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3]
过火的自信=自卑?
[url=http://www.dayoo.com/]大洋新闻[/url]
时间: 2007-12-08 来源: 广州日报
[im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7-12/08/B24/res01_attpic_brief.jpg[/img]
[im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7-12/08/B24/res03_attpic_brief.jpg[/img]
[im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7-12/08/B24/res05_attpic_brief.jpg[/img]
英国著名足球俱乐部切尔西的前教练穆尼里奥是一个貌似超级自信的人,但他过火的自信中藏着其他含义吗?
有些人习惯性地喜欢分析别人或找出别人的缺点,以彰显自己的高明洞见(不是基于职业上的需要,而是一种不自觉的日常习性),其实这也是源自于深层的自我怀疑或低价值感──某种“自恨”的形式。因此,细微地去体认什么是“自爱”,便成了转化怨怼的关键点。
——胡因梦
自信的人似乎很多,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太多人的自信似乎必须要建立在别人自卑的基础上。
我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民营企业工作,和她一同去的还有十多名大学毕业生。那是1995年,当地的民营企业第一次大规模招大学毕业生,所以成为当地的热点新闻,频频被报纸、电台和电视台报道。
她做了老板的秘书。工作了几个月后,有一天,办公室里就他们两人,她忙着做秘书分内的工作,而他突然冒出了一句话:
“我一天挣的比你一年都多。”
今年,我这个朋友偶然和我说起这件事,她还是有些纳闷,这个老板当时为什么对她说这样一句话。
我问她,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她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有一点点自卑,但不强。
我解释说,他让你自卑,是因为他自卑。
听我这么解释,她若有所思地回忆说,这个老板的确是有些问题。譬如他常给大学生安排一些艰难的任务,美其名曰是重用你,但一旦你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完成任务,他就会讽刺说,瞧你们还大学生呢,还不如我这个没文化的。他常这么做,就开始令她隐隐觉得,这个强势的老板好像有点不对劲。
不过,也只是隐隐觉得而已,她没有明确想过,老板其实很自卑,但现在经我这样一提醒,她认为他的确是非常自卑的人。
你怎么这么快就做出这个判断?她问我。
我回答说,现代心理学发现,一个人想和你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外部关系,意味着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内在的关系模式。当这个老板说“我一天挣的比你一年都多”时,他显然是想和你建立这样一个人际关系——“我行,你不行”,而他这么做,只是表明他先有一个内在关系模式——“我行,你不行”。
更确切的说法是,这个老板的内在关系模式是“‘内在的父母’行,‘内在的小孩’不行”。
如果一个自信满满的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挑你的刺,令你在他面前感到莫名的自卑,那么可以大致推断,这个貌似自信的人有着“我行,你不行”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
内在关系模式的四种类型
我的很多文章都讲到,所谓的性格或人格,其实就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
这是一种概括性的说法,更详细的说法是,我们童年时和重要亲人的人际关系互动,都会被我们内化到内心深处。我们的一生,便是将这些内在的关系投射到外部的人际关系上的一生。当然,成年后的外部人际关系也会部分地改变内在的关系,但这很难。
在这些重要的亲人中,父母通常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我的文章将这个本来很复杂的内在关系概括称为“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其实还有像“内在的祖父母”、“内在的外祖父母”和“内在的兄弟姐妹”等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我差不多只写“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只是为了写文章的方便。
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大致有四种:
一、“我行,你也行”,也即“‘内在的小孩’行,‘内在的父母’也行”。假若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同时又给予孩子自由,认可孩子的独立空间和能力,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发展出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
二、“我行,你不行”,也即“‘内在的父母’行,‘内在的小孩’不行”。假若父母至少有一人爱孩子,但同时又对孩子极其严厉,甚至常用暴力方式对待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关系模式。
三、“我不行,你行”,仍是“‘内在的小孩’不行,‘内在的父母’行”。假若父母至少有一人爱孩子,但同时又喜欢孩子温顺而听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关系模式。
“我行,你不行”与“我不行,你行”的差别是,前者以“内在的父母”自居,而在建立外部人际关系时将“内在的小孩”投射给对方;后者则以“内在的小孩”自居,而在建立外部人际关系时将“内在的父母”投射给对方。
四、“我不行,你也不行”,即“‘内在的小孩’不行,‘内在的父母’也不行”。如果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又经常折磨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关系模式。
具备第四种内在关系模式的人,最容易制造凶杀案件,譬如连环杀手和偏执狂。看新浪网的新闻,每天都可以看到情杀案件,即男人杀死了要和自己分手的女友或太太。这类案件的制造者多是偏执狂,爱人离开他们,是对他们最大的否定,令他们感到“我不行”,他们受不了这种打击,于是将爱人杀死,隐含的意思是“我夺了你的性命,你更不行”。
连环杀手和偏执狂自然是最危险的,但他们不是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人,因为人们很容易对他们产生防范。
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人,常常是第二种人。因为他们看起来很自信,其中不少人非常优秀,于是非常具有迷惑性,典型的如希特勒这种世界级的强人。
一个民族如果总是出世界级的强人,先是带来巨大的荣耀,最后导致巨大的痛苦,那么这总是这个民族共同的选择。这样的民族,大多数人具备的是“我不行,你行”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因此他们渴望最极端的“我行,你不行”的强人来领导自己。
最极端的“我行,你不行”的人,他们会处处都要自己说了算,并且不能接受别人展示自己强大的一面,他们要么用霸道的方式,要么用巧妙的方式,让周围人感到自卑,从而将他的“我行,你不行”的内在关系模式完美地展现在他的外部人际关系上。
老板为什么只招窝囊废?
这样的人在普通生活中不难遇到。几年前,我曾在一个论坛上和一个老板论战,他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他不愿意招应届大学毕业生,因为他们毛病太多。例如:
让大学生买复印纸,大学生价都不讲就买了回来;
让大学生去谈判,结果大学生把自己公司要付的价码谈高了;
没规定着装,结果大学生穿得乱七八糟;
……
我认为他是站在老板的角度看员工,所以没看清基本事实,于是我一直试图站在员工和现代管理的角度上和他论战,一一反驳他,如:
用人就是用人优点而避开缺点,如果一个大学生不爱讲价,你不必派他去买东西,说到买复印纸,一个斤斤计较的村妇更合适;
大学毕业生没有经验,你却派他去谈判,到底是重用他,还是害他;
规定着装很简单,只需你一句话,但你硬是不规定,却又挑别人刺,这是很无聊的隐秘的权力游戏;
……
当时辩论得很热闹,多数人支持他,少数人支持我,普遍看法是,如果是大公司,他斗不过我,如果是小公司,我斗不过他。
后来,事情过了一两年后,有一天我无意中再想起此事,突然发现一个被忽视的事实——这个老板没有开除过一个大学生。有大学生主动离开了他,他也承认,那些大学生有脾气有才华。那么,留下的可以说是窝囊废了。他说自己讨厌这些窝囊废,但他又为什么不开除他们,反而将他们都留在自己公司呢?
我想,这其实是他潜意识深处的渴望。他渴望营造这样的一种外部关系:所有人中,只有“我行”,而“你们都不行”。
他之所以渴望营造这样的外部关系模式,是因为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是相当极端的“我行,你不行”。
有这种极端病态的内在关系模式的人,在我们这个文化下似乎比比皆是。想必我们都听过这样的故事:某个组织或机构要招人了,明显的人才领导不要,而专门要了几个能力欠缺但爱拍马屁的。
能力欠缺且爱拍马屁,这就可以让一个领导很轻松地将自己的“我行,你不行”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自己的权力空间,投射成功了,他自然会觉得很爽很自在,但是,这个组织或机构的前途就被断送了。
我们常以为,这样用人的领导一定能力低下,但并非总是如此。譬如项羽,武功盖世,兵法娴熟,而且贵族出身的他看似温文尔雅,最后却败给了缺乏实际技能的刘邦。项羽的才能不可谓不强,但他太在乎自己的强,于是用的人全是能力不如自己的,如果一个属下能力有超过他的地方,项羽就很容易猜忌他,从而中了一次又一次的离间计。人们总以为,一个人之所以中离间计是因为智商低,但在我看来,这不是智商的问题,而是因为性格的问题,是中计者有一个“我行,你不行”的内在关系模式。
他否定你,是希望你听命于他
我一些自己开公司办企业的朋友,他们都将万科房地产公司的老总王石当成了自己的偶像。这主要不是因为万科赚了多少钱,王石在事业上多么成功,而是因为,万科这么大的公司,王石居然可以整年在外面游山玩水,似乎很少花精力打理自己的公司。
王石怎样做到了这一点?
我和这些朋友探讨时,他们给出了一致的答案:放权。他们认为,王石将公司管理权下放,所以自己就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了。
既然放权可以让自己很轻松,那么,为什么你们不放权呢?我问他们。
他们给出的答案一般有两个:自己的属下能力不够;能力够的属下他们不能信任。
但再探讨下去,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性格问题。有人能放权,是因为他信任别人,从而总能找到放权的理由;有人不能放权,是因为他不信任别人,从而总能找到不放权的理由。
也就是说,关键不在于别人,而在于管理者自己。如果一个管理者的内在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也行”,那么他就总能找到值得信任的人,以及信任他们的理由,从而可以做到放权。如果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不行”,那么就会倾向于找能力低下的人,或者即便找了牛人进来,也要把这个牛人打磨成一个不自信的人,这样他的确没有机会做到放权了。
政治和工作中,想营造“我行,你不行”的外部人际关系模式的人很多。在家中,想这样做的人也很多。其实,多数具备“我行,你不行”的性格的人,他们会将自己这种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他的关系网络的每一角落。
美国心理学家帕萃斯·埃文斯在她的著作《不要控制我》中描绘了一些男人是如何操纵他们的太太的,她引用了一个后来幡然省悟的男人的话:
没有人能发现我的控制欲,因为我是个对待朋友很友善的人。但当周围没有别人的时候,我就很容易发火,我以为那是“发神经”……每当我“发神经”之后,都非常自责。类似下面的这些行为,会经常在我与妻子之间发生:
1.不和她说话,让她感到孤独和被拒绝。
2.表现得很冷漠,当她问我有什么问题时,我却冷淡地说:“没什么。”
3.有时候出门去玩,故意不告诉她去哪、什么时候回,让她在家里忐忑不安地等一夜。
4.不让她和她原来的朋友来往。
5.如果她问我问题,我就发火。
6.我总说是她的错。
7.我告诉她,结婚前我比现在舒心多了。
8.指责她整天不知道做些什么。
当我意识到我所做的一切,我心痛不已。我想要明白这都是因为什么。
这个男人这样做,是他的潜意识在追求这样一个结果:让他的太太彻底失去自信,最终彻底失去独立意志,从而完全听命于他。简单而言,他是希望太太彻底自认为不行,而认为他行。
帕萃斯认为,这个男人这样做,是因为他渴望将他头脑中的一个完美女性的形象投射到太太身上,而太太的任何独立意志都意味着他的投射的失败,所以他会用尽一切办法打击太太的自信。
这种说法很好。不过,在我看来,这样做的男人,他们先是在自己的原生家庭被极力否认过的,这令他们建立起了“我行,你不行”的内在关系模式,他现在只是将这个内在关系模式试图展现在他和妻子的关系中而已。
一个持有越极端的“我行,你不行”的内在关系模式的人,他渴望别人不行的愿望极其强烈,最极端者则可以称为“恋尸癖”。即,这样的人对生龙活虎的人不感兴趣,他们希望自己交往的对象最好没有一点独立意志。
假若你碰见这样的人,感觉到了痛苦,最好的办法是远离他。
多数人渴望“我行,你也行”的关系
不过,多数具有这种内在关系模式的人也渴望建立“我行,你也行”的外部关系。
譬如,文章一开始提到的我那个朋友,当老板说了那句话后,她思考了一下说:“的确,可能我一辈子都挣不了你一个月的,但是,我觉得你很累。”
这是一个完美的答复。老板那句话传递了两个层面的信息:事实层面,他的确一天比她一年挣得多;情绪层面,他希望她自卑。
秘书的答复,则是先承认了事实,但同时拒绝接受他投射过来的自卑。
她不接受他投射过来的自卑是明智的做法。因为,一旦她接受了这种投射,她就是承认自己不行了,那么,以后这个老板就会继续蔑视她。相反,她将这个投射给挡了回去,暂时会令老板觉得不舒服,但这个老板因而知道,他继续向她投射心理垃圾是要付出努力的,于是他以后会有收敛。
并且,更重要的是,这个老板真的很累。因为,他在玩“我行,你不行”的游戏时,他得付出很大代价,他要在公司和家中等各种场合维持“我很行”的形象,这的确是太累了。
虽然累,但他不敢放松下来,因为他过去的经历告诉他,当他表现出“我不行”的一面时,他得到的不是理解、同情和安慰,而是批评和呵斥,甚至还可能有辱骂和暴打。所以,为了保护自己,他不得不总是硬撑着。
但这个小秘书属于另一类人。她当时尽管没有理解老板在干什么,但却做出了完美的回复。她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她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也行”。这样的人天然地识破你的假自信,从而接受你投射过来的心理垃圾,但同时,这样的人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假若你真的在她面前袒露你的脆弱,她不会看不起你,相反会一如既往地尊重你。
她回忆说,的确,这件事发生后,老板对她越来越好,他仍会训斥其他大学生,但逐渐给了她特殊待遇,不过不是物质奖励,也不是升职,而只是对她有异乎寻常的尊重。
这个故事说明,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常常不是外在力量上,而是人格力量上的。并且,真正自信的人,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s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