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楼主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size=3]《大学》选粹(转) 白话解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白话解: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白话解: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白话解: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size]
1楼
 (文摘) 知止者,知有本末也。舍本逐末,则不能知止。 能去末趋本、于纷纭剧创中有所不为方能气定,气已定然后心静,心已静然后神安,神已安然后能从容谋计,谋计已周全然后能雷厉风行、所当披靡。 ------------------ 何为知止?应该就是知道何时停止吧。 每天都在机械化的工作,或许也该找个时间静下来想一想: “我真的在做着自己想做的工作吗?”“我真的是在走自己想走的路吗?”…… -------------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此帖子已被 华灵子 在 2006-10-14 19:38:19 编辑过]
2楼
[size=3]关于“止”: 《大学》的三纲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解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看“止”字笔画,只由横、竖笔画组成,虽笔画简单但不单调;各笔长短不一又两横两竖总长相当,体现着差异与均衡的协调美; 看“止”字字型结构,直挺挺的4笔,却笔笔相连浑然一体。所呈的正三角形,最是简单,却也最是稳固(也就仅次于“一”字了,但“一”字简单得太不简单了,已无人可比了); “止”字要是顶上“一”,可就“正”了。在汉字里,这“一”可指的是天,也就是现在所说得“自然规律”; ......[/size]
3楼
[size=3]止学     隋朝 文中子(王通)           墨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        王通,号文中子,隋人,魏征,李靖,房玄龄之师。曾国藩少时深爱《止学》,他一生的作为和成功无不透出“止”的烙印,而一代商业巨子李嘉诚更是按《止学》要义身体力行,甚至将“知止”二字高悬于办公室醒目之处以励志。           智卷第一        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用势卷二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矜。        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强者淩弱,人怨乃弃。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怨。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利卷第三        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这宜慎也。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利无独据,远有兴衰,存畏警焉。           辨卷第四        物朴乃存,器工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王者不辨,辨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矣。           誉卷第五        好誉者多辱也。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赏誉勿轻,轻则誉贱,贱则无功也。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卷第六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神鬼莫测。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情存疏也,近不过己,智无痴焉。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难。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蹇卷第七        人困乃正,命顺乃奇。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因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穷不言富,贱不趋贵。忍辱为大,不怒为尊。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释怨卷八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焉。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无结焉。        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心卷第九        欲无止也,其心堪制。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不求于人,其尊弗伤。无嗜之病,其身靡失。自弃者人莫救也。        苦乐无形,成于心焉。荣辱存异,贤者同焉。事之未济,志之非达,心无怨而忧患弗加矣。        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修身卷十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纳言无失,不辍亡废。小处容疵,大节堪毁。敬人敬,德之厚也。        诚非虚致,君子不行诡道。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谤者无惧,强者不纵,堪验其德焉。        不察其德,非识人也。识而勿用,非大德矣。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绝学。当你捧读此书时,便已站在了人生的高点上…… 也许读者知道文中子名字的并不很多,但对他门下弟子的大名就陌生了;魏征、李靖、房玄龄……考察他们人生轨迹和成功之道,其恩师文中子的《止学》教导可以说贯穿始终,其功大焉,是他们赖以成事的基石。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追溯源,出版本书就十分必要了,它不仅可以让人开阔视野,增长智慧,更能使人学有所用,掌握成功的窍要。 [/size] [此帖子已被 绿林飞鸽 在 2008-3-16 15:21:56 编辑过]

*滋神沐灵苑* Page created in 0.1562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