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生态危机的出路 >> 环保行业 >> [专题]珍惜宇宙罕有生态 >> 正文
当环保成为产业       
当环保成为产业
[ 作者:不详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1442 | 更新时间:2003-12-04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当环保成为产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04日 10:18 《中国科技财富》

  环保主义者用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才让世人深刻了解了“环保”这个词,而“环保”只用了30年的时间就为自己冠上了“产业”的头衔。当环保成为产业,世界也因此改变。

  10美元能做什么?能买一张《骇客帝国》的入场券,能舒舒服服地坐下来喝杯下午茶。此外,它还能让戴尔和惠普这样的大型PC厂商头疼上好一阵子。美国加州参议院下半年批准了一项法案,要求高科技公司关注回收过时的计算机和相关设备。一年前,加州的立法机
构就通过了一项在美国首开先河的提案,要求顾客在购买新的电脑或电视机时,交纳每件10美元的“电子垃圾回收费”,旨在为环保提供额外资金。环保组织和地方政府希望这笔回收费能用来帮助安全处理居民家中的电子垃圾。如果这个法案成为法律,制造公司从2005年开始将安排回收上一年销售的全部机器的50%。这个比例到2007年将提高到70%,2010年将提高到90%。

  对于身处硅谷的惠普、戴尔和IBM等计算机厂商来说,这无疑是件麻烦事。它意味着计算机厂商要在回收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并在其他地区没有相关规定的情况下,说服消费者为购买同样的一台计算机多支付10美元。成本和价格的提高,意味着竞争力的减弱,这显然让IT巨头们浑身不舒服。

  但对于另一个产业来说,这项法案的实施将意味着又一个机遇的到来:回收电子垃圾,处理有害物质需要专业的环保处理设备;为降低回收处理成本,厂家又要在生产过程中改进工艺,使有害物质更易回收甚至使用替代环保产品;而其整个过程又离不开各种专业咨询服务……这些生意,属于环保产业。

  作为产业的环保

  在欧美,环保产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字眼。自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环保产业列入发展日程,并用30多年的时间使其逐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在中国,虽然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有环保企业出现,但环保产业的飞速发展却出现在90年代。

  环保产业不只是刚刚提到的电子垃圾回收,它广泛涉及废水处理、废弃物处理和循环使用、大气污染控制、噪声控制等领域。按照OECD(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狭义的环保产业指末端处理,即在环境污染控制和减排、污染处理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设备、技术、信息服务的产业或行业,而广义的环保产业则指全过程防治,即不仅涵盖了狭义的内容,还包括产品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清洁产品。

  上个世纪末,有人预言环保产业将和信息技术产业与生物技术产业一同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这一判断源于一系列诱人的数字:1993年的世界贸易中,环保产品(包括淡水净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空气污染控制、环境监测、各种废物回收利用的设备及相应的技术服务等)的交易额已达3569亿美元,而到2000年,这一数字超过了6000亿美元。美国、德国、日本等OECD国家的环保产业产值一直以高于GNP增长率1-2倍的速度在发展,现在,发达国家环保市场的增长率平均约6%,而以东亚和拉美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环保市场增长率都超过10%。

  在我国,仅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一项,每年的资金投入就有400亿元人民币。现在,我国环保产业约占GDP的1%,1993年中国环保市场需求占世界的0.8%,为17.3亿美元。到2000年,中国环保市场需求为78亿美元,占世界1.4~2.4%,在国际贸易中,这一份额是不可小视的。另有专家认为,我国有7000亿美元的潜在环保市场,从现在开始至少要繁荣50年,而各种因素正促使这个庞大的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转化。

  难怪人们开始为环保而疯狂,环保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自上世纪中期英美接连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件以来,极端环保主义者和经济发展优先论者的争执从来就没有停顿过。尽管极端环保主义者抵制经济发展的思想像经济发展优先论者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观点一样让人无法接受,但他们更大的作用是扯住了绳子的另一头,让人们看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也开始重新审视经济发展的方式。于是一个个环保法规出台,一次次环境保护运动兴起,而环保与经济的微妙结合则更促进了环保事业或者说经济发展的质的飞跃。

  当环保主义者的呐喊和呼唤不能改变人们制造污染的生存方式时,环境法规开始约束人们的行为,但当连法规也无法触及到一些污染行为时,经济手段却做到了。如果环境效益伴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何乐而不为呢?

  环保的行为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较早看到这一点的人已经成功地为此做了诠释。

  中成化工是我们在广东采访时参观的一家生产专用化学品的化工企业,主要产品保险粉的产能占全球总量1/3以上,是全球主要供应商。从历史经验来看,滨海的大型化工厂往往存在着巨大的环境隐患,超标排放会造成附近水源和空气的严重污染,而相关的清洁生产设备价格不菲,运转和维护费用更是高昂得让很多厂家望而却步。

  中成化工对此的做法是从环保的口袋里赚取巨大的经济利润。为达到国际环境标准,中成化工投资一个亿用于清洁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原子回收”,将大多数厂家作为废料排放掉的焦亚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氢气等物质回收利用。现在,中成化工利用清洁生产而发展的二氧化碳、干冰、双氧水、高纯氢等产品正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二氧化碳纯度超过99.9%,已经被可口可乐公司确定为亚洲区的主要供应商。

  环境保护并不是个亏本的生意,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了这一点。对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市场需求对一个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越多的企业应用环保设备和技术,向环保型企业转变,为此提供技术和设备及相关服务的环保企业的日子就越好过。

  谁来为环保买单?

  同样是硅谷的"电子垃圾回收费",让我们来看看消费者的反应:根据硅谷动力的调查显示,近30%的人认为此举是“回收废旧品,不应收费”,而近40%的人更是认为“厂商回收再利用应付费(给消费者)”,只有15%的人认为该回收费是“支持环保,可以接受”。还有的人得知这一消息时说“环保是公益事业,该由政府出钱组织回收。”

  到底谁该为环保买单呢?

  政府?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理应由政府出资并出面组织各种环保工程。

  企业?作为众多环境污染的最大个体,除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其产品也作为污染源存在,所以必须由企业自己进行改革,投资引入清洁生产工序,并对其能够造成污染的产品负责。

  个人?如果你是产品的使用者,享受到了产品为你的生活所提供的方便,那你也应该为这一产品即将造成的污染付出代价。

  OECD早在1972年就为此提出了第一个规则——PPP原则,即污染者付费原则。这一原则最初是为了避免不公平的贸易竞争而制定,现已成为环境保护的原则。如日本目前不仅要求业主负担公害防治费,而且要污染者交付已受污染环境的还原费用和公害受害者的补偿费。

  在我国,正在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征收污水排放费和垃圾处理费。在北京、广州等地,你除了要为使用的每一吨水交纳2到3元的水费,还要相应地为每一吨水交付0.3-0.7元的污水处理费。

  提到环境污染,人们经常会在各种媒体上听到或者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类将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惨重的代价。”PPP原则将这句极富感情色彩的话演绎得更为具体和现实。就算你不知道你的行为会对环境造成多严重的污染,而这些污染又会让整个人类的生存面临怎样的危机,最起码要让你知道,污染跟消费一样,跟吃一个汉堡一样,是要付出代价的。

  依此原则而建立起来的各种法律法规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开垦了第一片沃土,并在逐步的完善和改进中给予环保产业一个又一个的发展空间。这一点从前面提到的加州“电子垃圾回收”提案将产生的效果中就不难看出。

  此外,在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中,环保标准已经成了一道门槛,它要求企业必须要使其生产过程和产品达到国际认证的环保标准,才能够进入国际市场。2001年,就曾有30万件出口欧盟的茄克因拉链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被迫回销。就纺织行业而言,绿色壁垒对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程度已经超过了反倾销案件的影响。

  SONY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了“绿色伙伴”的合作项目,要求相关的厂家必须要通过其所设定的环保标准才能够成为其产品供应商。以生产覆铜板著称的广东生益科技公司已经拿到了这一纸“绿色伙伴”的证明,总经理刘述峰对我们说:“以后这样的绿色门槛会越来越多,越早关注,企业自身未来的市场也就越大。”

  可以说,现在的环保无论对于政府、企业或者是个人来说,都已经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择项,而是为了将来的发展和生存所必须要共同面对和承担的问题。

  环保这个单,三者都要买。

  有人买单了,是个好事。但是对于一个产业来说,仅有买单人还远远不够,谁来提供原料,又有谁来制作这一盛宴,让买单人享用,并真正完成了买单的过程则显得更为重要。告别微利时代

  在中国,缺的正是设宴的人。近三十年,因为技术的落后和资金的缺乏,中国的环保产业一直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微利时代”。这似乎是我们在谈论任何一个落后于人的产业时都要提及的问题。

  人们习惯用相差几十年的说法来判断中国与西方相关产业发展的差距。从我国的环保产业自90年代开始演绎发达国家70年的初步繁荣来看,中国的环保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至少20年的差距。大量集中于生产环保设备的企业,规模小而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偶有几项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的环保产品和技术也无法撑起一个如此庞杂的市场,而环保产业中能够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环境服务行业至今也没能形成一个令人满意的气候。

  根据环保产业协会每三年一次的调查,2000年中国环境相关企业18144家,从业人员310万,其中环保服务业的从业单位就有9890家,从业人数58.1万,但其年收入只有108亿元,仅占环境产业收入的0.6%。

  当环保产业自身的发展满足不了猛增的环保需求时,国外相对成熟的环保企业的介入也就顺理成章。

  法国苏伊士水务集团旗下的得利满公司已在中国参与一百多个水处理项目建设,日本近十个公司参与日本政府对华绿色援助计划工程项目。更多的海外公司则通过技术转移在中国建立合资、独资企业。

  几千亿的市场一块块地被人抢占的确显得有些无奈,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中国环保业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引进、消化、吸收、普及’。90年代以来上百家世界著名企业先后进入中国环保产业市场和资本市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产品和经验,当然,也获取了丰厚的利润。这段路是必须得走的,也必须要很好地走过去的,学会了国外先进的环保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蹒跚学步的中国环保产业才能走得更稳,才能尽快告别微利时代。”

  入世对环保产业来说是个很好的契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将充分分享发达国家在环保投资、技术转让、环保服务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中国环保产业处在更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中。

  此外,入世后面对各贸易国设置的“绿色壁垒”,中国出口企业将全面开展有关环境管理、生产、安全的认证工作。目前,中国已经实施“绿色标志”制度,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了环境标志和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制度,与国际相关的认证机构建立了互认关系。现在,已经有836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认证,这不仅加强了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整个过程还带动了国内各类环保企业的发展。

  卖伞的盼下雨,卖扇的盼艳阳,各种环境标准的逐步升级和一项项环境法律法规的出台让不少生产厂家咬牙切齿,却被环保产业的从业人员津津乐道。

  一些关心环境问题的专家早已指出:环境法是环保产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环保产业与一般经济产业不同,在它的初始发展阶段,对环境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首先不是受个人消费要求所驱动,而是受政府与污染企业的环境投入所驱动,受政府的环境法规、政策所驱动。以水污染治理设备制造业为例,在产生治水污染的法律规定之前,排污者基于对成本和利润的考虑,显然不会主动地防治污染,政府部门也会因无法律规定职能,而不去防治水污染,因此也就不可能有水污染防治装备业。正是后来有了保护环境的法律上的要求和压力,才使得企业不得不为消除外部不经济性而进行环保活动,才使得政府有了相关职能,进而使得环保产业有了产生和存在的土壤。

  所以环保产业盼资金盼技术,更盼望着一个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为环保产业注入更强的生命力。

  裹着石头的黄金或相反

  连刚刚结束的地球小姐的选美比赛都以环保为主题了,还有什么不能和环保联系在一起的呢?环境保护成了一个疯狂开采中的金矿。环保与时尚流行的完美结合,对于环保宣传和教育来说,的确发挥了令人咋舌的作用,但同样的火爆如果出现在发展初期的环保产业中,则未必尽如人意。

  自上个世纪90年代,环保被认为将与IT产业一同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以来,过热的鼓吹使初具雏形的中国环保市场出现了如IT产业一样的混乱,家家起灶,一哄而上,竞争的惨烈丝毫不比彩电、冰箱、空调等行业逊色。各类环保企业量的膨胀,不出几年便使市场供求迅速饱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又使企业获利能力不断下降。不少企业是靠银行贷款建立起来的,在高负债经营的情况下由于产品利润率低,造成资不抵债而被迫落荒而逃。有的也因资金、技术、价格、质量、服务等基础差和经营决策失误而退出。

  十年征战,有人只挖到了石头,但也有人真正淘到了黄金。

  提到清华紫光,人们更容易将它和电脑、数码影像等IT产品联系在一起,少有人注意清华紫光的旗下,还有一个羽翼丰满的环保公司——清华紫光环保有限公司。紫光环保是业内少有的几家上市公司,利用上市公司的优势解决环保工程项目的瓶颈因素——资金问题,又依托清华大学的技术人才储备,为城市环保问题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将高科技应用于环保领域方面。紫光环保的工作重点在城市污水治理、大气脱硫除尘、城市垃圾处理三方面。至今已经完成了遍及全国的500多个环境评价项目和400多个环境污染治理工程项目,成为业界的骨干。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清华紫光的一项主营业务。

  紫光环保的项目负责人对我们说:“现在,中国的环保产业已经进入了重新整合的时期,专业化产业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小规模低科技含量的企业将被逐步淘汰,环保市场将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化大公司和集团。”

  就在记者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又听到了这样一种另类的声音:环保在中国根本还不是一个产业。无奈的是,这种看法并非无源之水。

  首先是环境资本市场尚未形成。据一些专家的宏观统计,国家和地方在基本建设的投资中环保产业投资微乎其微,而依靠企业自筹的资金来源也因为多数中小企业的小规模低效益而难以维持,对外资的引进也十分有限。金融、资本市场对环保产业的支持也很小。

  另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是归口问题。环保产业在中国至今还未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环保企业往往分属不同的产业,这就给环保产业的管理和整体规划带来了困难,也很难制定和实施环保产业政策。

  这的确也指出了当前环保产业发展的要害,但不论如何,环保产业的繁荣发展在中国和全球已经成为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

  未来由谁把握?信息产业的人会告诉你,“谁掌握信息谁就把握了先机”。但对于我们所在的这个物理世界来说,资源就那么多。未来,谁能最充分的利用资源创造最大效益的财富,谁就掌握了世界。这也许就是环保产业存在的最大理由。

上一篇文章:中国环保行业分析报告(2003年2季度)
下一篇文章:中国环保业潜力巨大 今年产值将突破2000亿元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697]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681]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15]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667]
· NASA SOS[681]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26]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2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2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370]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37]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