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广告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
    • 经验0
    • 文章3
    • 注册2009-05-17
    【分析体验】对梅兰妮·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的理解(二)
    [size=4]    第一个状态是偏执—分裂状态。我曾经描述到,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儿童”,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这个“内在儿童”表现为主体对婴儿时期客体关系的重复。在偏执—分裂时期,婴儿出生时被压迫的痛苦与脱离子宫导致的安全感缺失,会促使婴儿产生受害的感觉,这是婴儿的死亡本能的根源,表现为一种破坏性冲动。在这个基础上,乳房作为婴儿接触的第一个部分客体,为婴儿提供了一个泄愤的机会,这时婴儿便会把对方视为一个坏客体,因为他认为乳房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付他,但另一方面,乳房的柔软及乳汁的提供使婴儿感到安全,这时婴儿又会把它视为好的客体,因此,婴儿对乳房是一分为二,非好即坏。也就是说,婴儿以客体对自己是否有利来判断客体的好坏,这也是许多成年个体的行为模式。        第二个状态是抑郁状态。婴儿在这一时期能把母亲体验为一个整体客体,也认识到好与坏的体验同时来源于母亲这一整体客体,而不是在偏执—分裂状态时的非好即坏,也就是说,婴儿在抑郁状态下对母亲的体验是好坏兼备的。        基于这一点,婴儿会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攻击乳房并视之为坏客体等,绝大部分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行为——感到内疚,从而产生焦虑,这就是抑郁性焦虑,而过去因为失去安全感而感受迫害的焦虑就是迫害性焦虑。抑郁性焦虑取代迫害性焦虑,意味着婴儿开始发展出共情的能力。        这里提示了一个治疗的方向,即主体面对强大的父亲客体部分的时候,应用共情的态度来接收对方的能量。像母亲一样,父亲也是好坏兼备的,主体需要更多地认识并理解这种转移的能量。[/size]
    个人心理咨询博客:<br>http://blog.sina.com.cn/wuxinkuaiyu1985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3
      • 经验0
      • 文章9
      • 注册2009-09-29
      支持!欢迎光临博罗论坛,网址:http://BLBBS.net
      [url=http://gzxinshidai.5d6d.com]关注心灵健康,我们正在行动![/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