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众生·无明
佛性是永远清净和不变的。因此,经常有人问起这样的问题:“如果所有的众生原本是佛,又怎么会成为污染,使佛堕回无明的众生状态?如果佛性和烦恼是一样的,这是不是意味着那些成佛的人也会在将来经验到烦恼?”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知道“众生本来是佛”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这要明白这是说一切众生皆具有佛的潜能的普遍原则。比如说,任何一个在美国出生的人,不论他的种族和社会地位,都可以竞选总统。一个尚在小学中读书的少年可以说:“当我长大时,我将会竞选总统。”这句话并没有错,但四年才举行一次的总统竞选,经四十年最多也只有十个人当选美国总统。同样的,一切众生都有能力成佛,但不是每个众生都可以即刻实现佛陀的境界。
众生最初是从哪里来的?还没有一种宗教或哲学思想可以对这些问题提供圆满的答案。当然,假如我们一开始便是佛,不因烦恼而受苦是很好的。但佛教拒绝回答这些问题,并说众生的出现,在时间上是没有开始的。
假如我们说众生是上帝创造的,那么很多问题便会产生:为什么他创造了天堂与地狱?为什么他制造痛苦?为什么众生造恶业?佛教并不寻求这类问题的答案,对於那些被这类问题所迷惑的人,释迦牟尼佛引用了一个人被毒箭射中的比喻。他问在这种情况之下,是把毒箭取出而治疗其毒,或提出一千个问题,追问这枝箭是用什么毒,和射箭的是属於哪一个阶级的人,来得更为聪明?显而易见的,把毒箭取走而疗毒是比较正确的。佛教最大的目的是治愈你的病,而不是为哲学上的问题提供理论性的答案。
我们与佛陀不同,或我们不清净的概念,实际上是我们的愚痴或无明的成果。要了解这点,我们必须了解无明的意思,无明即是某种有限、无常和变幻的心理现象。
佛性的普遍性与永恒性,即在於一切局部及变动的事物之中,它是不变的,它也不可能只存在於一处而不存在於其他地点。当我们说众生本来是佛,便是谈到他们不变的佛性,而不是那些呈现於表面的狭窄、无常、变幻的烦恼。
当我们被环境刺激时,会生起反应,产生烦恼,於是你的念头便在一种连续变化的状态,这即是无明,它是刹那刹那持续变化的。
无明是无始存在而不断变化的,这即是众生之为众生的因素,但它并不是永恒的、普遍的或持久不变的;它一直是有限、短促,并不断流动的现象。
只要我们很好地应用我们的修行方法,我们的心便不会动。贪欲、恚和愚痴将会平息消失,剩下来的便是我们永恒不动的佛性之显现了。当我们的内心,不会再受环境的刺激和诱惑时,无明便不存在,而只有佛性了。
直到我们完全断除所有的愚痴时为止,我们将继续以不正确的眼光,并应用我们有限和无常的心理作用为容器,来容纳无限和无始。当无明与容器被除掉,只有普遍性和恒常的佛性留存。佛性是原本存在的,但无明则不是,它只能说是暂时性的存在,如果它有真实性,便不会有持续变化的状态。
经典中经常应用水与波的比拟来说明这点。水是存在於平常的状态,但当风吹起时,便有波动了。这些波是与水的本质相同的,但它们本来是不存在的。无明也是如此,本来不存在的;水即是永恒存在的如来,波是无明。在没有波时,水可以存在;但波却必须在水存在之下而存在。
当我们说众生本来是佛,正如我先前所说的,我们是根据普遍的理则与潜在性的说法。假如我们说释迦牟尼是佛陀,他已於二千五百年前涅槃了,那不是说及真正的佛,真正的佛、如来,是永恒的,他无来亦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