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广告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踏上心灵幽径: 穿越困境的灵性生活指引[转贴]
    [size=3]踏上心灵幽径: 穿越困境的灵性生活指引 「西方最重要的禪修大师,最伟大的心灵修炼经典」 你,是否曾好好爱过? 在我们所有的活动之下,深藏著对爱和爱之行动的渴求。 灵性与占有或智商无关,而是一种发现爱的能力。 当你拥有这种爱,就踏上了专属於你的心灵幽径。 这条心路允许痛苦穿透我们,碎裂的心将在此得到疗癒。 本书是美国内观禪大师暨临床心理学博士杰克.康菲尔德的半自传实录,也是灵性禪修领域的经典之作。康菲尔德认為许多人误解灵性修行的真意,只是用来逃避存在的痛苦和困难;许多人进入寺院、教堂和道场,只為了寻求特殊的效果,如狂喜状态与超凡经验。他认為人们需要勇士的心来直接面对自己的生活,包括各种苦痛和限制、快乐和可能性。这种勇气会将各个生活层面纳入灵性修行之中,那时灵性才能真正与生活整合。 心理治疗有如灵性修行的道路。康菲尔德主张结合禪修与心理治疗,将灵性修行落实於日常生活,并由心智的开悟转向心的疗癒。书中充满灵性的抚慰,提供各类初阶到进阶的修行方法,也点出物化灵性与灵性团体的潜在危险。康菲尔德不但是个说故事高手,穿插文中的诗篇、哲语更為这本优美的灵性之书增添丰富的文学性。 西方最重要的禪修大师,最伟大的心灵修炼经典:作者康菲尔德是将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引介至西方最重要的禪修大师,本书是其代表作。书中反省一般人对灵性修行的误解与迷思,重新将灵修带进日常生活,為东西方读者带来莫大啟发。 整合现代心灵和心理的小百科:作者身兼佛学老师与心理治疗师,另闢蹊径,走出一条全新的心灵幽径:结合东方内观禪修与西方心理学,為玄祕的心灵境界和现代心理学搭起一座桥梁。 广纳各传统灵修精华,鼓励读者走出自己的灵性道路:介绍各种传统的灵修精华,包括南传、藏传佛教、禪宗、基督宗教、犹太教、回教、苏菲教等,给予读者开阔的视野。 作者经歷特殊,亲身见证本书论点:本书為作者半生以来的修行史。他有基督宗教的文化背景,出家后却又还俗,攻读临床心理学,正是本书的最佳见证。 将灵修带进生活,直指修行弊病:作者置身灵性团体,却能直指其中的弊病,提点读者面对修行常见状况的应对方法,以及选择灵修老师等相关注意事项。 实用的冥想练习:书中附有简易的禪修练习,由浅入深為读者介绍灵性修行的各个阶段。 「我们太常将心理过程与灵性歷程分开,令人高兴的是,本书让我们看到这两个部分如何重新结合起来。」 --《活在当下》作者/拉姆.达斯(Ram Dass) 「作者出家后又还俗、娶妻生子,对於世出世间法允厥其中,不盲目偏执出家胜过在家,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修禪,活泼实用。」 --中华维鬘学会理事长/郑振煌 「杰克.康菲尔德為禪修者的道路提供了亲切、温暖而实用的指引,充满澄澈的洞见。本书是所有探索灵性生活者的完美指南。」 --《EQ》作者/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 「作者天衣无缝地整合了西方心理治疗与佛教禪修,创造出一套能够学习并实行的『内观禪修』,开啟智慧与慈悲的心门,使现代孤寂焦躁的心灵找到触动生命核心的修行方法。」 --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教授.台湾安寧疗护推手/赵可式 「现代修行接受苦难的折磨,并在其中转识成智。这并非苦行,而是『苦中行』,是苦集灭道真实的运作循环。它不再仰赖书本或教条,而是随著苦痛的进程进入『真实本心』的运动。」 --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余德慧 「杰克.康菲尔德再次证实他在灵性旅程(特别是禪修)中,对於心的领域及其韵律的认识与体验是多麼广博。他以西方人少见的开放识见,為读者提供了亲切的心路见闻。」 --《拥抱忧伤》、《生命之歌》作者/史蒂芬.拉维(Stephen Levine) ■作者简介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 成长於美国东岸一个科学及知性的家庭。一九六三年就读於达特茅斯学院,主修亚洲研究,在学期间受到陈荣捷博士啟发而学佛。一九六七年毕业后,立刻前往东南亚修习,曾在泰国、缅甸和印度接受佛教僧侣的训练:在阿姜查(Achaan Chah)主持的巴蓬寺出家,也曾在马哈希法师(Mahasi Sayadaw)、阿沙巴法师(Asabha Sayadaw)和佛使比丘(Achaan Buddhadasa)座下学习,并追随过西藏喇嘛、禪师与印度教上师。他自一九七四年开始在世界各地教导禪修,是将南传上座部(Theravada)佛教修行引进西方的重要老师之一。多年来,他致力於整合东方的灵性教导,使西方世界更能亲近此一传统。他不仅是举世闻名的内观禪大师、内观学社(Insight Meditation)与灵磐中心(Spirit Rock Center)的创办者,还是临床心理学博士,也是下笔如诗的作家。他擅长结合现代心理学与禪修思想,将灵性修行落实於日常生活,著有《当代南传佛教大师》(圆明)、《佛陀的法音》(諦听)、《原谅的禪修》、《狂喜之后》(橡树林)等书。 ■译者简介 易之新 开业医师、文字工作者,译有数本与超个人心理学有关的书,如《存在心理治疗》、《圣徒与疯子》(张老师文化),《超个人心理治疗》、《超越自我之道》、《疾病的希望》、《关系花园》(心灵工坊)。 黄璧惠 政大教育系学士、政大教育研究所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麦迪逊校区教育心理学博士,专长发展心理学。曾任台北市立体育学院师资培育中心助理教授,目前為台北科技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对超个人灵性发展、禪观与心理的现代对话有持续的关注与兴趣。 释自鼐 美国加州整合学院哲学博士,现任香光尼眾佛学院副院长。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亚洲文化语言客座讲师,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本书目录 推荐序一 如实知如实见/郑振煌 推荐序二 灵性─体验生命中伟大的乐章/赵可式 推荐序三 勘破传统修行的迷思,走入现代修行的心路/余德慧 导读 心理治疗有如灵性修行的道路/易之新 第一部 踏上心灵幽径:基本法则 序曲 灵性修行与心理治疗的结合:我的亲身经歷 第一章 我是否好好爱过 第二章 停止战争 第三章 坐定 第四章 必要的疗癒 第五章 训练小狗:观呼吸 第二部 灵性生活的前景与危险 第六章 稻草变黄金 第七章 為魔鬼命名 第八章 困难的问题与固执的访客 第九章 灵性的云霄飞车:拙火与其他副作用 第十章 自我的扩展与消融:暗夜与再生 第十一章 寻找佛陀:一盏照亮自己的灯 第三部 扩大修行的范围 第十二章 灵性生活的週期 第十三章 神圣之地,没有疆界 第十四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我? 第十五章 慷慨与慈悲 第十六章 你无法独自完成:寻找老师的带领 第十七章 心理治疗与禪修 第十八章 国王的新衣:老师的问题 第十九章 业:心是我们的园地 第二十章 扩大修行的范围:不分彼此的心 第四部 灵性的成熟 第二十一章 灵性的成熟 第二十二章 伟大的乐章 第二十三章 开悟就是与万物亲密 附录 内观禪修老师的伦理準则 译后记 生命、心灵与文字共舞之旅/释自鼐 《心灵幽径》导读 翻译作家 李孟浩   心灵幽径 : 冥想的自我疗法/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著; 曾丽文译. -- 初版 -- 台北市 : 幼狮文化, 民84,12,456面; 21公分 译自 : A path with heart ISBN 957-530-589-2(平装)   本书作者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早在一九六七年就去泰国巴蓬寺跟阿姜查(Ajahn Chah)学了五年内观禪,并对自己的定境和内观能力感到某种程度的满意,觉得自己已经能到达进阶的烦恼止息地步。但是,当他脱离清净的共修环境,并在一九七二年回到美国机场之后,却赫然发现自己对人际关系存有莫大的恐惧心,并且试图用定慧双修的工夫,来使整个情况得到控制。可是,他发现情况并没有改善。因此,他开始联络其他西方的内观禪教师,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发现「高等禪修境界可自动消除一切低等心理烦恼」的前提必须要加以修正,并且提出结合禪修和心理治疗的主张。所以,他开始攻读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并且将修行重点从心智(mind)的专注力和观照力转到心灵(heart)的情感疗癒能量。当他在西元一九七六年拿到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后,就开始身兼禪修老师和心理治疗师二职,并且出版《当代南传佛教大师》一书。后来,他在一九八六年加入「灵性危机网路」的工作计画,并且致力於「灵性危机(有一部分类似於我们所说的禪病或走火入魔)」的紧急处理工作。然后,他把这二十年来的教学心得和治疗经验,写成《心灵幽径》一书。由於本书的部头太大,因此本文只简要介绍作者在前两部的主要见解,至於第三部和第四部因為是前两部的延伸应用,只需要大略提一下就可以了。 禪修和心理治疗结合的可能性   作者在本书的第一部「通往心灵的幽径:基本原则」之中,强调自己回美国之后,发现自己的教学过度强调心智的专注观照能力,而过度偏爱脱离现实的静定状态,并且容易否认现实生活的情感、肉体和人性。因此,作者在第一章「我曾好好爱过吗?」之中,指出我们在每一刻接触生命变动的时候,不能只用道德戒律来放下或空掉一切念头的情感内容,而要用柔活的同理心来把这一刻转化成关爱别人的时刻。然后,我们才能体会到「放下自我」和「同理别人」的微妙交织过程。   作者在第二章「停止争战」和第三章「亲身实践」之中,则指出我们必须面对当下逃避苦迫的心理机制,并且创造出一个允许各种心念浮现的内心空间,才能看清楚内心的争战过程。作者在第四章「必要的治疗」之中,指出即使是最佳的禪修者,也有需要加以治疗的童年情感创伤。我们不能略过自己的悲伤,而必须找出伤口有多深,并且用四念处来进行身体、心灵、心智和空的治疗。作者在第五章「训练小狗:专注地呼吸」之中,则强调我们必须栓牢心猿意马,训练自己返回当前这一刻,才能顺著呼吸的波,了知身体感觉的浪。 禪修的心理障碍   作者在本书的第二部「承诺与危险」之中,指出我们若要强化我们的智慧观照能力,必然也会提高我们对生命困扰的觉察敏锐度,而有可能会遇到「处理和转化心灵阴影面能量」的危险。因此,作者在第六章「点石成金」和第七章「找出生命中的魔障」之中,先声明我们的难题或错误,正好提供我们產生智慧和爱的学习机会,然后再教导我们将生活的困难和障碍加以命名和询问,以便能找出各种心理魔鬼。   第八章「困难的问题和固执的访客」之中,则指出心理魔鬼有一再出现的业障力量,因此我们需要学习消除业障的四种法则:1. 扩大注意力的领域,而能找出心理情结的形成原因;2. 恢复对情感内容的察觉能力,而能消除情感的盲目驱使力;3. 发现那些需要被接纳的情感,而能解决心理逃避的问题;4. 从心中开放,而能在空性中让心理情结得到完全的释放和消解。另外,作者也提供五个更巧妙的方法:1. 让心理烦恼自行离去的「捨」字诀;2. 将负面的情感能量转化成正面的行动能量;3. 将心理烦恼暂时搁置,留待适当时机来处理;4. 运用想像力来模拟情绪宣洩的方式,而不採取实际的情绪爆发手段;5. 全心演出你的心理困境,并且以不能伤害自己和别人為前提。   作者在第九章「精神的云霄飞车:灵性潜能及其他副作用」之中,指出处理灵性危机的三个原则是:1. 所有正面和负面的精神现象皆是副作用,与真正的观照智慧无关;2. 找出缓和意识境界扩展速度的剎车方式,才不会有心灵失控的现象发生;3. 察觉意识境界变化的律动,而能建立自由自在的超然逍遥空间。作者在第十章「扩大及分解自我:黑夜与再生」和第十一章「追寻大彻大悟的境界:照向我们本身的灯」之中,指出禪修必须从把自我扩展成為无限意识的定境,回到把自我分解成為因缘现象的慧观,才能用自性光明去照见自我的心理动态,而不是去追求完美的神圣境界。 禪修境界的深化之道   作者在本书的第三部「拓宽范围」之中,指出我们常常会有一种一厢情愿的修行态度:希望情感的负担赶快结束,而能在道业上一往直前。但是,精神生活不是只往神圣界爬的直线性进展,而是神圣和世俗上下相贯通的螺旋性循环。因此,我们不能把忘我与除去坏我、内在贫乏或无意义混在一起,而是要让自我和空性进行螺旋性深化的拓展,才能区分慈悲和病态的共依赖,并且能够正视上师可能出现的人格问题。   然后,作者在本书的第四部「精神的成熟」中,特别强调精神成熟的特质不在於崇高的意识境界,而在於回归日常生活的心理智慧。因此,我们必须把开悟的境界和亲密关系的经营能力加以结合,才能真正祝福眼前的一切。 结论   总之,本书不仅浓缩了一群西方内观禪老师的教学心得,也指出了结合禪修和心理治疗实践的必要性。可惜的是,作者并没有进一步指出整合禪修和心理治疗的理论正当性,导致很多东方的禪修老师仍然误认為心理学是不究竟的世间学问,并且连带把諮商辅导、心理治疗和精神医学当成救济眾生的权宜手段,而忽略了精神分析对於修行境界的突破性贡献。 ---------- 踏上心灵幽径:穿越困境的灵性生活指引 摘自/ 穿越困境的灵性生活指引 作者/ 杰克.康菲尔德 出版/ 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九七二年夏天,在首次到亚洲学习五年之后,我顶著光头,穿著僧袍,回到父母在华盛顿首府的家。当时美国还未有任何南传佛教寺院,但我想知道在美国当和尚会是如何,即使是很短的一段日子也好。和父母住了几週后,我决定去长岛拜访我的双胞胎弟弟和他太太,於是穿著僧袍、带著钵碗,拿著母亲买的车票,登上从华盛顿到纽约中央车站的火车。 我在当天下午抵达,随后就沿著第五大道走去找我的弟媳。经过这麼多年的修行,我一直非常平静。我行走著,就好像正在禪修一样,擦身而过的路人和蒂芬妮之类的精品店,对我来说就像森林寺院裡的风和树。我要在伊利莎白.雅顿的店门口和弟媳碰面,有人送她这裡的生日礼券,提供一整天的全套保养,包括护肤、做头髮、按摩、修指甲等等。我按约定在四点鐘抵达,但她没有出现。我等了一段时间之后,走了进去,店员惊讶地问:「我能為你效劳吗?」「是,我要找朵丽.康菲尔德。」「喔!」她回答:「她还没好,请你到四楼的候客室等待。」於是我搭电梯到四楼,一出来就碰到候客室的接待员,她也用略带怀疑的语气询问我:「我能為你效劳吗?」我告诉她,我要找弟媳,有人请我到这裡等候。 我坐在一张舒适的沙发上,等了几分鐘之后,决定盘起腿、闭上眼睛,开始打坐。我毕竟是出家人,在那裡还能做什麼呢?十分鐘之后,我开始听到笑闹、喧哗的声音。我继续打坐,之后却听到走廊那边传来一阵吵杂和惊呼:「他是真人吗?」於是我张开双眼,看见八到十个穿著伊莉莎白.雅顿「睡袍」(店裡当天发的袍子)的妇女盯著我,许多人的头髮还上著髮卷或长得像钓线卷轴的古怪玩意儿,有些人的脸上涂了像是绿色酪梨酱的东西,其他则敷著泥巴。我回望她们,怀疑自己到了哪个国度,然后听到自己说:「她们是真人吗?」 从那一刻起,我很清楚自己必须在佛教寺院所教导的美好古老教法,以及现代世界的生活方式之间,找到调和两者的方法。过去这些年来,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代,对我和许多寻求真诚灵性生活的人而言,这种调和已成為最為有趣而迫切的课题。 各种伟大的灵性传统用许多方式描述觉醒和爱。有的将爱的表达当成开悟的行动;有的说开悟是静默,而爱是由衷的了解;有的说觉醒就是在各种有形领域中的自由,而且超越所有形式。佛教的开悟称為解脱,意指心不会被卷入贪婪、怨恨和无知的力量,而能自然闪耀光芒。心不受这些力量束缚时,就有真正的亲密与爱。在万物之间就有觉醒,爱能碰触和容纳万物,而自由和无畏能进入每一种领域。所以,我们不需要脱离生活,而是安住在生活的核心,就能与万物亲密。 东非有个部落在孩子出生前就培养真正亲密的艺术。在这个部落中,孩子的生日和其他文化不同,不是诞生的日期,也不是受孕的日子。他们把生日订為母亲心中第一次想到这个孩子的日子。当母亲想和孩子的父亲生小孩时,就会离开村落,独自到树下坐著倾听,直到听见她想受孕的孩子的歌。听见之后,她就回到村落,教孩子的父亲唱这首歌,然后在做爱时一起唱,邀请孩子加入他们。 受孕后,她会对子宫裡的宝宝唱这首歌,然后教村裡的老妇人和接生婆唱,因此在生產和出生的奇蹟时刻,孩子会在这首歌的迎接下诞生。出生后,所有村民都会学唱这首属於这个新成员的歌,在他跌倒或受伤时唱给他听,在欢庆的时刻或仪式和成年礼时唱这首歌。小孩长大后,这首歌也会成為婚礼的一部分;临终时,他或她所爱的人也会聚集在床边唱最后一次。 八十岁的西藏大师卡鲁仁波切拜访波士顿时,到新英格兰水族馆参观,看见各种彩色的海洋生物。他很高兴看见这些美妙的生命形式,离开每个水槽前,他会轻轻拍打玻璃,因為他看不懂禁止拍打的英文标誌,然后口中复诵六字大明咒「俺嘛呢叭咪吽」,再深深凝视最后一眼,才走到下一个水槽。有位学生问他:「仁波切,你為什麼拍打水槽呢?」他微笑地说:「我想让裡面的生物注意我,并祝福牠们也能得到自由。」正是在每一刻的亲密中,才得以实现一切灵性生活,不要到别处寻找佛陀。 几年前,我和妻子,还有两位记者朋友,為美国国家广播电台访问喇嘛。他亲切地问候我们,亲自倒茶给我们喝,耐心回答每一个问题。之后他问我们还有没有问题想问他,我们回答:「没有了。」他询问:「你们不想拍我的照片吗?」「想!」我们这才想起这件事。喇嘛建议我们把相机交给他的随扈,大家才能一起合照。他站起来,张开双臂围绕我们,我们都笑得合不拢嘴。拍完照后,他转向我,握住我的手。由於他曾到我们在麻萨诸塞州的一个中心访问和演讲,知道我是佛学老师,我以為他会问我教学的情形,但他紧握我的手,看著我,关心地说:「你好瘦,要多吃一点!」这是喇嘛对我的祝福。 要活出心的道路,就要致力於觉醒的生活,也要关心自己遇见的一切,不论是困难或美丽,都要亲密地将它带入自己的存在与心。寻找自己真正的道路时,我们会遇到许多令人惊奇的事,要像伟大的禪师冒险进入森林寻找遗失的牛,而在过程中发现自己真正的本质,然后返回,进入世界,以双手送出祝福。 评论人:陈寿文 | 评论日期:2008-10-20 5:31 *假灵性:假借灵性逃避自己的弱点,或者沉溺於某种境界,无视眾生之苦。 **思考人生真正的价值在哪裡?我们的时间精力是否投注在自己看重的价值?我们渴望的是爱、接纳、瞭解,实际的现况却是充满外在与内在的战争,活在各种上癮和欲望之中。 *对大多数人而言,努力本身就增加了我们的问题。如果我们有评断的倾向,在灵修中就会对自己更為批判。如果我们将自己隔离起来,否认自己的情感、身体及人性,努力想要迈向开悟或某些灵性目标,便只会强化这种隔离;每当无价值感或自恨有了立足点(比如害怕自己的感受或批判自己的思想)就会被灵性的努力所强化。然而我也知道,如果没有很大的奉献、能量和投入,就不可能有灵性修行;若非出於努力和理想主义,它又从何而来? * 真正的灵性生活需要深度地开放自己,我们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力量,这是勇士的精神,但这种力量来自我们的心。我们需要的能量、承诺和勇气,并不是要让我们逃离生活,或用任何物质或灵性的哲学来掩盖它。我们需要勇士的心来直接面对自己的生活,包括各种苦痛和限制、快乐和可能性。 **德蕾莎修女这样形容:「在一生当中,我们无法做出伟大的事,只能以伟大的爱去做微小的事。」 *许多人对自己少有宽容之心。 *「我是否好好爱过?」「我过得充实吗?」「我学会放下了吗?」 **放下,并在一次又一次的变迁中走过人生,会為我们带来成熟的灵性生命。到最后,我们就会发现爱与放下其实是同一件事。 *有个古老的故事是关於一位住在欧洲的著名犹太教拉比:有一天,有个人从纽约搭船来拜访他。那个来到这位伟大拉比的住所,那是一间欧洲城市街道上的大房子,他被带到拉比位於阁楼的房间。他走了进去,发现大师的房间只有一张床、一张椅子和几本书,他原本期待会看到更多的东西。打过招呼之后,他问:「拉比,你的东西在哪?」大师反问他:「那你的东西呢?」访客回答:「但是大师,我只是路过而已。」大师回答:「我也是,我也是。」 **灵性的喜悦和智慧并不是来自拥有,而是来自开放的能力、更全然地去爱、在生活中自由前进。 *「问题在於你以為自己还有时间。」 *踏上真诚的灵性道路,并不是逃避困难,而是清醒地学习犯错的艺术,引导它们成為心的转化力量。 *但是我们的反应通常是什麼呢?当生活发生困难,我们的回应是责备、挫折或失败感,於是试著克服这些感受,尽快逃避它们,回到较愉快的事情。 ***最能滋养灵性的,常常是引领我们面对最大的限制和困难的事情。 *佛陀说:「如同大海只有一味,盐的味道,修道上所有真正的教法,基本上也只有一味,就是自由的味道。」 这种自由来自我们有能力处理任何生起的能量或困难。这种自由使我们有智慧,能进入世上所有领域:美丽和痛苦、战争和和平的领域。我们不是在其他地方获其他时间找到这种自由,而是在今生的此时此刻。 我们不需要等到极端困难的时刻才去体验自由,最好能在生活中的每一天培养。 *我们能从做得好的事中得到极大的自信,却容易变成习惯,带来安全感的假象。 *佛陀谈到五种最常见的困难(五盖),是影响觉察和清明的主要障碍,分别是贪婪、愤怒、昏沉、烦躁和怀疑。 **欲望有两种最痛苦的面向,名字叫做「贪婪」和「柜乏」! *柜乏的心会执著於快乐。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种最大的失望,一个是得不到你想要的,另一个是得到你想要的。」 *平静并非来自柜乏得到满足,而是来自不满足的结束。柜乏被填补时,会有一剎那的满足感,这并非源自快乐,而是来自停止贪婪。 *表面的欲望其实来自生命深处的柜乏,来自背后的寂寞、恐惧或空虚。 **开始灵性修行时,柜乏的心常常变得更為强烈。当我们移开某些令人分心的外层,就会发现下方潜藏强大的渴求,想要食物或性、与他人接触或巨大的野心。出现这种情形时,有些人会觉得自己的灵性生活走偏了,但这是摘下贪婪面具的必须过程。 *「欲望的问题,就在於你对渴望得不够深!為什麼不渴望一切呢?你不喜欢自己拥有的,想要你所没有的。只要反过来:想要你所拥有的,不要你所没有的,就会找到真正的满足。」 *愤怒的力量显示执著的程度! *批评只是一卷预先录好的录音带,在心中一再播放。 目录中的每一章下都摘录了一段话,非常好。就书录一下,分享给大家。   急切等待这本书的早日出版,因为我已经先睹为快了,知道它会造福大家。O(∩_∩)O哈哈   委托吕文静同学帮忙在美国买了一本该书英文原版,据说一月底就能拿到。太好了!到时有意的学友可以找我来复印。      目录      本书目录 推荐序一 如实知如实见/郑振煌   推荐序二 灵性─体验生命中伟大的乐章/赵可式   推荐序三 勘破传统修行的迷思,走入现代修行的心路/余德慧   导读 心理治疗有如灵性修行的道路/易之新   第一部 踏上心灵幽径:基本法则   序曲 灵性修行与心理治疗的结合:我的亲身经歷   在本书一开始,我强调的是我个人的旅程,因为我学到的最大课题,就是普遍性必须和个人性结合,才能完满地实现灵性生活。   第一章 我是否好好爱过   我们若不能已最朴实平常的方式感到欢乐,我们若不能用心彼此接触、碰触自己被赋予的生命,那么即使是最超越的状态和最特别的灵性成就,也都微不足道。   第二章 停止战争   当我们步出战场,才能重新观看,一如《道德经》所说:“双眼不被欲望遮蔽,就能仔细观看(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第三章 坐定   当我们在禅垫上坐定,我们就成为自己的寺院。我们创造了慈悲的空间,让所有事物都得以在其中出现,包括悲伤、寂寞、羞愧、欲望、懊悔、挫败与快乐。   第四章 必要的疗癒   灵性道路上,需要发现深处的创伤,才能达到真正的成熟。正如阿姜查所说“如果没有哭过许多次,禅修还没有真正开始。”   第五章 训练小狗:观呼吸   专注绝不是出于力量或强迫。你只是把小狗再捡起来,重新联结到此时此地。   第二部 灵性生活的前景与危险   第六章 稻草变黄金   踏上真诚的灵性道路,并不是逃避困难,而是清醒地学习犯错的艺术,引导它们成为心的转化力量。   第七章 為魔鬼命名   懒惰和昏沉是正午之魔,每天午餐后就来报到,当我们驱除其他魔鬼之后,骄傲之魔就会偷偷出现。   第八章 困难的问题与固执的访客   任何身体、心灵和心智的经验,持续在意识中重复出现时,就是一种讯号,表示这个访客要求更深入、更彻底的关注。   第九章 灵性的云霄飞车:拙火与其他副作用   光明和异象的炫目效果,强而有力的狂喜和能量的释放,是旧有生命身心结构瓦解的奇妙迹象,然而它们并不能产生智慧。   第十章 自我的扩展与消融:暗夜与再生   当我们终于能以平等的心和开放的心智看待恐怖与喜悦、生与死、所有事物的得与失时,就会生起最美丽和深度的平静。   第十一章 寻找佛陀:一盏照亮自己的灯   面对各种灵性教导与修行,必须保持真正的探索精神。这些教导和修行在我和其他人身上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佛陀的遗言谈到我们必须成为一盏照亮自己的灯。   第三部 扩大修行的范围   第十二章 灵性生活的周期   如果我们认为修行就应该如何,反而会造成阻碍,使我们无法尊重实际发声在我们身上的情况。   第十三章 神圣之地,没有疆界   制造区隔是为了避开我们害怕的事,但日后我们却会为此付出代价。神圣而充满灵性的阶段之后,会出现相反的极端:暴饮暴食、耽溺于性欲等,这是灵性的暴食症。灵性修行不会让我们脱离痛苦和困惑,只会让我们了解逃避痛苦无济于事。   第十四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我?   灵性生活有两个并行的任务:一个是发现无我,另一个是发现健康的自我感。表面上两者互相矛盾,但两者都必须实现,我们才能觉醒。   第十五章 慷慨与慈悲   成熟的爱和健康的慈悲并不是依赖的关系,而是相互交融的关系,出于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度尊重。   第十六章 你无法独自完成:寻找老师的带领   老师最伟大、最纯粹的力量就是以自己的自由和喜悦形成的氛围。   第十七章 心理治疗与禪修   现代心理治疗最擅长的部分,很像共同禅修的过程,治疗师和案主坐着,一起学习专注于案主无法碰触的自我部分和层面。   第十八章 国王的新衣:老师的问题   愚人、智者、佛性本无差别。。。。。。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第十九章 业:心是我们的园地   心是我们的园地,每一个行为都有意图,意图有如被播下的种子。虽然是相同的行为,但有不同的目的或意图,就分别成为可怕的行为或慈悲的行为。   第二十章 扩大修行的范围:不分彼此的心   假设你把邻里视为修行的寺院,你会怎么对待你的寺院?你在那儿的灵性任务是什么呢?   第四部 灵性的成熟   第二十一章 灵性的成熟   人在灵性生活中成熟时,就更能与矛盾自在相处,欣赏生活的模糊之处,包括其中的诸多层面和内在冲突,并以宽宏的心面对其中的美丽与丑陋。   第二十二章 伟大的乐章   灵性生活是革命性的,它让我们踏出个人的自我认同、文化和宗教,更直接地体验生命中伟大的奥秘、伟大的音乐。   第二十三章 开悟就是与万物亲密   把祝福带给我们接触的所有对象,是多么美妙的生活方式。以心尊重、祝福、欢迎,从来就不是以宏伟、不朽的方式进行,而是在当下,以最直接、最亲密的方式进行。   附录 内观禪修老师的伦理準则   译后记 生命、心灵与文字共舞之旅/释自鼐 购书、书评 http://www.douban.com/subject/3696966/ [/size]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