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婴幼儿时期的自性、自我、灵魂

楼主
【原创】婴幼儿时期的自性、自我、灵魂
绿林飞鸽华灵子 2017-3-18

(一)
首先,来说说本文说的灵魂。

灵魂是什么?
我捕捉自己对它的感觉。
深夜清醒状态下,我感觉更接近自己灵魂。
我把灵魂看成是人不须当社会角色时候,或者扮演社会角色的背后,
自己真实的想法、意愿、追求、感受,这些精神活动。

我确认这是自己的灵魂,它是自性以下,意识层面的东西。

西方基督教有大量谈到“灵魂”,
这是经过翻译的词语,不等于与中文一样意思,
对应的是西方基督徒的心灵。
我不在意我的感觉是否一致,
我更关心在自己世界,被真实感知的灵魂,
人人可以有不同的、自己的理解。

(二)
国学、心灵成长界认为,人天生就有本自具足的自性。
而自我,我认为是父母经常叫婴儿姓名,教婴儿区分“我的”,“你的”,
由这个因逐渐产生自我、小我。
我所说的灵魂,是在幼儿出于对抚养者的愛,
违心去迎合、满足父母等抚养者期望,
不做自己,而做抚养者心目中的好孩子、乖孩子时期,
由此分化出灵魂----孩子内在真实的想法、意愿、追求、感受,这些精神活动。
先有自性,再有自我,后有灵魂。
以上是我个人看法。

(三)
我一直关注心灵成长信息,
却没有看到过关于婴幼儿的自性探讨的文章。
以下是我的尝试。

自性有愛、平和、喜悦的品质。
骨子里,婴幼儿对抚养者有无条件的愛,
尽管孩子会反抗抚养者的一些支配,
而在一个视频,多个妈妈对孩子打分不高,孩子却都是给妈妈满分。
这正是自性无条件的愛的品质的流露。

对一些事情,幼儿有哭闹,不满,
转眼又会喜悦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不受之前的影响,
也属于自性喜悦的品质吧。

幼儿好奇心强,天性,不知道可不可以归入自性的流露?

这些品质,在孩子越来越大后消退,
可能到小学高年级,就完全消失,
自性成为内心埋藏的宝藏,自我、小我完全取代自性,遮蔽自性。
成年后,踏上心灵成长之路的人再去自动找寻。

(三)
幼儿的自我,受到成年人极大的影响,
受抚养者、周围、传媒影响,
把成年人的好坏品质一一吸收,
幼儿的自我,学会了成年人的比较、计较,等等,
又在关系里,形成自己,
形成自我观念----我是怎样的人,
多数孩子内化“我不够好”的观念,
心理学认为,六岁前,与抚养者关系奠定人终身的性格。
性格难移,而在心灵成长之路,性格有了转变的可能。

(四)
幼儿出于对抚养者的愛,
违心去迎合、满足父母等抚养者期望,
不做自己,而做抚养者心目中的好孩子、乖孩子时期,
由此分化出灵魂----孩子内在真实的想法、意愿、追求、感受,这些精神活动。
人们发现2岁左右,人有第一个叛逆期,
这是灵魂内心冲突,想去做自己,反抗外界的支配,
幼儿的能力很弱,抚养者又会用一些东西引诱幼儿去驯服,
灵魂第一次堕落,受引诱而放弃自己的意愿。
而在暴力家庭,不从的孩子遭到暴力镇压,
灵魂可能不得不暂时屈服强权,积压着内心的愤怒。

相对健康的抚养,相对不健康的抚养,
产生各种不同的灵魂。

不少家庭夫妻有吵闹,幼儿的灵魂愛父母,
心理学家发现,不少幼儿会倾向于怪责自己没做好,做成父母吵闹,
希望为父母平和尽自己的努力,
甚至,有些不自觉地用生病来转移父母的注意,缓和冲突,
灵魂的追求,在多次失败后,幼儿可能会失望而放弃,
内心仍会不安,不能平复。

幼儿自性尚存,自性之光可以抚慰自己灵魂,
自发地去疗愈自己,
而童话、神话故事、艺术创作过程,也有疗愈的效果。
神话常有寻找宝藏的情节,
各种故事常有美满的结局。

以上,我尝试去探讨婴幼儿时期的自性、自我、灵魂。
这样的探讨虽然不会很完善,而会是一个开始吧,
精神的探索永无止境。

希望给你一些触动,启发
欢迎你的留言!

*滋神沐灵苑* Page created in 0.1875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