己的认定。功能变成了角色,但也不纯粹是角色而已;功能变成了一个人的身份,或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定。当时只有少数的几个存在,像佛陀或耶稣,能够看出社会阶级制度最终是无关紧要的,而且辨识出它是一种与外相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就是人类与他们所受到的制约和昙花一现的事物的认同,会遮盖了闪耀在每个人之内未受制约和永恒不变的光芒。

                    在当前世界中,社会的结构不如以往严谨,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清楚的定义。当然,即使人们还是被环境制约,但是却不再与生俱来地被赋予一个功能和随之而来的身份。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愈来愈多人对于自己该何所是从,人生的目的又是什么,甚至自己到底是谁,都感到困惑。

                    当有人告诉我:“我不知道我自己是谁了。”我通常都会恭喜他们。他们会很不解地问:“难道你觉得困惑是好事吗?”我让他们去审查,困惑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不是困惑。困惑是:“我不知道,但我应该知道。”或是“我不知道,但我需要知道。”你是否可以放下“你应该知道,或是需要知道你是谁”的信念呢?换句话说,你是否能放弃寻找一个概念上的定义以获得自我感呢?你是否能够停止用思考来取得身份认同呢?当你能够放下你应该或是需要知道你是谁的信念时,那份困惑会如何呢?顷刻间它消失了。当你全然地接受你不知道的这个事实,你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平安和清明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比思考更为接近你真正是谁。经由思想来定义你自己,其实是限制了你自己。 [/size]
                [ 此贴最后由华灵子在2011-8-2 10:54:17编辑过 ]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
                在线情况
                20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SIZE=3]《新世界》第一部分
                  第三章 小我的核心(2)
                  作者:艾克哈特·托尔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怨气是一种与遥远的过去事件有关的强烈负面情绪,那件过去的事得以持续存在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的强迫性思考、不断地在脑海中重现事情的经过或是大声地对人述说“某某人对我做了些什么”,或是“某某人做了什么对不起我们的事”。怨气同时也会污染我们生命的其他领域。比方说,当你想到或感觉到怨气的时候,它的负面情绪能量就会扭曲你对某一件当下正在发生之事的看法,或是影响到你现在对某人说话和行为的方式。一股强烈的怨气足以污染你生命的绝大部分,而且让你在小我的掌控下动弹不得。

                      你必须抱持诚实的态度,才能知道你是否还在豢养怨气,或是生命中是否还有你无法完全原谅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敌人”。如果是这样的话,请你在思想和情绪层面去觉察那股怨气,也就是说,去觉知那个让怨气存活的思想,同时,去感受你的身体对这些思想的反应,也就是你的情绪。不要试着放下那股怨气。试图去放下、去宽恕,是没有用的。当你明白怨气只会加深虚假的自我感、让小我继续存活,此外别无他用的时候,宽恕自然会产生。只要看见了,就能释放。耶稣的教诲中说道:“宽恕你的仇敌。”其实就是去消除人类心智中小我的主要结构。

                      过去的事是无法阻止你在当下保持临在的。只有你对过去的怨气能够阻止你。那么到底什么是怨气呢?它就是旧有思想和情绪的一个负累(baggage)。

                      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抱怨、挑毛病和过度反应都会加深小我赖以存活的界限感和分离感。这些态度也会借由另外一种方式强化小我,那就是:给予小我赖以茁壮的优越感。抱怨交通阻塞、政客、贪婪的有钱人或懒惰的失业者,抱怨你的同事、前妻前夫或是其他男男女女,并不会让你立刻明白抱怨如何能够带来优越感。那么,这个优越感从何而来呢?其实,当你抱怨的时候,你是在暗示你是对的,而你所抱怨或反感的对象或情况是错的。

                      没有任何东西比“我是对的”更能强化小我。“我是对的”就是认同于一种心态——一个观点、一个意见、一个评断或一个故事。当然,为了让你觉得自己是对的,就必须让他人变成错的。所以,小我喜欢让他人是错的,好让自己变成对的。换句话说:你必须让他人错,才能获致更强烈的自我感。不仅是针对人,经由抱怨和反应,有时也会让某种情况变成是错的,意指:“这种事情是不应该发生的。”“你是对的”将你放置在一个幻想的道德优越感上,优于那个正被你批判和需要的人或是情况。小我渴望的就是这种优越感,而经由它,小我强大了自己。

                  小我的核心

                  很多人对于他们脑袋里的声音是如此的认同——那个不间断的、不自主的、强迫性的思想续流,还有随之而来的情绪——我们可以形容这些人是被他们的心智占据的。如果你对此毫无觉知,就会认为你自己就是那个思考者。这就是小我的心智。我们称它为“小我的”(egoic),因为在每个思想——每个记忆、每个阐释、意见、观点、反应和情绪里,都有一个自我感(小我感)在其中。从灵性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你的思想,你心智的内容,当然是被过去所制约的,过去是指:你的教养、文化、家庭背景等。你心智所有活动的最核心包含了一些重复和持续的思想、情绪和反应模式,这些都是你最强烈认同的。这个实体就是小我的本身。
                   [/SIZE]
                  [此帖子已被 华灵子 在 2009-4-9 11:59:02 编辑过]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
                  在线情况
                  2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
                    • 经验0
                    • 文章1
                    • 注册2009-12-22
                    高,实在是高
                    滋神沐灵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3
                      • 经验0
                      • 文章28
                      • 注册2010-06-06
                      [em3][em12][em3][em7][em7]
                      滋神沐灵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了知整个情况就是解脱

                          我今天所以会谈论这个议题,是因为我们这个团体里已经开始出现一种越来越明显的态度。其原因是我们的内在工作确实有效,所以才造成了我刚才所说的那种想要累积、达成以及获取的贪欲。缺少了正确的认识,内在工作的本身可能会擦枪走火,不但无法带来解脱,反而会强化你的人格倾向。从目前看来,你们大部分的人都不可能放下想要开悟的欲望,因此如同我所说的,你什么也不能做。开悟这件事是无望的,然而你会发现不论如何你都会有这份渴望。

                          任何的期望或造作都是一种抗拒,也就是在强化人格的矛盾倾向。我虽然这么说,可我们在这里仍然是在造作。我们拥有一个团体,而我确实是在跟人们一起工作。我的说法是不是有点矛盾?如果什么也不能做,如果整个情况是彻底无望的,那又为什么要创立一个学校,为什么要传播教诲,内在工作又有什么意义?

                          这真是一个自相悖驳的情况,让我们来深入地了解一下。我之所以要创立一个学校来传播教诲,并不是要加强你们的期望,而是迟早你们会发现我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相。这所学校的创立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它最终一定会帮助你了解事情是无望的。教诲的作用就在这里。只有当你彻底了解所有的心识活动和真相都是彻底无望的,你才会真的放下。当你真的放下并且彻底无望时,你就自由了。不过这份了解之中并没有绝望的成分。解脱并不是靠着努力就可以达成的境界,只有当你了知所有情况之后,解脱才会出现。事实上,解脱也不是了知整个情况之后的一种结果。了知整个情况的本身就是解脱。

                          心识一旦停止运作,便只剩下每个刹那的真相

                          我们确实还有一丝希望,但我们只能期望有一天自己会发现事情是无望的。一旦从自己的经验里体会到解脱是无法制造出来的,你就会停止挣扎,你会心甘情愿地说:“我确实什么也不能做,我最好赶快停止这番造作。”当你不再期待、抗拒的时候,你心中的对立和冲突就不见了,然后祥和、快乐和解脱自然会出现。爱就是这么诞生的。

                          你会发现这是非常微妙的一件事,现在你可能会告诉自己:“太好了,我要努力得到这份了知。”可是你为什么要努力?这个想法的动机是什么?我只是想帮助你看到事情是无望的,不过你的心仍然会紧抓着希望不放。心识的运作总是在期望和抗拒中打转,它没有别的方式,但如果既没有希望也不抗拒,它就会彻底停止活动。剩下来的会是什么呢?剩下来的只有每一个刹那的真相了。不论你喜不喜欢,你眼前的真相就是真相。对另一个东西的期待,并不会使眼前的真相消失。你也许能压抑它、否定它、制止它,但这只会制造出不和谐及痛苦。

                          请记住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是内在的经验。在你还没认清你的心识活动之前,请不要把这里的教诲运用到外在的世俗行为上,因为这么做会增加你的困惑。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