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广告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在二元关系中解决问题,扩展到多元关系可能更糟
    [size=3]在二元关系中解决问题,扩展到多元关系可能更糟 2010-08-28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武志红   一个来访者投诉咨询中我不够专业,属于“不合格产品”,应退款。当我间接地了解到来访者投诉的内容后,说实话,情绪是有一点(我还是个有情绪有评价的“俗人”),更主要的是巨大的惋惜。   来访者具体知道哪里产生了情绪,这是做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疗的一个很好的前提。来访者提出的点,有的是对一个事实的感受,有的是源自自己内心的心理动力。无论哪一点,都是非常好的契机,如果在咨询中坦诚探讨这些点,咨询会有深度的进展,对我和来访者都会是很好的成长。可惜,来访者不了解这些,反而认为是我不专业。   每天咨询结束后,我都会回忆一天的咨询,做得好的地方留下经验,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想想如何可以做得更好,很不好的地方会下一次跟来访者探讨,询问来访者的感受,有时候来访者会主动告诉我上一次咨询的感受,这样经常让咨询关系和咨询深度有飞跃。这次咨询我也找督导详细回顾审视整个咨询过程,对我帮助很大。在像心理医生与来访者这样的二元关系中真诚的开放式的交谈,会享受到生命实质的连结。   在二元关系中解决问题,不仅在咨询关系中,在任何人际关系里,都是非常重要的。把问题牵涉进三元甚至更多元的关系,就宣告了二元关系的终结。如果妈妈经常向儿子抱怨爸爸,就是在传递一种信息——我不愿意继续经营和爸爸的感情。这样一来,婚姻也许会维持,但妈妈与爸爸之间的情感已被破坏,而且被牵涉进夫妻关系里的孩子,也会被牵扯进父母的关系中,心被撕裂,譬如当他站在妈妈一边时,那就是对爸爸的背叛。更重要的是,妈妈觉得儿子站到了自己这一边,于是心中有了一种虚假的支持,便逃避了与丈夫这个二元关系中的问题。   那什么时候需要三元关系呢,就是这个二元关系实在糟糕,你真的需要逃出这样的关系而保护自己,或者说,你决定了终结一个二元关系。咨询师基本不会对来访者的关系提出建议,比如该不该离婚,否则咨询师就主动介入了来访者的关系,而成了 “第三者”。除非确定这个关系是非常危险,会威胁到来访者的生命安全,就需要三元关系,比如用法律等武器来保护自己。   在咨询中,如果咨询师违反了职业道德,例如欺骗(捏造自己的学历、受训经历等),提出额外的金钱关系,发生恋爱关系、性关系,则需要立刻结束、保护自己。若咨询师愿意真诚的开放,认真对待来访者的感受,则不要轻易结束关系。如果认定咨询师水平不够,需要换一个,也最好给这个关系一次完形,直接告诉咨询师自己的感受,哪怕是通过信件等方式。   三元关系常是为了寻求“道德资本”   人们为什么经常不愿意直接处理二元关系呢?因为直接面对二元关系,会让人感觉很“弱势”。北京大学教授吴飞在《浮生取义》这本书中,记录了河北一个县的很多自杀案例。极端的一个例子中,父亲房子的梁坏了,父亲想让儿子来修理,却不直接告诉儿子,而是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师到家里来,给这个老师看这梁坏的多严重,让全村人都知道老子的房梁都坏成这样了,给儿子造成道德压力,让儿子主动来修理,这样“倍儿有面子”,底气足。结果是儿子也要面子,偏偏不去修,老爹自杀。   书里提到家庭政治。家庭政治就是家庭成员用种种办法争取“权力资本”与“道德资本”的斗争。 老子通过德高望重的老师先是建立一个三元关系,接着建立更多元关系,让大家都知道自己房子的房梁坏掉,就显得道德资本更高,以更强有力地给儿子施加压力。这样一来,假若儿子真来修房,那也不再是爱,而是一种被迫,而父亲因为觉得道德资本十足,也不会再有感恩,而这件事也不再是让爱流动的美好之事。   这本书还记录了一个老太太,一生都是“好人”,从来只付出不要回报。老太太向作者抱怨儿子不孝,一辈子为儿子付出,儿子却从不给老太太一分钱。作者去了解后发现,老太太的儿子并非自私之人,是老太太从来不向儿子要钱,而且总是努力工作,表现得完全自给自足。为什么老太太宁可向其他村民抱怨,却不主动向儿子要钱呢?积累道德资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压住对方,使对方主动屈服。如果主动向儿子要钱,道德资本的作用便体现不出来了。老太太积攒了一辈子道德资本,同时也失去了一辈子的天伦之乐,永远孤独的活在“我最道德”的幻觉中。   一对夫妻发生矛盾,妻子想离家一段时间,老公跑到妻子的家族中,向妻子的父母兄弟抱怨,孩子还小,家庭中事情很多,妻子不能走,要求亲人们劝说妻子留下,结果妻子更加愤怒,果然离家出走。老公向妻子的家人抱怨,就是在向妻子传递,你是个不讲道理的人,我无法再与你沟通,你看看家里人都知道了你多么不懂事。这样老公显得更有道德资本,代价是夫妻这个二元关系的恶化。   和老公吵架非常厉害的朋友,我教她“一致性的沟通”,当老公说一些难听的话时,以我开头,告诉老公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我感觉到很悲伤,被刺痛了”。朋友当时说好,后来吵架依旧。我询问她的感受,她说“我知道一致性的沟通好,但是一想到以我开头,就说不出口,觉得这样说特别没底气,显得我很弱,不如大声争辩有气势。”无论多么完美的道理永远是第三者,当我们碰触不到自己,感受不到对方,活在“对与错”的道理中,二元关系中的爱就无法流动。   把二元关系搞复杂即“和稀泥”   父母经常把孩子的二元关系悄悄替换成三元关系,这也会阻碍孩子享受生命。比如学习,看蒙特梭利幼儿园的孩子“工作”,天然合一,自然沉浸在其中的美妙中。可是没有几个孩子如此幸运,大多数的孩子听到的都是家长说:“我们这辈子出身苦,赶上‘文革’,没什么盼头了,只能把期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你好好学习,将来为我们家争光”。孩子和学习之间的二元关系被破坏,变成为父母而学的三元关系,怎么可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呢。严重一些,既然父母的意志是学习好,就把“学习差”误以为是做自己,忘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见过的极品例子是,无论孩子做什么,父母都会插足进来,把所有二元关系,比如孩子的学业、交友等等,都变成三元关系,孩子最后无法动弹,做不成任何事。   用多元关系混淆二元关系,也是中国社会经常被使用的把戏,我们称之为“和稀泥”。比如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罗彩霞一事中,很多人攻击罗彩霞的人品,说她动机不纯,说顶替者其实是个好人、压力很大之类。其实,罗彩霞的人品如何,跟“被顶替上大学”这件事何干呢,就算她是个人品极差的坏蛋,就算顶替者至善无比,违法的事情依然是违法的事情,违法者依然要受到惩罚,被害者得到补偿。把不相干的东西掺进一个单纯的关系,左右人的基本判断力,常常能够在中国很见效,这值得我们深思。   儿童都是自然地展示真实感受的,可是当这些感受不符合父母的想象,受到父母的冷漠和攻击时,儿童逐渐学会隐藏感受,用“成人”的方式,比如控制、暴力、讲道理来面对这个世界。对于弱小的儿童,父母就是上帝,因为展露真实情感而受到父母攻击,确实非常无助。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成年了,拥有独立的生命,亲密关系给了我们一次契机,让我们在这个机会里重新连结自己的感受,再一次真诚地袒露。在亲密关系里真诚袒露,所有曾经被否定的痛苦、恐惧会扑面而来,我们会变得如幼童一般无助,这就是疗愈我们的最佳时机,这个时候抱持一下这份无助感,继续真实的面对自己,就像我在一篇博文《最美好的与最丑陋的》中写的,心灵那么柔软,我们怕它无法面对现实的世界,但当我们真的袒露自己,一定会发现,最柔软的,其实是最坚强的;最美的,才是最强大的。[/size]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