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共生关系,需重视 加强认识 超越它

楼主
病态共生关系,需重视 加强认识 超越它

华灵子


对国民劣根性,我的理解是清朝以来,中华文化严重大倒退,四库全书歪曲中华文化,影响它的走向,大屠杀,长期的文字狱,用来教化的儒家变成奴役国民的工具,国民生活在诚惶诚恐中,家族的创伤一代传一代,国民由此走向猥琐,奴性,集体变成异己的存在,没有集体观念,集体潜意识影响者一代又一代的人。


其中,心理专家武志红谈到一大问题:愚孝,病态共生。


思想家 心理学家会批判古代二十四孝。愚孝,反人性,中国古代变态的一面。查了查,《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一说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元代产物,元代是奴隶制,奴役汉人。明朝继承元朝部分制度陋习,也有奴隶,清朝更加严重。大力宣传二十四孝,是自元代开始。


新世纪,应该树新风,可以推荐、评选新世纪十大孝,有更好的,新的,可以取代旧的,不足的。


病态共生,有着深层次的心理因素。


网易 Tina心理 节选

(全文见链接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MVQUQN60542A1RF.html):


     "病态共生",在亲子关系里,是 指父母不相爱,也不爱自己,把孩子当成替代性的伴侣或替代性的父母。而孩子没有机会发展自己,只好把对方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把对方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即使痛苦甚至怨恨,但仍无法离开彼此,畸形地纠葛在一起。


 "共生"指的是两者紧密结合,心理上未实现分离的状态。


  出生前,胎儿待在母亲的子宫里,这是最紧密的共生。出生后的0到6个月,婴儿无法独立自主,只能依靠母亲生活,婴儿从心理上会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这个阶段称为婴儿与母亲的共生阶段。

 

     6个月到36个月,婴儿开始逐渐意识到,妈妈是妈妈,自己是自己,妈妈跟自己不再是一体的。他们渴望自己做事,来彰显自己的独立,这段时间婴儿经历的是和母亲心理上的分离。

  这是一生中最关键的一次分离,如果处理好了,那么孩子就能在以后的人生中,很好地处理亲密和分离的关系。每一个惧怕亲密或惧怕分离的成年人,他们的根源都可以回溯到跟妈妈心理分离的问题上。

  这个阶段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探索需求,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没有这个意识,他们会阻碍孩子的探索过程。

     有的单亲家庭中,母亲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幸福,一直没再嫁,将所有的期待和希望都放在女儿身上。女儿心怀感激的同时,会承担极大的心理压力,潜意识里不敢让自己太幸福,不敢跟另一个人建立比母亲更亲密的关系。所以,她们一般也很难收获幸福

  

“病态共生,共生绞杀”现象,不仅在亲子关系中存在,而且在夫妻关系中同样大量存在,控制与指责关系突出,即相互控制和彼此指责。其中,指责与抱怨,是实施控制及推卸失控责任的方式。

*滋神沐灵苑* Page created in 0.9219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