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广告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
    • 经验0
    • 文章1
    • 注册2009-08-05
    节能减排:政府该怎样扶持创新型环保企业?
    节能减排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也是关系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虽然2006年中央就提出了“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方针,“十一五”规划已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下达,各地为贯彻这一重大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我国能源紧张、消耗偏多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扭转,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映相当强烈。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污染排放方面对世界的承诺,仍然是我们目前的一个巨大压力。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将节能减排这一重大方针落实到我国经济结构的方方面面去。   针对这一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专家深入我国西部工业重镇宝鸡市,进行了“节能减排与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的专题调研,以期通过“解剖麻雀”的办法,深入了解基层贯彻节能减排方针的状况,进而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上,探求加快节能减排步伐的路径和对策。   我们课题组这次选择陕西省宝鸡市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海浪公司作为专题调研活动的案例解剖点。从2007年12月开始至2008年底结束,历时一年多,采取审核数据、对比分析、现场考察、反复探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解剖陕西海浪公司这个经济细胞,我们深深感到,要加快我国节能减排的步伐,必须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依靠创新加快节能减排,并对国家节能减排事业的全局做出贡献的企业,国家应从政策上、资金上、赋税上给予比现在更有力的扶持,以调动广大企业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提升微观节能减排水平,形成“墨迹扩散效应”和累积效应,推动我国节能减排的整体进展,为改善我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状:我国节能减排形势紧迫、任重道远   1。能源消费加快人均占有量低   中国是近年来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能源消费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格局,需要靠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从能源结构来看,中国的能源状况是贫油少气富煤,油气资源贫乏,煤炭资源丰富。有关资料显示,如果以世界人均水平为基础单位计算,我国除煤炭能达到58.6%的水平之外,其他重要矿产资源都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的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69%、7.05%,看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唯一的出路只有厉行节能减排的方针。   2。能源利用率低节能减排紧迫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WWF2050展望》中文版报告称,目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左右,相当于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在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方面,中国的企业有着巨大的潜力,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率,从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以积极应对全球气候的变化。我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必须降低20%,这意味着需要减排二氧化碳15亿吨,相当于2004年全国年排放量的40%。现在离预定时间只剩一年多了,而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却不容乐观,形势十分紧迫。   3。能源以煤为主污染状况加剧   我国是富煤国家,整个能源结构中煤占90%以上,每年全国消耗煤达到6亿多吨。根据BP世界能源数据统计,2006年全球能源消费石油平均占35.8%,天然气平均占23.7%,煤炭平均占28.4%,而中国煤炭比率却高达69.7%。中国这种资源条件决定了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在短期内难以转变,未来以煤炭为主的污染排放仍会居高不下。严重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目前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变化难测,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中国,通过技术创新将污染严重的煤资源转化为洁净能源,具有战略意义。这种转化单纯依靠国家和少数科研机构显然是不行的,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引领千百万企业“八仙过海”,自主创新,共促转化。   4。行业节能减排不平衡喜忧参半   据我们调查,各主要行业节能减排状况如下:   (1)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国煤炭行业原煤综合能耗由2006年的30.13千克标准煤/吨,减少到2007年上半年的26.85千克标准煤/吨,下降了10.89%。同时,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加强煤炭清洗生产和综合利用,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国原煤入洗总量由2000年的3.7亿吨增加到2005年的53%。到2006年底,全国已建成煤矸石、煤泥、瓦斯电厂300余座,年利用低热值燃料近9000万吨,相当于回收和节约3500多万吨标准煤。但是,作为煤炭终端用户的企业,节煤降耗、减少排放的进展仍然不大。   (2)电力行业节能减排进展较好,但是提升值和稳定度仍未达到预期标准。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供电标准煤耗由370克/千瓦时,下降到367克/千瓦时,节约标准煤230多万吨。在控制污染物排放方面,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烟尘控制水平逐年提高,氮氧化物控制初见成效。进入“十一五”以来,全国火电厂除烟脱硫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但是,由于2006年全国电煤用量增长10.6%,二氧化硫排放量仍然比上年增加3.8%。   (3)石化行业。作为高耗能和易污染的产业,2006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的目标任务没有完成。化工行业消耗能源约占全国耗能总量的15%,有巨大的节能降耗空间。“十一五”减排规划要求,单位GDP二氧化硫和COD应下降10%,但2006年这两种污染物不降反升。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2594.4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全国COD比上年增长1.2%。在排放量增加较大的行业中,化工行业位居前列。因此,石化行业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还有相当大的难度,形势十分严峻。   (4)有色金属和钢铁行业。在经营业绩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有色金属行业的主要单位能耗大幅下降,一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钢铁行业的能耗、环保状况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依然较大。高炉-转炉流程的能耗是电炉流程的两倍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是电炉流程的3.8倍,而中国的电炉增长恰恰比较缓慢。另外,中国废钢资源紧缺,电炉钢生产中大多使用30% ̄40%的高炉铁水,造成了中国电炉能耗比国外偏高。钢铁行业的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的14.96%,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国污染物排放量的比重较大,全行业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   (5)纺织行业。纺织行业节能成效明显,但减排力度不够。据统计,2007上半年纺织类万吨能耗大型企业有600多家,大部分产品企业能耗下降5% ̄10%,但废水排放量比重却逐年增加。2006年,纺织行业废水排放26亿吨,位居全国工业第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其他行业的排放在下降,只有纺织行业不降反升。   其他各行业的节能减排形势也基本类似,喜忧参半,任务艰巨。要确保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就必须冷静分析形势,选择最佳路径和步骤,加大力度,确保落实。其中,引导企业通过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确保微观节能减排水平的提升,进而加快全局节能减排的落实,就是一个最佳选择。  路径:企业自主创新促进节能减排是必由之路   节能减排的主要责任在政府,推动力量在相关部门,能否成功的关键却在企业,而企业的真正动力则在于它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许多跨国企业如联想、google 、IBM、微软等多家公司和机构,已共同发起了绿色地球数字护航计划,利用自己的科技创新实力将气候与节能计划推广到整个产业链。我国一些富于远见的企业,像陕西海浪公司这样的先行者,也早已洞悉时代发展的趋势,开始了节能减排的创新开发。这是整个国家落实节能减排的强大内驱力。利用国家手段的有力杠杆,为这些率先行动的企业排忧解难,从而促进全局的节能减排,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然而,当前我国依靠企业自主创新来推进节能减排的框架、配套措施,以及创新成果的推广体系并未建立起来,产业之间的不均衡、地域差异仍然存在,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节能减排方针的全面落实。   1.企业自主创新力量增强但急需扶持引导   据中国科技统计中心统计,2006年,中国企业研究与实验(R &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支出总额的69.1%,政府支出占24.7%,高校等支出占6.2%,显然企业早已超过政府下属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成为全社会科研活动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支柱。   企业自办的科技研发机构实力增强、技术人员逐年增加,中国科技统计中心数据显示,2006年,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科技机构的占总数的23.2%,企业科技人员达到189.2万人,同比增长了12.7%。其他形态的中小型企业科研力量也在不断增强,我们这次调研的陕西海浪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成立起就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紧密合作,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同盟,由企业按照市场和生产需求出题目,院校和企业科研人员联手攻关,接连取得了10多项科研创新成果。除了外部借力,陕西海浪公司还在本世纪初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企业自己的“海浪生物研究所”,使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大大增强。在我国这个新兴经济体内,像海浪公司这样靠科技创新的哺育而实力大增的“经济细胞”何止千万,如果国家给予有力的扶持和引导,必将成为推进我国节能减排的强大内驱力。   2.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环境并不宽松   国家财政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扶持比重在逐年增加。从去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也明确规定支持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并对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给予税收优惠,尽管如此,但由于企业技术创新从实施到市场化所经历的时间长,投资风险大,预期收益不明朗,使企业融资依然十分困难。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出于短期盈利的考虑,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风险评估较高,惜贷或缓贷的情况突出,政府投入资金相对较少,且主要流向研究机构和高校,企业很少能获得政府直接投资。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不利于节能减排措施在基层的迅速落实。   有资料显示,我国企业自筹科技活动经费一直占80%左右,且呈增加态势。从全局来看,这是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如陕西海浪公司靠自身力量研制出了接近零排放的高效节能锅炉,经测算,推广后每年可为我国节约煤炭1.8亿吨;同时还研制出当今世界最洁净的环保除臭杀菌剂,为净化我国空气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从研发到建厂投产,他们没得到一点国家科研投入,反而背上了近2000万元的创新债务,严重影响了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后续科研项目(陈腐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顺利开展。像这样企业发展反而受到创新之累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政府应该有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使企业能更好地开展自主创新,促进节能减排。  3.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法律制度支持缺乏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技术创新。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明确了带有激励性的税费政策。但是,在国家法律层面,如《产权法》、《专利法》、《反不当竞争法》等法律还不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仍然得不到充分的法律保障,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进程。   4.地区资金人才分布失衡,不利企业创新   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差距较大,主要根源是资金和人才的不均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企业对外交流广泛,能吸引到丰富的科技人才,投入的科研经费相对较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广东、江苏、上海等地。中西部地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较多,虽然有色金属采选、航空航天、冶炼、煤炭等行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创新研发投入有限,企业装备水平不高,因此国家对中西部创新型企业应给予更大扶持。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应该围绕节能减排目标,在法律制度、外部环境、财税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上加以完善,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促使企业依靠技术创新更快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   对策: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   节能减排是举国大事,当然需要全民行动,但是核心环节还在企业,促成变化的主要外因在政府。政府必须从政策、环境、资金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扶持,另一方面企业更需顺应时代要求,围绕节能减排大目标,调适企业行为。根据我们在陕西海浪公司专题调研的结果,结合我国经济运行宏观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各级政府要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首先,各级政府特别是企业所在地的政府,要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财力保障。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金,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基金数量较少、条件限制较多、支持力度不大,政府科技投入主要还是倾向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很少投入企业,而投入民营企业的就更少。因此,我国应当加快建立更多的鼓励自主创新的中央政府基金、地方政府基金和民间基金,借鉴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例如英国的成熟经验,为企业提供风险投资基金,承担创新项目的融资担保,分担企业的创新风险,解决民营企业在创新中遭遇的融资瓶颈。此外,对于具备条件的创新型企业,政府应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对于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方面贡献突出的企业,国家应加大奖励力度,设立诸如“节能减排贡献奖”、“功勋奖”等奖项,以提升企业后续研发能力、增强创新产品的市场转化和扩张能力。   其次,利用税收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要适应节能减排和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完善税制要素,优化税制结构,对于依靠自身力量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并进行市场转化的企业,应制定明确的减免税政策,使之得到前期科研和转化投产的经费补偿,而绝对不能“鞭打快牛”或“掐苗而食”。同时应尽快改变目前税制中对外企和本土企业实际存在着的双轨制。否则,将导致本地企业无力投资技术创新,进而逐步丧失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建议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税前抵扣力度,进一步提高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税收优惠标准。   其三,政府采购政策应向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的产品倾斜。对企业开发的符合政府采购要求的创新产品,实行政府首购。利用政府采购政策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而我们目前政府采购的着眼点仍过多地落在节约资金上,促进自主创新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在政府采购评审方法中,须考虑自主创新因素,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并将此类规定明确载入政府收购和订购制度。   其四,对自主创新的节能减排产品,在市场准入方面应制定灵活便捷的“绿色通道”。一些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新技术产品,由于政府审核机关没有现成的标准,往往审核启动迟缓,效率低下,或者照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发达国家的标准生搬硬套,使具有明显节能减排效果的新成果迟迟难以进入市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像陕西海浪公司研发的纯生物环保除臭剂“万洁芬”问世五年,为北京奥运会净化空气、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战士祛除足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们研制的“海浪高效节能微排放锅炉”,节能减排效果极为显著,被称为“煤锅炉的一次惊人革命”,但一些地方在习惯势力影响下却设置不少障碍,使它难以快速推广。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尽快针对节能减排的创新产品,设置灵活便捷的市场准入绿色通道,使那些具有创新成果的企业始终处在市场领跑者的位置,并要求其他企业见贤思齐,共促节能减排方针的全面落实。 2.以标本引导广大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为全局节能减排提供重要支撑   陕西海浪公司是一家综合经营的高科技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创办之日起,就坚持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以环保为立业标准,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进行自主研发。公司始终坚持“无创新的产品不上,非环保的产品不搞”,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其中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属世界独创产品,已全部获得独立知识产权,并实现了向工业生产的转化。海浪公司以前瞻性的战略目光,不遗余力地开展自主创新,形成了以科研引导生产,以生产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从而不断取得突破。企业的每一项成果、每一点成就,哪怕是每一个数据都是自己搞出来的。   正是在这样的不断自主创新中,海浪公司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短短十几年内经济效益猛增30多倍,同时也为国家的节能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海浪公司发展的这种模式应该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重要样本,有关部门应深入总结、宣传、推广他们的经验,政府部门特别是当地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其实际困难,以此引导广大企业坚定不移地靠科技振兴企业,靠自主创新来推进节能减排。   3.大力推广“产学研”合作模式,共破节能减排难关   “产学研”合作是指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合作的科研开发方式。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技术人才普遍不足,科研条件普遍较差,而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具有强大的科研能力,能与中小企业的生产、销售以及市场运营能力形成优势互补,所以“产学研”合作能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大幅度提高创新水平和成功率。这一点对中小企业来说更有特别意义。据美国小企业局的资料,在没有科研机构参与的技术创新中,大企业和小企业的支出回报率都是14%,而在有科研机构参与的技术创新中,大企业的回报率为30%,而中小企业则高达44%。   海浪公司在创立初期自主研发能力很弱,对科技成果的寻求处于盲目状态。为此,公司勒紧裤腰带投资100多万元,在陕西省率先成立了第一家民营科研机构——海浪生物研究所。同时他们又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长期合作,密切配合,年年都出新成果,坚持“研制一个,转化一个,推广一个,储备一个”,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方式,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优势互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这个公司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和节能减排产品,都是在这种机制下催生出来的。   在产学研合作中产生的“创新结合体”,对促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易出成果,潜力巨大,国家应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使其更好地带动一个地区节能减排整体水平的提高。陕西海浪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手,在短短几年内就接连开发出重大创新成果,对这个卓有成效的产学研结合体,建议国家尽快拨出专款予以扶持,将其建成一个“生物科技工程研发中心”,使他们能继续利用在秦岭普查中筛选出的上万种微生物,为国家开发出更多的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服务的顶级产品。同时,也为企业后续的科研项目——“陈腐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课题,搭建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对于产学研联合体的这种扶持,将会在全社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动用行政力量,强力推广节能减排创新成果   在我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新兴经济体中,推行节能减排是一个困难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推广新技术、新产品起着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在这个困难的过程中,企业的创新成果要迅速走进人们的视野、得到认可并广泛运用也十分不易。因此,政府应该动用行政力量,强力推广这些新技术、新产品,以加快节能减排的步伐。事实上,在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中,开动政府机器,强力推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新技术、新成果的先例比比皆是,成效都十分显著。在这个问题上的任何游移、迟滞,都意味着对落后的保护,对国家民族长远利益的掉以轻心。   企业围绕节能减排研发的创新产品,也只有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推广,才能缩短普及周期,降低成本,更好地为全局服务。政府行政力量的关注和介入,能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的生命力,大大降低创新产品的推广成本,消除不应有的人为障碍,更重要的是缩短了创新产品在节能减排中的显效周期。陕西海浪公司与西交大、春来公司燃烧专家通过艰苦攻关,开发成功了当今世界唯一的“高效节能微排放燃煤锅炉机组”,可使煤炭燃烧总效率达到90%以上。它取得了5项国家专利,它完全打破了传统锅炉的结构形式,采用全新的涡流燃烧、超导传热、梯级回收余热和消烟脱硫技术,使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如能尽快在全国各地推广,每年不仅可使全国省煤1.8亿吨,还可以少排放二氧化碳3.6亿吨、二氧化硫500多万吨,为全国人民节省采暖费110多亿元,同时大大减轻我国空气污染。这次专题调研中我们在现场看到,这种锅炉燃烧煤后不出黑渣只剩下灰白色粉末,排气口上悬挂的白衬衣无焦无灰,完好如初,的确是节能减排领域的重大新发明。   然而,就是这样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发明成果,在推广普及的过程中却步履蹒跚、困难重重。它在和其他普通产品一起争夺市场时,不仅无力支付巨额的宣传、公关费用,甚至还遭到一些“谈煤色变”的环保人员的冷眼。长此以往,这种节能减排重大创新成果的“循环资金链”就可能断裂,断送在推广的半道上。据了解,目前海浪公司正联手西安交通大学、春来公司燃烧专家对这种锅炉超洁净燃烧、超低值排放的机理,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同时探讨将这一创新成果推广到发电、冶炼、石化、钢铁等生产领域,使之在全国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建议国家以这项创新成果为基础,尽快批准设立“国家煤炭洁净燃烧工程研究中心”,加快在生产、生活两大领域的推广步伐,力争为我国环境保护做出更大贡献。   这个实例为我们敲响了一记发人深思的警钟,国家应该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如制定“节能减排创新成果推广条例”,明确各级政府采购时对创新成果的倾斜政策,在全国范围下达推广文件等,加快此类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普及化的步伐,使之充分发挥推进节能减排的重大作用。   要点提示   课题组以陕西海浪公司为案例,在我国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分析了自主创新型企业面临的各种机遇和困惑,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即政府应该从政策、制度等各方面加大对创新型环保企业的支持力度,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编辑心得   推动节能减排,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企业这个中心环节,进一步排除创新型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加大扶持力度,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以微观的技术创新推进宏观的节能减排,为我国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滋神沐灵苑感谢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