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中国大款们的最爱白兰地人头马,可以卖到800法郎一瓶。身价是有了,能不能品位酒盅滋味那是另一回事。很多中国朋友为了吞下杯苦酒,在里面对上可口可乐或者雪碧,成为另类鸡尾酒,直喝到酩酊大醉。这实在不是在饮酒,而是在做秀。照这样价位决定品位的逻辑,不知有朝一日洋狗食品精装高价出售,是否也会有人会趋之若鹜,成为桌上极品佳肴。
从人均的角度来说,香港一定是世界上豪华车最多的地方。香港本是一个不宜买私家车的城市,百分之一百以上的重税不说,城里到处停车难,还有便捷的公共交通,为什么一定要买车呢?然而,你去香港看看,这里宝马和奔驰车几乎充斥了每一条大大小小的街道,以不超过每小时30公里的时速缓缓爬行。咳,走的慢有又有什么关系,我的目的不就是要让别人看见我开的是一辆名车麽?
开放搞活,现在中国就连寺庙的和尚现在也加入了经商大潮。进庙收门票,庙内可以买他二十块钱的佛教,外加纪念品,逛庙市嘛!有一位外国人请和尚大师为将要上手术台的妻子祝福,和尚说:“没问题。我们马上安排。您准备钱吧!”算下来,大概要合1750法郎。这还是优惠价格,因为没有算增值税在里面,算是和尚的公益事业吧。
对外国人来说,如果您想要面子,那就得和所有中国人一样,出门尽量穿得体面一点,表示您很有钱。如果面子对您来说不是一回事,更注重价格的合理性,那就不妨穿得寒碜一点。我在少林注册学校的时候,把手腕上的金表摘了,最后注册费降了一半。
在中国大商店里的价钱是规定的,但是其他地方的东西价钱可就是按照顾客的打扮长相来定了。我在中国买东西常听摊主说类似这样的话:“就因为是你我才卖你14块呢。”这话我听来分明是“就因为你是老外我才多宰你六块钱呢。”我也不甘示弱:“我的中国朋友说这东西也就八、九块钱。”“好吧,那就10块钱拿走。”我知道摊主心里想的是:“他妈的,碰上一个老外还不是来旅游的,能宰他多少就宰多少吧。”我依然不依不饶:“我是在中国的留学生,我一定要付中国人的价钱。”“OK,八块就八块!”摊主肯定是不耐烦了,与其与我这个穷老外耽误功夫,还不如等着宰下一个傻老外。不知怎地我就联想起一个外国商人的感慨:你刚到中国的时候,你有钱但是不明白中国人的体制和游戏规则;到后来,你终于明白了中国人的游戏规则,但那时你的钱已经跑到中国人手里去了。
说点正经的
也许是因为嫉妒,也许是出于犹太基督教义的影响,我们法国人对有钱人一向持非常蔑视的态度。在我们看来,钱(特别是他人的钱)乃是肮脏龌龊之物,多点少点本算不了什么,藏在自个儿家里就行了,没必要对外显示。如果你有钱,正好,国家对有富人们的财物课以重税。所以逼得不少法国大款背井离乡,在国外居住。
第十章
外国贵宾
“老外,老外!”
这是我的名字,尤其在中国目前旅游还不发达的中小城市和乡村通用。一个大鼻子在街上行走,好戏不可错过,比电视里看的真切得多了。每当我到了这些地方,只要稍一停步,我身边就会围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孩子们对着我指指点点,老人们则长着嘴,用困惑的目光反复地打量我。有人最终忍不住,会伸手碰一碰我的臂膀,检查一下毛发生长情况。这样的生物会说话吗?有人试着向我发问。这家伙居然能听懂,还会回答,原来是从法国那个鬼地方来的人。
大同这个地方虽然很有名,而且距离北京只要一夜火车的行程,但是似乎外国游客还不是很多。除了壮观的古石窟以外,大同是一个典型的北方煤炭城市,在灰暗的色调中显露的是某种贫困。那天我在大同街头看见几个江湖艺人在表演,起码有上百人围观。我按奈不住好奇之心,也凑过去看热闹,想照几张相。不料,节目当时就变了成了“一个老外在中国”,我突然成了众人瞩目的超级明星。经过几分钟的观察与思考,老外明星与大同观众的对话开始了:
“你从哪个国家来?”
“法国。”
人群顿时发出一阵“哦”的和声,表示理解和惊叹。
“你的中文说得真好!你到中国多长时间了?”
“快三个月了吧。”
人群中又发出“哦”的惊叹:“看人家才学三个月,中文就说得这么好了。”
“我在来中国以前就开始学中文了,现在快一年了。”
“你是怎么到中国的,是坐飞机来的吗?”
“是坐飞机来的,骑自行车来有点远。”
“坐飞机要多少钱?”
“来回大概要5000人民币吧。”
“几天才能到?”
“14个小时。”
“你说法国好还是中国好?”
“我是法国人,所以我说法国好。但是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说最好的理想国。”
“不对吧,我们中国就是最好。”
“没错,中国发展很快,但是你们也有很多的问题。”
“也是。你们法国有很多钱吧?”
“法国是世界第四大工业国。”
“我能和你一起去法国吗?”
“这很难,因为法国生活费用昂贵,再说还有护照签证这样的手续问题。但是我肯定用不了多久,一定会有很多的中国人到法国去旅游。”
人群中显露出爱国的微笑:“说得好。我们中国什么都不贵。”
“不错,因为你们中国工资标准也低嘛。”
“你在法国挣多少钱?”
“我还是学生,在法国没工作。但是法定最低工资是7000元。”
“一年7000元?”
“一个月7000元。如果没工作,政府会给每月5000元的救济金。”
“什么?不干活还每月有5000元?!太美了,我想去法国生活。”
“不过,一个月5000元在法国可过不了好日子。”
“在中国你一天要花多少钱?”
“差不多130块钱。”
“这钱是你父母给的吗?”
“不是,我在香港工作了两年,自己有点钱。”
“你在香港挣多少钱?”
“挺多的。”
“挺多是多少?”
“每月30000元。”
“三万元?!”
“是三万。可是香港生活费非常高。我的住房每月就要花一万。”
“你的照相机是在香港买的吗?”
“是。”
“多少钱?”
“1500元。”
“300块卖给我吧!”
“谢谢,不过我的相机是不卖的。”
......
当然在一些开放的城市,老外可就引不起众人那么多的好奇心了。比如北京,外国人已经成为城市风情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一般老百姓可能都不会对他们多看一眼,但是两类人除外。一类是旅游景点的贩卖纪念品的摊主,另一类就是孩子们。他们见了老外常会喊“哈罗!”前者是为了你口袋中的钱,后者则是出于好表现的天性。在上海,我就发现大人们常常鼓励小孩子与大鼻子外国人大招呼:“Excuse me. May I practice my english with you ?”可惜我的英语也不比这孩子强多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