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广告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不逃避的智慧》文摘
    [size=3]天堂地狱存乎一念   出处 http://blog.sina.com.cn/u/4a2119e1010005yv 选自《不逃避的智慧》(佩玛&#8226;丘卓著,胡因梦译) 我们要鼓励自己发展出开阔的心胸,不论是天堂、地狱或任何事物,都能敞开心胸去接纳。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领悟到,不论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永远站在世界的中心点,圣圈的中央,而且每一个进入这圣圈的事物,都是要教导我们一些必须学会的东西。 今天早上静坐时我感觉肚子很饿,而且很疲倦;同时却又觉得很快乐。晨间散步时甚至觉得更快乐一些。我发现这跟我们的禅修练习有关:原来人生还有一个更大的视野,感觉上就像是一种祝福或天赐的礼物一般。 在许多宗教传统里,包括藏传佛教,圆圈一向代表万物的神圣性。在这些传统里,圆圈这个意像的作用通常如下:顺着你的周围划一个圆形,然后站在这个圆形的中央;你会发现自己永远都是宇宙的中心点。 正念就是去爱生活中的每个细节 佛法时常谈到正念与觉知。老师会教我们透过持钵用斋、问讯、观出入息、为念头加标签,来维持正念与觉知。其中涉及的是清明及温柔的态度。除了要明确地觉知我们的世界之外,心还要维持住一种空间感,也就是所谓的温柔之心:我们要去体验这个世界有多么广阔而流畅,多么活力充沛及多采多姿。这个空间就是我们的圣圈。 当我们谈到觉知和正念时,我们指的并不是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一种严苛的纪律,也不是要我们变得更好、站得更直或闻起来更香。我们要练习以友爱的态度对待眼前的麦克风、我们的钵、我们的手、这间屋子里的每一个人以及出入的每一扇门。正念就是去爱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样觉知自然会产生,生命也会因此而敞开。你会发现你一向都站在这个世界的中心点。 你永远站在圣圈的中央 你们有些人也许读过一本书名叫《黑麋鹿如是说》。这本书里有一位年老的平地印地安人,道出了他在九岁时得到的一个启示。那时他病得很厉害,身边的人都以为他死了。他昏迷了一个多礼拜,在这段期间有股无形的力量告诉他说,他的族人过去所拥有的神圣生活快要消失了。这股无形的力量同时教导他如何拯救这种情况。他被带到达科塔州黑丘林区的哈内峰顶,当地的原住民都视其为世界的中心点。他被带到哈内峰时产生了这段启示。黑麋鹿说他发现每个角落都是世界的中心点,基本上不论你站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点。你永远站在圣圈的中央。 人们时常说:“禅修确实很好,但这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它跟你生活的关系就在于,也许透过这个简单的觉察练习——以友爱的态度面对你自己——你就会开始发现自己永远站在圣圈的中央,而这圣圈便是你的人生。这间屋子并不是那个圣圈,甘波修道院也不是那个圣圈。 在你的余生里不论走到何处,这个圣圈永远都环绕在你周围,你永远站在宇宙的中心点。每一个来到你面前的人都进入了这个圣圈,而且绝非意外。进入这圣圈的人事物都是来教导你的。 就我对佛法的体认,以及我对我的老师、教诲和禅修方法的尊崇与热爱,我发现专注于某一条道路,越来越深入地去体验它,是比较有利的做法。借由这些经验,我开始认清每个人本自俱足的智慧,其实透过不同的道路,皆可发现同样的真理。禅修可以开启你的生命,使你不致于耽溺在自我关切里,或是总想让事情按照你的方式发展。如果你耽溺于其中,就无法领会自己正站在这个圣圈的中央,因为你太过于关切自己的担忧、痛苦、局限、欲望及恐惧,以致于对周遭的美都视而不见了。这种态度只会使你痛苦,对人生产生巨大的怨恨。人生多么奇妙啊,但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在抱怨造化对我们的捉弄。 我们的四周存在着各种奇迹 曾经有个自大而骄傲的女人决定要证悟实相,于是便四处去请教这方面的权威。其中的一位老师说:“如果你爬到那座山的顶峰,会发现一个岩洞。洞里坐着一位相当有智慧的老妇人,她会告诉你答案是什么。”这女人心想:“太好了,我一定会照着她的话去做的。”历经千辛万苦,她终于找到了那座岩洞,里面的确坐着一位看起来非常仁慈、充满着灵气、穿白衣、面带微笑的老妇人。于是她心生敬畏地伏在这名老妇人的跟前开始顶礼,然后说道:“我想证悟实相,请告诉我方法。”老妇人面带微笑地问她:“你真的想证人实相吗?”女人回答说:“这点我很确定。”就在这一刹那,面带微笑的老妇突然变成了一个恶魔,手上挥舞着一根巨大的棒子,开始在后头追打她,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当下!当下!当下!”从此之后,这女人再也摆脱不掉那不断在喊着“当下!”的恶魔了。 创巴仁波切经常提到“当下”的问题。他在《香巴拉——精神勇士之道》(Shambhala: The Sacred Pathof the Warrior)一书的<当下>与<发现奇迹>这两章里所谈到的,就是我所说的这个故事的重点。如果你想开悟,必须在当下这一刻。假设你既骄傲又顽固,便可能需要一个人在后面棒喝你。不过你越敞开心胸,就越能跟你的自己以及你圈子里的世界做朋友——你的家居情况、与你生活在一起的人、每天吃早餐的地方——如此你才会感激一打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这件事。若是曾经有过缺水的经验,一定会感激水龙头里有水这件事。各式各样的奇迹都存在于我们四周,我们周遭的每件事都是奇妙无比的。 关键就在当下。只有当下,当下,当下。正念练习就是要让你保持觉醒、活跃与信心,然而到底要觉醒什么?就是对当下的觉知,不是吗?你在静坐时觉察呼出的气息,便是一种对当下的觉知。从幻想中醒过来,也是在觉知当下。甚至连幻想本身也是一种当下,虽然它们似乎会带你进入过去和未来。越是能彻底安住于当下,越能发现自己就站在世界的中心点,圣圈的中央。不论睡觉、刷牙、煮饭或擦屁股,都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论你正在做什么,都是当下。 每一个当下都能帮助你觉醒 人生的工作就是运用每一个正在进行的事来觉醒自己。如果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身体的模样相同、说话的方式相同、思维的模式相同,而且同母同父、同住一栋屋子、吃同样的东西,所有的事情都相同—其中的一个人可能会运用这一切来觉醒自己,另一个人却可能因这一切而变得尖酸刻薄,充满着怨怼。不论你的身体是否有缺陷、是否富有、是否美丽、精神是否稳定、生活是否过得安详,都可以运用它们来觉醒自己,或者沉沉入睡。这便是当下带给我们的挑战:你要如何对待你所拥有的一切? 对当下产生某种程度的认识是非常有帮助的。令我们无法拥有开阔视野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情绪上的执着以及它们带来的无明。我们越是对自己的情绪有敏锐的觉知就越可能发现,每当我们开始光火、抹黑自己或渴求某个东西而让自己感觉痛苦时,就会开始封闭住自己,如同坐在大峡谷边,头上却罩着一个黑布袋。 不妨做个实验看看。你可以走到悬崖边看着底下的圣罗伦斯湾,你会发现第一个出现的念头永远是:“哇!好大啊。”然后你的心就开了。但是如果站得久一点,可能就会开始担忧起某件事来。你会发现所有的感觉都封闭住了,世界也变小了。安住于当下的关键就在于放下、敞开心胸,面对开阔的虚空。任何一刻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你必须学会跟自己做朋友。你必须认识自己的愤怒、心中的自我否定倾向、所有的渴求和向往,以及那份乏味无聊的感觉,然后学会跟这些东西做朋友。 不论天堂或地狱,都请敞开心胸接纳它们 你可能读过另一个跟天堂、地狱、善恶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万法唯心所造,现象并非真实存在的。故事的内容如下:有一个粗壮的日本武士来到一名智者面前,他问道:“请告诉我天堂和地狱是什么样子。”这名法师看了他一眼便开口说道:“我为什么要跟一个这么肮脏、悲惨又讨人厌的蠢蛋说话?”武士听了气得脸色发紫,头发都快竖起来了,但法师还是继续说道:“像你这样一个可怜虫,你认为我会告诉你任何事吗?”火冒三丈的武士拔出了他的利剑,就在他差点要砍掉法师的头的那一刻,法师突然说道:“这就是地狱。”这名善感的武士立刻领会了话中的意思,他发现刚才那一刻他已经创造出自己的地狱;地狱里又暗又热,充满着嗔恨、自我护卫、愤怒及嫌恶,甚至差点杀了眼前这个人。他的眼中充满着泪水,开始哭了起来,然后他合掌向法师忏悔,法师说道:“这就是天堂了。” 天堂地狱存乎一念,端看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世界。抗拒生命的处境就是一种地狱。如果你拒绝面对自己的处境,那也无妨,但如果把事情弄得过于严重,甚至说服自己抽出武士刀想砍掉某人的头,那么这样的抗拒就是一种地狱。 我们在修持的过程中不要老是说“地狱是坏的,天堂是好的”或者“寻找天堂,摆脱地狱”。我们要鼓励自己发展出开阔的心胸,不论是天堂、地狱或任何事物,都能敞开心胸去接纳。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领悟到,不论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永远站在世界的中心点,圣圈的中央,而且每一个进入这圣圈的事物,都是要教导我们一些必须学会的东西。 人生的工作就是觉醒 人生的工作就是觉醒,让进入圣圈的事物唤醒你而非让你沉沉入睡。唯有开放心胸,对事物保持好奇,发展出某种程度的同情心,愿意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且让它教会你一些东西,才有可能觉醒。除非你学会了你的功课,否则它是不会离开的。你大可结束你的婚姻、辞去你的工作、只接触那些会赞美你的人、继续掌控你的世界。然而那狡猾的魔鬼还是会前来干扰你,直到你学会你的功课为止。然后那些魔鬼就会变成你道途上友善而热心的伙伴。 http://blog.sina.com.cn/u/4a2119e1010005yv[/size]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