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广告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阎连科:父亲是男人最温柔的名字
    [size=3] 阎连科:父亲是男人最温柔的名字 [url=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9-06/20/content_607089.htm###][/url] [url=http://www.dayoo.com/]大洋新闻[/url] 时间: 2009-06-20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吴波 [im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9-06/20/B11/res01_attpic_brief.jpg[/img] [im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9-06/20/B11/res03_attpic_brief.jpg[/img]   我和父辈  阎连科 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年5月   “最受争议作家”推出《我与父辈》 父亲节前夕接受专访 讲述对父辈的内疚   父亲节前夕,饱受争议的作家阎连科推出长篇《我与父辈》,被读者评为2009年最感人的书。很多80后、90后读完该书后也泪流满面。说到父亲时,阎连科仅有两个字:“内疚。”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写出的书何以能打动不羁的80后、90后?父子之间的代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该如何去理解父爱?针对这些话题,阎连科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本专题采写图片 本报记者 吴波   阎连科,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一个偏僻小镇,1978年应征入伍,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情感狱》、《最后一名女知青》、《生死晶黄》、《日光流年》、《坚硬如水》、《风雅颂》、《受活》等。另有《阎连科文集》5卷。曾先后获全国、全军等小说奖20余次,系新乡土、新军旅小说的代表性作家。   精彩语录   ★为什么会对你这么好?因为我是你父亲。   ★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我的愧疚。   ★父亲不总是怒目金刚,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   ★父亲节不是80后、90后的专利,勿忘成长中庇护你的那棵大树。   一本写给80后儿子的书   阎连科因为荒诞、坚硬、锋芒毕露的风格而被称为中国“最有争议”的作家。阎连科说《我与父辈》是他情感上的钻石,展现了他柔情似水的一面,是写给家人和孩子看的书。   两年前,阎连科回河南老家嵩县给四叔奔丧。晚上守灵的时候,家族中的一个妹妹问了一句话:“哥,你写了那么多的书,为啥不写写咱们家里的事情呢?”阎连科说:“那个时候我才明白,这么多年写了几百万字的作品,其实和家里的人没有多大的关系。于是我就下定决心,要为家人写一本书,要让他们能看得懂。”写作《我与父辈》,对阎连科来说不仅是痛苦,更是一次深刻的忏悔,字里行间都浸染着他的热泪。   在书中,阎连科忏悔了自己在父亲去世前,没能够花10元钱让电影放映员来家里放一场《少林寺》。在父亲死后的20多年里,阎连科一直为了那10元钱、为没让父亲临终前在家里看上《少林寺》而自责。   “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就是我反复提及的内疚。”阎连科说,每个人面对家人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内疚感。《我与父辈》写给家人看,讲究的是情感的真挚,没有花哨的东西。   父亲节不是80后、90后的专利   《我与父辈》一面世就备受关注,很快就被评为2009年最感人的大书。很多80后、90后读后泪流满面。阎连科说:“父爱如山,我们真的不应该忘记,不能在心里有太多的忏悔和愧疚。父亲节不是80后、90后的专利。”     每个人的父辈不尽相同,但是父辈给大家的爱基本上是一样的。阎连科认为不能一味去指责80后、90后的年轻人,因为社会的历史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有了断痕。他说:“我这个年纪的人,知道30年前社会是什么样子,当时的农村人生活是什么样子。但80后、90后的年轻人并不了解。因为他们一出生下来,这个社会就转型了。所以,我们不要一味去指责他们。我建议,80后、90后的孩子不妨回家和父母多交流,有必要了解一下父辈当年的生活。”       对话阎连科:   父亲教我如何做男人   广州日报:现在读者口口相传,说《我与父辈》是2009年最感人的书,在你的心中,父亲对你最大的影响在哪里?   阎连科:父亲影响我最大的地方,就是要与人为善。父辈身上那种委曲求全的品质,看上去可能有点窝囊,却让我一生感动。我身上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正因为从父亲身上学到了这种品质,做起事情很有原则。我父亲把家里所有的责任都扛了起来,从家务事、盖房子,再到送子女们读书,该做的他都做了。我20岁就去当兵了。正当我在部队要提干的时候,父亲病重了,但他还是要让孩子奔前程。父亲教会我如何做一个男人,身为一个男人应该做什么,现在我对我儿子的要求也是这样。   广州日报:您说通过父辈的生死来感悟人生,通过出版这部作品来忏悔,是为什么?   阎连科:在写作之前,我丝毫没有想到写作会给自己安慰,父亲30年前就走了,真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在。我只是想表达一下面对亲人的内疚,面对村庄的内疚,面对那块土地的内疚。用“忏悔”这个词太大了,《我与父辈》不配用忏悔这个词,我还做不到像卢梭那个样子,把自己撕开来交给所有的读者。我只是为了给家人写一部他们能够看懂的书,而《我与父辈》出版之后,有这么大的反响,在短短一个月内,销量超过我的任何一部小说,超出了我的想象。之所以被这么多的读者所接受,可能正是唤起了现代人的缺失,比如在现代生活中所缺失的亲情、善良和仁爱,这些是传统的,不应该丢失。而《我与父辈》的写作,或多或少可能弥补了这一点,让读者的内心在阅读中得到了一次慰藉,感受到了我们对丢失的某种寻找。   父子代沟与年代无关   广州日报:您觉得这部作品对于80后、90后的孩子会起到提示和警醒作用吗?   阎连科:谈不到什么提示和警醒,但一定会唤起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80后、90后也是普通人,内心的情感是相通的。比如河南某高炮师的年轻军官,把这本书看了三遍,每次眼含热泪,最后一个人买了12本书,送给自己的9个兄弟姐妹和几个朋友。他说,这本书很可能会改变我们家庭的伦理关系。这样的例子很多,我想孩子们是可以接受这本书的,是可以或多或少改变一些他们对传统价值的认识。   广州日报:您对父亲记忆最深的事情是什么?您认为您与父辈,与孩子有代沟吗?   阎连科:我给父亲买过一把刮须刀,他用了10多年,去世后我们把它放在了他的棺材里。   我与我的父辈的代沟在于我想逃离农村,而父辈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庄家好手,在他们身边娶妻生子。而现在而言,我与80后儿子的代沟是孩子想要到更大的城市去,或者国外更为广阔的地方去。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在对待晚辈的教育上,我和长辈是一脉相承的。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像我当时一样过得艰辛,但我希望他得到像我那时一样的爱和温情。实际上我的儿子,学习可能不是最好的,可他得到的爱和温情很多。在我家的下一辈认为我是从那块土地上走出去,经过奋斗有了一点出息的人,他们认为我的奋斗过程,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当然,他们更认为当一个作家不如当一个县长、一个镇长。   《我与父辈》从作者的童年写起,把人们带回到上世纪那个充满贫穷和饥饿的年代,讲述了生活在偏僻农村里的父亲、大伯、四叔坎坷而平淡的一生以及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作者讲述了自己在温暖的亲情之下获得的滋养,以及对这种亲情的真诚感恩。[/size]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