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阳光格外灿烂,尽管已经进入隆冬季节,但在暖暖冬阳的照耀下,现在京城仍然保持着温暖天气。
不仅仅在北京。据辽宁省气象台气象预测员孙欣介绍,今年入冬以来,气温持续偏高,2003年12月21日至2004年1月5日期间的平均气温比历史常年同期高出了5℃,最高温度的平均值比历史常年同期高5℃,最低温度的平均值比历史常年同期高出近5℃,气温变暖的表象非常明显。气象专家指出,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气温偏高现象,是东北自1951年有记录可查以来最明显的一年,今年有可能又是一个暖冬年。
除了中国,全球不少的地区都受到了高温的影响。日本环境厅最新发表的“城市热岛现象”调查报告表明,东京23个区的平均最低气温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已上升了4℃。“城市热岛现象”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市中心地区更加明显。
2003年,欧洲各地气温连续几个月比往年同期平均值高5℃,而且酷热天气扩大到了整个北半球。在印度的某些地区,最高气温高达45℃—49℃。加拿大、美国、中国、俄罗斯部分地区,今年都创下了当地最高气温纪录。
德国气象学家米夏埃尔·克诺贝尔斯多夫说,自有记录以来还没有见过欧洲有如此长时间的干旱天气,令人吃惊的是这种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如此高。意大利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首席气候学家安东尼奥·纳瓦拉说,地中海地区的平均气温比往年上升了3℃—4℃。
气候变暖 导致生态恶化
有资料表明,我国乌鲁木齐河河源一号冰川,在1962年—1980年间退缩了80米,1980年到1992年间又退缩了60米。在乌鲁木齐河流域,根据1964年航测地形图计算到的冰川面积为48.2平方公里,1992年再次航测时冰川面积减至40.9平方公里。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减少了24.7%,达7000平方公里左右。专家估计,伴随着全球进一步增暖,我国山地冰川将继续后退萎缩,到2050年,我国西部冰川面积将减少27.2%,其中海洋性冰川减少最为显著,可达52.2%。
湖泊作为降水和有效降水的历史和现代记录,能反映出气候变化的空间变化和区域特征。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已经在很大范围内显现。我国青海湖水位在过去500年曾有过较大的升降波动,但出现直线式下降趋势却是在近百年,特别是在1908年到1986年间下降了约11米,湖面缩小了676平方公里。 有关研究表明,在未来气候增暖而河川径流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平原湖泊由于水体蒸发加剧,入湖河流的来水量不可能增长,将会加快萎缩、含盐量增长,并逐渐转化为盐湖,对湖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利。高山、高原湖泊,会因冰川缩小融水减少而缩小。
我国海平面近5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的平均速率为每年2.6毫米,专家估计,到203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为1厘米—16厘米,到2050年上升幅度为6厘米—26厘米,预计21世纪末将达到30厘米—70厘米。这将使我国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
危机已迫在眉睫
据英国《观察家报》报道,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1/4的陆地动植物、即100多万个物种将在未来50年之内灭绝,这必将对人类的生存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德国柏林波斯坦研究所比尔·哈尔博士最近也公布了一项有关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问题的研究报告。报告称,如果全球气温升高0.6℃,地球生态系统就会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会面临食品、水供应短缺等问题,遭受更多经济损失;若温度升高1.5℃,10亿人将面临水短缺,一些贫困地区成百万的人会患疟疾;若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比工业化之前超过2℃,人类将面临更多极端气候,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受到影响,一些岛国会被淹没。
比尔·哈尔还描绘了全球气候变暖2℃后生态崩溃的可怕情景: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北冰洋一年中将有好多个月的时间冰雪不断融化;珊瑚礁大片大片死亡;上亿人面临干旱和饥饿;十几亿人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2003年11月24日,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中国气象局联合召开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研讨会”上,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发言呼吁,社会各界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及早研究、及时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的趋势,减少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
“全球变暖可能给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部门带来难以承受的、不可逆转的、持久的严重影响,特别是农业、水资源以及能源等方面,因此必须从现在起要把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真正提上议事日程。”
气候变化在于生态、环境的恶化
美国科学家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煤烟颗粒是造成近一百多年来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危害程度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两倍。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马克·塞瑞兹教授说,2002年北极的夏季较往年炎热,而且暴风雨频繁,冰块容易碎裂和融化,这是造成海洋冰面缩小的直接原因。但是,追究其深层次原因,塞瑞兹认为,自然界循环变化、温室气体排放、臭氧层遭破坏等等都与之有关。
也有其他专家指出,北极冰块融化加速与北半球大气流动方式改变有关;还有的说法称,原因是大自然的多变性、温室气体排放,或者两者皆有。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导小组(IPCC)指出,煤炭和其他燃料燃烧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有害气体笼罩着地球,而极地地区的气候变化是地球上最严重、也是影响最深远的。
而WWF的气候变化项目负责人詹尼弗·摩根指出:“北极冰块消失是环境恶化的又一例证,而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罪魁祸首。”
除了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之外,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有直接原因。日本环境厅最新发表的“城市热岛现象”调查报告表明东京市区的气温不断上升伴随着市区土地不断被开发利用、绿化面积大量减少以及人类活动增加。在东京被大规模开发前的20世纪30年代,东京绿地面积占东京23个区的70%以上。但目前这一比率已下降到30%。城市的大规模开发会导致气温大幅上升。东京23个区的平均最低气温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已上升了4℃。日本环境厅还将东京市中心从1901年到2000年这100年间的平均最低气温同横滨等周边4个城市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人类活动越频繁,气温上升速度就越快。横滨等东京周边地区城市在过去100年中,平均最低气温上升了2℃,而东京市中心的平均最低气温却上升了4℃。
应对气候变化关键在行动
全球变暖的现实正不断地向世界各国敲响警钟。随着“全球化”这一概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扭转全球变暖趋势,给人类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供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之日至今,全球已有186个国家参与,并成功地举行了8次由各缔约国参加的缔约方大会。1997年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这是作为全球范围内现存的惟一一个关于抑制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是世界各国为扭转全球气候变化共同迈出的第一步。目前,《京都议定书》签署国已达30多个。
一些国家和组织已采取了新的措施。欧盟委员会制订了新的排放目标: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在1990年排放水平的基础上减少8%,并且从现在到2010年,使氟化气体的排放比预期再减少相当于2300万吨二氧化碳。新出台的具体措施包括:改善氟化气体的收集封存,包括提高冰箱生产厂商改善氟密封防泄的标准,以及对空调、消防设备定期检查;严格要求生产商和进出口商提供有关氟化气体的信息,并由各成员国的职能部门监督;当收集封存难以实现或使用氟化气体不具备充足理由时,对上市和使用实行限制,包括汽车车胎充气、一次性集装箱内、新生产的消防原料、直接排放不加封闭的制冷设备、制造双层窗户的内充气体等使用的氟化气体等;在新造车辆的空调制冷设备中,从2009年到2013年间,逐步取代氟化气体HFC-134a的使用。
20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已经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等措施,为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作出了世界公认的贡献。
在生态建设上,我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3年中央对林业投资比上年增长了26%,达429亿元,其中直接用于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四期和长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资金达347亿元,为加快林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以来,生态建设方面已起到一定效果:天然林保护工程共减少森林资源消耗3.2亿立方米;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造林和荒山荒地造林2.27亿亩;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2350多万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总治理规划任务的1/4;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2%,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进展迅速,仅2003年就营造速生林上千万亩。森林覆盖率的增加,为吸收有害气体提供了条件。
尽管不少国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仍然存在不和谐的声音。一些发达国家至今还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不少国家还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因此要真正解决气候变暖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毕竟没有别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