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广告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心理干预在混乱茫然中开始
    [size=3]心理干预在混乱茫然中开始 http://www.huanqiu.com  来源:南都周刊    2008-05-31   5月19日,绵阳九洲体育馆,心理援助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做游戏,消除灾难给他们带来的心理阴影。 南方都市报记者 吴峻松 摄   “你们还会再来吗?”微胖,头发染成金黄色的中年女教师无助地问。她是绵阳高新实验学校内设的帐篷学校三年级带班老师。她说,你们这一套对孩子们非常有效,你们多来几次,好吗?   我们尴尬地彼此看看。我们还会再来吗?   张俐老师掏出成都华德福学校名片,说,有什么问题,可以给我们打电话。老师茫然地收下。   “吴梅老师!”一个孩子在扯我的衣服。我回头看,是班上那个最淘气的男生,之前我刚刚跟他斗争了一个半小时。他是从教室专程跑过来招呼我的,用自认为有趣的方式表达他的爱慕——朝我做了一个灿烂的鬼脸。我狠狠给了他脑袋一下,在心里说:再见!   再见!   我们不会再来了。以后,这里的一切将交给这个也在地震中失去了家园的老师。给我们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50分钟,尽管最后我们不按规矩待了一个半小时。   一个半小时能做什么呢?能做一些事情,但远远不够。   从上海来的志愿者老坚坐在户外俱乐部一个半露天长廊下酝酿一个庞大的计划。他希望做到的事是,搭建一个平台,把外地乃至国际的一些心理援助者召集起来。在唐山地震30年之后,幸存者仍存在有大量的精神障碍问题。在志愿者老坚的规划中,这将是一个长期的项目,两年,三年,甚至十年,人们需要多久,这个项目就将存在多久。而汶川大地震心理援助,中国心理学会会长张侃给出的时间是20年。   九洲:大家都像我一样茫然   5月19日上午8时,成都锦江宾馆,三辆中巴车装着40多名心理援助志愿者前往绵阳。他们被分成两个小组,一组是过去接受过一定心理咨询培训并在5月18日接受了北师大两个心理专家紧急培训的志愿者,他们将针对中学的孩子展开工作;一组是成都华德福学校的20名老师们,他们的心理援助对象是小学生。我参加的,是华德福的小组。   车上,志愿者们很亢奋,他们热烈地讨论着将要面对的状况以及应对方式。有几个没参加头天的紧急培训,于是坐在我身边的大姐拿出她的笔记,逐条给大家分享。但是对这些条目如何理解和操作,他们并不是十分清楚。   我问了几个人,我们将遇到什么状况,需要我们做什么,没有得到解答。显然,大家都像我一样茫然,只是知道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九洲体育馆的灾民点,目标是搞活动,以帮助孩子们建立团队意识,但前方情况仍不明朗,有时说是几十个小帐篷,每个人带一个班;有时说是几个大帐篷,老师们可以分小组进行;有时说是混班,有时说是分班,给我们的时间是多少也不知道。   2004年,遭受印度洋海啸重创后的印尼来了一支心理卫生团队,他们来自一家名为“Church World Service”的国际NGO组织,在印尼境内开展了一系列心理支持项目,其中一项活动内容,是老师们和孩子们在帐篷中手拉着手,唱歌、跳舞、做游戏。这种活动尽管看似简单,但对治疗海啸后心灵受创的孩子们效果明显。   车上,华德福小学部负责人李则武老师也带领华德福老师们,讨论各种游戏。华德福的每个老师手里都有大量的游戏、歌谣,现在需要的是从中找出适合目前状况的、有助于形成秩序感和具有治疗作用的游戏。   5月19日,绵阳九洲体育馆,一个2岁的小姑娘在看“爱心墙”上社会各界群众为灾民们写的爱心留言,她的妈妈已经在北川曲山镇遇难。     南方都市报记者 吴峻松 摄   第一天:混乱而充满挫败感   九洲体育馆,巨大的建筑阴影下、席子上、被褥上,幸存者们成片坐着、躺着、表情麻木,眼神冷漠。相比之下,孩子们活跃得多,他们甚至好几个围在一起,做着拍手游戏。看上去仍然无忧无虑。   漂白粉的气味弥漫在每个角落。太阳很毒,打在两顶巨大的白色帐篷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这两个比肩而立的白色帐篷,就是九洲帐篷学校,一个是小学,一个是中学。   这时我们才知道,这一天是九洲帐篷学校的开学典礼,也是300多个孩子第一次聚集在一起,他们还没来得及分班。这意味着,等会儿我们只能在一顶白色的帐篷下,把300多个一到六年级的孩子一锅粥“煮”在一起。   1点30分,混乱开始。   300多个孩子被分成了5个小组。华德福的16名老师也被相应分成5个小组,有主课老师和辅助老师。5个小组围成5个大圈,开始华德福著名的“成圈游戏”。   这是2008年四川最热的一天,帐篷外热得几乎没法站,而帐篷里比帐篷外更热。孩子们不停地擦汗,但是自始至终,他们很听话,睁大双眼,渴望参与。尽管如此,场面还是混乱不堪,无法控制。人太多,场地太小,小到每个小组无法围成一个圈,于是只好围成里外大小两个圈。各种声音和动静差不多把帐篷掀翻,每个人都在喊,每个人都听不见彼此说话。老师几乎无法进行指导。   之前所有的设想都失效了,华德福的宁静的、讲究节律的、富有仪式感的做法根本无法施展。   这种情况下,华德福老师们放弃了事先准备好的计划,唱起了孩子爱唱的歌,做起了给幼儿园孩子准备的简单游戏,熟悉和简单的东西在这种状况下更容易被采纳和模仿。场面终于多少被控制下来。这时,老师开始带领孩子们做更细致、更复杂的游戏,比如有趣的手指游戏。在华德福教育看来,手指游戏很多时候是具有治疗作用的。女孩子的眼睛开始发亮,她们羞涩地开始模仿。男孩子似乎要被动一些,于是老师提拎出一个男孩来,让他带头做给大家看。男孩羞红了脸,但是他很快活。其他孩子也哄笑着,跃跃欲试。   游戏中有大量的节奏和身体接触。这也是华德福老师们试图在50分钟课程中带给孩子的。   最后的活动是画画。当我把一张张纸分发给孩子们的时候,他们小心翼翼地接过。这几乎是每个孩子的态度。蜡笔和蜡块不够,需要几个人分享一块,没有孩子私自占用,用完了,很快地交到老师手上,拿给其他的同学使用。   那些画让人感动,花朵、太阳、房子、树、卡通小人儿……画得最多的是房子。   两个小时后,坐在教育局开总结会,华德福的老师们精疲力竭。他们都很沉默。   回成都的路上,无力感和挫败感很深地笼罩着我。应该说,300多个临时组织起来的孩子,能在这样混乱的情形下完成两个小时的活动,不是我们的功劳,而是孩子们的,是孩子们救了我们。   第二天:完美的课件   这是一个成都华德福学校针对灾区儿童设置的标准课件:   时间:一个小时。   目的:大量的圆圈形式的活动,以体现“我们在一起”。   第一步:15分钟。破冰游戏,让孩子们互相认识,建立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找到归属感和友谊,以及身份定位。(圆圈形式)   形式:生日排序、穿过彩虹桥、找朋友、滚球自我介绍,等等。   第二步:30分钟。身体活动游戏。把节奏、次序和规律带进孩子的身体和内在,调整呼吸和放松,从而帮助孩子重新建立安全感。(圆圈形式)   形式:集合身体动作、儿歌、歌曲和诗词为一体的游戏,并让孩子们触碰自己的身体和他人的身体,甚至拥抱,使用孩子们熟悉的儿歌、歌曲和诗词。如:随着歌曲的节奏传球、随着诗词的节奏拍身体的各个部分、四肢协调的游戏等。   第三步:10分钟。个体自由绘画,让孩子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绪。(回到课桌前)   形式:让孩子用蜡笔或彩色铅笔把内心的感受和图景描绘出来。一定要使用蜡笔或彩色铅笔,让孩子感觉是可控制的,最好不要用难以驾驭的水彩或水粉等媒介,容易造成孩子的挫折感和不确定感。课后,老师们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绘画来了解他们内在的情绪活动和心理状况。   第四步:5分钟。集体绘画,让孩子们一起合作来表达大家的心情。(在讲台上的同一张纸上)   形式:用蜡笔或彩色铅笔进行,每个人在同一张纸的一个小区域里描绘自己的图景,并关注其他同学的描绘。   这个标准的课件,在第二天,也即是5月20日的活动中得以完美地达成。   5月20日,华德福小组面对的是绵阳高新实验学校内的帐篷学校一到六年级六个班,每个班30人左右,分处在一个军绿色的圆形帐篷内。   和九洲那边相比,高新这边有序得多。班级已经初步建立起来,而且是分开设置的,彼此不会干扰,华德福的老师们可以用他们通常的非常轻柔的、安静的方式说话。这种轻柔的话语方式本身就有令人镇定的力量。   在基本课件的基础上,每个主课老师都发挥了各自的想像力,使事情变得非常有趣。   红育老师安排的是破冰游戏。所谓破冰游戏,顾名思义,即破除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和隔阂。这是华德福在初建团队时通常都会做的活动。破冰游戏是各式各样的。   红育老师带了一条长方形的丝绸。孩子们围成圈,靠墙坐在各自的小板凳上。红育请我和大风老师站在中间,分别手执长方形丝绸的两侧,轻轻从下往上摆动。这时,风从丝绸下荡漾而过,丝绸轻柔地、缓慢然而持久地飘荡起来,飘得很高很高,并似乎在某一刻顿住,然后,再缓缓地滑落而下。那一瞬间,我很感到了一股巨大的抚慰力量进入我的身体。那一瞬间,教室变得极其安静。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这一刻的奇异。   这时,红育老师做自我介绍以后,轻盈地钻过丝绸,再安静地回到原处。她教导每个孩子都依次这样做,并且说,在一个同学穿过丝绸的时候,其他的同学要齐声说:某某,你好!红育并且告诉大家,在你们穿过彩虹桥时,不要慌,你们还可以抬起来头来,看看头顶上的彩虹。孩子们抬起头来的时候,看到的是那一刻丝绸柔软的飘动。   孩子们站在“彩虹”下,仰起头,惊奇地注视着头顶。有个小男孩勇敢地稳住自己,在丝绸将要落到身上的一刹那,才调皮地笑着跑开了。他的淘气引来了欢笑和模仿。   最让我受教育的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彩虹桥游戏结束了,我顺手就想扯过丝绸离开。大风却依然保持挺直的站姿,郑重地、缓慢地把他手里的丝绸两端跟我的两端对折,然后再拉起被折小了一半的丝绸的两端,再郑重地跟我的对折……就这样,叠丝绸的动作持续了将近两分钟。最后,收好丝绸之后,我们才郑重地退下。这个颇具仪式感的动作,被大多数孩子注意到。   线画是华德福课程中很富特色的一部分。郭敏老师手里拿了一根鲜艳的毛线,让大家看,她把毛线放在桌子上,说,现在,毛线睡觉了,请大家画一个睡觉的毛线吧。画好后,她把毛线直立起来,说,毛线现在醒了,打了个哈欠,请大家画一个打哈欠的毛线吧;现在毛线起来了,请大家画一个起床的毛线吧。然后,毛线出门了,请画一个走路的毛线吧;毛线绊了一跤,请画一个绊跤的毛线吧……这个故事可以一直编下去,一直讲下去,孩子们也可以一直画下去,一直画下去……   从高新学校回来的路上,大家都很兴奋,因为华德福的东西,灾区的孩子是需要的,我们确实为孩子们做了什么。   心理干预正像蝗虫一样在灾区弥漫   两天以后,我们又去了一次绵阳。组织依然混乱,前方情况依然不明。到了现场,40多名志愿者被分到了两个地方:绵阳市南河体育馆,12个班约350多名孩子;绵阳解放军总装备部八一帐篷学校,1-6年级23个班约350多名孩子。   班级非常多,老师严重不够。最糟糕的是,这两处地方,都是小学,没有初高中。中学小组的志愿者们傻眼了。他们事先的准备全部泡汤,而又完全没有对付低龄孩子的经验。   在车上,40多名志愿者不停地被重新分组,更换方案。人手不够,第三助手都被迫充任主导老师。我在一辆车和另一辆车上来回换了三次,一会儿安排我到八一那边去带班,一会儿安排我到南河这边当助手。我一边在两车之间乱跑,一边慌乱地回忆这些天在主导老师们那里学习到东西,在脑海中紧张地组织我将要带动的活动,回忆我会唱的歌谣。还好,最后一下,我被派到南河给红育做助手。我的心终于踏实下来,我害怕自己会给孩子们带去混乱。   第三次的活动,华德福起了全面主导的作用,每个华德福的老师都被当作骨干使用,并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经验。让人叹息的是,这种临时培训是在十几分钟的车程上进行的。我不知道那些临时凑上去的老师们最后做得怎样。   从5月20日开始,我开始看到,心理干预正像“蝗虫”一样在灾区弥漫开来。   中科院心理所和上海增爱基金会紧急启动了“‘我要爱’心理援助行动”,分批向灾区派遣心理学专家。   民间机构“中国心理网”在震后开辟了“抗震救灾心理援助”专栏,3个小时内就有120名心理工作者报名。   走到哪里,你都听到人们在心理干预,或者正准备心理干预。各种心理援助组织,有政府的,有民间的,有本地的,有外地的,太多没有准备的人打算对灾区群众进行心理救助。有一批志愿者风风火火跑到长虹的救助点说要心理救助,救助点送了12个孩子过去,结果那帮人一阵风就走了,夜里送来12双鞋子,用以慰藉那些接受了他们救助的孩子。工作人员很生气,认为志愿者们不仅没有帮助孩子,反而扰乱了他们,那12双鞋更是在孩子中间引起了骚乱。   尽管中国政府在2002年就下发了“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1-2010),明确将受灾人群列为重点人群进行心理干预,但目前中国能够从事灾害心理干预的专业人员不足200人,心理学专家数量仅是美国、加拿大的1/20,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但是,根据中国心理学会组建的“危机和灾难心理援助项目组”调查,有超过50支1000多人的心理救援队伍盲目赶往四川灾区,由于大部分缺乏基本的灾后心理干预和救援的培训,反而给当地的救援工作带来额外的负担,而且每个援助队之间的工作没有延续性和系统性。   我们在南河面对了几天来的最大挑战,是在一个班上遇到了5个不合作的男生,他们几乎毁了红育所有的活动安排。这其中也跟带班主任——一个年轻的男孩用错误的态度做了一些错误的指示有关。红育在50分钟里做了很多努力,稍稍扭转了一点氛围,但是我们走了之后,状况将会怎样维持呢?   一个加拿大老人的忠告   5月24日,合江亭翰文大酒店七楼会场,350多名有志于参与灾后心理援助的志愿者聚合在一起,他们是来参加加拿大完形治疗师Tucker Feller为期一天半的培训。   300多个激情澎湃的人,挤在一间酒店的会场里,渴望救助别人。漩涡一样的气场,骚乱、吵闹,每个人都好像在听,但实际上都没有人在听。   Tucker,这个极其敏锐的老人,第一时间觉察了他这帮临时学生身上的致命问题:急切、自大、高傲。然后,他开始用他的方式“修理”他们。他慢慢地弄麦克风、慢慢地走过去看钟表、慢慢地摆动椅子、慢慢地铺展纸笔,他摊开双腿,差不多斜躺在椅子上,慢慢地说出一句话……一天半的时间不够做什么,于是他聪明地选择了让这些人什么都不要做。   这一天半里,他反复说的话是这些:   假如你想快的话,请慢下来。   假如你想帮忙,请停止帮忙。   假如你能闭嘴,请给别人一个空间,这才是真正帮助的开始。   帮助别人不要通过做什么,而要通过不做什么。   第一件事:聆听;第二件事:聆听;第三件事:聆听。   ……   Tucker用了一个早晨一半的时间来教会这帮人规矩。最后,他们终于服服帖帖,安静下来。Tucker最后告诫,在你想帮助别人之前,先整理好自己。   在此次培训的结束语中,“四川地震灾区心理救助计划”的负责人罗俊对在场300名渴望马上投入工作的学员说,我们必须作出充分的准备,如果没有准备好,我们宁愿什么都不做。   老坚也告诉我,他的项目已经转变了方向,从最初的为心理志愿者搭建平台,转变成了现在的对心理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size]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