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广告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普通人被卡在自我和恐惧中,而天才们的自我和灵性是合一的
    [size=3]走出恐惧,普通人也可成天才 借天才的策略唤醒你沉睡的灵魂 [url=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8-11/15/content_377209.htm###][/url] [url=http://www.dayoo.com/]大洋新闻[/url] 时间: 2008-11-15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武志红 [im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11/15/B21/res01_attpic_brief.jpg[/img]   罗伯特·迪尔茨。 [im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11/15/B21/res03_attpic_brief.jpg[/img]   迪斯尼和他创作的卡通形象。 [im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11/15/B21/res05_attpic_brief.jpg[/img]   迪尔茨(右二)和太太在做教学示范。(武志红摄) [im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11/15/B21/res07_attpic_brief.jpg[/img]   爱因斯坦的特别之处在于尊重灵魂。   [B]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 是因为他们没有局限在自我的需要中[/B]   一个人是被我们成为所谓“宇宙”的一部分,受时空限制的一部分。他会觉得他的思想与感受和世界其他部分是割裂的,这是他的意识的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是我们的牢笼,将我们的欲求和情感限制在少数一些和我们亲近的人当中。我们必须将自己从这个牢笼中解放出来,拓宽我们的胸怀,去拥抱所有生灵和整个世界的美,这是我们的使命。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莫扎特、达芬奇、迪斯尼和爱因斯坦是众所周知的天才。你,或许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那么,是什么令你卡在普通人的境界中,又是什么令天才成为天才?   7日~12日,享有全球声誉的美国NLP大学执行长罗伯特·迪尔茨和太太黛博拉·培根·迪尔茨来到广州,为来自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一百多名企业培训师、心理咨询师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课程名字即“天才的策略”。顾名思义,这一课程的目的是让普通人掌握天才的策略。   NLP全名是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翻译过来即“神经语言程序”,它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身心灵模式。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流派,NLP的理念是,卓越人士的身心灵模式和普通人的身心灵模式不同,而普通人可以通过模仿卓越人士的身心灵模式走向卓越之路。   NLP这一流派创立于上世纪70年代,两名创始人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葛瑞德通过研究催眠大师埃里克森、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和完形治疗大师皮尔斯而发现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身心灵模式。   NLP以操作性强和见效快而著称,在短短几十年内得到迅速发展,并涌现出了一系列卓越的导师,罗伯特·迪尔茨被公认为是其中最富有创造力、贡献最多的导师,这也是现年53岁的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授课。   在课程中,他一直强调一点:“是什么不同导致了这一差异(Which difference make this difference)?”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天才和普通人存有差异,是什么不同点导致了天才和普通人之间的差异?第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天才状态和糟糕状态,是什么不同点导致了我们形成这两种不同状态?   发现了这些差异,我们就可以学习天才的策略。不过,我们并非无中生有,纯粹去模仿天才,而是通过模仿天才们的身心灵模式,帮助我们自觉地将糟糕状态转化为我们曾经拥有过的最佳状态。   迪尔茨总结过很多天才的身心灵模式,并对莫扎特、达芬奇、迪斯尼和爱因斯坦这四位天才尤其感兴趣,这次课程的目的便是帮助学员掌握这四位天才的策略,并学会作为一个培训师如何帮助个案掌握天才的策略。   [B]恐惧常是通向天才的钥匙[/B]   [B]迪尔茨认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自我和灵魂这两部分。自我关注的,是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是我们的需要,它一直在喊“我要什么”,这种需要的另一面是恐惧,即自我觉得我必须得到什么,否则就会死去,而灵魂是通向更大存在的通道,它关注的是整个存在,它总伴随着一种使命感。   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其核心在于,普通人被卡在自我中,而天才们的自我和灵性是合一的,他们一直保持着灵性的通道。[/B]普通人对自我很恋栈,会常说“我”创造了什么,而天才们都知道,重要的是将自己投入到一个更大的存在中,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将灵性的通道打开。对此,现代舞大师玛莎·格雷厄姆有精彩的描述:   有股活力、生命力、能量由你而实现,从古至今只有一个你,这份表达独一无二。如果你卡住了,它便失去了,再也无法以其他方式存在。世界会失掉它。它有多好或与他人比起来如何,与你无关。保持通道开放才是你的事。   这一道理或体悟,差不多每一个天才都有类似论述,譬如莫扎特的说法是:“我真的从不曾研究或追求创意……音乐不是由我而来,音乐是透过我而来。”他还描绘自己创作音乐的过程说:   我不知道它们何时出现,怎样出现,也无法强求。那些悦人的欢乐留在我记忆中,我也习惯了像被告知的那样,任由它们蜂鸣……这些点燃我的灵魂,只要不被扰乱,我的主题会自行扩展。   玛莎·格雷厄姆和莫扎特的论述非常迷人,但普通人如何模仿这种天才的策略呢?在课程中,迪尔茨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练习:   1)在后设位置(最初谈话位置),培训师询问个案,他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状态是什么,而他又能想到一个最佳状态又是什么样子。   2)进入到“最佳状态”的位置,帮助个案沉浸在自己曾经拥有过的最佳状态中,并问个案,在这种状态,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身体有什么反应。   3)退回到后设位置,询问一些必要的问题。   4)让个案进入“问题状态”的位置,培训师帮助个案沉浸在自己的问题状态,并问个案,在这种状态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身体有什么反应。   5)退回到后设位置,询问一些必要的问题。   6)让个案重新进入“最佳状态”的位置,并带着在“最佳状态”的体验,走进“问题状态”的位置,发现这两种状态的不同,然后化解问题状态,从而找到将其转化为最佳状态的钥匙。   迪尔茨为一个女学员做练习时,这个学员的体会是:“我感受到,在不同的状态,有两个不同的声音。在最佳状态,有一个更高的能量从我头上传来,声音是‘只要努力,梦想一定会实现’,而在问题状态,一种恐惧从我的腿下升起,那时我就会担心别人的看法,而一旦别人没有认可我,我的恐惧就会更加严重,这时我会更加不知道该怎么做。”   当迪尔茨让她将最佳状态带入问题状态时,她发现,在这种情景中,她不必担心别人的看法,恐惧会烟消云散,问题状态转化成了最佳状态。   对此,他说,几乎总是恐惧将我们卡在自我中,而不能打开灵性通道。在不同的问题状态中,恐惧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便是化解问题状态的钥匙,一旦发现这个钥匙,就可以打开那个通道。所以,“不是用拿掉‘坏我’,不是用‘好我’消灭‘坏我’,不是消灭与挣扎,而是接纳和转化。”   [B]拥抱内心深处那个恐惧的小女孩[/B]   我和我的拍档做练习时,也发现了同样的道理。我的拍档的问题状态是失眠,她说自己有20年失眠的历史了,而她的最佳状态有两个,一个是她在事业上有巨大突破而被公司当作代表在全公司大会上宣讲自己成功经验时的状态,一个是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她偶尔一次可以酣然入睡的记忆。   当我作为培训师做最后一步练习时,她貌似很快转化了问题状态,但我没任何感受,所以当她想退回到后设位置时,我轻轻地拦住她,让她更深地沉浸在问题状态中,看看是不是还有更深一层的钥匙。很快,她的眼泪涌了出来,她说,她发现了一个怯生生的小女孩,自卑至极,躲在一个角落里,不敢出来。   这个充满恐惧、觉得自己不会被人爱与认可的小女孩才是化解她问题状态的钥匙。这是她20年前开始失眠的原因。当时,她遭遇了一个重大的人生挫折,此后便开始失眠,这个小女孩的意象显示,她之所以失眠,是因为她认为,遭遇了这个挫折后,她就是一个失败的小女孩,再也没有人爱她了。   这在她小时候或许是正确的,但对于现在的她而言是一个幻觉,因她已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且,四五年前那次没失眠的体验也告诉她,她仅仅作为一个人就是有价值的,她可以不必经过任何人的认可,就天然具有这份价值。   所以,当她带着双重的最佳状态的体验去拉、去拥抱这个躲在角落里的小女孩时,转化发生了。有一会儿时间,她泪如雨下,而那个小女孩不再只是躲在角落里,她也主动迎上去,去接受这份拥抱。   莫扎特的策略是任由那些悦人的欢乐蜂鸣,并借此打开问题状态,帮助我们不再卡在自我的恐惧中。有时候,问题状态太痛苦,直接让个案从最佳状态走向问题状态会有很大困难,这时就可应用达芬奇的策略。迪尔茨认为,达芬奇策略的核心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他既可以沉浸在整体的美中,同时也会保持对细节的惊人洞察。借用达芬奇这一特点,迪尔茨将从最佳状态到问题状态的这条路切割成几部分,让个案一步步地从最佳状态向问题状态靠拢,从而实现转化问题状态的目的。   给梦想家、现实主义者和批评家各自一个空间   动画大王迪斯尼的策略和达芬奇的策略有些类似,他也是将创作过程切割,但不是一个简单的切割,而是切割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梦想家、现实主义者和批评家。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思维过程都包含着这三个部分,只是,我们这三个部分常常是混在一起的,这导致每一个部分都没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譬如,当你展望一个梦想时,你会同时担心,这能实现吗,甚至干脆就批评它说,这是一个妄想;当你试图将一个梦想变成现实时,批评家也常常跳出来说,你真笨,你根本实现不了这个梦想;同样的,你也很难做一个尽兴的批评家,这时你的梦想家角色可能会跳出来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做,你这个没有想象能力的家伙;而现实主义者的角色也可能会跳出来说,你除了会批评还能做什么,你知不知道我多辛苦……   一个人的思考过程会有这种混乱,一个团队的集体思考过程也会有这种混乱,而迪斯尼的策略是,将这三个部分切割,给每一个部分一个单独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它可以不受干扰地充分表达。例如,迪斯尼公司专门有一个“梦想屋”,在这个房间里,工作人员可以尽情想象,而不允许有任何批评。   迪尔茨将迪斯尼的这个策略进一步细化,具体步骤如下:   1)在后设位置,和个案谈梦想;   2)进入梦想家的位置,培训师让个案充分表达他的梦想,并询问个案有什么体验;   3)回到后设位置,澄清一些问题;   4)进入现实主义者的位置,让个案制定实现梦想的计划;   5)回到后设位置,澄清一些问题;   6)进入批评家的位置,让个案从多方面去发现这个梦想和计划的不足;   7)回到后设位置,澄清一些问题;   8)让个案绕着“梦想家、现实主义者、批评家和后设位置”这个圆圈多走几圈,看看还会有什么感受和体验自动浮现出来。   这个练习对我有很大帮助。我的拍档是广州资深的NLP培训师舒俊琳,他引导我检验了我一个重要梦想,在这个过程中,我放下了一切疑虑,因我发现,只要我能全然投入到这个梦想中,我的一切疑虑——也即自我的恐惧——会自然化解,当这个梦想彻底成为发自灵魂深处的呼唤时,现实层面的疑虑都将不存在。这并非说,我不需要任何现实层面的考虑,而是说,我越全然地投入到这个梦想中,现实层面会收获越多,但这种收获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副产品,而假若我试图将它们变成主要的目标,我会感觉,我通向更大存在的灵性的通道被卡住了。这时,我越在现实层面挣扎,被卡住得就越严重,相应的,我的天分发挥得就越困难,这进一步会令我在现实层面更加挣扎,最终发展成一个恶性循环。   在这一星期的课程中,我发现,当我们的人生目标主要是自我层面的需要时,这种挣扎都会发生。并且,我还发现,这种挣扎非常普遍,而自我层面的需要也常化为各种貌似崇高的目标,譬如名誉、掌声、施舍乃至所谓奉献,这些已不再是简单的物质需要,但它们仍然是建立在别人的认可上。这就是一种牢笼,正如本文一开始引用的爱因斯坦的名言,“将我们的欲求和情感限制在少数一些和我们亲近的人当中。”   所以,不管现实主义者和批评家多重要,最终我们会发现,最重要的一环还是梦想家这一角色。假若我们的梦想真正能与更大的存在相连,那时便会产生匪夷所思的动力。  [B] 他帮妈妈从晚期癌症中康复[/B]   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理论非常深奥,然而,爱因斯坦发现这些理论,依赖的从不是抽象的逻辑思考,而是直观的视觉思考,他曾说:“如果我没有办法想象它是真的,那我也没有办法去实现它。”他说的想象是能够用视觉看到一种理论设想的实现。譬如,他16岁时曾设想,既然我看到一面镜子中的自己,是光的传播的结果,那么,假若我以光速前进,我还能看到镜子里自己的镜像吗?   迪尔茨设计了一个练习,让我们通过视觉来思考,这对我也有很大帮助。不过,爱因斯坦对迪尔茨最大的启发是想象的力量。   28年前,迪尔茨的妈妈的乳腺癌复发。一两年前,她一个乳房被发现有乳腺癌,并在医生建议下做了激进治疗,将这个乳房切掉了。然而,癌症还是复发了,癌细胞不仅蔓延到另外一个乳房、卵巢和膀胱,还蔓延到了身体所有部位的骨髓,锁骨上的一个瘤子甚至大到将骨头都撑裂了。   医生对她说,这已是癌症晚期,你只有几个月可以活了。但真的一定会如此吗?迪尔茨想,也许NLP的技术可以帮到她,于是他亲自给妈妈做NLP的辅导,用的是迪斯尼的策略。他问妈妈:“你的梦想是什么?”   她回答说:“我没有梦想了,因为没有未来了。”根据爱因斯坦的策略,假若一个人连梦想都没有了,就只有绝望了,这时任何人都帮不了她。所以,他要先帮妈妈唤醒梦想。于是,他继续问:“如果有,那会是什么?”   她开始有了一个梦想,她说她生命中的一个使命没有完成,她渴望完成她。然而,当走到现实主义者的位置时,她说,她没有计划,因为没有先例,以前病到这种地步的人都死了。   他问:一定如此吗?你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本来以为只会有一个结果,但最后发现其他结果也可以实现。   她想到了几个例子,一个是迪尔茨的大哥,小时候被诊断为肌肉萎缩,但最后发现这不是真的,另一个例子是迪尔茨的爸爸,他得了绝症,医生说他只能活6个月,但他改变了生活习惯,最终活了16年。还有迪尔茨的外婆,外婆怀着迪尔茨的妈妈时,医生说,你的生殖系统有问题,不要勉强自己生孩子,否则你们母子都会死掉。然而,外婆深入到自己灵魂深处后,决定还是试一试,最终顺利地生下了迪尔茨的妈妈,后来她又生了三个孩子,医生没法解释这种事,但它就是发生了。   通过这些回忆,她想象力的疆域打开了,她不再认为,等死是唯一的可能性,她相信她继续活下去以完成她的一些使命的梦想可以成真,她也围绕着自己的梦想制定了一个可行的计划……最后,她痊愈了,又活了18年,直到10年前才去世。这是一个医生无法解释的奇迹,但它的确发生了。   后来,她常说:“我有两辈子,第一次是发病前,第二次是发病后。得癌症是我生命中最糟糕的事,也是我生命中最棒的事。”   这也是一个转化,一个最糟糕状态向最佳状态的转化。   [B]疾病常是灵魂和自我矛盾的体现[/B]   迪尔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谈到爱因斯坦的策略时,他几次说,你的想象创造了你的现实。那么,他的妈妈若只是想,一定要活下去,这就会实现吗?   对此,迪尔茨回答说,如果这是自我的需要,是自我从恐惧而发的需要,那么这一奇迹不会发生。同样,假若他给妈妈做NLP辅导时,是从自我层面上说,我害怕妈妈死,我一定要妈妈活下来,那么,这一奇迹也不会发生。要想有这样一个奇迹,关键是深入到灵魂深处,去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卡住了,结果令癌症这种最糟糕的状态发生。   “大部分NLP技巧是为了自我,作为一个培训师,我成功了,我很伟大,这种感觉是自我的需要,但追求它时,灵魂就会比较痛。”迪尔茨说,“所以,第一件是,把自己放在一边,把那些‘我想要’的想法放到一边,记住莫扎特的策略,‘这些事情只是透过我而实现,而不是由我而实现’。”   这一故事令迪尔茨学会了感恩。本来,他觉得,妈妈再多活两年他就心满意足了,但妈妈最终却多活了18年,远远超出了他的自我的这一期望。当妈妈多活到10年时,他和妈妈一起去检查身体,妈妈完全健康,锁骨上的瘤没了,甚至用X光都看不出问题。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一个不可能的梦实现了”。然而,在如此长的时间里,他竟然连一点感恩都没有过。他曾暗自许愿,如果妈妈能活下来,他会亲吻大地,以表达感恩,但他一直没有兑现这个诺言。现在,他决定,永远记住感恩,感谢一切。   10日晚,在采访迪尔茨时,我特地问了一个问题:“你现在如何看待身体的疾病?”   他回答说,疾病的英文词“disease”的意思即“不自在”,其本意可以理解为,身体的疾病就是“内在的不自在”一种反应。   他说:“每一种疾病都是一种表达,当我们压抑一些东西,不允许它在心理和灵性层面表达时,它会通过身体而表达,这就是身体的疾病。可以说,每一种症状,都是一部分自我在说‘不’,但我们不倾听这种讯息,最终它不得不通过破坏性的方式来表达。”   关于妈妈的疾病,迪尔茨说,他后来的理解是,这是一个很深层次的内在矛盾,是自我和灵魂的矛盾。一方面,她的灵魂想做自己,另一方面,她的自我担心这样会失去别人的爱与认可,这种恐惧迫使她按照别人的意志而活。于是,她的生命的最根本动力就被严重压抑了,最终,她的身体用极端的方式向这种活法说“No”。并且,当她通过这次疾病,终于聆听到自己内心的呼唤,并尊重了这种呼声而做自己后,身体就不必再通过破坏性的方式来表达这一动力了。   迪尔茨说,他妈妈的这一对矛盾,也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矛盾。生命不断用各种方式呼唤我们,聆听并尊重你的灵魂,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都可以成为天才。[/size] [此帖子已被 华灵子 在 2008-12-3 12:44:41 编辑过]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
      • 经验0
      • 文章1
      • 注册2008-11-16
      太长,看得眼睛痛哦。
      滋神沐灵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
        • 经验0
        • 文章11
        • 注册2007-11-25
        谢谢华哥分享 确实如此!
        滋神沐灵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size=3]疯狂天才,一种人的理想模型 2009-09-30   来自: 曼陀罗之舞 疯狂天才的评论   看一个人有没有慧根(天才),可看以下二点:   1. 观察小事物,就会以小见大,推而广之;   2. 观察大量事物,能从不同的事物中,发现共通性。      天才疯子其实就是振幅的两个上下端点,甚至都不是天才高峰与疯子低估的简单划分,天才和疯子本来就是融为一体的,他们存在相同的思维状态和心灵状态。   补充:这两个端点应该是躁狂与抑郁的两个点。      灵感激情,与躁狂抑郁,也存在同一性。只是当有另一个理性思维控制的时候,就成了灵感,而缺乏思路,只有激情而没法整合的时候就只是躁狂。躁狂是因为没有找到恰当的表达形式。   天才,或者那些非凡的人才的振幅大于常人,所以如果用一个很小的振幅的常人的标准去判断无疑是非常可笑的。所以你不要期待一个非常具有创造力和思维力量的人永远表现的中规中矩,优雅和谐。优雅,大众的美感是一种平均,其振幅和力度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而天才是超越这个度量的,天才的衡量标准是以生命,心灵,的感受为标准的,而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无底洞,我们永远猜不透他的奥秘。      这个社会,需要大量这样的天才和疯子,需要这样的激情迸发的人   也需要大量的注重精神,注重心灵的修行的人,      天才在某些方面比常人更差,你不要期待一个天才总是聪明绝顶,天才的天才性就在于他是没有标准的,他是游刃于各种标准,规则之间的,他的心灵是不受束缚的,他的阈值是非常高的。   一个创造力非凡的人的作品优劣几乎各占一半,天才的天赋具有不确定性,它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下,而这个条件非常具有偶然性,连天才自己也不知道。      非疾病,只是生命,心灵存在的状态,上下,正负循环,振动。      天才因为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自己的世界,在一般生活中甚至表现的更拙劣,而不像那些社会修养良好的绅士淑女。         天才的特征之一,自己创造大量的概念以及词汇,因为现有的语言形式及概念无法表达其强烈的自我主张,而他心中,大脑中的感觉和意念总是大于现有的存在形式的。      天才没有定义,没有标准,不要给天才限定一个模式,君子淑女,一切社会标准的溢美之词都无法用到天才身上,那些标准是一种平均,在社会中,平均即是美。天才有另外一种标准,天才与优雅无关,除非一种彬彬有礼的伪装,而那正好是一种保护色。最好的例子即是杜尚,他非常的优雅,那是因为他心中把一切都打破了,一种冷漠的优雅。   补充:但是现在社会,最好的状态是能够游弋于各种情境和环境,既能够达到常人难有的高峰,也能够落入常人难有的深渊,还能够在中间地带,即中间地带的优雅。      天才与知识无关,拥有广博的知识并沉迷于此的人只是学者。对于天才,广博的才智甚于广博的知识,有了才智的土壤,他可以长出自己的果实,而知识只是别人的经验。      天才的心灵具有延展性和普遍性,能迅速融入任何一个不曾涉足的领域。      天才在初期必然备受折磨,无法明晰,自负与自卑的纠结,心灵自由和社会标准的折磨,而在这次较量中,有的人妥协于标准,而只有最终挣脱桎梏,自由释放自我思想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天才。      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有一种自我依存的自负,这是最后的根基和退路。一旦这个自负失去,整个人就失去了重心,也因为这个基点,每个人都躲在背后嘲笑他人,无论是以粗鲁还是优雅的方式。      一个不曾独处,不曾经历过深刻孤独的人,我不相信他能够写出伟大的作品。      有些人注定是脱离于体制之外的。那些缺乏安全感,寻求庇护的人是没法理解的。通常这些人在初期也不被官方接受。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是他们影响和改变了世界。      那些伟大的哲学家必然经历了比常人更多的困境,但终以超出常人的智慧和能量得以破解困境,并能够把这种思想复制给别人。      所谓疯狂天才的抑郁躁狂型人格,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的终极理想模型。   他们是更为完全的人,但是他们太着重趋于神性,而忽视了作为中间状态的平和,优雅的人性部分。 [/size]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