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广告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size=3] 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url=http://www.dayoo.com/]大洋新闻[/url] 时间: 2007-09-29 来源: 广州日报 [im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7-09/29/B16/res05_attpic_brief.jpg[/img]   假若我们不引导,也不抗拒,而是听任感觉在心中自然产生,自然运转,那么感觉就会在我们心中开花结果。(武志红摄)   什么是感觉?   这几天一直在自动思考这个问题,一天,脑子里突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感觉是“我”与世界的真相建立关系的那一刹那的产物。   这句话冒出后,我略略有些自得,但很快记起,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在他的著作《爱的觉醒》以及《克里希那穆提传》中都表达过这一见解。他关于这一见解的言论很多,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观点:   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自然,这个感觉不是生理心理学中所说的感觉与知觉的感觉。依照生理心理学的定义,感觉即是嗅觉、味觉、听觉、视觉和触觉这五觉。然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譬如“有感觉”这样的话,其中的感觉并非这五觉,而是其他范畴的东西。   这个范畴,可以说是心灵、精神或灵魂……   我自己看人,一直看的就是一个人整体上给我的感觉。   第一次明确地发现自己这个特点,是在本科二年级的时候。当时,认识了一个女孩,我们很投缘,很快成为知心朋友。认识她三个月后,我一个哥们对她一见钟情,原因是“这个女孩的腿太长了”。   真的吗?我问他。他则嘲笑我说,还说是什么最好的朋友,却连她最引人注目的特征都没看到。   下次再见到这个女孩,我专门观察了一下,发现她的腿真是长,要比与她差不多身高的女孩普遍长5厘米以上,而她的身高是167厘米。   这个事情触动了我,我开始思考,我看她时,看别人时,到底在看什么?   最终形成的答案是,我看的是一种神情,一种气质。但这说法并不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我看的是眼前那个人给我的整体的印象,一种感觉。   因这一点,我看人的“能力”有时比较恐怖,经常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对方很重要的东西。   譬如,也是在大学时,认识一个女孩。她很漂亮,气质看起来也不错,但我看到她时,总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好像她是透明的,我可以透过她的身体,看到她身后的东西。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我并没有透视眼,这不过是一种感觉而已。   和她的男友聊天时,我把这感觉说给她的男友,他非常吃惊地说,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你的感觉怎么会这么厉害。他继续说,她是一个“空空如也”的女孩,她看似迷人,但内心很空。他早就知道她这一点,但因此更爱她,当然这爱中多了一种懂得与怜惜。   第一流的作品是感觉丰沛的作品   感觉这个词,我们经常会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说到。   譬如,我爱读《挪威的森林》、《情人》、《约翰·克利斯朵夫》……给别人介绍这些书时,我最常用的一个说法是“读起来很有感觉”。   这时所说的感觉,一样是这个意思。这个作家触到了世界的本相,他的“我”与这个世界的本相相遇,那一刹那产生了强烈的感觉,他将这个感觉表达出来,而被我们触到,我们通由他的作品,与他,也与这个世界的本相相遇。   因此,一个文艺作品,感觉的充沛比什么都重要。作者本人未必能理性地懂得这个感觉是什么,世界的本相又是什么,他常常只能淋漓尽致地描绘,但却不能清晰地给予分析和阐释。但是,分析和阐释并不重要,感觉才是根本。   譬如,我前面提到的一见钟情的例子中,我那个哥们说,他是因为那女孩的腿太长而对她一见钟情。但是,这个阐释合理吗?正确吗?依照我对一见钟情的理解,这个解释往往并不正确。一见钟情发生时,会有大量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涌出,我们的意识捕捉不到,但意识仍要努力去解释,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而“这个女孩的腿太长了”,就不过是意识层面的解释。解释够不够清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感觉太强烈了,太要命了。   所以,那些哲学色彩太浓厚的小说,不管作者把话说得多么漂亮,小说中理论的自洽性(即一个理论的自圆其说的程度)有多高,我们都不容易喜欢。相反,那些蕴涵着浓浓的感觉的作品,我们常常在一瞬间就被触动了。   这样的瞬间无比重要,这一瞬间,我们通过这个作品,与这个作者,与这个世界的某些本相相遇。这种相遇,是我们内心感到充实的根本,是我们的心灵能得以安稳的根本。   国内著名的哲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刘小枫说,描绘人性的哲学家有两种,一种哲学家会拼命构建一个看似完美的哲学大厦,一种哲学家主要就是讲故事。前者如德国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后者如现代小说之父卡夫卡、俄罗斯小说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刘小枫认为,后者对人性的理解更有价值,我由衷赞同这个看法,起码我自己这33年的人生中,前者对我理解人性几乎没有丝毫帮助,而后者的帮助极大。   因为同样的原因,比较米兰·昆德拉的名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我更喜欢后者,而不是得到更多推崇的前者,因为米兰·昆德拉小说中说教的味道太重了。   一部第一流的小说或其他文艺作品,一定首先是作者的感觉在他的内心开花结果的自然结果。被誉为“动画之王”的日本动画片导演宫崎骏,在导演《千与千寻》以及其他动画片时,他首先是从自己的内心寻找感觉。   我们总是在否定孩子的感觉   丰沛的感觉并非是小说家、画家、导演和音乐家等艺术家的特权,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个孩子,你会发现,年龄小的孩子,都有纯粹而自然的感觉。   所以,我们不是没有感觉,我们只是在后来的成长中,把感觉给丢了。   感觉的丢失,首先是因为身边最重要的亲人不断否认我们的感觉。譬如,一个孩子摔倒了,他哇哇大哭,照料他的成人赶上前把他扶起来,对他说:“不疼不疼,别哭了。”   这已算是比较好的做法,更糟糕的做法是,照料者直接训斥孩子说:“摔这么一下就哭了,你怎么这么没骨气!”   这些做法都是在否认孩子的感觉。摔倒了,觉得疼,这是孩子的感觉,但大人说,你不疼。这时,孩子的感觉就混乱了,他为了赢得大人的爱与认可,或者惧怕大人的疏远与惩罚,最后倾向于否认自己的感觉,而认同大人的说法,不哭了,甚至觉得自己也不疼了。   这样一来,他就否认了自己的感觉。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太多,这个孩子的感觉就会越来越迟钝。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譬如,冬天来了,孩子要出门,他已穿了一件厚厚的外套,但妈妈说:“天冷,再加一件外套吧。”   “我不冷,穿得够多了。”孩子回答说。   “我都冷,你怎么会不冷?!”妈妈训斥他,并不由分说又给孩子加了一件外套。   再如,孩子已经吃饱了,但大人仍要他继续吃饭。   这些事情,都是在否认一个孩子的感觉。摔倒了,疼,这是他的“我”与这个世界的真相建立了关系,这种疼的感觉会自动让他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降温了,冷,这也是同样的含义;吃够了,饱,吃少了,饿,也是同样的含义。   这些所有的感觉,会自动牵引着这个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本相,令他知道该怎样生活,怎样自我保护。但如果他的这些感觉被否定,那么他就只能依靠理性的教条来生活了,而感觉就会离他越来越远。   我自己之所以有那种看似特殊的识人“能力”,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一直以来都尊重自己的感觉,而我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我的父母很少否定我在这方面的感觉。   不幸的是,我们的感觉能力势必会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制,势必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对你讲,你不该这样,你不该那样,你的感觉是错的,我们的看法才是对的,感觉是靠不住的,理性才是可靠的……结果,拥有丰沛感觉的人成了凤毛麟角。   那么,怎么恢复你的感觉?答案也很简单,尊重它。   如若你的心中涌动起一种感觉,彻底放弃与它抗争。不管它是什么,你都可以由着它在你心中自然地游走。如此,它最终会在你心中开花结果,而且一定是你意想不到的花,意想不到的果。   你的感觉不能在别人身上开花结果   在我的短文《论单纯》中,我写过这样一个事例:   他是知名的心理医生,她只是一个小女子,他们在一家机构合作。   但是,在和他们交谈几分钟后,我就断定,在看人上,她远比他有眼光。   只因为,她有一颗晶莹剔透的水晶心,他没有。   所以,不管阅历多丰富,他都是可以被诱骗、被讨好、被糊弄,而她不会,因为她的心太单纯。   我把这断言说给朋友,他们被吓了一大跳,因为他们是花了数年的时间,经过很多例证,最终才“发现”她的确比他更会看人。   这只是因为,他们很不单纯,所以需要数年时间,才能“相信”这一点。   我够单纯,所以可以几分钟内得出这个答案。   仅从结果上看,这个事例似乎很特殊,因我那么快就发现了别人几年才能发现的本相。但从过程上看,我认为它其实一点都不特殊。我相信,“被吓了一大跳”的朋友其实和我一样,一开始一定也会有类似的感觉的。但是,这种感觉产生之后,他们不是“由着它在心中自然地游走”,而可能首先是与它抗争,例如质疑这种感觉,评价这种感觉,最终导致不敢相信这一感觉。   当然,质疑也罢、评价也罢,是很隐秘的心理过程,我们必须停下来,进行深度的自我觉察,才能清晰地发觉它是怎么进行的。   一个网友在我的博客(blog.sina.com.cn/wuzii)上留言说,她由着感觉指挥自己,但为什么走到了悬崖边缘?   答案很简单,她的感觉并不纯,她的感觉藏着很多欲念。尤其重要的是,她的这些欲念是针对别人的,即她的恋人,她一定是渴望恋人用某种方式爱她。这是欲念,是要求,是要求恋人不顾他自己的感觉,而按照她的欲念来对待她,这不是感觉。   并且,我强调的是,“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我们应先做到这一点,而不是“让感觉在别人身上开花结果”。   尊重感觉,就是什么都不做,就让感觉在心中自然产生,自然游走,不对它做任何工作,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   有没有一种感觉,其中是没有念头的?你能不能安于这种感觉之上,既不指挥它,改变它,也不以好坏来论断它?试试看。[/size]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