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广告
在线情况
1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无我的四相    在《金刚经》中有提及四种相,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这里所提到的我,就是指那些属於我或虽不属於我,而却期望得到和不要得到的东西。除了那些我们已拥有而不希望失去,以及拥有却想除去的,还有那些我们没有却想得到或害怕得到的东西之外,没有什么是可以被称为“我”的。然而大多数的时间,我们并没有觉察到我们希望除去或得到一些什么东西,我们只意识到自我的存在。首先我们知道自己的身体以及它的需要,由於我们的身体需要某些物品,才感觉到“我”对这些物品的需要。身体使我们注意到我的存在。其次,心念的活动给我们存在的感觉。除了身体和心念以外,就没有“我”的感觉了。    事实上,是我们的心使我们经验到我的存在,身体如果离开了心,便不知道那是我。那么,什么是心呢?那是不断或连续流动的念头。    人可以通过宗教的行持,达到某种程度的经验,他会了解到那个平常经验的“我”,实际上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主观或永恒的我原本是不存在的;它的存在只是因为身体的感觉,身体的需要,以及那不断流动的念头。这即是《金刚经》中所提到的“无我相”。    再说“无人相”。人的存在只是通过“我”的感觉反映到其他人及物的存在。基於自己的感觉,使我们经验到自己与他人的相对待。因此站在《金刚经》的立场:假如是无我,自然也无人了。如果我自己本身并不在那儿,同样的,他人也不存在了。这只是因为我们与他人及事物之间发生了种种的关系,我们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我们知道目前这个世界上一共有五十亿的人口,但是,与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相识的,是非常少的。我们所能深刻经验到确实存在的他人,仅是那些在利害得失之上与我们有关系的人。其他数十亿生活在这个行星上的人口,我们几乎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不论他们是否存在,至少并没有真正影响到我们什么。所以,他人只存在於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关系上。当我不存在时,其他的人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种的“无众生相”。包括所有那些或许没有必要与我们有关系,却仍然和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众生。那些修行已到达很高境界,而且已经能够解除他们本身的问题和困境的人,自然会对所有的众生产生很大的悲愍心。他们从已经解脱自己的问题,而去负担起众生的问题,於是众生的问题就成了他们自己的问题。这仍是有我的层次。    若从《金刚经》的立场说,如果主观的“我”不存在,客观的“众生”自然也不存在。佛陀说度尽众生,而实际上并无众生可度;众生已经被度了,度众生者并没有感觉到他已度了众生。所以,无众生相,也是无我相的异名。    第四种是“无寿者相”。这是从时间去看“我”的存在。它牵连到前面所提及的我相、人相和众生相。假如没有我相,则一个人寿命之长短将不重要了;但所有的众生都执着於寿命,他们希望活得长久,并避免夭折。因此他们寻求他们生命的安全感,他们期望现在和将来都有安全感,於是尝试用各种可能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生命;纵然已知生命有生必有死,却仍执着不放。然而那些已经无我相的人,不管他们明天死或一万年以后才死,对於他们都是没有差别的。当一个人已经体验到无我的境界,这些问题就已经解决了。    总而言之,有关无我相的“我”,归诸于个人的不存在;无人相的“人”,则指那些与我们相对待或有关联的不存在;无众生相则不止牵涉到“我”及你的不存在,而是包括了宇宙所有众生的不存在;最后,第四种无寿者相,说明时间的过程:从期望长寿而至不担心寿命之长短。    以上四相的前三者是空间的无我,第四是时间的无我。    无得失心    平常人不能想像佛陀的智慧,甚至阿罗汉也不能体会这种智慧。平常的人若要揣测佛陀所知,就好像要以萤火虫来照亮须弥山一样。平常人依赖他所学习到的知识,於是他们只能看到有形的物质世界,超出它的,他们便不能见到了。他们的经验和真相不相应,这种活动,正如幻想中的花儿的开放。    你不能马上证到最高的境界,但你或许可以得到一个小而浅薄的佛境之概念。《圆觉经》谈到的是佛陀的智慧,而不是平常人的;但我们是平常人,假如我们愿意停留在那种状态,那便不需要修行了。然而,只有当我们听到了有关佛陀的智慧时,才体会到自己只是平常人;我们了解还有更高的境界有待证悟时,这将协助鼓励我们的修行。    经典告诉我们,即使是已达到声闻的果位,还是没有达到佛陀智慧的境界。声闻行者已经从烦恼与轮回中超脱出来,但他们却不愿意以任何理由,再回到痛苦的世界来。声闻行者只希望证悟或已经证悟比较人间更高的境界,这有点像西方人观念中所期待的天堂。    有一回我问一个朋友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来这个世界?”他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这里的痛苦多过快乐,所以不是我愿意来的。”他继续说:“开始时我为家庭而活,我尝试寻找快乐,但我已离婚三次。每次我都尽力争取,但我的每一位太太都获得我离婚时一半的财产,并带走了我们的孩子。”    再问:为什么你们来这个世界呢?为什么你们继续生存於此?是不是因为你们想要有成功的婚姻或舒适的家庭生活?两千年以前,中国有一位大将军曹操,在打过许多次的胜仗后,写了一首诗,他写道:“(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他是一个大英雄,一个成功的人,可是他仍然表达这种感受。对於我们,在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工作,所有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是快乐比较多,还是苦恼比较多呢?无论我们想做什么,并想好好做它,我们都将做得很吃力,假如我们真正要它成功的话。生存对我们来说是一项挣扎,譬如婴儿挣扎着要走路;只有少数的儿童喜欢读书,但读书对於他们的将来却是重要的。这些挣扎,这些负担,在我们生下来时,便紧随着我们了。    於是我回答朋友的问题:“我们来这个世界,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偿还我们过去世所欠的债,第二是挽救我们即身乃至永恒的未来。就是这两个原因使我们吃苦。”    然而我的朋友不同意,他说“我没有欠任何人任何东西。事实上,和你所说的正好相反,是她们(他的三个太太)先后拿去了我所有的东西。”    我告诉他:“你可能忘记了你所欠下的债。”我问:“你还会记得三年以来所曾做过的梦吗?”我的朋友说:“那是不可能的。”他已同意了我说的理论。    或者你不会记得全部你曾做过的梦,但是你必须记住,生命正如一场梦。在死时,这个梦结束,并开始另一个新的。你怎么能够从一个梦中记得另一个梦呢。但你知道你曾作了一个梦。所以你也应当知道有轮回生死这回事。    可以这么说,我们必须挽救前世欠下的债,以使这些债不会再带到下世去。对於这点,我的朋友说:“如果这是一场梦,那么我便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了,因为不管怎样,这都是错觉。”但我回答:“如果你不做一些事,你会感到遗憾的。”因此我的朋友作结论:“那么我就必须努力,直至死的到来。生活有太多的痛苦。”    这些问题和答案,接触到了什么呢?便是平常人的生活和无可避免的痛苦。声闻行者已经从这种生活中解脱出来,但他们仍然还未有佛智的概念。让我举一个比拟以显示佛陀智慧之超越性。    有三兽同时在同一地点过河:一只大象,一匹马和一只兔子。当大象过河时,它知道河有多深,因为它的脚是踏在河底的;马知道靠近岸边的深度,但不知道河流中间的;兔子则完全不知河的深度,它只是浮在水面游泳过去。但所有三兽都可以渡过河流。兔子代表小乘声闻,马代表大乘菩萨,象代表佛陀。三者都越过了河流,他们都获得了智慧,在程度上却不相同,所以甚至一个高深境界的小乘行者乃至菩萨行者,也不能知道佛陀的智慧,何况是平常人。    一般的人们都是从书本上及学习中得到知识和智慧。普通来说,这并没有错,但最高的智慧,或甚至最深的情感,是不能以文字来表达的。很多实例显示了文字的功能极其有限。在很多例子中,我们在报纸上见到,四十年代末,许多年轻的孩子逃到了台湾,与大陆的父母分离了二、三十年,或恋人分开了数年,当这些人一旦重逢时,他们所能做的,可能只有互相拥抱着痛哭一场而已;不仅文字无用,语言也成了多余的事物。    动念的心需要语文的符号,但这种使用符号的心不能使我们达到很高的境界。通过这样的心理历程,我们只能得到有形而且有限的成就,它们将不会引导我们到达佛陀的智慧。    经典告诉我们,假如尚在轮回中的人,便不会进入佛陀的大觉智海。因为人在轮回的心中,有生死、得失的念头,它充满了烦恼。当我们希望得到快乐,并从不幸中解脱时,就是轮回心的活动。这正如你口渴时喝下咸的海水,你越喝越感口渴,你越感口渴便喝得越多。快乐与幸福的意义是不明确的,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社会地位,好的职业、名望,一个幸福的家庭?平常人说这是理想生活的标准,但这些东西不能维持多久。正如上面所举诗中说的“朝露”,它们在早晨的草上,是那么的美丽,但太阳上升后,很快地会使它们蒸发掉。它们的存在是很短暂的。    於是那些有轮回心的人,会有两种态度:追求快乐和逃避不幸。这种态度是愚蠢的;但对於常人,这又是自然的现象。假如平常人而没有这种态度,他们将失去生存下去的意愿。    追求快乐,正如狗在兜着树桩追逐它自己的尾巴;它一直在转圈子,以为它的尾巴是属於另外的一条狗或什么动物,但它永远追不到它。逃避不幸则如在阳光下行走的人逃避他的影子,他以为影子是邪恶的,他便以快跑来避开它,但他跑得越快,影子也跟得越快。这种态度只有使你疲倦。    我的朋友又问我:“我们应以什么态度来面对我们的命运?”我的回答是这样的:不论什么要发生的事,就让它们发生;我们不必对未发生的事过分忧虑,但却应该未雨绸缪。假如它们是有益的,尝试使它们发生,假如它们是无益的,尝试使它们不发生。如果你生病,除了找医生治疗外,你还能做什么?如果你没有生病,你尝试使自己健康,但你不需要担忧你可能会生病。假如你生病,不必诉苦,也不必与其他人作比较。假如你采用这样的态度於日常生活中,你会更加快乐。    这种没有得失心的态度便可渐离轮回的心。或者对於我们来说,能不能真正过这种生活是一个问题,但这是作为一位菩萨所应有的态度,菩萨不应引起他人痛苦,也不应为自己制造痛苦,但他们也不怕痛苦。在痛苦未生起之前,他们不会畏惧痛苦;当痛苦生起时,不会厌恶它,这样便不会有真正的痛苦。十五年前,越南有一位叫做广德的僧侣为了抗议政府排斥佛教的政策而自焚,或者有人问,假如那样以火焚身的痛苦可以忍受的话,则那些僧侣已可不把任何痛苦视为痛苦了。那当然是会痛的,但是不会因痛苦而起烦恼。    没有得与失的观念,不要为追求快乐而避开痛苦,不必为求佛果而脱离轮回。这就是佛菩萨的特征。    有人问我是否要钱、要寺院或是否希望受到重视等等。我说,如果这些是有必要得到而又可以得到的话,我不会拒绝的,但我不会因为求之不得而失望。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
    在线情况
    1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禅定·禅·神秘主义    我想在此与大家谈谈有关“禅”与神秘主义。禅是始於中国而非印度。很多人以为禅与禅定是一样的,禅理即是禅定,禅定即是禅。事实上,禅是经过许多不同层次的禅定经验,或者毫无禅定的修持阶段而达到的一种境界。如果行者只是静坐,而未曾超越禅定的境界,那么他最多只能保持在内心统一和不动的阶段。这类行者假如进到动态和变幻的世界,将很可能失去禅定的工夫,他们内心也将进入一种迷惑、错乱的状况。假如一个人希望进入并能保持禅定的境界不退失,便需要不断地修持,最后是远离日常生活的世界,进入深山去修行,要不然,在他们捲入日常的人事干扰中,便会很容易失去禅定的境界。可是,即使他已失去禅定境界的能力,凭藉着这样一次的经验以后,他也会异於平常人的。比较起那些完全没有体验的人来说,他将会趋向於更稳定,并将会对这个世间有更清晰的了解。许多人将称他为智者。    然而,修禅是不太一样的。最初使修行者的心达到非常集中或统一的状态,然后将这个集中的心粉碎或消失。在这时,心便将不容易再回到它本来散漫的状况,因为心已不再存在了。但是经过一段时日后,这个人可能又回到迷惑的境界。通常我对这些修行境界的介绍是:首先从散乱心进入集中统一状态的心,这是禅定的境界,到了最后阶段,这个充满、完整、实在的心消失之时,才是禅。在禅的观点,甚至统一状态的心,亦被以为是一种执着,执着於和小我私我相反的大我神我。    进入禅定的状况,自我是无限制、无边际的,但仍有一个中心为我们所执着。由於有这样的执着,便会把真与假的界限分得很清楚。宗教里那些受到崇敬的形象,经常会说他们所看到和所说的,都是真理,而其他人所说的却是谬误的、不正确的。这种说法是基於个人的宗教体验,以及他从这些体验而生起的坚固信心。在他们的体验中,他们对於真与假有一个很清楚的区分,这样的人经常会感觉到他已经离去了虚假的世界而进入一个真实的世界。一种抗拒虚伪世界的感觉将会生起,於是他不愿再回到他以前的状况,而希望保持在这个真实的状态中。因此,在这种排拒虚假,而坚持实际的挣扎之中,摩擦将会发生於这两种相对的世界。    禅,并没有真的或假的世界,也不会倾向於真实或排斥虚假,禅完全包含了真与假,因为它们是平等不二的。因此,禅宗有许多公案,若从平常的角度去看,似乎是自相矛盾,或者不合逻辑的,这是禅宗的一个特色。我自己经常这样提示我的学生:“鸟在深海里游,而鱼在高空中飞。”这是胡扯吗?实际上,鸟与鱼,本来是没有名称的,在没有分别心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可称鸟作鱼?同样的,我们的生活也正同如此的情况,那又有什么需要去寻找一个真实的世界?为什么我们硬要把世界看成一团糟和不快乐呢?有了假才有真,见到真便有假,真假等视,真就存於假中了。    每个个体的存在是实际存在的,一切法的存在也是如此。现实是不必也不应与虚幻的现象分开的。禅即是如此,超越了平常又回到平常的世界。纵然知道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够说我们已明白什么是禅。一般人要了解禅的话,必须首先将心念修行至统一集中的状态,然后,将这种状态抛开,而返回到平常的世界来。到了这个阶段,才是真正的解脱与自在,而在同时,他又活跃地参与这个世界。    因此,若把禅与神秘主义拿来比较,我们可以说,禅者经历了神秘经验,但禅本身并不是神秘主义,而是踏实、平凡的生活。    因为当一个人深刻地经验了统一心的状态或者得到了禅的体验,便不会将这些经验视为不可思议或不平凡,相反的,这种经验将被视为实际和真实的,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只是正常、平常的生活。因此,站在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在普通一般迷而未悟的人所看到的,以为是不可思议和神秘经验,对一个已经达到统一心境或证得禅境的人而言,却是一个真实、平常、正常的世界。所以依我的看法,若在修道的立场来说,根本没有神秘主义者这样东西,如果有的话,只是学术用语中的一个名词。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
      在线情况
      1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第三篇 禅    前    言    本书收录文学博士圣严法师在新罕布什尔松坛、纽约市大觉寺及禅中心所做的七次开示。第一篇开示泛论佛法,而非禅的专论。第二篇以极简明易懂的文字概括描述禅修对身体、心理、精神三方面的利益。第三篇是修禅者由初步打坐观心到初次进入禅门(按即开悟见性)为止所经历各个层次的大纲。禅的修行是在进入禅门之后才开始的,故此篇所谈的不是禅的本身,而是引导修行人进入禅门的一张地图。对于正在修学却尚未进入禅门者,可依此篇所述判断自己离禅门究竟有多远,并能更清楚地知道禅门恰在何处。第四篇谈到禅的公案,包括某些现代美国人参究的体验。文中暗示参禅人,在临入禅门之前应有的状况,进入之后会体验到什么,还有开悟的各种层次,并略述参究的方法与禅师的风格。另外就是这次再版增加的三篇:禅病、拜师、师徒之间。    圣严法师出生于上海附近的乡村。十三岁时在当地一家寺庙出家。一九四九年来台。抵台之后重新剃度出家。在台湾的时期他勤修禅法,深究经藏、律学及论疏,曾在台湾南部山中茅蓬闭关潜修六年之久,一九六○年代末期法师赴日本立正大学留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旅日之际更参访数名日本禅师,禅法造诣益进。一九七五年冬,圣严法师抵达美国,开始在纽约州布朗克斯大觉寺宣扬禅法,教化徒众。法师善能揉合中国禅与日本禅的风味,更长于观机逗教,逼拶禅人。    目前他在台湾与纽约两地弘化,不久的将来法师与弟子众将在纽约和加拿大成立禅中心。 附注:纽约“禅中心”已于一九七八年正式成立    佛教的基础思想    诸位先生女士:    虽然诸位之中绝大多数是初次见面,但是佛教徒相信,人的生命从片段看,虽然是无常的,从本性看,却是永恒的;过去,没有起点,未来,也没有终点。生和死的现象,不过像是每天早晨起身后穿上衣服,夜晚睡觉前脱下衣服,第二天醒来再穿衣服,夜晚再把衣服脱下一样。每天的衣服颜色和形式可能不同,穿衣服的,却是同一个人。生是从死的结束而来,死只是另一次生的开始。所以,站在佛教的立场看来,生未必可喜,死也未必可哀。    因此,通过了过去的无数生和死的过程来看,不论诸位是来自什么国家、什么民族、什么社会背景和什么宗教信仰,现在固然是朋友,过去也曾经是朋友,今天和诸位阔别的老友们重逢,心中有着无比的欢乐。今后,只要“因缘”具足,我们也将常常有相互见面的机会。    佛教所说的“因缘”,并没有神秘可言,“因”是因素的意思,两种以上的因素相互发生关系,便称为“缘”。比如说,我们全纽约的佛教界,为了庆祝美国建国二百周年而举行特别法会,松坛的主人希望我们借这个祭坛举行佛教仪式,诸位应邀来作观礼的嘉宾,以这几个因素的相加,便促成了这次盛大的集会。此在佛教而言,叫作因缘成熟。也就是多种因素的配合,必会产生一种结果。    所以这个因缘的观念,与佛教的另一个叫做“因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了因素与因素之间的连络和活动,必会产生活动之后的结果,佛教将这前因与后果的原理,透过过去的生与死和未来的生与死的界限,用来说明人生的贫与富、贵与贱、幸与不幸的差别,无非是由于各人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    因此,如果你是一个佛教徒,你便会珍惜已经得到的幸运。同时,你在不幸的时候,除了勇敢地设法改善你的命运之外,你是不会埋怨谁的,因为那都是你自己在过去世中的善恶行为,产生的结果。    也许有人希望知道,佛教对于我们这世界的完成乃至将来的毁灭,抱怎样的看法,告诉诸位,在佛教而言,叫做“因缘起”和“因缘灭”,由于因素的聚散和变动,便有各种现象的产生和消失,消失了又产生。人生是如此,家庭是如此,扩大来讲,民族、国家、世界乃至整个宇宙,无不如此。由于生到这个世界来的众多的生命,在过去的相同或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有过相同的或类似的行为,它的结果,便是这个世界的生起。因为生到这个世界来的生命换了又换,世界的本身也在变了又变,直到毁灭为止。    佛教站在因缘和因果的观点上,说明了我们的世界,是由到世界上来的所有生命,共同促成的。当没有生命须要再到这世界上来的时候,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当这个世界在太空中消失,据佛经中说,可以容受生命的世界,尚有无量无数。    诸位先生女士,佛陀成道后发现的第一句真理,便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大乘佛教的精义所在。从佛教哲学的观点上,解释“佛性”的观念,大别有三派不同的立场:    第一、从现象分析,认识佛性,有以“成唯识论”为中心的唯识学派,此派以为人生宇宙的一切现象,全是众生的行为积聚的业识所变现,业识的本性无所谓善恶,善恶是在于分别执着的烦恼心,如果转烦恼而成智慧,便是佛性的显现。    第二、从本体,认识佛性,有以“究竟一乘实性论”为中心如来藏学派,此派以为,不论凡圣,众生的本性是一律平等的,而且是永恒的、寂静的,清净的,不过,凡夫的本性,好像被埋没在石头中的金矿,圣者便以修行的方法,从虚妄染污的烦恼心的深处,将佛性发掘出来了而已。    第三、从因缘论,认识佛性,有以“中观论”为中心的中观学派,此派主张,凡是因缘所成的,都是空的,此所谓空,是说世间的一切现象及观念,固然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即使出世间的清净佛性,也不可用任何观念去范围它。唯有空,并且把空的观念也空掉,方是真正的自在和无限。佛性有自在和无限的特性,故也并非离开世间而有出世间,世间和出世间的不同,在于有没有从烦恼心中得到自在而达于无限。    所以,凡夫为解脱烦恼和生死的束缚而求成佛,成佛之后,为救度众生,仍然在凡夫群中活动。这便是“非空非有”的中观思想。    可惜限于时间,今天无法向诸位详细介绍佛教的修行方法,相信因缘成熟的时候,诸位一定能有机会知道它,所以祝福诸位早日成佛。    多谢各位。一九七六年八月十五日讲于美国松坛    坐禅的功能 一、坐禅即财富    近世以来,由于科学的长足进步,为人类解决了不少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的难题。但是,等待着我们去解决的难题,也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展而越来越多。实际上,直到地球毁灭的那天为止,自然环境加诸于人类的难题是不可能全部克服的,直到我们的肉体死亡的那一瞬间为止,对于身体的机能是无法完全控制的。至少,人类无法阻止太阳热能的渐渐消失,所以,地球的衰老与毁灭,将是无可避免的事。又由于人类无法阻止生理机能的渐渐老化,所以,肉体生命的必将死亡,也是无可避免的事。    然而,当地球尚可为人类居住的一天,我们应该设法改善自然环境,使之更有利于人类的生活与生存;当我们的肉体生命尚继续活着的时候,我们就该设法,改善身心的健康,使之生活得更舒适愉快。这虽是现代科学的课题,但却不能将此责任交给现代科学,因为推动科学,要仰赖人类的智能和体能,要想发掘潜在于人类身心深处的最高智能和体能,唯有坐禅才是最好的方法。    坐禅的方法,虽是渊源于东方人的智慧,事实上,不论东方或西方,凡是伟大的宗教家、哲学家,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多少均须得力于若干禅的功能,即使未必须采取特定的坐禅姿势或坐禅的名称,就他们发挥出超乎常人的智力和毅力的本质上说,与坐禅的功能是相应的,只是他们不知道那是出于禅的功能而已。由于他们的天赋高于常人,故在不自觉的情形下,能够得到若干禅的功用,使他们成就杰出,成为伟人。    我们既已知道,坐禅是发掘并发挥人类潜在智能和潜在体能的最佳方法,所以不难把普通人改造为杰出的伟人。将天赋低的人变优秀,体魄差的人变强健,优秀者变得更优秀,体魄强健的变得更强健,使人人皆有成为完人的可能。所以,坐禅是健全人生、建设社会、改善一切环境的最佳方法。对常人而言,坐禅可以坚强意志,改变气质。在生理方面,可以得到新的活力;在心理方面,可以得到新的希望,对周遭的一切环境方面,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因此,坐禅能使你获得一个崭新的生命,能使你发现你是多么的幸福、自由、和生气蓬勃。    坐禅的功能,主要是由于心力或念力的集中于某一个抽象或具象的念头而来。所以,在行、立、坐、卧的任何姿势之时,均可能发生禅的反应。不论是沉思、默祷、礼拜、读诵,乃至细心的审察、凝神的倾听等心无二念之时,均有发生禅之反应的可能。唯其此等状态下的禅的反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是不易发生的,纵然在极少数人的身上,偶然发生一两次,却无法求其经常发生的。    正因如此,发源于东方的修习禅的方法,便成为必要,这方法使得可遇而不可求的禅的经验,成为人人皆有机会获得的财富,如果你希望得到它,而去跟随一位禅的老师学习的话。 二、可贵的人身    求取禅的经验,不限定采用某种特别的姿势,比如正在病中的人,生理机能有残障的人,或者工作特别忙碌所谓席不暇暖的人,他们可以躺在床上、坐在轮椅上,或在巴士站、电车站、车上、工作房等的任何所在,或立或坐,均可照着他们的老师所教的禅的方法,作数分钟乃至数小时的实习。    效果最大、见效最快的方法,当然是采取双腿盘坐的姿势。虽然,初心学禅的人,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若想把双腿盘坐的姿势,坐到驯熟,并且享受到坐禅的乐趣的程度,必须先有忍耐两腿疼痛及麻痹的心理准备,两腿的痛和麻,也正是初心坐禅者和他自己的怯弱面,作艰苦战斗的一段历程,当他通过了这段历程之时,至少他的意志力,已战胜他的畏惧艰难而不敢面对现实的退缩心理,在人生的境界上,他已悄悄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所有的动物之中,唯有人体的构造,能够采取盘腿而坐的姿势。所以,坐禅的方法,只对人类而设,坐禅的利益,只有人类才有机会享受。    我们应该庆幸,能够生而为人,也该珍惜我们得到了的人身。因为,从坐禅的实习之中,可以得到三大利益:①坚韧的体魄,②敏捷的头脑,③净化的人格。所以释迦牟尼佛陀,经常对其弟子们赞叹人生的可贵,并且强调,在天上至地下的各类众生之中,唯有得到了人身的众生,最适合修行佛道。三、科学家所见坐禅的功效    坐禅的好处,是从身心的反应而被发现。根据日本京都大学Kyoto University 心理学教授佐藤幸治 Sato Yukimasa 博士所著“禅のすすめ”(Zen Nosusume)中的报告,坐禅有十种心理方面的效果。    ①忍耐心的增强。    ②治疗各种过敏性疾患。    ③意志力的坚固。    ④思考力的增进。    ⑤形成更圆满的人格。    ⑥迅速地使得头脑冷静。    ⑦情绪的安定。    ⑧提高行动的兴趣和效率。    ⑨使肉体上的种种疾病消失。    10达到开悟的境地。    又根据日本的医学博士长谷川卯三郎(Hasekawa U Zaburo)所著“新医禅学”Shinizengaku 中的报告,提出了坐禅的十二种功效,治十二种疾病:    ①治疗神经过敏症。    ②胃酸过多及胃酸过少症。    ③臌肠症。    ④结核病。    ⑤失眠症。    ⑥消化不良。    ⑦慢性胃下垂。    ⑧胃、肠的Atonie。    ⑨慢性便秘。    10下痢。    11胆结石。    12高血压。    坐禅的最高目标,固然在于转迷成悟。如果一开始便高谈迷悟的问题,除了极少数根机深厚明利的人之外,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借助科学的研究报告,向读者介绍,坐禅对于身心所能产生的效果。此对于已有实际坐禅体验的人,没有用处,对于希望尝试坐禅经验的人,则有若干诱导作用。 四、身心安全的保障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自己的身心的了解程度,是极其有限的,一个人在心理活动方面,每天究竟有过多少的念头波动起伏,固然无暇审察,即使刚刚滑过的一分钟之间,有过多少什么样的念头?主要的一两个,或尚有点印象,许多微细的、一闪即逝的念头,就弄不清楚了。再从生理的活动方面探讨,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生灭不已,从常识上说你是知道的,从感觉经验上说你是无法知道的。当然,我们也没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的必要。    重要的是,处身现代工商业社会中的人们,不论从事学问或职业、不论为个人谋生活或为大众谋福利,处处需要运用高度的智能及强韧的体能,人们却很少知道,在其智能及体能的宝库深处,有着很大的漏洞,将大量的能源,无谓地漏掉,同时,又不能产生出应该可以生产的足够的能源来。这可称为能源的浪费,也可称为生产量的停滞,既未尽力开源,也未能够节流,实在是极其可惜的事。    这个漏洞是什么?就是各种杂乱的妄念,消耗了体能,降低了智能,妄念之中尤其是使情绪激动的强烈的欲望、忿恨、傲慢、失望等,均能使得生理组织,发生震撼而失去平衡的作用。假如学会了坐禅的方法,你就能够减少那些杂乱及无益的妄念,使你的头脑经常保持轻松与冷静的休闲状态,当在需要用它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便得以充分地发挥它的最高功能。又能使你的全身各种内分泌腺,保持住相互调配、合作无间的工作状态,促成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相互为用。    比如,交感神经系统的脑下垂体、松果腺、耳下腺、甲状腺、胸腺等,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使得全身的兴奋机能活跃的作用,表现于外,则为反应机警敏感等的功效。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副肾、卵巢、睾丸、胰脏等的内分泌腺,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缓和兴奋机能的作用,表现于外,则为沉着稳定等的功效。两者的优点相加,便可形成完美的人格,偏于任何一边,均有它的缺陷。    我们知道,由于工作紧张、用脑过度、或者由于某种外来因素的刺激,不论是狂喜、暴怒等,均能使得血管收缩、脉搏跳动的次数增加、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结果,便可能形成脑溢血、失眠、心悸、耳鸣、神经过敏、消化不良等的病症。这是因为,当你的情绪在剧烈地激动之时,你的血液中,由于内分泌腺的工作,失去了平衡,所以出现了毒素。    内分泌腺在正常状态下是促进人体健康的。使之失去平衡,便会对于人体健康亮起警报的红灯。坐禅的功效,能使人将浮动的情绪,转化为清明而平静的情操,临危险,不恐惧;逢欢乐,不狂喜;得之不以为多,失之不以为少;逆之不以为厌,顺之不以为欣。所以它能成为你身心安全的保障。五、身心的调和及解放    说得更清楚些,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应该平衡发展,否则,除了在生理上的不健康之外,在心理及性格的发展上,也是不健康的。如果偏于前者,他将是敏感、自私、急躁、易怒、和缺少友谊、不得人缘的人。如果偏于后者,他将是浑厚、老成、乐天、和善的人。    前者发展的结果,好的一面,可能成为孤傲的哲学家、精明刚强的军事家、愤世嫉俗的书生;坏的一面,则可能成为刚愎自用、暴戾成性、顽劣不悛的人物。后者发展的结果,好的一面,可能成为悲天愍人的宗教家、宽宏大量的政治家、胸襟开朗的艺术家等;坏的一面,则可能成为没有理想、不辨善恶、不明是非、为人处事缺乏原则的滥好人。    当然,如果仅仅偏于一边的发展,那是决定倾向坏的一面,如已从好的一面现出特色,必定多少是得力于两者的调和。    坐禅,是协调全身的组织机能,步上正常的工作,并助其发挥最高功能的方法。下手处,是以调身、调息、和调心的方法,减轻交感神经系统的负荷,冲淡主观意识的影像,将自我中心的界限,渐渐向外扩大,乃至忘却了自我的存在,主观意识便会消溶于客观意识之中,到了这种境界的人,种种的烦恼,虽未彻底解除,对他已不会构成身心健康的威胁。    贪欲、恨、不反省自己、不原谅他人、不分析事理而形成为烦恼的原因,即在于主观的意识太强烈。以为他虽与一切事物相对立,一切事物均不应与他的主观意识相违背。未得之时,他要追求;求得之后,可享受之事物唯恐失去,可厌的事物又唯恐脱不了手。求不到时,固然烦恼,求到之后,依然受着各种烦恼的包围。    唯有坐禅的方法,可将人们从自我中心的主观心态,渐渐地转变为客观心态,从主观的烦恼陷阱之底,提救着冉冉上升至客观的自由世界,得到身心的解放。 六、长寿、愉快    减轻交感神经系统的负荷,与呼吸很有关系,常人均以肺部为呼吸的重心,坐禅的人,则将呼吸的重心,移至小腹部,我们称它为丹田、气海,目的在以腹压为媒介,再以意志支配副交感神经系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松驰兴奋机能、大量分泌Acetylcholine,产生镇定、安静、解毒的功能。    呼吸的重心,由胸部移至小腹,不是一两天的工夫可以办到的。有些教瑜伽术及气功方法的人,即主张以腹式呼吸,来达成这个目的。不过,那种方法,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人,有些人的生理机能,出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如果用强制手段,作腹式呼吸的实习,便可能导致疾病。    安全的方法,是顺乎自然、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勿求急功,保持平常呼吸,继续实习下去,日子稍久,呼吸的速度自然缓慢、次数自然减少、长度也自然向下延伸,有那一天,你会发现你的呼吸重心,已从胸部下降到小腹部去了。    腹部呼吸,能使储蓄在肝脏及脾脏内的血液,输送到心脏,发挥其功能。肝和脾有造血并储血的功能,在这血库之中,藏有人体总血量的三分之一,心脏及全身的肌肉内,各占三分之一。肝和脾的血液,平常不进入循环系统,只有必要时,始适量地补充心脏内血液的不足。腹部呼吸,则等于为人体增加一个辅助心脏,使得循环系统内的血液量,增加一倍。    血液量增加,输送营养的功能加强,能使已经萎缩了的细胞组识,赋予活力而健全起来,使得闭塞而将死的细胞组织,渐渐地复而赋予再生的机能。正因如此,坐禅能够治病,能够破除种种所谓奇难杂症、慢性病的病灶。    当你患了医药不易奏效的怪病之时。不防学习坐禅。坐禅虽不能像割除盲肠那样,使得患者手到病除,但是它能安定你的情绪,减少对疾病的恐慌及恐惧,也能减轻疾病加诸你痛苦的感受。纵然,人的生理机能,有其一定限度的寿命,坐禅不能使你永远不老不死,但它能够使你活得较久、活得比较愉快有趣,乃是可以办到的事。七、培养完美的人格    完美的人格,可从教育、艺术、宗教等的薰陶之中养成,但那并不完全可靠。有些人迫于名利及权势等欲望的诱惑,接受了教育、艺术、宗教等的薰陶,在人前也能表现出高尚的人品和圣洁的行为,他们的内心,却包藏着不可告人的熊熊野心和阴谋诡计。这些人,我们称之为双重人格。    因此,世间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伪君子,也有藏形于教会之内、列身于教士群中的魔鬼。因为,不论是宗教的教条、教育的伦理、艺术的欣赏,均系由外来的灌输,甚至是权威的高压,与各人内在的欲求,未必能够吻合。    坐禅,是培养完美人格的最好方法,它是由于内发的自觉,而达到人格升化的目的。用不到教条来施于任何压力。伦理、道德,对于坐禅的人是没有用处的东西。而且宗教的教条、伦理的标准、道德的尺度,均会由于时代、环境及对象的不同而失却其可通性。所以,近世以来的新兴宗教之出现,几乎如雨后的春笋,乃至佛教也不例外。    禅虽脱胎于佛教,因其不假外缘,不立文字,故系万古长青的修行法门。坐禅的实习,是将自我这样东西,像剥芭蕉树一样地,一层妄念又一层妄念剥光之后,不但见不到一个装模作样的我,连一个赤裸裸的我也见不到的,起初是将自我暴露出来,最后则根本无物可让你暴露的。    所以,坐禅的人,不必向别人掩饰什么,也不必为了改造自己而感受到来自外在的压力,更没有像人忍受着痛苦割除毒瘤那样地挣扎的必要。    坐禅,只是循着修习的方法,渐渐地将妄念减少,乃至到了无念的程度,你自然会发觉你的过去的存在,不过是存在于一连串的烦恼妄念的累积之上,那不是真正的你。    真正的你,是与一切客观的事物不可分割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是你主观存在的各部分而已。所以你不必追求什么,也不必厌弃什么,你的责任是如何将你的全体,建立得更有秩序、更完美。    坐禅的人,到了这样的程度之时,他将是一个热爱人类的人,也将是热爱一切众生的人。他的性格,将会开朗得如春天的阳光;纵然为了接引及教化方法的运用,在表情上也有喜怒哀乐,他的内心则必将是经常平静而清澈得如秋天的明潭。这种人,我们称他为开了悟的人、贤者或圣者。    释迦牟尼佛陀曾说,“一切众生无不具备佛的智慧和功德”,如果你向往坐禅者可能得到的利益,你的愿望必将成为事实,不论男、女、老、少,不别智能的优劣、体能的强弱,也不问职业、地位和宗教信仰,禅的大门是为一切人开放的。    只是有一句极要紧的话,必须告诉你,你看了这篇讨论禅的文章,这篇文章的本身,决不等于禅那个东西。坐禅的事实,尚等着你下定决心,并以恒心来实际地跟着你所信赖的老师,去学习,否则,这篇文章仅仅为你增加了一些知识的葛藤,无助于你希望学禅的一片好心。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
        在线情况
        1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从小我到无我 一、禅是什么    首先我想告诉你的,禅不即是知识,知识并不离开禅;禅不即是宗教,宗教的功效,可以从禅而获得;禅不是哲学,哲学却无法超越禅的领域;禅不是科学,科学重实际、重经验的精神,亦正是禅的要求。所以请你不要以好奇的心理来探索禅的内容,因为禅不是东方人带来的一桩新事物,自从有了空间和时间以来,禅就普遍地存在于无穷大的空间、与无限长的时间之中。    不过,在东方的佛教,未传到西方社会之前,西方人不知道禅的存在,东方人来到西方所教的禅,事实上不是禅这个东西,只是由于二千五百年前,有一位出生在印度的王子名叫Gautama Sakyamuni的人,最初发现了禅,而开了悟,称为Buddha之后,告诉了我们认识禅的方法,这方法由印度传到中国,再传到日本。印度称它为dhyana,中国的发音为Chán,日本的发音为zen,其实是一个东西。总之,禅是普遍而永恒的存在,它用不着任何人来传授,须要传授的,乃是如何亲自体验这个禅的方法而已。    有人把禅,误解为一神秘经验,或以为可以透过禅的经验而获得超自然的能力。当然,从坐禅的修习过程中,可能使你在生理及心理的感觉上,产生种种奇异的现象,也能够从身心统一的练习之中,达到以心力来控制或转变外在事物的目的。这些被视为宗教奇迹的现象,不是学习坐禅的目的。因为这些现象,仅能给人一种好奇心和夸大狂的满足,不能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禅是从问题的根本着眼,不先从外在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征服着手,而是先从对于自我的彻底认识做起,当你认识了你的自我是什么的时候,也同时消失了你现在所以为的这个自我。这个自我观念的重新认识,我们称它为开悟,或者称为见性,这是为你彻底解决现实问题的开端。结果你会发现,你的个人与全体的现实,是一个整体,不应分割也不可分割的。你自己有缺陷,才看到环境有缺陷,好像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里面反映的影像,也都是扭曲了的,又像波浪起伏的水面上,反映出来的月亮,也是不完整、不宁静的一样。假如镜面是光滑平整的,水面是风平浪静的话,镜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就会使你产生如诗如画的美感了。所以,从禅的立场看人类所感受的苦痛与不幸,主因不在我们所处这个地球环境的恶劣,不在人类社会的可怕,乃在于未能认识自我的本性。    所以,禅的方法不是指导我们逃避现实,更不是教我们学着澳洲的鸵鸟那样,把向敌人作警戒的视线,收回来,藏到泥土里去,就以为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因为禅不是自我催眠式的唯心论者。用禅的工夫可以消除自我,不但自私的小我可以消除,并且把哲学上被称为真理及本体的大我也要消除掉,那方是绝对的自由。因此,一个成功的禅者,不会觉得各种的责任是负担,也不会觉得生活的条件是对人们的压力。他只觉得永无止境地发挥生命的活力,是绝对自由的表徵,所以禅的生活,必然是正常的并且积极的,它是愉快的并且是开朗的。原因是,禅的修行,是给你源源不绝地,提供方法,开发你智慧的宝藏,开发越深,得到的智慧越高,到最后,全宇宙的智慧都为你所有,那时在你看来,包罗一切空间及时间,无一不在你的智慧观察范围之内,这时的智慧即成为绝对,既是绝对,便连智慧这个名词也用不着了。到这地步,使你追求名利权势的自我,或者逃避困苦艰险的自我,固然不见了,纵然是能使这自我消失的智慧,对你来说,也是不必要的观念了。    当然,一个修学坐禅的人,要想到达这个程度,从顿悟的观点上说,虽然极容易,在走向顿悟之门的历程之中,则必须先有一番努力。否则,修习的方法,岂不成了无用之物。 二、坐禅的三个阶段    目前,我在美国教的坐禅方法,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平衡身心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健康:对身体方面,我们注重行、坐、站、卧的各种姿势的示范和纠正;同时教授行、坐、站、卧各种运动的健身方法,这是综合印度的瑜伽及中国的导引,自成一套适合于坐禅健身、并有助于坐禅功效的运动方法。所以,一个坐禅而有了若干效果的人,他的身体必然是健全并且能够忍苦耐劳的。对心理方面,我们注重人的烦躁、多疑、忧虑、恐惧、意志涣散等情绪的消除,使之建立自信、果断、乐观、宁静和稳定的情操。    一个好学生,在我们这里上了五课至十多课,就可完成第一阶段,而能得到如上的两项显著的效果。所以我们有一位学生在其报告中说:“我觉得打坐对我及另外好些人极有用处,我们无论由于职业性或习惯性,差不多每分每秒都在用脑的人,打坐确实是很舒服、很需要的一种休息和调剂,即使没有更远大更重要的目标,仅仅这一点,打坐已经是一种值得的修行。”    我给每一班学生上第一课的时候,总是要问他们每一个人,来学坐禅的目的是什么?希望在身体方面获得利益,抑是希望在心理方面求取帮助?大多数是为了在心理方面求帮助而来学禅。可见今日生活于美国社会中的人们,在现实环境的强烈刺激和压挤之下,神经过度紧张,有很多人的心理都失去了平衡,除了严重到要去请教精神科医生之外,他们就来学习坐禅。我有一位妇女学生,她是某一著名大学非常优秀的讲师,初次见我,便问我能不能帮她一个忙,替她解除紧张不安的情绪,我说这对于学习坐禅的人而言,乃是太容易的事了。结果她在上了课之后,便觉得坐禅对她的生活乃是一大恩惠。    这第一阶段的方法很简单,主要是使你放松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将注意力集中于你所学到的方法上,因为肌肉和神经的紧张,关系着你的头脑的活动,如何减轻你的脑部的负荷,是关键所在。当你的妄念及杂念渐渐减少之时,你的脑部就可渐渐地得到休息,脑部对于血液的需求量便越来越少,使有更多的血液,遍流全身。同时由于你脑部轻松的原故,全身的肌肉也放松了,因而血管放大,周身感到舒适,精神自然感到爽朗,头脑的反应也自然更为明快和轻松了。    如果仅为身心的平衡,而来学坐禅的人,学完第一阶段,大概就觉得够了。可是有很多的学生,经过了第一阶段,尚不够满足,有的学生根本也是为了第二阶段的目的而来。    第二阶段  从小我到大我:当在第一阶段的时候,仅能使你把浑乱的心念,集中起来,练习注意力的集中之时,照样尚有其他的杂念,在你的脑海中或多或少地时隐时现。在观念上,你的目的,是为了身心的健康,为了使自己练习坐禅而获得利益。所以,纯粹是自我中心的阶段,谈不上哲学的理想或宗教的经验。到了第二阶段,便要使你从小我观念中解放出来。到了第二阶段,才是进入冥想(Meditation)的程度,在练习老师所教的修行方法之时,要把小我观念的范围扩大,大到与时间及空间等量齐观,小我融入于整个的宇宙之中,与宇宙合一,向内心看时,无限深远,向外界看时,无限广大。既然已与宇宙合而为一,自己的身心世界便不存在了,存在的是无限深远及无限广大的宇宙。自己不仅是宇宙的一小部分,乃即是宇宙的全体。    当你在坐禅时,得到如此的体验之后,你便能理解到哲学上所讲的理念或本体是什么了,现象的存在,又是什么了。因为,一切现象,是本体的浮面或表层。以肤浅的观点看起来,一切现象,虽然千差万别,各有不同的性质,实际上,现象的差异,并无碍于本体的完整。比如,我们所处的地球,虽有无法计算其类别的动物、植物、矿物,或气体、液体、固体,不断地在生灭变异,这是地球的现象。若从地球之外的其他星球来看地球,它仅仅是一个物体而已。只要我们能有机会摆脱自我或主观观念的束缚,站到全体的客观立场,来观察一切现象,就会把对立和矛盾的观念打消。假如再将本体和现象,用一棵树来作比喻,树,无论大小,若从树叶或树枝的各个立场看,它们是有差别的,各叶与叶之间,各枝与枝之间,也会发生互相摩擦的现象,若从树的根干的立场看,不论是树的哪一部分,无一不是统一的整体了。    在这第二阶段的过程中,能使你体验到,你不仅是孤立的个别存在,你是普遍地存在于深广无限的宇宙之中,你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存在了,对于环境的不满、忿恨、喜爱、渴望,也即是排斥和追求等的心理,自然消失,你所感受到的,乃是宁静和充实,因为消除了自私的小我,能把一切人和一切物,都视为由我的本体所产生的现象,所以爱一切人和一切物,如同爱护小我一样,这就是一般大哲学家的心量了。    当然,一切伟大的宗教家,也必定曾经有过这第二阶段的体验,当他们从小我的境域中解脱出来之后,发觉自己的本体,即是全体宇宙的存在,自己与宇宙万物,无二无别,万物的现象是由他们的自体衍生出来,他们有责任爱护万物,也有权力支配万物,好象我们有责任爱护自己所生的子女,也有权力自由支配属于自己的财富一样。这就形成了神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把他们从冥想(Meditation)中体验到的宇宙本体,人格化而构成上帝的信仰;把上帝自爱这个大我的观念,具体化而构成救世主或神的使者的使命;把一切现象统一化而认作被创造及被救济的对象。结果,有些大宗教家,以为他们的灵的本质与神是相同的,由神的现实化而成为人,所以他们本身是救世主;有些宗教家,以为他们的灵的本质虽与神相同而不可分割,他们的肉体的现象,则为奉神之命而来世间传达神意的使者。    一般的哲学家或宗教家,到了第二阶段的顶峰,便会觉得他们的智慧是无限的,力量是无穷的,生命是永恒的了。但是,“我”的范围越大,自信心的程度也越强,强烈的自信心,实际上就是优越感和骄慢心的无限升级,所以称为大我,所以也并不等于已从烦恼中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第三阶段  从大我到无我:人到了第二阶段的高峰之时,自觉到“我”的观念已不存在,但那仅是扬弃了自私自利的小我,并未能把本体的理念或者神的实在也否定掉,不论你称它为真理、唯一的神、最高的权威、不变的原则、乃至佛教所称的佛陀,如果你以为它是实有的话,那都不出乎大我的境界,均不出乎哲学及宗教的范围。    必须告诉你,到了第三阶段,才是禅的内容,禅是无法想像的,它不是一种观念,更不是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
          在线情况
          17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公  案    流传到今天的“公案”,是禅宗师徒间的对话、教诲和名言。“名言”不专指言语,因为往往师父和弟子都没有说话。禅宗“不立文字”,所以不光是指文字、语言而已,还包括了所有的沟通方式。公案里的动作、说辞只不过暗示答案,并不直接提供答案。    一个对“禅”体认不足或不了解禅修特质的人,公案对于他,就像是疯子间的对白而已。大致说来,容易懂且含意相当明显的公案最浅,而莫名其妙、语义不明的公案程度比较深。所谓“悟”,有各种不同的层次,禅宗师徒间的对白常常反映这一点。此外,悟到很深境界的人,通常可以分辨出某个公案属于某个层次,甚至同一个公案内,这一句是指这一个层次,而另一句所指则是另一个层次。    昨天有一个学生问我:“学生能不能分辨‘悟’的不同境界?他的师父能不能看出他有没有进步?”我回答说:“学生不进步的话,他当然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如果他真的有进步,各种层次的差别就会很明显,几乎可以说就像单身生活和婚姻生活的差别一样。学生应该可以感觉到他有没有真正的进步。当然,他的师父也应该看得出来,假如他看不出来,他大概不是个很好的老师!”    我在禅七的开示中也常说:“一个人未入禅门之前,用功用到不知自己在吃什么,在喝什么,不想睡觉,眼前的景物视而不见,周围的音声听而不闻,虽然如此,但还是没有进入禅门。”这个阶段叫做“忽略现实”。入门之后,他才能恢复一种比较正常的心态,他的自我、自卑感,都会减少。    有一个公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尼姑是什么做的?”回答:“是女人做的。”这彷佛是个很平凡的答案。如果平凡人说出这个答案,就没有什么稀奇。但是一个下过苦功的人说出这个答案,就表示他已经开悟了,只是悟的境界不见得很深。打禅七的时候,一个学生经过一番用功,终于入门了,我问她:“你在哪里?”她说:“我在这里。”“你坐在哪里?”“我坐在椅子上。”像这种悟境虽然不很深,但的确是入门了。——此时她已经恢复了一种比较正常的心态。    今年打七的时候,我告诉一个学生:“如果你给我的答案跟去年一样,我就要打你香板,因为你并没有进步。”刚开始几天,他仍然给我同样的答案,而在一回小参报告的时候,我拿了一支香板问他:“这是什么?”去年他回答说:“是一支香板。”但是这一次他迟疑了,不敢讲同一个答案。他想了一下,说:“是佛性。”听到这里,我又打了他一顿香板。    从知识的观点来看,说“香板”是很正确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说是“佛性”也没错!不过,这个答案,并不是发自他的自证,所以挨打是应该的。    另外有一个学生,下了几天的功夫后,来找我谈。我手上刚好有一朵野花,就问他说:“这是什么?”他回答说:“一朵花。”“什么颜色?”“黄色。”我打了他一顿香板。他很不以为然,说那个真的是一朵黄色的花。我又打了他,并说:“这不是花,也不是黄色的。”他又继续不眠不休地用心努力了一天半,然后来找我。这次我手上有一根地上捡来的枯枝。他从我手上拿过去,然后又递还给我,说:“我没有话说。”我说:“好。顶礼三拜。”    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公案。你们大概没有几个人能了解这些举止背后的意义。这些事看起来大概就是疯疯癫癫而已。不过,一个学生不应该认为他可以装疯以得到我的赞许。这是根本没办法做假的——有人想装的话,他一进到方丈室,我就会打他,赶他出去。前一阵子有一个学生来找我。他骄慢地直视着我说:“师父,您可以考我。”他说完,我只是看着他。他又说:“您可以考我。”我还是看着他,然后,他低下了头。我跟他说:“你很有勇气,可是你没有用功。你这样子永远入不了门。”很奇怪的,这个学生现在很少来了。    前一个公案,我跟学生说:“黄花不是花,也不是黄的。”我这样做,就不是个好师父,因为我这么一说,省掉了学生三年的苦修。事后我问他:“你入门容易吗?”他说:“不容易。”“没有师父,你可不可能入得了门?”“不可能。”其实我对我的美国弟子很宽厚,给他们提示、指导,让他们更快入门,以便尝得一点禅味。不过这些学生证到的境界实在很浅,所以我不断地提醒他们这一点,劝他们不可以骄傲。因为到了这个程度,虽然他们的信心已经建立不会退转了,可是如果不继续努力,他们的修行功夫还是会退的。    打七的第六天,另外一位学生得到了一个提示,这提示是日常法师给的:“鸡蛋跟石头碰在一块儿,石头破了,鸡蛋好端端的。”可惜这个学生没能善用这个提示以达到更深的境界。又如:“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这类公案看似费解,但是我们只要上到另一个层次,这些又变得平常无奇了。    所以,修行应该这样:从日常、正常开始,用功以后,一切都变得不正常,然后,经过一番生死挣扎,踏入了禅的门,又恢复到了正常的境界。但是千万不要误会,这里所说的“正常”与一般未曾禅修者的“正常”大不相同。虽然到了这个阶段,修行人的脑筋清晰,但他还要向前迈进,直到他又进入另一个不正常的阶段。    “你在哪里?”“我在这里。”之类的公案可以代表刚入门后的正常阶段。“鸡蛋碰石头”的公案代表第二个不正常的阶段。这第二个不正常阶段之后又有更深一层的正常阶段。禅师们已经用各种方式说明了进步的种种阶段。有的禅师说要通过三大关,有的设定四个阶段,实际上,这些都是粗略的分类而已。大致说来,一个人可以反反覆覆经过几十次或几百次的蜕变,从不正常到正常又回到不正常,从否定到肯定再回到否定,才能达到完美的地步。若想在一生中走完这个历程,一定要全心全意地用功一辈子。    修禅定怎么可能改变人的观念和态度?这是因为修禅用极大的压力,发掘一个人隐藏的心力使之彻底发挥。这跟肉体的力量一样。我们知道我们身体隐藏着巨大的体能,在遇到紧急的逼迫时就能发挥出来。譬如说一个人平常跳不远,但是如果有老虎追他,他会突然产生一股力量,跳得比想像中所能跳的还远。或是一个人站在危墙下,墙开始倒下来,这个人忽然生出力量把危墙推回去。像这样的事都曾发生过,你根本不知道这力量发自哪里,可是你就有力量做得到!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修禅就是把学生逼近死地,迫使他发挥潜在的心力以自救。    我教学生的方法是这样子的,学生的心神首先要达到相当程度的集中;他若不能集中,就根本无从修禅。能够把心神集中到某一种程度之后,就要进步到一个类似“三摩地”的阶段,或是一般所谓的“冥想”。到了这个程度,心力集中,杂念不起,才可以开始参禅。    公案所表现的精神,就是人与法合一。“法”是什么呢?法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所体会到的,是不可言喻的;它无所不在,无一不是。修禅的时候,心法合一才能发出法的力量。公案里所讲的,听起来也许荒诞不经,但确确实实是与法相应的,由法自然地流露,因为师父的心与法已融合为一。因此一定要拜一位师父,因为师父代表着活生生的法。    打七的时候,我告诉弟子,应该感谢他们的师父,应该向我顶礼。他们向我顶礼后,我问他们:“你们是向我圣严顶礼,还是向你们的师父顶礼?”他们回答:“我们的师父。”圣严自己没有什么特别,他只不过是扮演代表法的师父的角色。当弟子和法、师父,相应为一时,他就是开悟了。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
            在线情况
            18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禅  病    通常人有对自己、别人、众生和寿命四种错误的执着,而这四种相都源自于对“我”的执着。现在,我们以一个禅修者的观点,经由不同的禅修阶段来体验这四相的存在。并试着了解一个禅的修行人,有这四相的执着时,会发生什么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这可分成三点来讨论。第一点:我们来看看这四种错误观念所造成的我执,是如何显现在禅修者的行为上。第二点:我要告诉各位,一个有经验的修行人其修行过程,和有助于他避免偏差的方法是什么?而第三点,我们要大致说明禅修者在修行过程中应有的态度。    已经禅修多年,并且修行有成就的人或许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pure wisdom的程度,达到我执已破、入涅槃的境界。其实,一个人要是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一定是还没有悟。这种人还有我执;有一个开悟的“我”,这是我执的明证。    悟不是目标、不是感觉,也不是可以达成的境界。悟如果是这些的话,就是有形有限,因此还是虚幻的。要是把悟看作目标,并有个“我”得到悟境的利益,那么离智慧还很远。    听完我说的话,你或许会认为你懂。可是一个初学的人很难理解这些经验所带来的喜悦。    假设经过长时间的修行之后,你体验到“无我寂灭”的感觉,这时候,你的内心狂喜不禁,你可能会感叹:“真的破我执,入涅槃了。”但是你果真进入涅槃了吗?既然还有入涅槃的我存在,那么最高的境界就还没达到。但是这种体验的震撼太大,连有经验的修行人都可能受骗。    刚才说的这段话是第一个例子,说明错误的我执所产生的偏差。现在来看看第二个例子。    假设一个人修到我执、法执皆破的境界,他会感到完全放松、无拘无束、天人合一,而不在乎天己的关系,因为他的我执已经没有了。他的境界不是喜悦,而是自在;他不会喜欢跳跃、大叫涅槃已成。但是不管修行人自己认为已经得到了什么,这种情形还是有我执。    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一旦从境界中出来,他可能扬言他了解涅槃,他已经见到了佛的法身,他已经得到了究竟圆满的智慧。如果你的静坐功夫比不上他而反驳说:“少讲废话,你只是在鬼混。”他极可能辩赢你,因为这种修行人往往很执着他的成就;你不信他,他就会很懊恼。他可能会回答说:“你没有过我这种经验,所以你不懂。”    更糟的是,旁边也许正好有人自认对涅槃的了解以及自己的修行成就与经典所言完全吻合,从而肯定这位修行人的话。这个旁观者可能会说,因为他也经历过类似这个修行人的经验,所以,他可以肯定这些经验的正确性。第一个修行人听了一定很高兴,认为支持他的论调的人,才是真道友也。    据说入了涅槃就放得下,很自在。这位修行人听到赞美就高兴,被骂就懊恼,这算什么自在?他的涅槃似乎大有问题。或许这位修行人听到这个结论的时候会这样回答:“我对褒贬的反应纵然不同,但这不是为了自己,既然我的我执已破,我实在一点都不在乎。不过,为了维护佛法的尊严,我谴责违反佛法的人、赞扬符合佛法的人。”    我们还能怎么说?要评估这种人的成就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如果因为得了这种境界就认为“哇噻!我已证涅槃、破我执、入佛智啦!”那么他就没有入涅槃。涅槃、轮回、时间,都如梦般消失才是入涅槃;无乐无悲、心中定静才是入涅槃。    说悟也是梦,或许听起来很怪。了解轮回也许比较简单。但是要说两个一样是幻的话,那么修行人所走的,无疑是一段无奈的历程,因为他拚命地要摆脱一场梦,为的只是步入另一场梦。其实,悟本身不是梦,悟的概念、悟的成就才是真正的梦。所以轮回中的众生活在梦中,这个梦里悟的观念,事实上不过是一个执着的对象而已。一旦真正悟了,悟就不再是梦,悟就不再存在。真正开悟的时候,悟就消失了。    修行人就好比一个攀登琉璃山的人,山又陡又滑。登山的人打着赤脚,而更糟的是,满山都上了油,所以他每次奋力爬上去就滑下来。    他锲而不舍地爬,爬到筋疲力尽,倒下来睡。睡醒以后,山都不见了。他发现他所做的努力只不过是场梦,根本没有必要爬,也没有进步可得。但是在梦里,确实有一座山,而修行人如果在梦中没有尽力去做这不可能的事——爬上那座山——他就无法梦醒。    因此,修行佛法的时候,必须想办法脱离轮回证到涅槃(尽管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两个都是虚幻)。如果在修行过程中你体会到这种开悟的境界,要记住,这还是梦。    到目前为止,我们谈到的是那些执着我的存在,自认已经开悟的人。我们的第三个例子,要检讨相反、但同样是错误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的修行人说他对于褒贬、俗事,什么自己的修行,都毫不动心,因为他了解没有涅槃,也没有一个可入涅槃的我,并且世界也只不过是毫无意义的梦幻泡影。这种观点相当糟糕,而对修行人来说,可能比前面所说的两种误解还更危险。    在前两种误解的情境下,修行人死后也许可以到因修禅定而抵达的各层天去。但是第三种修行人的误解却引诱他停止修行。即使他继续修行,也可能有福气进入无色界。可是如果他认为一切都是假的,所以一切都不重要,而中止修行的话,死后就会堕入畜生道,无法进入天、人两道。他的堕落是因为愚痴。    大家不要以为这三种误解都是稀见少有的(精进的修行人很容易遇到上述的境界。)因此,你可以了解一个师父有多重要,他能引导学生避开这些陷阱。没有这么一位向导,修行人虽然自信修的是佛法,却很容易走偏。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
              在线情况
              19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拜  师    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佛的智慧与功德之深广唯已成佛者方能测知佛的智慧与功德之深广。”一位师父的修为只有透过另一位已为人师父者才能给予评价。做弟子的,是无法衡量师父的成就如何,他所能做的乃在熟悉佛法的正见,并且辨明师父所教有否与之相违背。    佛法的正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因缘、因果与中道。现在就来一一说明它。所谓因缘,佛法说,凡一切相都是虚幻的,没有自性,完全依赖因缘而显现。所谓因果,因与果在时间的流程之中彼此紧密地互为关联,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造作的行为与其因果有关。所谓中道,就是要离开所有的极端,像执空或执有,都是错误的。只有不走极端的中道,方可遵循之。    为人弟子必须能辨明邪见。有的传教师认为有外在的法(现象)存在。例如,有神论者主张有外在的灵魂常在永恒的上帝管辖之下。另外有人相信,诸法没有因果关联,所有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物质主义者则承认在物理世界中的行为有因果关系,因为这种因果可以实验证明,但是却否认有控制一切众生的业报因果律。因此,学生在寻找真正的师父时,必须谨慎小心。    如果一位师父的教法与佛法正见相应,那么他已经具备当真正师父的最低要件。而弟子选择师父的时候,他应该关心的是,师父是否有正见,而不必在师父的个性与行为上挑剔。    但通常弟子会注意师父的个性与行为,尤其是当他根据师父的教法来评判师父时,会尽量寻找师父言行不一致的地方。这样一来,问题就发生了。如果师父的行为与他自己所揭示的标准不符,弟子的注意力就会渐渐的只放在师父的缺点上,而对于他的言教完全失望。因此,他既不会真正地修行,甚至对于修行也失去信心。    为人师父者总是会遭受弟子的批评。师父已经悟道,不必滞留在尘世之中,但为了利益陷于愚痴泥淖中的众生而留住在俗世。当他生活在俗世之中时,他难免会暴露自己的弱点。跟每个人一样,他必须吃饭、大小便、穿衣、上街等等。很多人看到师父如此,非常惊讶:“天啊!他吃饭呢!既然跟我们一样要吃饭,怎么能够当真正的师父呢?他跟我们一样需要洗澡哩!他怎么能和我们完全一样呢?”    虽然在外表上师父与弟子们同样有缺点,但是要记住的是,他的心是纯净的。如果他的心不清净,所教的法必定有缺陷。    有些宗教的教师宁可隐藏个人的生活实况。你看不见他们吃饭、睡觉或使用浴室。只看见他们端坐高堂、穿着庄严,容光焕发、清净严肃,像是上帝的代表。    我常常讲,你们不应该把我看做神或菩萨。我与你们完全一样,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事实上我相信我会打鼾,只因为自己听不到自己的鼾声,所以不能确定。    上次禅七之中,有一天晚课时,我去拿一件课诵用的法器,因为我很疲倦,竟把它掉落地上。我当时就想,人老了最好不要当师父,因为身体不听心的指挥。如果弟子看见师父外在的疏忽,他们会模仿这种错误。当然,在做蒙山施食的时候,如果大家掉落东西,失误连连,我会很不高兴。我可以犯错,那是我的权利,但是我的弟子没有这种权利。    甚至师父明知说谎、偷盗、追女人是犯戒的,却偏偏做了,甚至他在弟子眼前做这种事;但是,只要当弟子们犯错时他能纠正他们,他仍然是个真师父。这样的师父当然会受到自己犯错的恶报,但是那是他个人的事,与别人无关。    大多数弟子不了解这一点,因此问题就产生了。最糟糕的是,有些人完全不知道修行的目的,跟师父学法只是为了凑热闹。他们不注意师父的所教,却注意师父的行为而加以模仿。如果师父犯戒,他们也照犯。不同的是,他们犯得比师父还严重。如果师父破戒的时间有十分之五,他们破戒的时间便有十分之六。如果师父咒骂一个人,这些弟子会立刻咒骂其他人。如果师父坚持说,弟子与师父不同,不可以犯错,这些弟子也会告诉别人:“我可以这么做,但是你们不可以。”这种弟子盲目而无方向,他们没有正见,徒使恶业增长。    我们在美国所听到的有关佛教师徒的道德问题并非现在才有,释迦佛时代就有同样的问题出现。佛陀在世时有位名叫提婆达多的弟子,他所立的戒条比佛陀的严严格,他自己也拥有许多的徒众,他指责佛陀过分放逸。    谁的观点正确呢?这是有关正见的问题。释迦佛既不禁止也不鼓励提婆达多的苦行,他说苦行生活对于陷入愚痴黑暗中的人有用,但在其他方面没有什么意义。佛的意思是强调中道:既不执迷于苦行,也不沉溺于享乐。提婆达多的见解则落入苦行的极端。从正见的立场来看,佛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佛教史上经常辩论这个问题:持正见与守戒律,哪个比较重要?禅宗有句话这么说:修行人应将正见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放松戒律。如果学生把这句话加以实行,可能会破许多戒。这就不对了。这句话是站在弟子对师父应有的态度的立场而说的:弟子对师父的教法应该珍视,但是对于师父行为上的缺陷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师父行为上的缺失是他自己的弱点或疾病的徵候。弟子不应该也想感染同样的疾病。学生所要找的师父,只要教的法与佛法相应就可以。找着了师父之后,学生的责任就是把师父所教的法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并且只应用在他自己的生活中。如果他能做到这点,他的成就便很大了。一九八四年七月八日讲于纽约禅中心        师徒之间    一个修行人不应该为了师父器重他、亲近他、喜欢他而得意。相反地,如果师父把弟子赶走,弟子也不应生恨心。同样地,师父也不会因为身边有很多弟子围绕而沾沾自喜,他的弟子全部都走了,他也不该沮丧;那是由于种种因缘,所以他们又离开了。    但是要维持这种泰然自若的态度,是很不容易的。一般人在衡量自己的优点时,很难不偏袒,也不情愿面对自己的缺点;或者反过来藐视自己真正的优点。自轻与自傲表面上虽然不同,实际上是同样的一件事。    一个没有安全感或认为自己没有用的人,往往会看轻自己。如果安全感的缺乏导致一个人这样想:“我这种人还能有什么成就,我什么都不行!”那就产生负面的影响了。    然而,缺乏安全感也有它积极的效用;它可以促使一个人向目标迈进,名利双收,而且赢得尊重。那时他可能会觉得:“我的成就很不简单。别人没有我好,因为我做得到的,他们做不到。”这就是自傲。    这儿有个例子:一个公司老板在训诫公司的职员时说:“你想要加薪吗?你想想看,没有我,你就没有工作。你依赖我的智慧和努力。你有我这种程度的时候才可以来跟我谈条件。”这个老板实在很骄傲。    指导精神生活的师父,表面上看来也可能很傲。一位师父可能说:“我已经修行了很多很多年,参访、跟随过很多名师。现在我已经登峰造极,而你们这些弟子还没修到这种境界,你们的境界比我还差得远。如果要跟上我的话,还要走很长的路!”这位师父的态度是不是充满傲气?    一个禅师可能跟一个独裁者一样,可是光看态度,还不够判断这位禅师是不是很骄傲。关键在于他心中有没有傲气。    有一次我跟两位徒弟一起坐车,他们是一对夫妇。他们问我:“您最近有没有什么问题?”我回答说:“好像没有什么问题。”那位先生没说话,可是他的太太说:“师父,我一看到您,就知道您很傲。俗语说得好:‘除非亲身体验,不然就无法了解问题。’师父,您怎么能避开问题?”显然地,她认为我有傲气。    我现在要说明我的态度——我如果决定做什么事,那我做这件事所遇到的障碍,对我就不成障碍。办不到的事,我不愿浪费时间去做。因此,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事构成问题。我这种态度算傲吗?    一件事情如果办得到的话,不管会有什么障碍,办这件事就等于没有困难。但是一件不可能达成的事,比方说生小孩,我就办不到,因此,我也不会为它而产生烦恼。所以,你要看一个人傲慢或是缺乏安全感,不要看他的行为,而是要仔细观察他的动机。    假设到禅中心来的人和去Hare Krishna 或超觉静坐中心的人一样多,我可能会说:“我以前不能跟他们比,可是现在我已经和他们并驾齐驱了。”这是傲,因为我在跟别人竞争,拿自己跟别人比。    我们实在不应该跟别人做比较,根本没有这种必要。跟别人比,总会发现他不是比你矮,就是比你高。即使两个人身高一样,你可能还要再看一眼,瞧瞧谁瘦谁胖。    我有一次看到一个女孩子走在街上,一面走一面看对街的女孩。她看了看那个女孩的漂亮衣服,再看看自己的洋装;她注意到那个女孩走路的样子,然后又看看自己的姿态。也许那个对街的女孩给予她深刻的印象,所以,她就拿那个女孩的漂亮衣服、高雅的走姿和自己来比。这一比较,不是失去信心,就是得意忘形。这个例子当中的女孩她失去了信心,可是要是她的衣服、走姿比对街的女孩好的话,她就反而会洋洋得意了。    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的越国,甄选出全国最美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西施。她因为有心痛的病,当病发的时候,手捧心、蹙眉,结果看起来更有另一番美。那时,越国另外有一个丑女,叫做东施,她也学着西施捧心、蹙眉的姿态,可是一味的模仿,却达不到她追求的效果,反而愈学愈丑,这就是“东施效颦”的典故。    几乎每一个人一生中会有一两次说:“我实在不行!”其实这样说只是要别人夸奖你而已。在这种缺乏自信的情绪下,你可能会觉得周围的人对你极不友善,而你也是罪有应得。可是假设一个人过来跟你说:“在很多方面,你实在是个大好人。”你会觉得怎么样?你的情绪就变了:“我毕竟还是有些优点。”    没有一个凡夫不喜欢赞美,没有一个凡夫不想要别人赞同,连动物也是这样。你有养狗的话,对他说:“小狗好乖!”他就会很高兴,可是你骂它:“你这好吃懒惰的脏狗!”你可能把它的一天全给毁了。    凡夫有自傲、自轻,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走到极端才危险。如果你觉得你完全没有用,就像垃圾一样,那么你缺乏自信,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如果你傲到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程度,那你可能变成一个希特勒式的人物了。    反过来讲,禅师比较可能有傲气,较不会缺乏安全感,因为没有安全感,不能成为禅师。自卑的人会说:“我不够格当你的老师。我怎么能当师父来教别人?”这么一个人没有自信。    不过,在修行过程中产生自尊、自重是正常的。你应该有这种感觉。有了自我尊重就表示信心更强,因为修行的结果,你逐渐会注意到别人所忽略的;有了这种体认,就会有慈悲心。修行人认为所有的人都可怜,而由于慈悲,就想帮助一切人。而师父的责任就是教导他的弟子,让他们脱离愚痴,当越多人来找他,他就越觉得责任之重、使命之大。    我现在问各位一个问题。假设一个徒弟这样说:“我已经跟过很多师父,所以就等于没有跟过任何师父。这些师父不可能教我东西,因为我所学到的,全是我教自己的。其实,他们应该感谢我——就是因为我当过他们的徒弟,他们才能成为人师,所以,该说谢谢的是他们。”这种态度对吗?    或者一个弟子可能说:“我只想停留在海中,我很满足了。师父你若从此岸把我带到彼岸,那不是我想要的,跟我毫不相关,我干嘛要感谢你?”这种态度对吗?    师父没有要人感恩,而是弟子自己需要感恩,做为一个指导人修行的师父,如果因为弟子的感谢,礼拜而生起我慢心的话,那么他的障碍更重!所以,一个师父要弟子生起感恩心是为了弟子,越懂得感恩的弟子,他所得的修行效益也越多。        开示于一九八四年七月廿九日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