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看不见的“禁令”

楼主
儿童看不见的“禁令”
[size=3]看不见的“禁令” 蒙台梭利 做过这样一个假设:有一天,我们来到一个被强大的神灵主宰的世界,神灵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无忧无虑,但却要控制我们的一切,要求我们按他指定的方式生活,他强迫性地为我们迅速地穿好衣服,又强迫我们用庞大的碗吃自己不喜欢的食物,并声称是为了我们的健康着想。这时,我们会举起双拳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并高声呼喊:“还我自由,还我自由,我们是向往自由的‘人类’。” 正如蒙台梭利假设中的世界一样,成人也往往对孩子设置无形的“禁令”。一些孩子在“禁令”的束缚下变得温驯服从、畏首畏尾,丧失掉做事的自信和热情。 蒙台梭利曾接触过一个6岁左右的富人家的孩子,这孩子伤心地告诉她,自己从来没有看见过星星。蒙台梭利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爸爸妈妈总是让他天一黑就上床睡觉,正因如此,他每一次都错过了看星星的时间。他向蒙台梭利透露内心的一个愿望——渴望在夜晚的时候,爬到山顶,躺在那儿看整整一夜的星星。 由于被大人强迫睡觉,看星星竟成了孩子不可企及的奢望。床成了孩子最大的痛苦,因为每一次入睡都要发生一次争执和战斗,然而最后总是以孩子的屈服而告终。毫无疑问,成人强行施加的“睡眠”,对孩子认识世界有很大的限制。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并不像成人想象的那样需要过多的睡眠,他们的身体会根据自然法则自行调整睡眠时间。她建议父母,最好提供一张孩子需要的床,不像成人的床那样高,不需有华丽的装饰、披挂,孩子要的是最简单的东西。然后,让孩子自行控制入睡和起床时间,当他困了、累了,自然就会想到睡觉;等睡够了就自然醒来,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床上玩,或者起来到处活动。 在孩子动手尝试的时候,父母也常常会制定一些不应该的禁令。 有一天,一个母亲看到儿子想把一只装满水的水罐拿到客厅去,孩子的表情有些紧张,还小声地对自己说:“小心点,小心点。”她看到后就忍不住跑过去帮孩子把罐子拿到客厅,结果孩子一脸的委屈和失望。事后,这位妈妈觉得有些难过,但她还是觉得孩子做那些事情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当看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试着去拿杯子或者搬东西时,我们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想去阻止或者帮助他。我们也处处可以听到父母对孩子呵斥:“不要碰!” 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方面是因为想帮助孩子,另一方面就是对孩子吝啬,成人都有保护自己私有财产的习惯。然而,父母也许没有想到,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禁令”却破坏了孩子锻炼手部关节的机会,孩子正是通过拿杯子或搬东西,来使自己的手部关节更灵活,更应运自如的。 而现实生活中,孩子的这种需求却被忽视了,周围的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禁止动用的,就算侥幸抓到什么东西,也会像饥饿的小狗发现了骨头一样,躲到角落里去啃,时刻担心成人会把它夺走。 长此以往,这种有形的禁令会转化为一种无形的禁令,无时无刻不在阻碍着孩子的一切尝试行为。 蒙台梭利讲述过这样的故事: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假期里跟她外祖母住在乡村庄园。一天,小女孩想打开花园里人造喷泉的龙头,以便能看到喷水。但正当她要这样做时,却又畏畏缩缩地把手缩回去了。外祖母不知小女孩究竟怎么了,一直鼓励她开龙头,然而小女孩回答说:“不,保姆不喜欢这样。”外祖母听到后很气愤,对她说:“我允许你这样做!”并试图说服她。一想到马上能看到喷水,小女孩又高兴地笑了起来,并缓缓地伸出了手,但快要碰到水龙头开关的时候,她又胆怯地把手缩了回来。 从上述案例中可见,并不在场的保姆的禁令,比身边外祖母的鼓励具有更大的约束力。这种看不见的“禁令”对孩子心理所造成的伤害,无论如何谴责都不为过。的确,成人的禁令很容易对孩子产生一种致命的约束力,这种影响主要来自“有教养”并善于自我约束的成人,尤其是那些“文雅”的母亲和保姆。 对于以上阻碍孩子成长的种种“禁令”,蒙台梭利建议:我们应该对孩子放手,解除孩子生活中的种种“禁令”,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事实上,孩子并不像成人通常认为的那样柔弱无力,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会打消我们的担忧,从而使我们对孩子的自然成长更有信心。[/size]

*滋神沐灵苑* Page created in 0.1719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