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广告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儿童状态、成人状态、父母状态
    [size=3]交流分析理论 什么是交流分析   交流分析理论是一种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其三个基本假设为:每一个新生儿都有与生俱来的能力,相信自己和他人都是“好的”;每一个人在童年的早期便决定了自己将如何生活;人们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才能生存。    交流分析形态(波恩学说)   波恩认为,我们的人格结构存在有三种自我状态:儿童状态、成人状态、父母状态。儿童自我时,是以某个早年经验到的方式来应对眼前;父母自我时,是以曾经经验到的父母的方式应对眼前;成人自我时,以一种经过思考,较理性的方式应对眼前。每个人三种状态的比例不同。   波恩总结了三种交流的形态:互补型、交叉型、隐含型。   互补型是一种符合正常人际关系的自然状态下的反应,是一种为人们所预期的反应。刺激与反应是平行的,即一方以某种状态发出邀请,另一方做出相同的回应。如父母对父母、儿童对儿童、成人对成人。   交叉型也叫交错型交流,指当一个人发出信息后,没有得到预期的反应。当对话被打断或交错时,沟通会停止(通常是暂时的),继之而来的是新的或不一样的沟通。   隐含型也叫“暧昧型”交流,它通常包括两个以上的自我状态,传达的是一个公开的、社会层次的信息,及另一个隐藏的、心理层次的信息。这种方式常常容易引起误会和不必要的麻烦。   交流理论分析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出了四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我不好-你好”型。这是抑郁者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依赖他人的施舍,特别需要被爱抚和承认。持这种态度的人依赖他人的施舍,特别需要被爱抚和承认。这种态度通常源于幼年,幼时弱小、无助的感觉固着下来,没有随着长大成熟而改变。   “我不好-你也不好”型。这是严重精神紊乱或厌世者的态度。这种态度源于孩子开始走路的时候,“被人照看”的生活已经结束。这种态度的儿童的成人意识便停止发育。长大成人后,持这种态度的人常会放弃自我,陷入绝境。最终可能在一种极端退缩的状态下了结一生。   “我好-你不好”型。这是怀疑和独断的态度。长期被父母虐待、侮辱的孩子通常会转向这种态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开始反抗。持这种态度的人往往因为孤傲、仇视等原因而十分孤立。   “我好-你也好”型。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认可自己也认可他人。波恩认为前面三种态度常常依赖于情感,容易引发心理不适。这种态度则依赖于思考、信仰以及行动的保证。如果一个人总是被置于能够证明自身的价值以及他人的价值的环境中,就容易形成“我好-你也好”的态度。由于现实生活的重重限制,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形成这种健康的态度。但是,一个充分解放了个人的成人意识的人,接受这种“我好-你也好”态度的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交流分析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1、交流分析理论解释和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因此非常适用于小组工作,尤其是治疗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小组工作。   2、交流分析理论中对个人三种自我状态的自然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在小组过程中分析和领悟自己的人格结构,学习顺畅地与他人沟通。   3、小组可以帮助当事人把焦点放在个人的早年生活,帮助组员了解自我的生活态度,沟通形态以及个人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与个人早年束缚的关系。   4、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互动的情境,使成员可以尝试和练习新的沟通方式,增加他们的自我觉察,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最终开始新的生活。   交流分析就是检查这些交流的方法——我对你做某事,你回报我某事,同时也决定人类会以多重天性(“父母”、“成人”、“儿童”)中的哪一部份作反应。利用这“人际沟通分析”的技巧,了解自己和别人交往时所用的“自我状态”后,如果对这关系感到不满,可以下定决心,自由选择,将“自我”从这一种状态改变到另一种状态,谋求改善人际关系。    交流分析的意义   为了能处理好日常的人际关系,并正确地认识自我,可使用“交流分析”的方法。所谓。交流分析”就是一个人站在三种自我状态中来分析自我的方法。三个状态分别是P(家长的自我状态),A(成人的自我状态),c(孩子的自我状态)。   例如: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发现一个醉汉睡在墙角,站在P的角度你就会想,“真不成体统,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连自己能喝多少都没有分寸。‘而站在A的角度,你就会认为,“这么冷的天,这样下去会冻死的,还是通知警察为好。”站在c的角度刚会想,“呀!醉汉摔倒在地上了,他肯定很难受。”   P做为家长来说,受社会的影响.一切行动者都以社会的法规为准则。他的价值观、道德观也是向社会法规看齐的。P的特征是同情他人。A则能够冷静、客观地判断现实,同时采取与现实相符的行动。c是与生其来的本能反应.这也是从小接受家长教育的结果。   同是一个人,有的时候采取P的行动;有的时候采取^的行动;还有的时候采取c的行动。比如:教育后辈时就应采取P(家长)的行动。人们常带着家长的口吻对别人说话。最近怎么搞的,工作老出错,今后可要多注意啊!”如果是接谈判对方的电话,那就应采取A的行动,要以一个成人的口吻回对方的电话,。我下午三点把材料都送过去.到时候也希望能看一下你们的计划。”到了快下班的时候,人们常会表现出c 的行动来,快到点了.走吧,回家吧!。   但是,到底什么时候采取哪类人的行动,这也要因人而异,比较起来持P(家长)类型的态度的人占多数.当然。也有一些总属于c类或A类型的人。   A类型的人无论做什么事,他们基本上都能保持玲静的头脑。这就是A(成人)类型人最大的优点。c(孩于)类型的人会田为过于任性而使自己一事无成。遣一点是c类型人需要自我控制的地方,P类型的人爱多管闲事。本来别人并不需要帮助,但他们却非插手不可,结果闹得大家都不愉快。这就是P类型人应当注意的地方。   在交流分析的方法中,最理想的人是把P和c合并到A当中去,这样就能创造出一种既为他人考虑和献身,又能充分地表现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感情的人,一种能完全地表现出自我意志的人。 [/size]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size=3]转 什么是TA? 对于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analysis,以下简称TA),国际沟通分析协会所下的定义是:“TA是一种人格理论,也是一种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以达到使人成长和改变的目的”。事实上,今天的TA涵盖的层面比这个定义还广,在各种心理治疗学派中,他不只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能应用到各种领域中。 就人格理论来说,TA很清楚地描绘出人的心理结构,它以自我状态模式来描述人格的三个部分,这个模式还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人格会怎样影响人的行为。 TA的沟通理论,还可以延伸应用到分析组织和机构。 TA还谈到儿童的发展,人生脚本的观念可以解释童年经验会如何影响现在的生活方式。根据人生脚本的构架,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成年以后的生活,还会不断重复年幼时的方法,即使这个方法会造成现在的痛苦或自我挫败,由此,TA提供了精神病理方面的看法。 在实际应用上,TA确实提供了一种有系统的心理治疗,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心理疾患(从日常生活的问题到严重的精神病),还可以用个人治疗、团体治疗、夫妻治疗和家族治疗等不同方式来进行。 在心理治疗这个领域以外,TA也能应用到教育方面,帮助老师和学生保持清楚畅通的沟通,避免无益的冲突,特别适用在咨询方面。TA也是机构中管理和沟通训练的好方法。许多种行业如社会工作者、警察、法官、经理人、人力资源师、培训师和牧师等都常运用TA。 举凡牵涉到需要了解人、人与人的关系和联系等各个范畴,都适用TA。 TA的主要理论 TA的基础,有几个主要的理论,并籍此和其它心理学派区分开来。以下几章会详细讨论,并已实例解说。本章先摘要介绍,建议读者单纯地读过去,先熟悉这些用语,有个整体概念,再细读以下各章的内容。 自我状态模式 最基本的理论就是自我状态模式(ego-state model,或称做PAC模式)。所谓自我状态是指一整套相关的行为、想法和感受,是我们在某一阶段时间中表现出自己部分人格的方式。 这个模式指出我们有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 如果我现在的行为、想法和感受,是针对此时此地发生在我周围的事做反应,我会运用身为成人所能用的所有资源来面对,那么我就是在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state)里。 有时候我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可能是拷贝自我的父母(或是其它对我来说具有父母形象的人),那时我就是在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state)里。 有时我的行为、想法和感受会回到小时候的方式,那我就是在儿童自我状态里。 这里要注意字母开头是大写还是小写,大写(Parent、Adult、Child)是指三种自我状态,如果消协就是指生活中真正的父母、成人和儿童(这三个大写字母出现时,是指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 自我状态模式常以这三个大写字母代表,所以也称为PAC模式。 以自我状态模式来分析人格的方法,称为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 交流、安抚、时间的结构 如果我和你沟通,我可以选择三种自我状态中的一种来传达我的讯息,你也可以择一对我响应,这种沟通中彼此交换讯息的过程就叫“交流”(transactions)。以自我状态模式来分析交流过程的方法称为交流分析,这是TA理论的一环。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彼此会传递出认可对方的讯息,TA称这种认可的讯息为“安抚”(stroke),每个人都需要安抚来维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当人彼此产生交流,或是在团体中交流时,会以几种不同的方式来运用自己的时间,这些方式是可以列举出来并予以分析的,称为“时间的结构”(time structuring)。 人生脚本 每一个人在童年时会写下自己一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有起头、过程,还有结尾。在婴儿期我们还不太会说话的时候,就已经写下故事的大纲,到孩童期逐渐加入细节,一般在七岁以前就已经写好整个人生脚本(life-script),但青少年期还可能加以改编。 成人以后,我们通常已经意识不到自己所写下的一生故事,却会忠实地在生活里演出这个脚本,照着幼时的剧情一步一步地走到剧终。 TA称这个没有意识到的一生故事为“人生脚本”。 人生脚本的观念,可以说是TA中仅次于自我状态模式的重要核心,特别是运用到心理治疗时更见其重要性。所谓“脚本分析”就是以人生脚本的观念,来了解人会如何不自觉地为自己制造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漠视、再定义、共生 小孩为什么会写下自己的人生脚本呢?这是他在小时候面临似乎充满敌意的世界时,求生存的方法。在我们的儿童自我里可能还像婴儿时一样,相信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以至于常常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甚至威胁到生存,所以我们有时可能会扭曲现实状况的意义,好配合脚本中的情节,这种对现实的曲解称为“再定义”(redefining)。 为了确定这个世界和我们的脚本相符,有时我们会选择性地忽略一些有用的数据,潜意识里不去看那些与脚本情节不合的事情,这种状况称为“漠视”(discounting)。 为了照脚本生活,有时我们和别人的关系会重演小时候和父母的关系,这也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当两个人的关系中,一方一直扮演父母自我和成人自我的部分,而另一方一直扮演儿童自我的部分时,本来两个人共有六个自我状态,却像是只有三个自我状态,这种关系称为“共生”关系(symbiosis)。 扭曲的感觉、点券、心理游戏 幼年时我们可能会注意到在家里有些感觉是被禁止表达的,有些感觉则是受到鼓励的,为了得到安抚,我们会决定只去感受那些被允许的感觉,这种决定也是在意识以外的。长大以后,我们会继续以那些被允许的感觉来掩盖真正的感觉,这种取而代之的感觉称为“扭曲的感觉”(racket feelings)。 如果我们经历到扭曲的感觉,却没有表现出来,积压在心里,就称为“收集点券”(stamps)。 心理游戏是指与人交流时,不断重复相同的过程,导致双方都经历到扭曲的感觉。这个过程会有一个转折点,当事人会有“怎么会这样呢?”的想法,并觉得很不舒服。主角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玩心理游戏(games)。 自主性 我们需要改变小时候所决定的处理事情的方式,才能发挥潜力,当我们发现那些方式已经不再符合现在的生活时,就要以新的方式来取代,用TA的话来说,就是从人生脚本中走出来,并重获“自主性”(autonomy)。 TA可以用来帮助人得到自主性,包括自我觉察(awareness)、自发(spontaneity)、与人亲密的能力(capacity for intimacy),也就是运用自己所有的资源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TA的哲学理念 TA有一些哲学上的理念,这些理念包括了对人、对生活、对改变的看法: 人都是好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的能力。 人决定自己的命运,而所做的决定是可以改变的。 由这些理念衍生出运用TA的两项基本原则:治疗合约、开放的沟通。 人都是好的 TA最根本的理念就是人都是好的,所谓“好”的意思是:不论是你还是我,都是有价值的、重要的、有尊严的。我接受我就是我,也接受你就是你。这个理念指的是人的本质,而不是人的行为。 有时候我可能不喜欢或不能接受你的所作所为,但无论如何我都接受你是一个独特的人,即使不喜欢你的行为,我仍肯定你身为人的本质是好的。 我不是一个比你更有价值的人,你也不是一个比我更重要的人,身为一个人,我们都是对等的,即使彼此的成就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信仰不同,都不影响这个理念。 除了脑部受到严重损伤的人,每个人都有能力思考,所以决定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其责任也落在自己身上,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决定的结果。 决定模式 你和我都是好的,但是有时会有不好的行为,因为我们是根据小时候所决定的方法来处世。这些方法是小时候我们从这个似乎充满敌意的世界中求取生存的最好方法,就算现在已经不适用了,反而凭添痛苦和麻烦,我们却还是用同样的方法来处世。 即使是小时候,也不能说是父母使我们发展出这些方法,他们也许给我们很大的压力,但是我们自己要配合这个压力,还是要反抗它,或是忽略它。对成人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感受和行为并不是别人或环境造成的,别人或社会环境也许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不过,是我们自己决定如何对待这些压力,我们还是要对自己的感受和行为负责。 我们做出决定,稍后还是可以改变,我们在早期关于自己和世界所做的决定也是如此,如果有哪些早期决定会使现在的我觉得不舒服,可以探索这些决定并予以改变,再以有效的新决定取而代之。 所以人是可能改变的,并不是仅仅籍着了解行为的旧模式,而是主动决定要改变旧模式,因此得到真实而持久的改变。 治疗合约 如果你是沟通分析师,我是你的案主,双方都对我想得到的改变有责任。这种看法来自“你和我是对等”的理念,并不是倚赖你为我做什么,我来找你也没有带着凡事要你代劳的期待。 既然双方都参与改变的过程,就必须清楚知道各有什么责任,这就是治疗合约的观念。 所谓治疗合约就是理清双方责任的叙述。身为案主,我说明自己希望有什么改变,也愿意为这个改变付出努力。身为分析师,你保证愿意和我一起努力,尽你专业所能来帮助我,也说明这种专业工作该得到多少报酬。 开放的沟通 伯恩非常强调案主应该像分析师一样,完全了解治疗的进展,这种态度是根据“人是好的”和“人都有自己思考的能力”这两个理念。 所以在TA治疗中,案主有权阅读分析师的记录,而分析师也鼓励案主学习TA的理论,好让案主在改变的过程中能扮演和分析师对等的角色。 为了便于了解,TA的理论都是用简单的语言就能表达,是大家所熟悉的字眼,如前文所提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儿童自我、训练游戏、人生脚本、安抚等等。 有些人以为这么简单的语言只能反映出肤浅的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虽然TA的语言很简单,理论却是非常丰富而有条理。有以下各章的内容,读者就会了解。 为改变订合约 伯恩对合约的定义是:双方对明确的一连串会谈,做出清楚的承诺。 詹姆士和钟沃德(Jongward)的定义:合约是指成人自我对自己及对方做出改变的承诺。 合约可以清楚地指出: l         双方包括了哪些人? l         他们在一起要做些什么? l         要花多长时间? l         这个过程的目标或结果是什么? l         怎么知道已经达到目标? l         这个目标对案主有何益处?或者是案主为什么喜欢这个结果? 沟通分析师把合约分成两种:事务上的(或者商业)合约和临床的(或者治疗的)合约。 所谓商业的合约是指双方一起合作时,对费用和事实上的安排等细节所达成的协议。 治疗的合约是指案主清楚设定自己想要改变什么,并确定自己愿意促成这种改变;而治疗师则表达愿意和案主共同努力,以达到所希望的改变,并且表明愿意在过程中投入自己的专长。 四种必备的条件 史坦能认为要订出恰当的合约,必须满足四种必备的条件,这是源自法律上对订合约的要求而来的。 1、                  双方的同意。意思就是双方都同意合约的内容。不管是事务上的安排或是治疗目标的设定,既不是由治疗师决定,也不是由案主自行决定,而是双方经过协调以后,所达成的协议。 2、                  合理的报酬。法律上,“报酬”的意思指针对一方花费的时间和专业能力,所给予某种形式的补偿。在事务上,通常是指案主付给治疗师的费用,有时候双方可能同意以其他方式作为报酬,比如案主同意花多少时间为治疗师工作,做为治疗会谈的回报。不管是哪一种形式,报酬的方式必须是经过双方同意,白纸黑字写在合约上。 3、                  执行合约的能力。不论是治疗师或案主都必须有能力执行合约上的协议。就治疗师而言,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能力,促成案主得到想要的改变。就案主而言,必须了解合约的内容,并且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有足够能力付诸实行,比如脑部严重受伤的人可能就没有能力按照治疗合约的内容来做,再比如一个人在酒精或迷幻药的影响下所签的合约也不能算数。 4、                  内容必须合法。合约里注明的条件和目标都必须合乎法律的规定,对治疗师而言,合法的意思包括了要符合该专业的伦理原则。 TA强调定合约的最主要原因,是根据其哲学理念:“人都是好的。”治疗师和案主彼此是对等的,所以双方都要分担案主想要改变的责任。 这一点所根据的信念,就是每个人都有思考的能力,而且要对自己的一生负起责任。因为一个人如果决定做出什么改变,一定会影响到自己以后的生活,所以要由案主自己决定到底想要什么。治疗师的责任则是注意案主所做的决定是否健康,如果有任何问题都要向案主指明。 要让这种责任的划分有实质意义的话,双方就必须把想要改变什么、各自负担什么责任,都清楚地写下来。 合约与隐含的主题 在任何关系里,双方都可能交换暧昧的信息。这种情况特别容易见于个人或机构寻求改变的情形下,因为要求改变,本身就意味着原有的参考架构受到质疑。所以治疗师和案主双方都可能在彼此合作的关系中,隐含了其他意思。合约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使隐含的意思表面化,藉着把暧昧的信息显露出来,订定清楚的合约可以斩断发生心理游戏的可能性,使治疗师和案主都不会陷入戏剧三角形的角色里。 治疗师有自己的参考架构,和案主的参考架构必然不同,所以治疗师会把心里认定的价值观引进来,也就是会有成见,认为怎么样的改变才是对人有益的。如果没有订合约的话,治疗师心里会假定案主的看法和他一致,再加上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自身参考架构的看法,结果在连自己都不清楚的状况下,为案主订下了自以为“恰当”的目标。 如果有这种情形的话,治疗师很容易进入戏剧三角形里的角色,比如一开始就扮演迫害者“督促”案主朝某个方向改变,案主就成了受害者。以鲍勃·葛丁的话来说,没有治疗合约的话,治疗师很可能变成“强暴犯”(意指未经对方同意,强迫对方必须怎么做的人)。 反过来,如果治疗师心里说:“这个案主很明显需要做某种改变,他还没有改变,表示他的处境太糟糕了,必须靠我的帮助才行。”这时,治疗师就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 案主在表面所谈论的主题下,也可能隐含了别的意思。寻找治疗师,表面上是声明自己想要有某些改变(也有人是因为别人希望他有某些改变,而来寻找治疗师的帮助),可是想归想,他还没有达到这种改变,可能他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改变,也可能他其实知道,可是心里却抗拒这种改变,在后者的情形下,就会给治疗师暧昧的信息:“我是为了改变来找你的,可是我自己无能为力,得完全靠你了。”或是“我为了要改变来找你,可是谅你也拿我没辙。” 如果双方都顺着隐含的主题进行,就会演起戏剧三角形里互补的角色,而引发扭曲的过程和心理游戏。 合约的重要功能就是防范这种情形于未然,在协调清楚的目标和改变的方法时,治疗师和案主都必须把自己的参考架构拿出来对照,并使双方从成人自我审视原来隐含的意思,而能根据现实状况来评估。既然治疗师和案主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所以也不可能在刚刚开始协调时,就把自己所以隐含的意思都摊出来讨论,故此,在治疗阶段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重新协调,看合约的内容是不是有需要修改的对地方。 目标导向的合约 大多数案主来找治疗师的时候,都会带着一个自己想要处理的问题。订合约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把焦点从“问题”转向“改变的目标”。 在订合约的过程中,案主和治疗师都必须先对所预期的治疗结果有个心像,当双方能以这种方式把自己导向清楚的目标,自然就会运用自己的能力以达到所想要的结果。这个原则,是所有倡导“开创的视野”(creative  visualization)的学派所根据的。 反之,如果治疗师和案主都把焦点放在“问题”,他们的心像就会建立在问题上面。虽然没有刻意这么做,还是会产生负面的心像,于是把能量都放在检讨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了。 在合约上订立清楚的目标,还有另一个优点“:让双方都具体地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结束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也能评估已经进展到什么程度。所以合约也可以预防案主和治疗师“处理”问题时,经年累月在原地打转。 为什么改变? 订合约时,治疗师和案主要协调出具体的目标。可是他们为什么希望有这种改变呢?案主和治疗师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达到他们的目的呢? 自主性 伯恩认为最理想的情形是能有自主性,把自主性描述成:“可以从下列三种能力的表现或恢复看出来,包括觉察的能力、自发的能力、亲密的能力。” 觉察 所谓觉察就是指能像新生的婴儿一样,以看、听、感受、尝、闻这五种方法,单纯地感觉到感官的知觉,既不会加上主观的解释,也不过滤自己的经验以符合父母自我的看法,单纯地感觉到身体的知觉和外界的刺激。 长大以后,多数人都已经习惯于压抑觉察的能力。没有发挥自己的能量,反而把精力都用在学习各种名词,以及批评自己和别人的表现上。比如我参加音乐会,音乐家表演的时候,我心里可能想着:“这部曲子是1856年写的,没错吧?嗯,节奏稍微快了一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结束,明天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今天得早点睡才行……” 如果我让自己去觉察的话,就会关闭刚才那些话,单纯地体验音乐的声音,以及身体对音乐的反应。 自发 所谓自发是指选择的能力,有各种不同的感受、想法、行为可供选择,就像能觉察的人对世界的体验一样,能自发的人会直接对环境有反应,不会忽略一部分现实,也不会重新解释现实以符合父母自我的看法。 自发的人可以自由地从三种自我状态做反应,他可以从成人自我来思考、感受,并表现得像个成人;如果他愿意的话,也可以进入儿童自我中,把小时候的创造力、直觉及强烈的感受表现出来;也可以由父母自我做反应,重现小时从父母或具有父母形象的人学来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不管是运用哪一个自我状态,都可以配合现实环境的需要,自己表现出来,而不是顺从不合时宜的父母自我的命令。 亲密 亲密是指能开放地分享彼此间的感受和需要,表现出来的是真正的感受,所以亲密里没有扭曲的表现,也没有心理游戏。当一个人在亲密里时,常常会进入自由型儿童自我,不过,会先经过成人自我的约定和父母自我的保护,以确定自己能安全地表现自由型儿童自我。 从脚本里释放出来 虽然伯恩没有直接明说,可是却暗示自主性就等于从脚本里释放出来,大多数的沟通分析师也同意这两个概念是相同的,所以可以这样定义自主性:针对此时此地的现实状况,所反应出来的行为、想法和感受,而不是针对脚本信念所做的反应。 你也许想问:“可是成人自我状态的定义不就是整套针对此时此地的状态,所直接反应出来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吗?难道自主性的意思就是要一直留在成人自我里吗?” 答案是:“不。”我们已经知道,自发的人也可以选择以儿童自我或父母自我来对此时此地的状况做反应,所以自主性可以自由选择要以哪一种自我状态,来对现在的处境做反应。相反的,落入脚本里的人并不是自由选择自我状态,而是受限于小时候所决定的脚本信念来做反应。 虽然自主性的意思并不是一直保持在成人自我里,但确实会以成人自我来评估所有外界的信息,所以不管选择用哪一个自我状态做反应,都会一直保持成人自我的觉察能力。就像学习任何新技巧一样,刚开始可能会觉得不习惯。自主性和脚本比起来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而亲密在刚开始时,可能觉得没有扭曲的表现和心理游戏来得舒服,因为亲密的结果是比较无法预测的。可是如果你常练习,就会发现自主的选择越来越容易,等熟练到很自然的时候,就会觉得成人自我好像和正面的儿童自我与父母自我结合起来似的,伯恩以“整合的成人自我”来表达这种情形。 解决问题 以席芙的话来说,自主性就是以解决问题代替被动行为。所谓解决问题并不只是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把这个方法付诸有效的行动。 表达真正的感受也有解决问题的功用,所以当一个人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准确地了解现实,并对现实做回应,因此既不会漠视,也不会再定义,换句话说,他已经从脚本里释放出来了。 对痊愈的看法 伯恩分成强调“痊愈”,他一再告诉大家,沟通分析师的任务就是要治好病人,而不只是帮助他进步而已。 在《团体治疗的原则》一书里,伯恩以“青蛙王子”打比方,他认为“痊愈”的意思是从青蛙完全变成王子或公主,而“进步”的意思是变成一只心甘情愿的青蛙。在《语意与心理分析》一书中,他说痊愈是完全从脚本里走出来,展开全新的人生。 下列有一些其他沟通分析师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痊愈”的意思就是完成合约,不是指产生整体性的改变,而是指治疗师和案主进行会谈,直到案主把所有双方同意的合约内容都完成为止。 还有一种说法更广为大家接受,就是“痊愈”必须包含从脚本走出来的情形,可以是行为上、感受上、认知上,或是三者的综合。换句话说,就是藉着新的方法行动、感受或是思考,而走出脚本。 还有人对脚本的改变提出第四种面向:身体的痊愈。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从脚本走出来的话,他运用身体的方法、对身体的体验也会改变。比如他可能把长期身体的紧张解放了,或是心身症消失了。 痊愈:逐渐学习新的选择 不管你怎样定义“从脚本中痊愈”,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痊愈通常都是逐渐学习做出新选择的过程。 每当做出不同于脚本的选择时,任何人都会很自然地体验到数周至数个月的高昂情绪,没多久,又会回头试一下旧有的行为模式,好像希望能再从旧的行为模式里找到什么好东西。不同的是,他已经体会到并不值得一直留在旧的模式里,因为他已有了新的选择,所以不再满足于以前的方式,很快又会跳出来。要不了多久,就不会再受旧模式的吸引了。 下面这首诗,也许可以视为这种过程的摘要: 五篇短篇形成的自传 波歇·尼尔森(Portia  Nelson) (一) 我走在街上 路旁有个大洞 我掉了进去 觉得迷失、无助 这不是我的错 好像永远不可能逃出去 (二) 我走在同一条街上 路旁有个大洞 我假装没有看到 我又掉了进去 不敢相信自己又掉进同样的地方 可是,这仍然不是我的错 我花了很久才逃出去 (三) 我走在同一条街上 路旁有个大洞 我看到这个大洞 我又掉进去……已经成了习惯 我睁开双眼 知道自己在哪里 这是我的错 我立刻逃出去 (四) 我走在同一条街上 路旁有个大洞 我从旁边绕过去 (五) 我改走另一条街道 TA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是一种设计好的过程,可以帮助人改变自己。本章要谈以TA的方法进行心理治疗时,有什么特色和技巧。 自我治疗 如果你认真学习TA、并接受TA的训练的话,就已经做了自我治疗。你已经检视自己的行为、感受、方法,有些什么典型的型态,还学会运用TA提供的许多分析工具,了解什么是不合时宜的儿童自我的方法,也知道这种方法对已经成人的你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而更积极地学到新的、更成功的方法来取代旧有的方式。 有几位TA学者很注重如何把TA运用到自我治疗上,最有名的就是穆瑞尔.詹姆士,她因为《自我抚育》(Self-reparenting)这篇文章赢得伯恩纪念科学奖,她的方法是为自己建立一个“新的父母自我”,籍此提供新的正面讯息,以克服过去从真是父母接受的负面的、自我设限的讯息。她的方法综合了很多技巧,包括问卷、订合约、幻想与心像,以及改变行为的作业。 从另一个角来看,所有心理治疗都是一种自我治疗,因为TA认为每一个人都要自己的行为、想法和感受负责,没有人可以使你有什么感受,也没有人可以使你有什么改变,唯一能改变你的,就是你自己。 为什么要接受心理治疗? 既然人要为自己的改变负责,为什么还需要治疗师呢? 原因和漠视、参考架构有关。每一个人从小就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遇到与自己看法不合的事实,就会予以忽略。成人时,每当我进入脚本,就会以漠视来维护自己的参考架构,如果我想解决问题,并达到有效的改变,就需要觉察到以前忽略的事实。 既然我漠视某些事实,而这些事实就是我的盲点,也许籍着成人自我的努力,我可以发现并矫正自己的漠视。TA所用的分析工具,是我籍以自助的利器。 可是对儿童自我来说,某些攸关生存的重要参考架构是很难突破的,因为我会尽全力来防卫。当然,自己也是不自觉地对某些事保持盲点,不让自己发现这些重要的漠视。为了扭转这种现象,我需要没有这些盲点的人来提醒我。 朋友和家人不适合提供这方面的讯息,一同长大的家人常常会有相同的盲点。至于何我接近的朋友、我的配偶或情人,都可能和我有类似的盲点,彼此才会在一起。需要治疗师或是参加团体治疗的原因之一,就是可以从没有相同盲点的人得到回馈。 如果我持续接受这些回馈,参考架构就会逐渐改变,这时儿童自我很容易觉得害怕,所以在改变的过程里,我需要支持和保护。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也会不自觉地用各种方法抗拒改变,这时需要别人向我面质。如果我能得到别人的安抚和鼓励,改变会比较顺利,并建立新的模式。治疗师或治疗团体可以提供以上所提的各种好处。 谁能从治疗中获益? TA强调:“要想更健康,不必要先生病。”不是指又无能为力、陷入痛苦、感到困扰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事实上,即使你没有问题,也可以从治疗中获益。如果你是个功能良好、自我实现的人,接受治疗能使你得到更充实的人生。没有人是百分之百不受脚本影响的,不管你的父母多好,大多数人还是会在生活某些部分陷入脚本而产生问题。你会发现,还是值得花时间、金钱、承诺来接受治疗,以解决这些脚本的问题。 对任何想解决个人问题的人来说,TA治疗都是很好的方式。从人际关系、工作上的问题,到严重的心理困扰,都可以借助TA。若是很严重的问题,有时很严重的问题,有时需要配合精神科一起治疗。 TA治疗的特色 如果你决定接受TA的治疗,第一步就是寻找合格的治疗师,订下合约,参加数次会谈,也许是以个别治疗的方式,也许是加入治疗团体。伯恩当初发展TA时,主要是以团体治疗来进行,只要条件许可,大部分沟通分析师也倾向使用团体的方式进行治疗。 TA治疗的特色: TA治疗的运用,是根据一套合理的理论架构,这个架构的主要部分是自我状态和人生脚本的观念。 个人的改变则是以决定模式来看,可以了解我们小时候,根据脚本里的行为、想法和感受的型态而做出决定。TA治疗中,最重要的观念就是,这些早期决定都是可以改变的。 TA治疗是根据订合约的方式,案主和治疗师同时担起达到合约目标的责任。这些目标是为了促进我们脱离脚本,达到自主。 TA的治疗关系是根据“人都是好的”这种观念,案主和治疗师彼此是对等的,没有一方在上、一方在下的情形。 开放的沟通也很重要,治疗师和案主说的,都是日常用语。我们鼓励案主学习TA的理论,治疗师通常会问案主是不是愿意参加基本的课程,或是阅读相关书籍;案主也可以阅读治疗师所做的治疗记录。籍着这些方式,案主可以了解整个治疗过程,并积极主动地参与。 TA治疗的目标不只是单纯地希望案主得到领悟力,而是更进一步希望案主产生改变。当然了,TA也很强调要了解问题的来源和本质,但是了解绝不是终点,而是籍着了解进入积极改变的过程。改变本身就意味着决定和以前有所不同,并进一步实践这个决定。 基于这种态度,沟通分析师并不鼓励长期的心理治疗,我们不认为案主在有所改变以前,需要经年累月地接受治疗以得到领悟力,所以伯恩经常向案主强调“先改善你的情形,之后如果你还想继续,我们再来分析。” TA也不只是以“短期治疗”为导向,有些问题是需要治疗师和案主建立好长期的关系,才能解决的,这些需要长期治疗的案主一样可以籍TA的架构来进行。 TA在教育和机构上的运用 伯恩在早期发展TA时,认为这是一个“社交互动的理论”,适用于团体方式的治疗。后来TA的功能进一步加强,而能有效地运用到所有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情形。 TA已经广泛运用到教育和机构这两个方面,这两个领域各有不同的特色和需要,本章会概要地说明教育家、经理人、机构分析师如何运用TA。 不同领域的运用差异 将TA运用到教育和机构上,和运用到治疗上,他们的基本理论是一样的,但强调的重点和使用的技巧则有差异。从沟通分析师的训练和认证资格,也可以看出不同。 在临床治疗上,合约通常是双向的,由治疗师和案主彼此协调。可是在教育和机构上,通常是三向德,有训练师负责的机构协调,为机构员工谋求福利。比如公司聘请沟通分析师训练员工,合约就是训练师和公司负责人签订,而不是由受训的员工或工会签订。 在这种情形下,大家都要特别小心,订合约的过程要保持清楚坦率地态度,以避免形成心理游戏。比如说,公司指定员工接受TA的训练,可是员工根本不想参加,于是一开始订合约时,如果公司、训练师和员工之间没有好好协调,三方很快就会进入戏剧三角形里的角色,心理游戏于是开始。 在教育和机构上,训练师的任务有如催化者、训练者或是教练,而不是治疗师。他通常会诱导团体成员处理社交层面的问题,而不是心理层面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把重点放在外显的主题,而不是隐微的主题。训练师虽然要能敏感地觉察表面讯息下有什么隐微的意思,但不宜直接和成员讨论。 这种差别是因为如果把隐微的讯息摊开来的话,训练师无法在教育和机构这样的环境中,适当地保护成员。比如,在公司办的训练课程上,训练师可能只带领两、三天的团体,结束就分开了,如果他诱导大家探讨脚本的问题,成员可能感受到深埋的痛苦,却无法化解这些问题。要有效解决问题,并不一定要从脚本切入,漠视除了出于污染和排除这些病态的情形,也可能是出于资讯错误。 所以在教育和机构中,训练师的重点大多放在如何籍着思考当前的处境和该有什么行动,来有效解决问题,而不是挖掘个人过去有什么未解决的问题。如果需要判断自我状态,也只根据行为的表现和社交的互动来观察,而不从过去的经验和现象的体验来探讨。训练师或许会教大家人生脚本的观念,来解释为什么人会有造成自己痛苦和失败的行为,但很少去处理个人的脚本问题。以下分别简述TA运用到机构和教育时的一些做法。 在机构里的运用 把TA运用到机构时,是不是和运用到治疗时的一样,以达到自主性为目的呢?罗杰.布莱肯尼(Roger Blakeney)认为可以从“有效的程度”来看。他说机构就像一个人一样,可能出现功能异常和无效的行为型态,如同个人脚本行为,机构有没有从“机构的脚本”跳出来,就要看它能不能有效达到想要的结果。 自我状态 机构本身并没有自我状态,可是有些性质可以类比为自我状态。机构会有固定的信念、礼节、规则,可比为父母自我状态;有专业技术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可比为成人自我状态;还有一些行为和感觉,可比为儿童自我状态。分析机构时,可以检视这三个部分各含有多少能量,就像治疗师检视一个人的自我状态里能量的分布一样。 更明显的是,机构和成员间的沟通和互动,可以籍自我状态来了解。比如员工如果以负面顺从型儿童自我的叛逆或过度适应来反应时,经理就会想到是因为自己采取了负面的父母自我的态度。想要有效改善这种情形,双方都需要采取具体行动,增加自己对成人自我的运用;也可以订出清楚地合约,指明什么情形下,经理可以运用正面的父母自我,员工可以运用正面的顺从型儿童自我(比如指明在何种状况下,彼此觉得有安全感)。可以籍着使工作场所更明亮、更舒服,来提高自由型儿童自我,也因此增加对工作的满意度。据说有些日本企业提供特定的场所,里面放个仿制的假人经理,如果员工对老板老板很不爽,可以在上班时间去痛打假人一顿,这真可说是释放自由型儿童自我的最佳方式。 交流、安抚、时间的结构 人际交流的分析,已经广泛运用到需要与大众直接接触的人员,例如柜台服务人员和售货员。他们需要学习如何保持平行交流,使沟通的过程平稳而舒服,也要学习如何交错的交流来避免父母自我与儿童自我间的争辩。 安抚型态的分析可以用于加强工作的动机,经理要学会在员工表现好时给予正面的安抚,而不是在表现不好时给予负面的安抚。这个原则也很重要,你最大的满足可能来自上司的称赞,我需要的可能是加薪或是放假。 会议的过程可以用时间的结构来检视,有时会发现大家聚在一起,时间大部分花在闲谈,只做了一点点正事(活动)。心里游戏可说是机构里最浪费时间和资源的情形了,员工觉得很烦的时候,就容易采取心理游戏的方式,却很少被机构发现和质疑。可以籍着改变安抚型态和增加正面质疑的机会,来减少心理游戏,以增加生产力。TA的定合约方式也可以把整个机构的能量到想建设性的行动,避免将精力浪费在暧昧的主题上。 面质被动性 席芙学派的观念也被广泛应用到机构上。籍着漠视的矩阵图,可以有系统地检视问题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在资料和指示一层层交待下去,却经常遭遗失或曲解的情形。认识言语上的漠视、离题的交流、阻断的交流,都有助于改善沟通,促进会议的效率。 在教育上的运用 自主性包括清楚地思考和有效地解决问题,教育者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发展这两方面的能力。所以把自主性当成目标,在教育上和在临床治疗上是一样合理。 根机构里的训练师比起来,教育者可以和学生有较长时间、较个人化的接触。由于教育本身的特性,学生本来就倾向把老师当成父母的角色来看待,如果老师也接受这种角色的话,就很容易重演小时候父母和子女相处的情形。老师可以籍着脚本理论了解自己的脚本,以避免这种情形。 TA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也可以用来指导教育者有效地处理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 自我状态 因为TA的用语很简单,刚上学的儿童就能学习基本的自我状态模式。籍由检视三种自我状态各有什么内容和动机,,学生比较能了解自己的意图和欲望。如果学生能体验三种自我状态,学习的经验就能产生很好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认到,自由型儿童自我是人格中创造力和能量的来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涵盖这些特性。 教育中也要能自由地评估本身的自我状态,大多数时间,老师是以成人自我状态来解决问题,他要设定清楚的界线,以显示什么情形表现正面的控制型父母,什么情形表现正面的照顾型父母,也可以表现儿童自我以示范自发、直觉的能力,以学习的乐趣。 人际交流的分析,有助于师生间清楚的沟通,把隐微的意思呈现出来。籍着选择方案的运用,也能帮助师生突破原有固定的父母自我对儿童自我的互动。 注意含有驱力的行为,并加以避免,也有助于清楚地沟通。比如说,学习和“试着”学习,这两种态度有很大的不同;老师如果避免掉因为“要快一点”而匆匆忙忙、交待不清,就能静下心来花时间详细解说;学生如果不为了“要完美”而希望全部学会,能满足于学够了就好的话,反而可以改善学习的技巧。 注意安抚的型态和时间的结构,对教育的应用也很有用,如同应用机构一样。在教室里或讲堂上,有很多滋生心理游戏和扭曲过程的机会。学生常玩的训练游戏如“我很笨”、“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帮帮我吧”(这个游戏经过转换以后,就变成“都是你害我的”)。老师常玩的心里也许有“看我已经多么努力试了”、“我只想帮你”、“你为什么不……”、“挑毛病”。如果学生和老师学会分析心理游戏,就可以避免这些毫无助益的互动,好好进行教学活动。 合约的订定可以帮助师生双方得到清楚、明显的协议,知道彼此的责任,也知道如何得到最好的结果。 面质被动性 在教育体系中,很容易发生共生关系,尤其是在某些文化里,老师传统上都扮演父母自我和成人自我的角色,而学生则扮演儿童自我的角色。当代对教育的看法,都同意TA的观点,认为这种关系是对师生双方能力的漠视。 席芙学派的观点可以帮助师生避免共生关系,好好运用三种自我状态。老师籍着认识四种被动行为,可以予以面质,而避免发生心理游戏。如果设备许可的话,教师团和学生可以设计提供互动教学的环境,让师生双方都负起促进清晰思考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责任。[/size]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size=3]转 交互作用分析法PAC模式  柏恩把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称为交互作用。有些交互作用对人起促进作用,有些交互作用则会拖人后腿,破坏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在柏恩创立的TA分析中,每个人的人格中都有三种自我:父母式自我、成人式自我、儿童式自我。每种自我都有自身的思想体系、情感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会在当时的情景下采取相应的一种自我。这便是著名的PAC模型,即Parent、Adult、Child。 父母式自我:在交往中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他们会照搬政策和标准,发表意见。家长式的沟通,看人的眼光是向下的、命令式的、不容置疑的,这样的沟通效率高,但对方感到不舒服。 成人式自我:表现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试图通过寻找事实,处理数据,估计可能性和展开针对事实的讨论,来更新决策。成人式沟通是民主的、双方都能畅所欲言的、客观的、能帮助双方成长的,但需要知己知彼,需要时间磨合。 儿童式自我:反映了童年经历所形成的情感。它是本能的、依赖性的、创造性的或逆反性的。儿童式的沟通,看人的眼光是低头但眼睛向上的、撒娇的、幼稚的、无助的,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关怀,但人际关系是不成熟的、不理智的。如同真正的孩童一样,具有孩童心态者希望得到他人的批准,更喜欢立即的回报。 由于每个人都存在三种自我,与人交往时会采取其中的一种,因此两人之间的交往可能存在许多种交互作用,这些交互作用类型可进一步归为两大类:互补式交互作用和非互补式交互作用。 互补式交互作用:发出者一方和接受者一方的自我在沟通中仅是方向相反。如果用图表示,就是发出方和接受方的沟通线是平行的。比如,主管以父母式的自我对下属说话,而下属以儿童式的方式应对,这便是互补式的交互作用。 非互补式交互作用:当发出者和接受者的沟通线不平行时,便出现非互补式交互作用。比较常见的是,主管试图以成人式自我与下属沟通,但下属却以儿童的方式应对。当出现非互补式沟通时,很容易产生沟通障碍,紧接而来的便是人际冲突。 二、交互作用分析法的家庭中运用 家庭中夫妻相处模式,应以成人式交互作用。而实际生活中,妻子和丈夫更多的扮演是家长和儿童,也就是妻子对丈夫采用的是父母说教式“你为什么。。。?应该怎样怎样。。我希望你怎样怎样。。”;而丈夫呢,也就被迫采用了儿童式模式。于是就会产生偏差,很多丈夫娶的不是老婆,而是老娘!(女性朋友应该引以为鉴)   三、交互作用分析法的工作中运用 1、交互作用分析便是通过分析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类型,从而改善人际沟通及其交往效果。运用交互作用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消除沟通障碍,从而实现有效沟通。 如果主管扮演家长的角色,员工扮演孩童的角色,他们之间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有效的工作关系。不过,始终维持这种角色关系,并不利于员工成长、成熟。 2、运用交互作用分析培养员工的沟通意识。在管理沟通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交互作用分析来培养员工的各种意识,交互作用分析培训可以帮助员工深入洞察自己的个性,使他们意识到,只有“我行,你也行”或“我好,你也好”的人生态度,才是健康的人生态度。在企业中提倡这种健康的人生态度,帮助员工理解别人在与自己交往时所产生的反应,从而显著改善团队成员间的沟通效率。在工作关系的人际交往中,成人对成人的交互作用会产生最好的沟通效果。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双方都认为对方同自己一样有理性,从而降低人际之间情感冲突的可能性。当出现非互补式沟通时,员工能觉察到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其恢复到互补式交互作用模式。 3、让员工对沟通行为及时做出反馈。管理者应激发员工自下而上地沟通。例如,运用交互式广播电视系统,允许员工提出问题,并由高层领导者解答;在公司内部刊物上可设立“有问必答”栏目,鼓励员工提出自己的疑问。此外,坦诚、开放、面对面的沟通会使员工觉得领导能够理解自己的需要,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利用正式沟通渠道的同时,还可以开辟非正式的沟通渠道,比如领导者可以走出办公室,亲自和员工交流信息。根据交互作用分析原理,沟通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既要有来,也要有往,这是实现交互沟通的基础条件。沟通的最大障碍在于员工误解或者理解得不准确。为了减少这种问题的发生,管理者可以让员工对管理者的意图作出反馈。比如,当你向员工布置一项任务时,由于语言可能会造成沟通障碍,管理者应该选择员工易于理解的词汇。在传达重要信息的时候,为了消除语言障碍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先把信息告诉不熟悉相关内容的人。比如,在正式分配任务之前,让有可能产生误解的员工阅读书面材料,分配任务之后,你可以向员工询问:“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同时要求员工把任务复述一遍。如果复述的内容与管理者的意图相一致,说明沟通是有效的;如果员工对管理者意图的领会出现差错,可以及时纠正。 4、使用肢体语言。研究表明,交互沟通中一半以上的信息不是通过词汇来表达的,而是通过肢体语言来传达的。要实现互补式沟通的效果,管理者必须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的一致性。比如,你告诉下属你很想知道他们在执行任务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并乐意提供帮助,但同时你又表情冷漠,若有所思。这很容易使员工怀疑你是否真正地想帮助他。 5、注意保持理性,避免情绪化行为。在双向沟通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的情绪会影响到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培养镇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将有助于人们真实地传递信息和正确地判断信息,避免因偏激而歪曲信息。情绪化会使人们无法进行客观理性的思维活动,而代之以情绪化的判断。管理者在与员工进行沟通时,应尽量保持理性和克制,如果情绪出现失控,则应暂停下一步的沟通,直至恢复平静。[/size]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