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3]《双面胶》 作者:六六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 定价:19.00元
妻子认为丈夫是属于自己的,两人关系应该重于其他,所以要她无条件服从公公婆婆是很费劲的;公公婆婆认为儿子是属于自己的,儿媳妇应该作为附带品归属于大家庭,无论是儿子还是儿媳妇都应该“孝顺父母”。这样看,两个女人对一个男人争夺的背后,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里父母对子女的控制之爱和子女要求独立之间的冲突。
想想就觉得无限悲哀。整个中华民族,这么多年来,人格的不独立根深蒂固,甚至在可以看得到的未来,都不会有什么大改观,因为这种不独立通过言传身教,从小在我们的思维中生了根。
《双面胶》讲述了一个家庭悲剧:本来关系亲密的小两口,自从公公婆婆同住,从此不得安宁。婆婆希望儿媳妇像传统女人那样卑微地照顾丈夫,儿媳妇坚持以现代女人身份获得老公娇宠,儿子成了双面胶,徒劳地想把观点对立的双方黏合成一个整体。矛盾持续发展,愈演愈烈,重病的公公被儿媳妇的忤逆气死,岳母在和婆婆的战争中中风,而压抑已久的儿子和婆婆在冲动之下杀死了儿媳妇。
故事的结局也许极端,但其中场景却在中国大家庭随处可见。这本书甚至可以命名为《中国式婆媳关系》。
实际上,婆婆和儿媳妇之间的冲突包括了男权和女权的冲突(上海和东北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消费方式的冲突(个人成长历史造成消费观念截然不同),亲情距离的冲突(是亲兄弟明算账,还是只要有难就不分彼此),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两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权利归属的争夺。
回到《双面胶》上看看其中的人物关系。因为这是一部现实小说,所以我们可以从中清楚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书中成年儿子对父母无限依从(传统的说法叫:孝顺),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儿子全力照顾,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体现了“孝顺老人”“爱护子女”等种种社会美德,但却是一种控制和占有之“爱”,关系越水泼不进,越不允许其中的个体发展独立人格。这种有毒而亲密的“爱”使得关系中是非颠倒,变成父母若说“是”为“非”,那“是”就变成“非”。这种关系里缺少属于真正的爱的基本因素:个人发展的空间、对对方人格的尊重。
这种亲密的“爱”是令人窒息的,但是人格不独立的父母需要它,它所造就的人格不独立的儿女成为父母后也需要它,于是代代相传。
我们再往上追溯,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里,因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表达独立自由的意见可以轻易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从父母子女这一根本关系开始,人格独立遭到否定,父母们为了子女的安全,从小开始训练他们“听话”,在生命攸关的情况下,个体心理独立变得很不重要。
那么书中的儿媳妇是不是一个人格独立的女人呢?她经济上是独立的,也要求着独立的地理空间,可惜她在人格上仍然不独立。如果她是一个人格独立的女人,如果她受过真正的爱的教育,她会尊重公公婆婆的所作所为,也会采用正常的沟通渠道。她这么激烈地反对,除了说明她对老公的控制之“爱”,还说明权威(公公婆婆)的存在给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迫(公公婆婆的到来成为一片乌云),只有在她的成长过程中遭到来自权威的反复干涉(影响到独立成长),才会造成她本能的对权威不能承受,反抗过激。
《双面胶》最大的悲剧是,儿媳妇和婆婆对刚出生的婴儿的控制和争夺,儿媳妇的控制显得光明正大,而承受着儿媳妇颐指气使的婆婆,不得不采用偷偷教孩子说“妈妈坏”来实施控制。当儿媳妇发现这个事实,她崩溃了,而“我要离婚。要告诉孩子他爹和奶奶是一窝狼”的声明,让儿子崩溃了,这才发生了儿子冲动打死了儿媳妇的悲剧。
看这本书我很沉重,写这篇书评我仍然很沉重,因为有些事也许我们看得到,但我们却无法改变。真正的爱是好的,但是我们力不能及。
在目前整个社会的控制之“爱”里,也许成年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和父母一起居住,受他们控制的时间少一点,也许我们的独立性就会回来多一点。如果我们能更独立,我们的孩子就可以活得更轻松。
希望我们的父母可以容忍我们的独立,有爱的人之间应该是有距离的,能让空气自由流动的距离。而我们如此需要自由呼吸的空间,它不是道德倡导下的忍耐和压抑,更不是控制和扼杀!
http://www.bachinese.com/66/content/view/243/[/s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