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广告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生活中你是迫害者受害者还是拯救者
    [size=3]生活中你是迫害者受害者还是拯救者
    来源: 网络

      我们日常生活的沟通交流中,许多人在扮演着“迫害者”,另外一些人则扮演着“受害者”或者“拯救者”,而扮演者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角色。然而,游戏中的人却拥有共同的心理感受:不舒服。

      既然不舒服,干吗还要游戏?

      心理游戏之根源

      人人都有身不由己之处,人总拗不过自己的心,不得不听从心的指引。

      先看一个“笨手笨脚的游戏”。某人不是经常打翻花瓶就是碰洒了茶水,在场人的谈话不时地被他的“麻烦”打断,令人不爽,进而气愤,而他的脸上却写满了“我不是故意的呀”。

      其中,“某人”扮演了迫害者的角色,“在场的他人”则成了受害者。也许“某人”小时候,因为一些原因不受人欢迎,在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地感到孤独,因此他期盼得到关注,就不可遏止地采取行动——闹出点动静。可是他越是这样,就越令他人烦恼甚至生厌,结果就越不受欢迎。

      或许会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思悔改呢?

      他是不由自主。因为人在感到困扰的时候,大都会动用习惯性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往往形成于儿童时期。一般来说,人在小时候求生存的过程中已经得出了某种关于自己的结论。在“笨手笨脚的游戏”里,你有否觉得“某人”像个渴望被关注却又不知所措的孩子?他虽已长大,一旦遇到相似情景,仍在沿用小时候的手段来应对成年人的世界,是他内心的“儿童部分”又冲出来帮助他的“成人部分”,似乎在自语:怎么做他们才会注意到我?

      游戏者为何“浑然不觉”

      频频“失误”让集体蒙羞,频繁地麻烦他人以致令人避之不及甚至愤怒,而自己“浑然不觉”,依然故我;明知周围的人在躲着自己、反而还要“天真地”叫喊着要加入人家的活动,引得人家无奈叹息,玩兴大减。这也是个心理游戏。

      抽取其中的主线,则是:“频频失误、一再麻烦他人”(迫害者)——他人愤怒(受害者)——责备(转为迫害者)——发起者自己感到受伤害(转成受害者)却满不在乎(漠视)。

      可能会有人问:这种人也真是迟钝,难道他真的感觉不到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以心理游戏的视角来透视:他并非没有感觉到什么,而是不允许自己感觉到,是压抑或者漠视了自己的感受。很可能他儿时曾有过这样的经验:被指责的时候,最好不要悲伤,或者不要生气,否则就会失去大家。因此,弱小的他虽然内心深处渴望安全、渴望被关注,但从来没有正面表达过,而是采取满不在乎的姿态,目的是想告诉他人:我不生气,没关系!同时也在告诉自己:我与他的关系没有搞僵!

      成年了,可这心理依然不成熟。由于内心孤独,想方设法去与他人发生联系,但也许其“成人的部分”觉得尴尬,其“儿童的部分”便粉墨登场了,一脸的“天真”令人无法对其说出什么不客气的话。从心理沟通意义上看,那个“不怕麻烦他人”者始终是“儿童状态”,是自由任性的儿童行为,而周围的人则不自觉地扮演了他心理上的父母,去照顾他。然而,总是被置于“父母”的位置而行使照顾者的角色,内心势必会委屈甚至愤怒。

      必须说明,游戏中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发生在一瞬间,是潜意识里的暗箱操作,当事人一般意识不到。明知不舒服却又不知另辟蹊径,而是在那个泥坑里挣扎,痛苦又困扰。如果同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且每次结局都令人不舒服,就应该警觉了:我是不是陷入了一种心理游戏中?

      如何跳出游戏

      明白了心理游戏之奥妙,游戏便迎刃而解。

      比如,在某人再次以“儿童状态”发出“邀请”时,一定要稳住自己,不要机械地答应,而是坚定地、诚恳地告诉他:“我不想那么做了,那样我不舒服。”“对不起,我还有其他的事。”

      游戏的涡轮在此被阻断,无法继续。也许双方都会体验到“拒绝或被拒绝”的尴尬,但是一定要挺住,因为这是促使对方内心成长,帮助他的“成人部分”担起应担的责任,是有益的助人行为。

      其实,人人心中都有三个部分:“儿童”、“父母”和“成人”,且每一部分都有其合理的舞台,依据环境需要,可以自主决定哪部分登台,只要令彼此感到舒服。

      “游戏人生”说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学上的“游戏”,指的却是人们习惯化的沟通模式。有意识地关注、体验它,有助于解开人际关系里的困扰,畅通人生。[/size]
    [ 此贴最后由华灵子在2014-11-27 8:47:27编辑过 ]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size=3]转自http://fujian.nlpu.com.cn/29551.html 心理游戏是指两个人相处时一连串暧昧的交流与沟通,TA称之为“一系列连续进行的互补隐藏式沟通”。心理游戏是在成人间无意识发生的。人们最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戏剧三角”,也就是每个人常常在游戏中无意识地轮流扮演这样三个角色:拯救者、迫害者和受害者。   戏剧三角游戏中的角色并不是固定的,游戏中人们的位置是不断变换的,迫害者可能变成拯救者,而被害者可能变成迫害者,拯救者也可能变成迫害者或者受害者。   “戏剧三角”中最常见的游戏包括:   1.迫害者对受害者   责备型:“你为什么不……?”“如果不是为了你……”“都是你害了我”等等。   被动攻击型:表面上什么都不说,但他表现出的委屈、忍让、顺从、讨好等,在外人看来他就是受害者,只有当事人知道他才是迫害者。   2.受害者对迫害者   “看你对我做了什么?”(和对方生气时,自己故意不按时吃饭或者不吃饭;故意让自己著凉等等。)   3.受害者对拯救者   “是,但是……”“我不能……”“我没有办法……”“可怜可怜我!”   4.拯救者对受害者   “我只是试著帮你呀!”   TA理论认为心理游戏是安抚的替代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和别人玩心理游戏。游戏包括一段惊讶或者混乱的过程,参与者会觉得混乱,游戏结束后,每个人都可能产生一种很不舒服的受挫感。因此,为了避免那种双输的结果,我们要对自己常玩的游戏有足够的敏感,同时也要懂得及时终止别人与自己玩的游戏。   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对关系疏远的人,我们往往能够比较体谅对方,如果对方对自己偶然误解,也会表现出大度的理解。但是对关系亲密的人,我们却常常表现出狭隘的一面,一点儿容不得对方对自己的误会,总觉得对方“应该”知道自己怎么想,“应该”能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在和亲友相处时常常玩要别人猜谜的游戏,结果当然是常常让自己和对方都失望并且疲惫不堪。   我的一个学生的家长在听了这个学生与她分享的有关人际沟通的理论后,对自己的孩子说:“我把自己的需要捏在自己的手心里,让你爸爸猜,你爸爸猜了20年都没有猜对。现在我直接告诉他,结果他做得比我想要的还好!”   很多时候,人们是通过隐藏沟通的方式邀请别人玩心理游戏的,要想避免这一点,我们自己就需要学习在与别人交流时尽量少使用隐藏沟通,并且学习用真诚的方式表达自己。   同学们在作业中写道:   学习TA理论最大的感触是能够及时发现日常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抑制其蔓延扩散,使偏离健康的心在最短时间内回归正常轨道,就像面对各种人际沟通中的心理游戏,及时地对自己说:“我要主动结束这个游戏。”(2005外语系 沈忱)   学习TA理论让我感兴趣的内容是心理游戏部分,比如最为常见的“是的,不过……”在我周围常发生这样的一幕,比如:   甲:我不想做作业。   乙:你可以看电视。   甲:但我内心愧疚。   乙:那你看杂志吧。   甲:不,看杂志也是看书,我现在不想碰书。   乙:……   现在学习了TA理论,我知道自己虽然不能干预他人玩心理游戏,但是我自己可以调动起成人自我状态来拒绝和别人一起“做游戏“。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又能避免自己产生挫折感。(2006城市学院 高雅)   在交互作用分析学中,我学习到一个对改善人际关系有很大帮助的理论——心理游戏。原来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那么多游戏存在,这些游戏不仅给自己造成了负面影响,还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伤害。有时,当别人玩游戏时,我会很难受,但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玩这种游戏。现在,我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要和别人玩游戏。例如,当别人向我要建议或者希望我表明态度时,我会很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当对方说“但是”时,我也会很明确地表示:“我就是这样认为的,我没有其他办法了,帮不了你,对不起。”   (2006劳动经济学院 崔璐)[/size]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