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广告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爱是支持,增加力量,启发,重视人,快乐,脆弱和亲密,接纳
    [size=3]出自《懂得爱》 [b] [size=3]随着人的成长与成熟,爱的意义也随之改变。这种改变不是接续出现的,而是累积出来的。婴儿需要以照顾和保护的方式被爱,长大后,这些需要就较不重要,但没有完全消失。爱的其他意义会逐渐呈现,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程度的重要性。[/size] [/b] [size=3] [/size] [b]爱的意义[/b][b][/b] [size=3]英语最常用到的字就是爱。人渴望爱、为爱奋斗,甚至为爱而死。大家互诉彼此相爱,大部分人假定家人之间必然有爱,但对「爱」的真正意义却少有共识!说到这个字时,各人都假定自己表达的意思和别人听见的意思一样,事实常常并非如此。由于这种误解,许多关系注定失败,所造成的情感痛苦和后遗症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们曾在其他地方详细谈过爱的发展,(1[/size] ,2)但多年来,我们的观念愈益成熟,所以想用更广泛的方式再次讨论爱,详细述说爱的不同阶段和面向。 [size=3] [/size] [b] [size=3]根本没有「爱」这种东西[/size] [/b] [size=3] [/size] [size=3]爱不是一个东西,不是一个物体,甚至不是一个名词。爱是动词,是表达情感的动作。根本没有「爱」这种东西,只有爱的动作。爱是一种过程,没有一个可以称为「爱」的终点,只有[b][i]旅程[/i][/b]、生活中的[b][i]发展计划[/i][/b],人在其中可以[b][i]发现自己和他人在相爱的关系中[/i][/b]。爱是互动的一种性质,是某种内心的感受,可以用外观(爱的「表情」)和行动(爱的「行为」)表现出来。爱经常被当成商品,可以交换或买卖,或是拿来勒索、控制。爱被视为某种数量有限的东西时,必然会被小心监管、慢慢花用,以免耗竭。这种把爱视为物体的观点,本质上是机械化的,认为人只能付出这么多爱,所以必须当精明的投资者,以确保付出能有回报。小孩被视为空的容器,必须用爱填满,将来才能付出爱。父母和小孩都固着于爱的交换模式,好像爱是一种物体,是能用来控制别人的商品。[/size] [size=3] [/size] [size=3]爱是把小孩绑在父母身上的锁炼。[/size] [size=3]——[/size] 林肯(3) [size=3] [/size] [b] [size=3]爱的能量观点[/size] [/b] [size=3] [/size] [size=3]另一种观点把爱视为能量,是人与人之间[b][i]和谐[/i][/b]流动的能量,使人因滋养而成长、得到快乐。这种观点表示有一种[b][i]被爱[/i][/b]的需要,没有回报的爱会使人耗尽能量。这个观点的本质显然仍是机械化的。[/size] [size=3]相反地,我们相信能量不是用来转让或交换的,而是每一个人里面的能量与别人里面的能量在和谐宇宙的脉络中共鸣。别人所说的「爱的连结」被我们视为[b][i]有意义的共鸣关系[/i][/b](见第一章「共鸣」),所以人不需要被爱,只需要发现和激发自己共鸣之爱的能量。(见第十四章「爱、着迷与上瘾」)[/size] [size=3] [/size] [b] [size=3]爱的同理心观点[/size] [/b] [size=3] [/size] [size=3]当人与人之间调整到同一个频道时,就会产生共鸣的振动,这种相爱是敏感而脆弱的,彼此有和谐的意愿和能力。能量在他们之间不会像机械化观点那样丧失或消散,这种生命状态可以让宇宙的能量毫无阻碍地在两人之间流动,创造同理共感的可能性,彼此相互回应。在这个过程中,能认识自己和对方。爱不是连结,而是呈现原本已经存在的连结,因为人其实不是分离的。[/size] [size=3] [/size] [b] [size=3]爱在关系中呈现[/size] [/b] [size=3] [/size] [size=3]爱在关系中呈现。我们不赞成过度简化的格言说:「除非你学会爱自己,否则无法爱别人。」这种观点其实会导致过度专注在自己身上的耽溺行为,把时间浪费在等待爱的来临,无法发展自己潜在的丰富和深度。人不需要先被爱;当学会对别人有兴趣时,就会发现自己的感受和反应,彼此学到同理的经验时,就能激发自身爱的潜力。他们需要的不是先被爱,而是练习自己的进取和勇气,愿意冒险进入爱的关系。[/size] [size=3]透过爱,可以看见自己的防卫、面具和角色,看见原本看不到的部分。爱不是把两个人黏在一起的胶水,这是机械化的观点。爱是在万事万物的架构中[b][i]启发、呈现、找出真我的道路[/i][/b]。[/size] [size=3] [/size] [b] [size=3]爱的发展[/size] [/b] [size=3] [/size] [size=3]随着人的成长与成熟,爱的意义也随之改变。这种改变不是接续出现的,而是累积出来的。婴儿需要以照顾和保护的方式被爱,长大后,这些需要就较不重要,但没有完全消失。爱的其他意义会逐渐呈现,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程度的重要性。人越成熟,爱的意义就变得越广泛、复杂。[/size] [size=3]爱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在不同处境和不同时间会有所不同的[b][i]过程[/i][/b]。在母亲怀中的婴儿经验到的爱,其实不同于母亲付出的爱,这个母亲对丈夫说「我爱你」或是对年迈的父母说「我爱你」时,又各有不同的意义。[/size] [size=3]爱会随着成长和经验而发展。不同年龄的爱有不同的性质;此外,相同年纪在不同关系中的爱也有所不同,所以你会爱披萨、莫扎特、小孩、丈夫、自己或上帝。每一种「爱」都是不同的,即使在方言中,同样的「爱」字也被用来描述许多不同的情形;爱斯基摩人有许多字是用来描述不同性质的雪,我们可能也该用不同的字来描述不同性质的爱。[/size] [size=3] [/size] [b]爱的阶段[/b][b][/b] [size=3]我们在《生命手册》谈到与他人、自己、生活发展成熟关系时,会有爱的阶段。(4[/size] )以下是更细腻的描述,比原初的版本多了一些增修。 [size=3] [/size] [b] [size=3]爱的阶段[/size] [/b] [size=3]爱是支持[/size] [size=3]爱是增加力量[/size] [size=3]爱是启发[/size] [size=3]爱是重视人[/size] [size=3]爱是快乐[/size] [size=3]爱是认识[/size] [size=3]爱是脆弱和亲密[/size] [size=3]爱是接纳[/size] [size=3]爱是分享[/size] [size=3]爱是共同创造[/size] [size=3]爱是永恒[/size] [size=3] [/size] [size=3]请注意这些发展阶段是累积添加上去的,虽然通常是按顺序由上往下进行,但这些爱的面向比较像丰富织锦中的元素,而不是一系列的现象。[/size] [size=3]在任何时刻,根据不同的成熟度,爱的能力可能有各种不同表现方式,人会依据自己的个性和环境选择爱的表现方式。[/size] [size=3] [/size] [b]爱是支持[/b][b][/b] [b] [size=3]依赖[/size] [/b] [size=3] [/size] [size=3]婴儿在出生时是无助的,焦虑、害怕、一无所有的婴儿要依赖双亲才能生存、舒适、安心。当这些基本的身体和情感需求被父母满足时,小孩就觉得被爱。父母以照顾来表达爱,婴儿则在被照顾时体验到爱。[/size] [size=3]最常被人当做爱的,就是「照顾」和「被照顾」的基本互动型式。这种互动对婴儿是必要的交流,因为他们有一种模糊但真实的恐惧,如果不被爱就可能被抛弃而无法活命。母亲和小孩的自然连结会因为互相依赖的感觉而加强,不论从身体、情感或灵性来看,这种强烈的连结对小孩都是攸关生死的大事。对父母而言,身体层面比较不重要,可是情感和灵性的需要可能比小孩更强烈。[/size] [size=3]这种「爱」(被保护和被需要的需求)会留存一生。人在成熟后会体认自己有照顾自己的能力,独立、分离、做出个人选择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但不论多么成熟,仍会一直带着这种婴儿式的依赖感觉,永远无法消除。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学会更自由地选择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表达感受。[/size] [size=3] [/size] [b] [size=3]未满足的需求[/size] [/b] [size=3] [/size] [size=3]需求的观念非常棘手,虽然小孩「需要」被爱,但他们可能只是需要保护和刺激。此外,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发现自己爱人的能力,少了这个发现,就会持续留在婴儿期被人注意的渴望中。[/size] [size=3]被爱的渴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小孩的反应先是焦虑,然后是害怕,接着是生气和愤怒,再来是沮丧,最后是绝望;当人失去「挚爱」的伴侣时,常常有完全相同的过程。可是,觉得被抛弃的小孩和成人有一项主要的差异:小孩真的有死亡的危险,但成人只是觉得自己可能活不下去。许多能干的成人仍会立即掉入婴儿时期被抛弃的恐惧中。[/size] [size=3] [/size] [b] [size=3]支持之爱的迷思[/size] [/b] [size=3] [/size] [size=3]许多爱情故事把「爱就是需求和依赖」的观点变成神话,被人视为模范,比如罗密欧与茱莉叶的故事。这个伟大爱情故事背后的主题是两个人没有彼此就活不下去,他们以「爱」之名牺牲自己。大部分人似乎渴望拥有同样的浪漫悲剧。[/size] [size=3] [/size] [size=3]安全感和控制[/size] [/b] [size=3]这种依赖的「爱」是不成熟的,人在其中试图控制爱的对象,以维持基本的安全感。「相爱」的人有许多控制的方法,讨好、操纵、威胁、讨人喜欢,或是成为对方不可或缺的人,有些是社会较能接受的控制方式,藉此得到安全感。[/size] [size=3]不论是小孩或成人,这种依赖的「爱」通常会伴随占有和理所当然的感觉,认为自己「拥有」对方,当拥有权受到威胁时,就产生嫉妒。害怕被抛弃时,常常以嫉妒做为控制对方的方法。[/size] [size=3]显然这是[b][i]物化的爱[/i][/b],不是真正的爱。执着于依赖和拥有时,就无法认识彼此,所以无法产生真正的爱。[/size] [size=3] [/size] [b] [size=3]讨好别人[/size] [/b] [size=3]小孩因为不安全感和害怕被抛弃而学会讨好父母,这是日后所有关系的基本动机。成长过程中,小孩持续从外界寻找支持和关注,试图以讨好来保住安全感。进入学校、发展同侪关系时,讨好一直都是重要的主题,先是带着这种动机试图讨好老师,后来则是讨好雇主和伴侣。奇怪的是,父母常常因为自己的强烈需求而讨好子女。所有讨好和被保护的渴望都和婴儿被抛弃的恐惧有关,大部分成人关系的背后都潜藏这个主题。[/size] [size=3] [/size] [b] [size=3]接纳自己和对方的需求[/size] [/b] [size=3] [/size] [size=3]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未解决的婴儿式依赖,但只有在这种依赖成为关系的核心主题时,才会造成问题,因为会使关系受到限制。在发展关系时,支持之爱其实是重要的基础材料,不但是关系发展初期阶段的必需品,而且这个阶段还牵涉到个人的脆弱感。互相重视对方时,会害怕失去对方,婴儿也是以这种方式害怕失去父母。可以藉由分享这种脆弱感而走过依赖,进入更大的自主。只要一方不试图以这种需求感控制另一方,就可以使脆弱感的分享成为滋养的时光,互相得到喜悦和满足。[/size] [size=3] [/size] [size=3]爱的慰藉,有如雨后的阳光。——[/size] 莎士比亚(5) [size=3] [/size] [b]爱是增加力量[/b][b]                   [/b][b][/b] [size=3] [/size] [b] [size=3]增加力量,不是赋予权力[/size] [/b] [size=3] [/size] [size=3]我们在先前的著作中把这段标题订为「爱是赋予权力」(Love is empowering[/size] ),后来发现许多人分不清权力(power)和力量(strength)的区别,所以我们现在把「权力」用在「支配、顺从和控制的情境」,人会彼此施展权力。另一方面,力量来自内在,可以维护真诚、主动的自我,包括自我觉察和自我负责的选择与行为,而不是「加诸」任何其他人身上的力量。(6) [size=3]由于发现「赋予权力」(empowerment[/size] )这个用语会造成混淆,所以改用「增加力量」(enstrengthening),以表达更清楚的意义。 [size=3]当人越来越被赋予权力(累积权力),就会更抓着对象不放。增加力量(内在力量的成长)则来自具体的自我感,有自己的观点、看法、价值观、思想和感受。表达力量时,不需要反对或脱离任何人、事、物。[/size] [size=3] [/size] [b] [size=3]靠自己[/size] [/b] [size=3] [/size] [size=3]小孩成长时会逐渐发展自给自足所需的技巧,先是抓和握的能力,然后是爬、走和说话,这些技巧能为小孩提供自信和自我价值感(所谓「个人的能力」)。这些技巧发展得越好,小孩就越不需要依赖别人而活,自信逐渐增加时,焦虑和恐惧就会减少。在这个过程中,小孩会急于核对父母的反应,因为父母是小孩生存的依据。[/size] [size=3]小孩在试验中不断核对父母的反应,看看新发现的独立能力会得到赞成或反对。如果父母有被人需要的需要,小孩就会得到讯息,认为向外探索是不好的,小孩的情感因而会一直绑在父母身上,因为内疚而回避探索和学习的自然渴望。在这种过度保护的环境中,父母透过小孩来逃避自己的不安全感,在他们有限的逻辑里,觉得自己对小孩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认为小孩无法自己成长和发展。[/size] [size=3]小孩年幼时,父母常以过度保护表现上述情形。小孩较大时,父母常常「为了他们好」而订立规则和告诫,以父母的世界观绑住小孩,而不是鼓励小孩发展自己的观点。小孩把学校功课带回家时,也常常有这种过度控制的情形,建议小孩应该如何画图、写作,妨碍小孩发展自己的创作力。如果父母能说:「你想要做什么?」而不是「你应该这样做」,小孩就能发展自己的观点和创意。「够好」的父母(7[/size] )会鼓励小孩一步步走向自主和独立。 [size=3] [/size] [b] [size=3]不愿放手的父母[/size] [/b] [size=3] [/size] [size=3]有些父母本身就相信爱是照顾别人,当他们拥有或控制小孩时,常常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表现爱,提供支持、保护和控制;由于这种态度会造成依赖,所以会限制父母和小孩的发展。这种父母在潜意识层面害怕失去孩子的依赖,小孩了解父母的害怕时,可能会以好几种方式反应,比如相信独立是危险的,而不愿取得自给自足的能力;另一方面,当小孩想独立却得不到支持时,会产生怨恨、愤怒和反抗。[/size] [size=3]在成人关系中,彼此的吸引常常出于支持和被支持的渴望,当其中一方想成长为独立的人时,就会威胁依赖关系中的安全感,于是另一方觉得焦虑、受伤、生气和指责,可能试图用某种方式重新控制对方,而不是以爱支持对方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当人坚持以控制取代支持时,彼此就会疏离,觉得被对方忽略。这种关系的动力常常始于核心家庭中过度保护小孩的父母。[/size] [size=3] [/size] [b] [size=3]角色[/size] [/b] [size=3] [/size] [size=3]角色是基于期望有所表现而产生的,所以会要求双方严守规则和习俗,而不是重视双方的独立和自主。内心匮乏的人为了安全感常常希望伴侣履行角色的要求,而不是探索自己的兴趣,例如,丈夫可能期望妻子留在家中做家事,却不考虑妻子较喜欢外出工作;妻子可能期望丈夫外出工作,却不顾丈夫较喜欢做家事。成熟的爱会乐于见到挚爱的人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充满自己的力量、较不需要依赖别人的同意。[/size] [size=3] [/size] [b] [size=3]自主[/size] [/b] [size=3] [/size] [size=3]当爱是增加力量时,双方都被视为独立的人;在共有的孤独中,可以彼此拥抱而不互相依赖。于是两个人都能在个体化的过程中茁壮。[/size] [size=3] [/size] [size=3]爱是两个孤独的人互相保护、接触和回应——[/size] 里尔克。(8) [size=3] [/size] [b]爱是启发[/b][b][/b] [size=3] [/size] [b] [size=3]从混沌到秩序[/size] [/b] [size=3]对婴儿来说,内在和外在经验世界似乎毫无意义又容易引发焦虑。小孩透过个人能力和技巧的发展,逐渐获得特殊的世界观,包括个人的好恶与抱负。爱使小孩得到激励,促使他不断学习,逐渐脱离无知。启发之爱能帮助小孩在混沌中得到秩序。随着小孩逐渐成长和学习,就有更广泛的启发,这种小孩能越来越了解自我与他人。[/size] [size=3]小孩有学习和探索世界的天性,随着生命的展现而得到启发。爱和这种启发有关:小孩学习新事物时会被爱照亮,父母能看到小孩眼睛发出的光芒。好奇是一种天生的功能,父母如果不会欣赏小孩学习的本能,有可能使小孩的好奇心发育不良或丧失。[/size] [size=3] [/size] [b] [size=3]在生活中学习[/size] [/b] [size=3]透过探索世界和自己,能使好奇心不断发展、愈益增强。生活会提供永无止境的学习可能性,学习和掌握天生的潜力,能使人得到强烈的满足感。当人越来越成为自己时,就会累积内在力量。学习不是累积许多事实,而是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过程,以动态的方式整合和响应,以整个自我和环境应对。透过学习,可以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实现自己。[/size] [size=3]如果能享受学习,日后就能拥有充满启发的关系,不论是和配偶、小孩、伙伴、朋友的关系,都能如此。这种人会以伴侣的学习、成长、满足为乐,本身也会一直扩展视野,学习看见别人眼中的世界。[/size] [size=3] [/size] [b] [size=3]教导与探索[/size] [/b] [size=3] [/size] [size=3]并不是所有知识都能使人自由。信息的教导常常以控制和奴役的方式进行,小孩在学校必须赞成和顺从老师的教导,这种教导的知识虽然有用,甚至可能是成功适应社会所必须的知识,但没有启发的作用,只是便于建立和维持角色,无法帮助人探索自我。适应这种教条信息的过程会扼杀人的本质。[/size] [size=3]人到中年,常常有一种发展自我的急迫感,但这时通常已经建立互相依赖的关系。迈向自我觉察和创造力的冲劲会成为破坏既有关系模式的力量,但这种破坏力能为双方重新赋予生命力,如果能学习欣赏彼此的创造力和学习,就能进入以爱启发的新世界。[/size][/size]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size=3] [b] [size=3]镜像反映[/size] [/b] [size=3] [/size] [size=3]我们先前讨论过各种镜像反映的类型(见第十五章「家庭花园」)。直接的镜像反映能促进自主的成长,扭曲的镜像反映常常发生在浪漫或以权力为基础的相会。[/size] [size=3]每一个人成为个体的过程(个体化)就是越来越觉察和认识自己。爱人的人会以关爱的方式提供信息、经验、鼓励和回馈。以这种方式爱小孩的父母能体认子女是独立的个体,在父母和其他人直接的镜像反映刺激下,就有自己成长、独立的能力,好像花园的植物只要浇水、照料,就能自行成长。父母的回馈常常不是出于关爱,而是批评、否定、控制、要求顺从,结果会伤害小孩的自我价值感。[/size] [size=3]父母通常比较在乎子女是否成为父母期望的样子,比较在意社会地位,以及别人对子女的看法(因为会连结到别人对这一个家庭的看法),而较不关心年轻人的幸福和学习。有些父母把子女看成延续生命的机会,当父母认为自己的一生失败时,就会对小孩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想藉子女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在这种氛围下,子女被视为满足父母雄心壮志的工具,而不是有自身兴趣、想从自己的角度认识世界的个体。[/size] [size=3]当父母提供的是扭曲的镜像反映时,回映的形象会使小孩觉得变小(凹透镜)或变大(凸透镜);两种错误的镜像都无法让小孩有机会切合实际地看见自己,也无法和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父母过度夸赞或严厉批评时,小孩都学不到正确的自我评估。[/size] [size=3]如果给予小孩直接的镜像反映,从守护者的角色,诚实、不夸张地回馈想法和感受,小孩就能以未经扭曲的观点认识自己和世界。这种直接的镜像反映能提供滋养的氛围,让小孩有切合实际的学习和启发。[/size] [size=3]在重视学习和启发的关系中,会鼓励彼此追求更深的自我觉察,并提供关爱、诚实的回馈。可是,在大多数关系中,并不是以关爱的方式提供回馈,而是以控制为目的,所以在提出回馈和接受回馈时,会带着怨恨。[/size] [size=3] [/size] [size=3]论到人与所有事物的关系,其价值就是能创造亲密……亲密创造了解……了解创造爱……爱克服寂寞。                       ——[/size] 安娜伊.宁(Anais Nin) [size=3] [/size] [b]爱是重视人[/b][b][/b] [size=3] [/size] [b] [size=3]重视小孩的方法[/size] [/b] [size=3] [/size] [size=3]父母因为千百种理由生下小孩:为了让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害怕寂寞、夫妻的共同计划、想在照顾中找到乐趣、解决内心的永生需求,以及许许多多的原因。抱持不同理由的父母,会以不同的方式重视小孩,每一种方式都会向小孩传达特殊的情感讯息,这些讯息大部分被称为「爱」。[/size] [size=3]小婴儿从父母眼中得知自己如何受到重视,如果小孩被父母当成财产,就会据此发展行为,容易成为讨好的人。如果小孩觉得自己被当做人来重视,就能学会以同样的方式重视自己。小孩觉得被珍爱时,就相信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在这个世界有某种价值![/size] [size=3] [/size] [b] [size=3]占有的爱[/size] [/b] [size=3]有些父母把子女当成自己的财产,他们认为自己「拥有」小孩,小孩的行为必须取悦父母,并没有把小孩当成个体来尊重,也不重视小孩的愿望。他们因为顺从和成就而被视为「好」小孩。于是,小孩的自我价值感建立在父母被讨好的程度,结果这些小孩学会讨好所有具有权威形象的人,随着小孩的成长,自我价值感一直和是否讨好别人有关,而不是来自内心对自己的评估。[/size] [size=3] [/size] [size=3]你如此爱我,想要把我放在口袋随身携带,我将窒息而死。[/size] [size=3]——[/size] 劳伦斯(D. H. Lawrence)《儿子与情人》(10) [size=3] [/size] [size=3]这种占有的「爱」通常非常重要,许多社会文化上的成就都与此有关。许多人进入关系、生养家庭、努力工作,都是想要这种拥有、照顾、改善他人的生活;这种「爱」建立了安全感的基础。被这种方式所「爱」时,会觉得自己有价值;可惜这种氛围里的自我价值感是建立在别人,而不是自己身上。许多小孩无法符合父母、老师的期望,因而觉得能力不足、自卑、不受欢迎、没有价值、缺乏安全感,因为想得到别人的肯定而任其支配。[/size] [size=3] [/size] [b] [size=3]角色和理想我[/size] [/b] [size=3] [/size] [size=3]小孩常常被当成「物」来抚养,必须[b][i]扮演角色[/i][/b](好儿女、成功的学生、关爱的父母),很少因为自己身为人的本质而受到肯定。小孩被期望制造出理想我,才能得到肯定,而不是因为他们的存在(真我)被肯定。(11[/size] )成长过程因为角色而得到赞赏的人,容易把自己物化,碰触不到自己更深的本质,因而容易自恨、缺乏使他们回归生命本质的自我觉察和自我接纳。 [size=3] [/size] [b] [size=3]自我价值感[/size] [/b] [size=3] [/size] [size=3]成人的核心问题就是自我价值感。在关系中,许多人只有在得到别人赞赏时才觉得有价值,这种依赖环境的人寻找的同伴是高度重视他们、乐于以讨好回报的人。这种态度一直很有用,但是当彼此达不到对方的期望时,就会产生怨恨、愤怒、排斥,接下来通常是沮丧、忧郁。[/size] [size=3]具有高度自我价值感的人不会物化自己,而是把自己当做人来重视;父母、朋友以这种方式重视他们的经验,也会激励这个过程。这种人被别人拒绝时,不会崩溃无助,也不会以防卫、暴力、报复来响应,他们能在紧要关头看清重要的主题:如实看见自己是什么人。他们容易感到脆弱,但不会逃避痛苦的感受,能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也不会责备他人。[/size] [size=3] [/size] [b] [size=3]重视人[/size] [/b] [size=3] [/size] [size=3]这个阶段的爱是重视角色与成就之外的人本身,关系中的双方都被视为自主、独立、完整的人。由于被当做人来重视,不是当成物,所以两人之间没有拥有权的问题,而是在独立中共同成长。[/size] [size=3] [/size] [b]爱是快乐[/b][b][/b] [size=3] [/size] [size=3]心中有爱的人会乐于看见别人的快乐,父母会被子女眼中闪现的光芒感动,因为这表示孩子与生命连结,父母会觉得快乐、安心、满足。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多半是在潜意识中由这些感觉决定的,小孩的反应也多半是为了看见父母闪现的光芒。当双方都有这种光芒时,就进入共同创造的[b][i]爱的状态[/i][/b]。[/size] [size=3]不过,有一点要特别注意:[b][i]别人并不是快乐的来源[/i][/b]。在爱的状态,虽然快乐是由对方的存在激发的,但双方都要为自己的快乐负责。许多人坚信自己的快乐来自别人,只有自己被爱时,才觉得快乐。他们感觉不到自己快乐的能力,却要别人负责。这种依赖环境的人容易用讨好的方式控制别人,以避免自己被别人拒绝,结果失去内在的力量和自主性。这不是爱!在爱中的人会各自成长,因成长而伟大;如果自我缩小,就表示丧失了爱。[/size] [size=3]两个人彼此相爱时,爱本身就是快乐,爱人的人在伴侣快乐时也觉得快乐。并不是你的爱让伴侣快乐,而是因为双方是各自不同的人,都能成长和主动的发展;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快乐。许多人心中怀着儿时被爱的渴望,因为被爱确实是舒服、快乐的事,可是,更深刻的快乐是[b][i]能爱[/i][/b]别人,感受到爱的辽阔和喜悦。[/size] [size=3] [/size] [size=3]爱的快乐就在爱的过程,我们感受到的热情,比自己引发的热情,更令人快乐。         ——[/size] 拉罗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1613-1680,法国伦理学家)(12) [size=3] [/size] [size=3]爱是认识[/size] [size=3] [/size] [size=3]当一个人卸下防卫时,就会向自己和对方显露真正的自己。当心墙倒下,双方就能如实看见彼此,在这个过程中,各自会向对方坦露自己。以这种方式了解彼此时,双方就会有越来越亲近、和谐的接触。[/size] [size=3]坦露自己才能让对方认识你;彼此也在认识对方的过程中,坦露更多的自己。认识(recognize[/size] )这个字的语源是拉丁文recognoscere(意为再度知道),当人认识自己的伴侣,就也认识自己,因为人若不认识自己的某部分,就无法认识别人的相同部分。当认识伴侣是一种生命的展现时,就也能感受到自己[b][i]投入[/i][/b]生命的感觉。在认识彼此时,可以在和谐的事物中看见自己的位置,完全领会自己和对方及宇宙的合一。生命会因此发光,看见事件中更深的意义:开启灵性的层面。显现(revelation)在神学的概念就是指生命力(上帝)的展现。当人认识彼此,就会如实地散发生命力。 [size=3] [/size] [size=3]每一个关系,从最亲近的亲子或伴侣乃至较疏远的同事和朋友,甚至搭公交车遇见的司机,都是灵魂的交织。这种交织的礼物不只是人与人的亲密,也是自身灵魂的显现,更是进入灵魂深处的邀约。[/size] [size=3]——[/size] 托马斯.摩尔(Thomas Moore)(14) [size=3] [/size] [b]爱是脆弱和亲密[/b][b][/b] [b] [size=3]学习防卫[/size] [/b] [b] [size=3] [/size] [/b] [size=3]小孩发展的过程中,所接受的训练大部分是为安全感和生存做准备。教育和养育都鼓励人自我防卫,包括:教导如何扮演适当的角色、如何获得成就、顺从权威。小孩学习社交礼仪,接受家庭、学校和教堂的道德规范,学会压抑情绪、克服冲动、控制自己和别人。于是建立关系的模式,藉由操纵他人和控制自己,以获得回报。[/size] [size=3] [/size] [b] [size=3]防卫和角色[/size] [/b] [size=3] [/size] [size=3]人有自我防卫的倾向,以确保自己的生存,这是存活的必要现象。心理和情感上的生存与身体的生存同样重要:失去其一就好像失去全部。每一个人都会运用各种防卫以达到上述目的。特殊的防卫对人格和独特性有极大的影响,所以防卫系统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取的。[/size] [size=3]可惜这些确保生存的防卫也会阻碍自我的全然表现,全然展现自己的人会受到责备、排斥和遗弃。对小孩而言(或是每一个人的内在小孩),这种排斥会被视为威胁生存,所以学会角色的功能虽然有利于生存,却需要关闭或压抑能量身体,自我被「放入冷藏室,怀着重生的秘密愿望」,以避免他人的评断和排斥。这种人很难对别人或自己诚实,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不易受伤。[/size] [size=3] [/size] [b] [size=3]放下,让自己脆弱[/size] [/b] [size=3] [/size] [size=3]如果想要有个人的成长(探索生命的意义),每个人终究必须放下防卫,才能体验自发性,感受存在的外在限制和内心世界的丰富,这种情形只发生在放下防卫、使防卫透明化,或将之全然抛弃时,也就是呈现脆弱面的时候。[/size] [size=3]小孩在一开始是脆弱的,面对生活的威胁和多变,小孩立刻学会必要的防卫和角色,否则就会被视为有缺限或无能,常常被评断为「愚笨」。[/size] [size=3][b][i]天真[/i][/b]的人就像小孩一样脆弱,一直保持赤子之心,但多少保有对人和生活的信赖,他们不用防卫,也不是「愚笨」,而是保持开放的心,但仍能好好活下来。他们的生活常常是别人的模范和启示。[/size] [size=3] [/size] [b] [size=3]爱是提供脆弱[/size] [/b] [size=3] [/size] [size=3]爱就是提供这种脆弱,开放地呈现自我,天真而没有狡滑和控制。这种人能体验最真诚的自我,不需要自我设限的防卫,那是一种清新、开放、喜悦的情感状态。自我是辽阔的,能够体验到最远的界限。这时会出现一种罕见的契机:重新认识自我,全然活在当下,跳脱所有防卫。[/size] [size=3] [/size] [size=3]由爱掌管时,就没有权力的意志;当权力支配时,就没有爱。爱与权力互为对方的阴影。                        ——[/size] 荣格(16) [size=3] [/size] [b] [size=3]成为脆弱的人[/size] [/b] [size=3] [/size] [size=3]亲密时会渴望彼此分享自我,被对方认识。可是,想被认识,就必须脱去习惯的防卫和角色。进入成年期时,这些防卫已经根深柢固,将之去除是非常困难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size] [size=3]当人以脆弱、没有防卫的方式呈现自己时,就是自我坦露,可以与别人有亲密的接触,没有心机、欺骗或操纵,他们的关系是真诚的,他们的爱包含极度的脆弱。在这种处境中,可能会觉得焦虑、不确定,但也是与人同在、自我坦露、可以产生真实接触的处境。[/size] [size=3]少了脆弱,关系就只是角色和习惯行为,并没有真正认识彼此。许多婚姻和长期伴侣关系就只是两个角色的相处,他们可能不曾表现脆弱、坦露自我。透过脆弱就有个人成长的可能,这种爱让彼此有认识和亲密的机会。[/size] [size=3]这种爱发生在整合期及之后的阶段。浪漫期和权力争夺期的脆弱极其有限。当脆弱升起,加上对自己和他人的好奇,就更完满地开启整合期。[/size] [size=3] [/size] [b]爱是接纳[/b][b][/b] [b] [size=3]接纳[/size] [/b] [size=3] [/size] [size=3]在以角色和义务为主的关系中,双方不够了解彼此,还不足以体验接纳的爱,当双方进入更为好奇、较少防卫的整合期,就能认识角色和物化形象之外的彼此,呈现这个部分时,就能拥抱、接纳原本不认识的部分。[b][i]好奇、觉察、承认[/i][/b]的过程成为关系中一致的主题时,就能越来越了解和接纳自我与对方。接纳自我与对方的过程越来越深入时,就会不断产生新的成长、觉察和接纳。随着关系的成熟,双方就会越来越有人性和个体化。[/size] [size=3] [/size] [b] [size=3]跳脱权力争夺[/size] [/b] [size=3] [/size] [size=3]在权力争夺期,双方会隐藏在防卫和角色之后,彼此无法认识,所以没有多少机会接纳自己或对方。这时会僵持在指责、内疚和轻视的状态,缺少好奇。在接纳的爱中,就能跳脱对错的限制,接受双方的想法、感受和态度,越来越愿意在彼此坦露中承认这些部分。这个过程能克服指责造成的限制,进入更深的接纳之爱;同时,接纳的过程也能克服自恨,使自我价值感得以成长。[/size] [size=3]在相互接纳的对话中,伴侣能接受当前的处境,不再抱怨或想要有所不同,可说是「卷起袖子」全然投入关系的目标,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会有兴趣。对任何转变都感到好奇和愿意面对,这正是整合期的特征。当关系加深,彼此的接纳之爱和自我接纳(自爱)就会更完满。[/size] [size=3] [/size] [b]爱是分享[/b][b][/b] [size=3]好的婚姻是两人都任命对方做自己孤独的守护者。——[/size] 里尔克(17) [size=3] [/size] [size=3]在关系的早期阶段,会以物化彼此防卫,两人都隐藏在防卫和心墙之后,没有真正的对话。进入整合期时,好奇就会大过防卫,坦露多于隐藏。在探索与好奇的氛围中,彼此坦露,脆弱而又坚强。双方都更加个体化、更为自主,但仍能更加亲近彼此,因为接纳彼此的独立。伴侣能彼此开放、表现脆弱,不受期望、指责、内疚或防卫的限制,就能以爱[b][i]分享[/i][/b]感受。[/size] [size=3] [/size] [b] [size=3]照顾或关怀对方[/size] [/b] [size=3] [/size] [size=3]分享如果期望回报,就不是爱。父母为孩子做事常常是为了控制孩子,要他们听话。这并没有错,不但合理,甚至可能是重要的。这是训练孩子的方式,也是对孩子的[b][i]照顾[/i][/b]。可是,小孩长大后,父母应该以更多的[b][i]关怀[/i][/b]取代这种照顾,才能渐渐脱离「父母」的角色,从人的角度和孩子相处。[/size] [size=3]避免固着在照顾的角色,内心才能越来越自由,也更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这在主要的亲密关系中特别重要。彼此照顾会把人简化成依赖的对象,扼杀个人的成长,造成停滞、压抑的关系。关心对方则是尊重别人的个体性,父母以这种方式爱孩子时,就能以对方这个人为乐,看见个体化的自我逐渐浮现。主要关系中的伴侣能分享而不依赖时,就会体验到真正的交流。[/size] [size=3] [/size] [b] [size=3]个体化[/size] [/b] [size=3] [/size] [size=3]以这种方式分享,就会表达更多自我、越来越个体化;双方是独立的,又对彼此敏感。他们不需要为了个体化而疏远,透过[b][i]相互交融[/i][/b](interdependence[/size] ,独立自主的人交融在一起)而保持亲近的互动。当分享出问题时(大部分家庭都有这种情形),小孩会为了成为独立的个体而反抗。分享有助于建立[b][i]界限[/i][/b]和[b][i]自主[/i][/b],照顾和义务则建立[b][i]心墙[/i][/b]和[b][i]依赖[/i][/b]。 [size=3]任何事只要一经分享就能强化亲密,例如,以负责的态度分享愤怒,不因为自己的愤怒指责别人,表达情绪的界限而没有暴力或控制的威胁感。嫉妒、占有、内疚、责备、期望和怨恨,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分享,促进彼此的亲密感。(见第三章「感受与亲近」)[/size] [size=3] [/size] [b] [size=3]学习分享[/size] [/b] [size=3] [/size] [size=3]学习分享可以帮助人跳脱既有观点的限制,学习体认伴侣拥有完全不同但令人信服的观点。透过分享,我们能学会真正的倾听,听见对方所听见的;同样地,也能学会新的看法,看见伴侣的观点提供了什么洞见。双方就能从中成长,跳脱儿时自我设限的自恋态度,发展更成熟、同理的反应,敏锐地了解彼此的感受和观点。[/size] [size=3] [/size] [size=3]我们所做的,不论多么正直,都无法独力完成;所以,爱拯救了我们。[/size] [size=3]——[/size] 兰荷德.尼布尔(Reinhold Neibuhr)(18) [size=3] [/size] [b]爱是共同创造[/b][b][/b] [size=3]我所知最引人注目的创作者就是以生活本身为媒介的艺术家……他们表达出难以言传的内容,不需要画笔、铁锤、黏土或吉他。他们既不绘画,也不雕塑,他们的媒介就是生命。只要他们一出现,不论碰触什么,都会为生活增色,他们看却不需要画,可说是活生生的艺术家。[/size] [size=3]——[/size] 史东(J. Stone)(19) [size=3] [/size] [b] [size=3]共同创造[/size] [/b] [size=3] [/size] [size=3]共同创造时,双方会分享一起投入生活时的觉察与领悟。在这种爱中,两人的生活会与周遭的人产生动态的互动,成为创造的过程,不只产生细腻的艺术作品,也会在生活的所有面向产生创造力(比如「耀眼」的室内装潢或烹饪的品味)。共同创造的证据会展现在工作、家庭生活和休闲活动中。在活动和彼此的互动中呈现非凡的生活质量:新奇、鲜明、活跃,甚至在小事也看得出来。在关系的相互性中,这种人会把生活的每一部分都当成创作。[/size] [size=3] [/size] [b] [size=3]关系里的灵性小孩[/size] [/b] [size=3] [/size] [size=3]分享爱时,会创造一些新事物,有人称之为「结合力」(bond[/size] ),有人称之为「灵性小孩」(spirit child),这些名称都是企图描述某种难以言说的东西。在相互分享、关怀、坦露的脆弱状态中,各人会更彻底地与对方同在,单纯地献出全部自我,没有心机,体验到自我的辽阔和真诚,清新而没有防卫,彼此有默契的同步;有人说好像是一种「灵魂的结合」,就好像界限完全消融,两个独立的人合而为一。 [size=3] [/size] [size=3]在你们的共处中,要保留许多空间。[/size] [size=3]——[/size] 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黎巴嫩诗人,着有《先知》)(20) [size=3] [/size] [b] [size=3]结合与分开[/size] [/b] [size=3] [/size] [size=3]事实上,向爱臣服并没有去除两人之间的界限,而是更清楚地界定界限。当我们体会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完全融合时,常常会感到椎心刺痛。每个人始终是独立的,但可以更了解自己的独特,也更亲密地了解彼此,这是真正的认识。由于如此深知彼此的经验,以至于分隔的界限似乎消失了,合一似乎是可能的。这是两人分享爱所创造的状态的特征。[/size] [size=3] [/size] [size=3]共同创造的启发性[/size] [size=3] [/size] [size=3]共同创造的人所做的事和一起做事的方式,会影响其成果和周围的人,别人不但能看见这种爱,更会深受影响,也得到启发,在自己的个体化和分享中产生爱。[/size] [size=3] [/size] [size=3]所有人类都爱一个充满爱的人。——[/size] 埃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21) [size=3] [/size] [b]爱是永恒[/b][b][/b] [b] [size=3]挚爱的人永不逝去[/size] [/b] [size=3] [/size] [size=3]财产很快就被遗忘;人却永不被遗忘。自我所坚持的事物,即使有很高的价值,也会自然消逝;但被爱的人会成为动态关系的一部分,双方藉此转化。彼此拥有的部分如果与爱无关,将会逐渐消失;可是爱中曾有的精髓永不逝去。[/size] [size=3]这种爱并没有把一方的个性强加在另一方身上,而是像音声相和的两种乐器,当对方出现时,就能呈现原本没有的和声。人不会因为爱的互动而改变,而是唤起自身本性的丰富。发生这种情形时,就不可能将之破坏,因为和声是永恒的。[/size] [size=3] [/size] [b] [size=3]胜过死亡的爱[/size] [/b] [size=3] [/size] [size=3]所以,当一方死亡时,爱并没有停止。其实爱的强度常常因为身体的毁灭而增加。有一位朋友的儿子因为车祸骤然过世,我们问这位朋友:「你现在是否与失去身体的他更加亲近?」她先是被我们的问题吓了一跳,可是,几天后,她说这个观点对她有很大的帮助,使她了解自己与儿子的连结并不在于身体的存在,或是期待他重返人世;她发现自己对儿子的爱是永恒的。[/size] [size=3] [/size] [size=3][b]爱的和谐[/b][b][/b][/size] [size=3] [/size] [size=3]基本的生活共鸣和时空无关。人越发真诚时,就会连结到宇宙的共鸣,也连结到所有生命(见第一章「共鸣」)。所以,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受时间限制)和无限的(不受空间限制);我们同时又是独特、有限的个体。这是人在深处的灵性本质:每个人都参与永恒和无限。[/size] [size=3] [/size] [b] [size=3]宇宙之爱[/size] [/b] [size=3] [/size] [size=3]在「自我与连结」图中(见第一章「共振」),宇宙的共通能量可以被称为「上帝」(也可以称为道、宇宙能量或宇宙之爱)。个人以独特的生命出现,从宇宙的能量之源散发而出。每个人在时空中都是分离、独特的,但必死之躯是永恒过程的展现。当人碰触到自己的真实本质(透过自我怜惜、呼吸、与他人对话),就会和宇宙之爱的状态和谐共鸣,他们在其中都是永远相关的。「爱是永恒」就是承认一切都是合一的。[/size] [size=3]这是爱的[b][i]超个人[/i][/b]层面。当伴侣发现更多的自己和彼此,就会在欣赏双方的独特性与完整性中[b][i]转化[/i][/b],这不是超脱身体、不认同俗世生命的超越。在相爱关系中对话是一种严酷的考验,但能使每个人的本质都被转化,这种爱的状态是和宇宙能量的重新结合。体验深刻的亲近,并不只是和自己与对方亲近,而是和所有生命亲近。他们透过彼此的碰触,与万物和谐地重新结合。[/size] [size=3] [/size] [b] [size=3]超越时空的连结[/size] [/b] [size=3] [/size] [size=3]当人向自己与伴侣更彻底敞开时,就开始瞥见更深的层面,看见人与人其实是连结的,不受时空限制,所以爱是永恒和无限的。永恒之爱的经验会揭示自己和整个宇宙连结的真相。人与生活共鸣时,就能跳脱使人分隔的社会角色:肤色、种族、教义和社会阶级;在重新合一时,就发现自己和生命本身是合一的,重新连结到和谐的宇宙共鸣(上帝)。[/size] [size=3] [/size] [size=3]如果能在一粒沙中找到全世界,就也能在生活的一小点中找到灵魂本身,命运在此交会,心与心在此交织。[/size] [size=3]——[/size] 托马斯.摩尔(22) [size=3] [/size] [b] [size=3]全然活在相爱关系中的人[/size] [/b] [size=3] [/size] [size=3]在成熟的关系中,会经历本章谈到的爱的诸多面向。在彼此的对话与欣赏中,关系持续发展、永不止息,正如下面这首诗所描绘的:[/size] [size=3] [/size] [size=3]感谢一位朋友[/size] [size=3] [/size] [size=3]你先是用我觉得陌生的方式爱我[/size] [size=3]就好像羽翼未丰的小鸟对气流感到陌生,[/size] [size=3]给我支持却不要求我拍动双翼。[/size] [size=3]当我信赖你,[/size] [size=3]当我不由自主以全人信赖你,[/size] [size=3]你以信赖接纳我的信赖。[/size] [size=3]你接纳我的爱和我的依赖[/size] [size=3]对你信赖的人充满信心。[/size] [size=3]你教我看你的前面,看见你所看见的,[/size] [size=3]听见你听到的声音,赞扬你所赞扬的声音,[/size] [size=3]那是你的声音,还有我的声音。[/size] [size=3]我飞入完美之爱的灵魂之流[/size] [size=3]永远品尝生命树的果实[/size] [size=3]因为你爱我却不占有我,[/size] [size=3]因为你没有努力说服我,[/size] [size=3]因为你属于我所属于的生命[/size] [size=3]你认识祂,也让我认识祂。[/size] [size=3]现在,我心中的感谢[/size] [size=3]可以放在金杯中[/size] [size=3]给你吗?[/size] [size=3]这只是:你所付出又付出的,[/size] [size=3]我也付出,而且永远付出。[/size] [size=3]因为它与你同在,也必与我同在。[/size] [size=3]所知道的一切,而且是欢乐的知道,[/size] [size=3]就是真正朋友的价值。[/size] [size=3]——[/size] 西奥多.布莱克(Theodore Black)[/size]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