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之路谁来医治病态追星?

楼主
救助之路谁来医治病态追星?
救助之 路谁来医治病态追星? [url=http://www.dayoo.com/]大洋新闻[/url] 2007年03月30日 来源:[url=http://gzdaily.dayoo.com/]广州日报[/url] 作者:[url=http://blog.dayoo.com/?blogId=221]邱瑞贤[/url]、刘畅、王纳、鲍文娟、雷燕 [img]http://gzdaily.dayoo.com/images/2007-03/30/11751891354530330A6002_b.jpg[/img] 近日,媒体一直包围着这家人。 [img]http://gzdaily.dayoo.com/images/2007-03/30/11751891354530330A6003_b.jpg[/img] 杨丽娟只有小学毕业证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资深志愿者、生命热线主持人赵广军: “追星不是错,但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看到今天的报纸我很想过去帮杨丽娟。她是一个沉迷在对偶像的狂想中的人,父亲的死并没有让她清醒,她还在黑暗中迷茫,父亲的死加重了她的彷徨。   我是一个志愿者,过去的7年,有数不清的电话打到我的生命热线。以前的一切告诉我,现在能做的事情就是安安静静地陪着杨丽娟,陪她散散心,陪她选择性的遗忘。在这个时候,任何的劝导和指责都没用。对于这样一种人,可行的途径是转移感情。   既然问题已经出现了,我们要做的是稳定她的情绪,我们不能像审问犯人一样把她逼上绝路。现在,让她们母女做再多的反思和回忆都是一种徒劳,那样只会增加她们的思想包袱。也许,一段时间后,帮助她改变更为合适。   对于一个已经30岁的人来说,一切已经基本定型,试图在短时间让她“洗心革面”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要告诉她——“追星不是错,但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以前我们也遇到过相同的案例,她的情况与痴迷传销的人类似。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只是表现不同,有的人选择平淡,有的人疯狂。   很多人遇到这样的人,就试图劝服乃至改造他们,想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行事。其实,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表面答应改,其实没效果。类似的例子告诉我,“我们不要试图强行打破一个人的梦想,但我们要慢慢地告诉她,你的梦想在这个条件下不适合。”   换一句话说,刘德华请不到,我们可以请内地的一些演员跟她聊聊,我们要让她知道,明星也是个平凡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和酸楚。   杨父的死实际上是妥协,对女儿也是对生活的妥协,这是他失误之所在。其实,这个社会上好多人也与他一样,当自己无能为力后就会选择绝望。他不知道,有些东西单凭自己和家庭的力量是无法办到的。有些时候,求助社会、求助志愿者是个可行的选择。   深圳市康宁医院临床心理病区主任医师杨洪:应该督促她们尽快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杨洪建议,应由专业的心理医生来接近杨丽娟做一个详尽具体的诊断,确定她究竟是精神病,还是心理、人格方面有障碍。杨洪认为,媒体以及有意愿帮助杨丽娟母女的团体,应该督促建议她们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非理性的偏执和坚忍不拔,只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他认为,应该先做杨母的工作,杨母作为成年人更容易接受建议,由她来做女儿的工作,帮助她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帮助她认识到她的生活里不是只有一个刘德华,要拥有自己的生活。如果杨母愿意,他们愿意帮她先做心理咨询。   从杨丽娟现在的情况来看,她可能把媒体作为达成自己目的的手段,是在利用媒体。从心理学上推断,杨丽娟即使能再次单独与刘德华见面,还会提出新要求,要求只会越来越多,大家根本无法满足她,因为杨丽娟的所谓“心愿”是建立在非现实的基础上的。   他建议媒体,不要一味顺着杨丽娟,应该尽早让杨认识到现实的困难,梦是一定要醒的,醒得越晚离现实越远,解决她的问题越难。   中山大学副教授、社会学博士何艳玲:我们的社会应该有心理宣泄机构和心理救助机制给予引导   在我看来,杨丽娟的父亲很爱女儿,所以希望达成女儿的愿望,哪怕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从这个角度看,父亲的动机很单纯,也没错。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父亲也是不尽职的。面对女儿的狂热追星,父亲应该将女儿拉回来,而不是给予纵容。   而我觉得对于杨丽娟事件,我们社会更应该反思的是,既然媒体一年多前就对杨丽娟的这种狂热追星行为进行过报道,在杨父跳海自杀这一悲剧发生之前,我们有没有人对他们给予过心理上的救助呢?   杨丽娟在13年的追星路上,失去了她自己,也失去了生活。一年多前媒体的报道,从某种意义上就已经使这件事情成为公共事件。大家都知道杨丽娟和她的家人的行为,知道他们一家因为女儿的追星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陷入偏执状态,无法自拔。   如果我们的社会有心理宣泄机构和心理救助机制给予引导,给予他们情感关怀,是不是今天的悲剧就不会发生呢?现代社会每个人不可避免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这就需要我们的社会形成了一个心理救助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去缓冲压力,给予我们情感关怀。媒体之前的报道其实就提供给社会这样一个机会,就是去帮助他们走出来的机会,可惜却没有人真正去向他们伸出援手。   据媒体报道,在追星之前,杨丽娟曾是名学习不错的学生,而杨父还是名中学高级教师。39岁得女的杨父当然视女儿为掌上明珠,所以,当女儿把自己的梦告诉父亲,并说出自己的愿望时,杨父以为自己完全能够帮女儿达成愿望。只是,他没想到,女儿要见那个经常出现在她梦中的刘德华是那么难。   在13年的漫长追星路上,因为一次次愿望的落空,杨丽娟和她的父亲、母亲的内心也变得越来越焦虑,在他们的内心,害怕愿望永远无法达成的恐惧也一点点滋长并压迫着他们。   一年多前,杨丽娟和她的家人频频在媒体上露面,或许也正是在期望社会的援助,可惜媒体和公众除了把他们当作茶余饭后的“奇闻”消费之外,却没有一个人真正走进过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焦虑。   (邱瑞贤、刘畅、王纳、鲍文娟、雷燕)
1楼
"可惜媒体和公众除了把他们当作茶余饭后的“奇闻”消费之外,却没有一个人真正走进过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焦虑。" 就像说公众现在责怪和指责她们母女是没有用的一样,指责公众也是毫无道理的。 作为一个公民,面对遥远的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可以做什么?如果她需要钱,可能还可以捐些,但她需要心理治疗或帮助。心理治疗、辅导等概念尚未在公众心中有多重要的地位,怎么就要求公众能从心理角度去理解他们,而不只从生活与道德等角度去体会? 当媒体对此事有报道后,真正能够有力量去面对与帮助解决这件事情的,难道是媒体与公众么?那些可以有办法帮忙的人去了哪里??什么人应该关心妇女和儿童(孩子)?期望社会的援助,如果“社会”没有给予援助,那么,是公众应该受指责么?社会=媒体+公众。 我明白关注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时,其他人的不知情会让人很不好受,但,真正有援助能力的人大概更应该被拷问。

*滋神沐灵苑* Page created in 0.1719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