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广告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转贴 推荐]最纯的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size=3]最纯的悲伤帮你告别悲惨往事 [url=http://www.dayoo.com/]大洋新闻[/url] 2006年11月25日   来源:[url=http://gzdaily.dayoo.com/]广州日报[/url] 作者:武志红 [img]http://gzdaily.dayoo.com/images/2006-11/25/11643647053121125B16001_b.jpg[/img] [img]http://gzdaily.dayoo.com/images/2006-11/25/11643647053121125B16002_b.jpg[/img]   任何真切而纯粹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假若你学会敏锐捕捉并坦然接受它们,那么你就会发生不可思议的成长。   所以说,真纯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心灵的兵器”。今日起,本栏目将推出“心灵的七种兵器”之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本版文字 武志红)   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的关系决定了这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   这是临床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用我的话概括来说就是:问题,在关系中产生。   不过,总会有例外,我们总能见到一些特殊的人,他们的童年非常非常悲惨,但他们却拥有很健康的心灵。   [B]她的拯救者:一次最深的悲伤[/B]   在广州建设六马路上开着一个时尚小店的24岁的成都女孩Z就是一个例外。   她是成都人,两三岁时,妈妈与爸爸离婚,从此失去联系,一直到现在都不知所终。她爸爸是个花花公子,对女人很殷勤,情人不断,但对女儿一直缺乏关照。   爷爷奶奶对她不错。但是,她5岁时,奶奶去世,6岁时,爷爷去世。其他的亲人中,姑姑对她很好,当爸爸把钱花在情人身上而忘了她的学杂费时,都是姑姑帮她垫上。   这是很糟糕的童年,这种条件下的孩子,一般会有种种心理问题。   幼小的Z也不例外,她特别在乎别人对她的评价,特别惧怕被亲友、同学和同龄的孩子疏远甚至伤害。为了讨好别人——尤其是同学,她用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是,没有一个同学喜欢她,大家总是嘲笑她,嘲笑她穷,嘲笑她的衣服有多难看。她还记得,一次学校要换书桌,交几十元就可以将破旧的木桌换成漂亮的铁桌,其他同学都交了钱换了新桌子,惟独她交不起钱,于是全班只有她一个人的是破旧的木桌,其他同学用的都是崭新的铁桌,那种对照分外显眼。老师把她安排到最角落的地方,同学们也常去奚落她。   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她终于承受不住了。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想到了自杀。她接连想了好几天,问自己为什么要活着。   最后,一个人的时候,她拿出一张纸,这边写“活着的理由”,那边写“死去的理由”。这边只有寥寥几个,那边则是长长的一列。   写完之后,看着这张纸,她感到无比悲伤,于是哭起来,开始是啜泣,但慢慢变成了号啕大哭。以前她也哭过不少次,但没有哪一次如此伤心。   她哭了好久好久,仿佛都没了时间的概念。但哭到最伤心的时候,她内心深处突然蹦出一个声音对她说:“你很惨,非常惨,但你有力量好好活下去!”   [B]她计划明年去巴黎学设计[/B]   这句话救了她。   本来,当看到“活着的理由”如此之少,而“死去的理由”如此之多时,她已决意自杀,但内心深处突然蹦出的这句话给了她想象不到的力量,让她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不仅如此,这句话还极大地改变了她。她不再关注别人对她的评价,也不再惧怕别人对她的拒绝和嘲讽。并且,奇怪的是,自从好好哭了这一场后,好像也很少有人再肆意地奚落她了。   她的性格越来越开朗,渐渐有了朋友,先是一个、两个……到了初中后,她已有了许多朋友,有人还成了她的FANS,有男孩开始给她写情书。   她的人生构想也越来越清晰,职高时就开始打工,做过酒店服务员、啤酒女郎和酒吧歌手等。2000年职高毕业时,她已攒下几千元,但把多数钱留给了花花公子爸爸,自己拿着几百元来到广州“闯世界”。   来广州后,她做过化妆品的推销员、杂志的广州业务员等工作,最近辞去了所有工作,现在自己经营一家时尚小店,并在广西南宁开了一家分店。   目前,她最大的梦想是去法国学服装设计,已准备好了学费和生活费,计划明年去巴黎。   我刚来广州时就认识了Z,她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2年圣诞节,她邀请我去她家里过圣诞。我以为就是几个人的小Party,没想到是一个很盛大的节目,最后到了28个人,硕士、公务员、律师……形形色色的人都有,而她作为一个职高毕业生,却显不出有丝毫的自卑。   我把Z的故事给我的许多学心理学的同学和朋友讲过,大家一致承认:她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例外”,那么悲惨的童年居然能长出这样一个心灵健康的女孩,实在是令人惊讶。   那么,这个“例外”是怎样发生的呢?   [B]以后我只为自己跳舞[/B]   关键的答案就是那一次悲伤,那次悲伤令她接受了自己的人生真相——“你很惨,非常惨”。   妈妈离开她,爸爸不关爱她、爷爷奶奶去世、老师和同学经常奚落她等等事实,都是“非常惨”的事实,这些事实一旦发生过,就永远不可能更改了。   但是,[U]我们经常和“永远不可能更改”的悲剧较劲,这是我们产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原因。   其实,人生的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U]你很惨,没人爱你,这种事实太难以承受了,于是你骗自己,对自己也对别人说,你很好,你很幸福,其实很多人爱你。这种自我欺骗的方式暂时会令自己好受一些,但它最终在我们精神中竖了一堵墙,将我们的心与人生真相隔离起来,而我们的心也越来越缺乏营养,最终这心不敢碰触的人生真相也越来越多,所谓的心理疾病也由此而生。   Z四年级之前正是如此,她拒绝承认很少有人爱她的人生真相,于是她神经质式地极其在乎别人的评价,无比渴望得到亲友、同学和老师的关爱。爸爸妈妈没有给她的,她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但没有人愿承担这种重量,于是大家对她的索取都有些抵触。她的一个表哥说,小时候的Z尽管看上去很乖巧,但他觉得她心中总有一股强烈怨气,这让他和亲友都有些不喜欢她。   但通过那次畅快的哭泣,她最终承认了这一人生真相,她不再和这个人生真相较劲,不再把力气花在刻意赢取别人的努力上。   这是很关键的一点。Z说,如果说那次哭泣前后有什么最大改变,就是:“以前我围着别人转,总渴求别人给我什么,以后我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只为自己跳舞。”   Z说,当她第一次读到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女主人公“轻舞飞扬”的个人说明时,惊异不已,觉得那段话仿佛是为那次哭泣后的自己而写:   我轻轻地舞着,在拥挤的人群之中。   你投射过来异样的眼神。   诧异也好,欣赏也罢。   并不曾使我的舞步凌乱。   因为令我飞扬的,不是你注视的目光。   而是我年轻的心。   只是,要把那句“我年轻的心”改成“我自己的心”。Z说,以前,她对别人战战兢兢,特别想赢得别人的认可,结果赢得的是冷落和嘲讽。后来,她不再关注别人,不再渴求别人的认可,只是“为自己跳舞”,但人们反而走过来,和她一起跳舞。   这是常见的人生悖论。不过,这一悖论并非是什么人性的劣根性,而是Z自己的心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变化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一点:她接受了自己人生的悲剧性。套用鲁迅的名言就是,她终于能够“直面惨淡的人生”。   [B]“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B]   当“直面惨淡的人生”时,会产生什么情绪呢?毫无疑问,就是悲伤!   悲伤,是非常令人难受的情绪。我们普遍抵触悲伤。前两天,一个读者打电话给我说,她现在的生活令她非常难过,但她的方法是强颜欢笑,给别人的印象是她一切都很好。   但是,当你抵触悲伤时,你的心也就远离了你悲惨的人生真相。不过,这只是远离,并不是消失。悲惨的人生真相永远不会因为我们做一些主观努力,就从我们的世界中消失,并不再对我们的心灵发挥消极的影响。   甚至恰恰相反,[U]你越想否认一些悲惨的事实,这些悲惨的事实对你的消极影响也就越大[/U]。譬如Z,当她想否认没有亲人爱她的事实时,她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力争取别人对她的认可和爱,但这令她更加受伤。   但是,当她那次彻底地沉入悲伤中,她却平生第一次拥抱了自己悲惨的人生真相。那么沉重的人生真相显然并未摧毁她,相反却给了她活下去的力量。   Z并非是特例,而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机制。[U]无数的心理治疗师都发现,悲伤的过程,是告别不幸的过去的必经之路。若想帮助来访者从不幸的过去中走出来,就必须帮他完成一个悲伤的过程。   并且,必须是那种真切而纯粹的悲伤,不是来访者为了赢得心理治疗师而表演出来的悲伤,而仅仅是直面自己的不幸时带来的自然而然的难过。[/U]   [B]悲剧性是我们心灵的养料[/B]   [U]当陷入这种真切而纯粹的悲伤时,必然会泪如泉涌,而这泪水就宛如心灵的洪水,会冲垮我们在自己的心中建立的各种各样的墙,最终让我们的内心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以前,你拒绝悲伤,也拒绝直面自己悲惨的人生真相。你巨大的心理能量都花在了否认真相、与真相较劲上。   现在,随着心灵之墙的一一倒塌,你坦然接受了悲惨的人生真相,你不再去否认,也不再去和这注定不可能改变的事实较劲。当你做到这一点时,你的心理能量就获得了解放,它们以前被你投注到外界的人和物上。[/U]但现在,这能量回到了你自己身上……   这正是Z当时的心理过程,当她承认“你很惨,非常惨”之后,她立即感受到了这力量,于是对自己说:“你有力量好好活下去!”   最真纯的悲伤过程必然有这样的结果。因此,广州朴实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咨询师舒俊琳感叹说:   “悲伤,是完结的力量!”   悲伤所完结的,是人生悲惨的人生真相。当然,这真相永远不会消失,但经由悲伤之路,我们的心灵从这真相中的悲剧中获得了解放。甚至,这真相的悲剧性还会成为我们心灵的养料,促进我们成长。   [B]“死而复生”成了她的“悲伤后遗症”[/B]   其实,所有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有这种力量。任何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天然产生,它们都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在指引我们走向好的成长之路。   我们需切记:我们的力量不在于我们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   关于悲伤,我喜欢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的话:   悲伤把你的注意力从积极的生活中转移开,聚焦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当你损失惨重或处于极度悲痛的时候,你会想到对你最重要的人,而不是个人的成功,是人生的深层规划,而不是令人精力涣散的小玩意以及娱乐项目。   相信许多人有这种体验:一场大病、一场灾难或一场意外的死亡,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态度,使得我们明白什么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这也是悲惨的人生真相必将带给我们的馈赠。   一系列的人生悲剧,既可以令一个人变成祥林嫂,只是喋喋不休地向别人重复诉说自己的苦难,以赢取别人的同情,也可以令一个人变成贝多芬,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唱响自己生命的最强音。   不过,我们也需警惕另一种倾向:命运的强迫性重复。   譬如Z,那次悲伤令她形成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生哲学。结果,生活一旦平静下来,她就会觉得,自己需要重新一次“置于死地”,她深信那会极大地激发她的生命能量。   把路断掉,会更有生机!   所以,当2004年,装着700元——那是她当时的所有财产——的背包被一辆疾驶而过的摩托车上的歹徒抢走后,她居然没有任何惶恐、愤怒和惧怕,相反倒有了如释重负的感受。   她对自己说:“你瞧,你整天计算来计算去,考虑怎么花那么点钱。现在钱没了,不用再计算了吧。好了,你该拼命了!”   结果,此后她找到一份新工作,在一家杂志做广告业务员,在一年多的时间就挣够了她去巴黎的钱。   这当然是一次“置之死地而后生”。   今年,她忍不住又玩了一次这样的游戏。她辞去了广告业务员的工作,理由是“要专心经营她的时尚小店”。但我分明感到,那其实是源自她内心“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生哲学的呼唤。   她承认了,辞职时,她的确对自己说过:“把路断掉,会更有生机!”   这就是人生的复杂性。   那次真纯的悲伤,馈赠她了力量,但另一方面,也在她心中埋下了这种渴求动荡的人生哲学。   虽然,现在她明白了自己是怎么回事,但我想,她或许还要好多年才能放下这种危险的人生哲学,领略到幸福生活的平凡之美。[/size] 出处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6-11/25/content_18116223.htm [此帖子已被 华灵子 在 2006-11-25 16:17:51 编辑过]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最纯的悲伤宛如天籁之音 大洋新闻2006年11月25日来源:广州日报 [img]http://gzdaily.dayoo.com/images/2006-11/25/11643647050781125B16003_b.jpg[/img] 在生活中,我们有大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悲伤,图为常见的烛光悼念。   读研究生时,我们几个同学组成了一个心理学习小组,每星期聚一次,轮流讲自己的体验和故事。   那时,我们的心灵都披着厚厚的盔甲,总为自己的故事涂脂抹粉,那些故事也因此失去了力量。大约半年时间,听了许多故事,但我没有一次被打动过,直到那一次例外。   当时,我的一个女同学X讲了一件她的伤心事:   一天晚上,一个长途电话从美国打来说,她高中班上最天才的男同学在美国五大湖上划船游览时遭遇晴天霹雳,同一条小舟上的其他人安然无恙,只有他当场身亡。   她是在北大校园的一个电话亭接的电话,那边话刚落下,她的眼泪已刷刷地流下来。接下来,她忘记还说了什么,也不知道是怎样回的宿舍。   在小组中讲这个故事的时候,那种感觉再一次袭来,她再次失声痛哭。   我们被深深地打动了,大家陪着她一同落泪,我也不例外。只是,在难过之后,我还有了一种特殊的感觉:我仿佛听到了天籁之音。   等平静下来后,我讲述了这种感受,并解释说:你讲得那么单纯,没有掺杂一丁点的杂质,是我感受过的最纯净的悲伤。所以,我觉得那是来自天堂里的音乐。   我描述这感受时,曾担心她会不会觉得被冒犯,因那么悲惨的事情我居然有了享受的感觉。但她说,她没有被冒犯的感受,相反觉得我的这种形容让她很舒服。   后来,我明白,这种不掺杂质的悲伤,是告别悲惨往事的最佳途径,甚至可以是唯一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真纯的悲伤的确是天籁之音。 [此帖子已被 华灵子 在 2006-11-25 12:13:59 编辑过]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灵魂的黑夜 2006年11月25日  来源:[url=http://gzdaily.dayoo.com/]广州日报[/url]  作者: [img]http://gzdaily.dayoo.com/images/2006-11/25/11643647049061125B16004_b.jpg[/img]   作者:托马斯·摩尔      启迪性:5.0分   易读性:4.0分   趣味性:4.0分   推荐度:4.0分      推荐理由:   心理治疗的结果,一定是要把人“治好”吗?   或者说,好的心理咨询,一定是能在最短的时间把“病人”从消极的情绪中恢复到幸福和快乐的情绪上去吗?   托马斯·摩尔的回答是:“NO!”   他认为,最好的治疗是拉近一个人与他的人生真相的距离,假若这个人彻底拥抱了他的人生真相,那就是最好的人生境界了。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人生遭遇了太多悲惨的事情,那么,你没有必要非得把自己变得和遭遇了太多幸事的人一样看上去幸福而快乐。   因为,伪装的快乐其实也是一种精神的分裂,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分裂,也是理智与情感的分裂。所有的分裂,都会造成我们人格力量的虚弱,甚至最终会将我们撕裂。   当然,这并非是说,如果遭遇太多不幸,就一定要惨兮兮的。那么,应该怎么样做呢?   托马斯·摩尔在这本书中介绍的原则是:去拥抱你的灵魂的黑夜,即没有距离地去面对你人生中的悲剧。   与一般的认识不同,直面人生中的悲剧,不会削弱你的力量,相反会令你更加强大,因为我们的人格力量绝不在于我们看上去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   并且,托马斯·摩尔认为,相对于幸福的人生真相,仿佛是悲剧性的人生真相更有力量。他在书中写道:心灵的黑夜,是灵魂最重要的营养。   这是很深奥的道理,但你可以很平实地看到:那些特别有灵气的人,那些在各种艺术上有所造诣的人,你如果真理解了他们,你会发现他们的艺术营养多来自人生的悲剧性。   拥抱悲剧,获取力量   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曾有两年时间,我陷入了中重度的抑郁,我没急着去把自己治好,而是沉下来,去认真反刍自己人生中的几件不幸之事。有一日忽然在刹那间感到,所有的这一切沉思都在某一个点上融会贯通了,于是那一段时间很多灵感喷涌而出,推动着我写了很多文字,现在看起来,那一段时间的文字仍是我迄今为止写得最好的。   非要下一个医学诊断的话,灵感喷涌而出的那一段时间,我差不多算是“轻躁狂”了。再加上前面的抑郁,我都可以被诊断为“躁狂抑郁症”了。   吃药,肯定会缓解我当时的抑郁症状,但我想,这也会部分毁掉我直面自己人生的悲剧的机会,也由此丧失了提升自己灵性的机会。用心理学的话说,我是丧失了从自己的苦难中获益的机会。   好的心理机能并非是遭遇到任何悲剧都若无其事。相反,好的心理机能是遭遇到相应的悲剧时,会产生相应的心理症状。这些症状提醒他,他必须要改变了,且改变的动力不是逃离这些悲剧,相反应是拥抱这些悲剧。只有等一个人真正明白了自己人生悲剧的由来,他才能真正获得结束这些悲剧的力量。   假若不明白这一道理,那么,一个越想逃离悲剧的人,他就会越容易频繁地重复同样的悲剧。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它极其富有启迪性。对于我来说,它是恰当的时间出现的一本最恰当的书,仿佛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像水流一样,直接流进了我心中,成为我灵魂的养料。   不过,这本书也是我所推荐的书中最艰涩的,读这样的书很需要心力。   一般情况下,我一天可读完两本近300页的书。但这本厚达265页的书,我打算至少读它两个月。   因为,它带来的启发实在太多,也实在太大,我不想匆匆读完,我要潜下心来,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地读,有时甚至一天只读一页。   这样的读法,才能让我尽可能地吸吮这本书的营养。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