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广告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接近死亡才能看清生命
    [size=3]接近死亡才能看清生命 2008年06月23日 健康报  特邀嘉宾李无忌  本报记者余运西 http://news.ifeng.com/special/lifeanddeath/news/200806/0623_3843_611787.shtml 愿死者安息,愿生者坚强。“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见识了生命的坚强。作为一位兼修哲学与中医,对生命、疾病与死亡有着独特体悟的健康教育专家,李无忌将对遇难者的哀悼化作对生命的思索。她说:“自然界的天灾大难,我们无法回避,只有面对。但是,我们必须从逝去的生命中汲取力量,从而弄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不再抱怨,珍惜拥有的一切 记者:面对这样一次巨大的灾难,无论你是否身处灾区,内心都会产生激烈的震荡。那么,灾难过后,痛定思痛,人们的价值观、生死观是不是也会悄然变化? 李无忌:灾难发生之后,我相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开始静下心来对人生重新进行思考。尽管人类创造了几千年的文明,科学技术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来自生老病死的痛苦、烦恼和困惑似乎从未减少。世事的无常、疾病的威胁、衰老的迫近以及由此而生的对死亡的恐惧依然困扰着人们的身心。 遗憾的是,尽管人人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但很少有人会在灾难迫近时或在疾病缠身前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并对生命有所考量。所以,当灾难在某一时刻不期而至时,那些没有思想准备的人,就难免要承受更多的痛苦和伤害。 以前曾有报道说,某学校老师在讲完课文《生命》后,要求每位学生为自己写一篇悼词。老师的初衷是想引导学生体验生命价值、感悟人生意义,没想到却引起了一些家长的反感。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小学的课堂上,老师就曾经让学生进行过虚拟体验,假设父母因车祸身亡,体验那种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或者假设孩子自杀身亡,体验父母痛不欲生的心情。 我们的传统文化忌讳谈论死亡,但不知死,焉知生。我们只有接近死亡,才能真正看清生命。全国哀悼日,是对全体国民一次最生动的生命教育。那天,有一位妈妈发现自己上幼儿园的孩子一夜之间长大了,吃饭不剩一粒米了,饭后懂得收拾碗筷了。其实,人们对死亡愈了解,对生命的态度就愈积极,如同美国心理学家肯·威尔伯所言:“痛苦不是惩罚,死亡不是失败,活着也不是一项奖赏。” 美国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尤金·奥凯利在人生巅峰时被诊断出晚期脑癌,但他没有消沉。在生命的最后,他写出了自传《追逐日光》。书中,他对那些没有机会真正反省生命意义的人表示遗憾,因为“他们未曾像我这样因生命中的重大打击而去感悟生命”。 他说得对极了。活在时下的人们一刻不停地追逐着自己的目标,却总是被弄得精疲力竭。也许地震之后,我们的不满会减少一点,我们不再抱怨房子不够大、挣得不够多,不再抱怨丈夫不够精干、孩子不够乖巧,从而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size]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size=3]续上 生命的潜能一直在那里沉睡 记者:那些在灾难中奇迹般生还的人们无疑给了我们最大的震撼。很多人都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力量让这些生命格外坚强? 李无忌:这几天,在媒体的镜头里,我们看到了不少劫后余生的人们。在为他们感到欣慰的同时,很多记者都忍不住追问他们存活下来的原因。我发现他们的答案都有几分相似:“我相信一定会有人来救我”;“我的孩子还下落不明,所以我不能倒下”…… 对于人而言,精神意念的力量非常强大,有时甚至超出我们的想象。地震发生时,一对父子正畅快地行驶在马路上。转瞬间,活泼的儿子便被压在了卡车车身下,动弹不得。哭喊声让父亲的心揪了起来,他必须立刻救出自己的儿子。惊人的一幕就这么发生了:父亲竟然凭一己之力,生生将卡车抬了起来。当救援队伍赶到现场时,人们纷纷表示难以置信,可事实就是这样。 英国心理学家海德飞在《力量心理学》一书中,曾为这种现象提供实验佐证。他请来3个人进行握力测试,要求他们在3种不同的状态下,拼尽全力抓紧握力计。结果显示,清醒状态下他们的平均握力是101磅;而在催眠状态下,当被告知他们的身体十分强壮时,他们的平均握力达到了142磅;反之,当被告知身体虚弱时,平均握力则只有29磅。生命的潜能一直在那里沉睡,等待我们去唤醒呢。 对死者的尊重更是人文的课题 记者:在地震救援工作中,生者对死者的尊重让人感动不已。日本救援队为一位遇难者默哀的照片,几乎打动了所有人。无论生者还是死者,生命的尊严都得到了同样的维护。有人说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反映,您怎么看? 李无忌:的确,在这场灾难中,有很多感动的瞬间定格在了人们心中。俄罗斯救援队为了不伤及遇难者的遗体,采取保守方法,花费10多个小时才将遗体从废墟中扒出。对死者的尊重,不仅是医学的课题,更是人文的课题,它本身就是一堂生命教育课,每一位置身其中的人都会有所触动,并开始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我们对死亡的态度,其实就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 记者:灾难无疑也是一种洗礼。灾难之后,您觉得医疗界最应该反思的是什么? 李无忌:我们需要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人生的谢幕应该是什么样子?在医院,常常有这样的事情:病人生命垂危,被送进了监护室,家人只能在监护室外焦急地等候,不能进去陪伴那随时可能要告别人世的亲人,直到被医生告知——他们的亲人已于几时几分死亡。 医疗技术完全控制了死亡的过程,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死亡的时间,但却占据了生命最后的空间。生命垂危的病人其实最需要的是在亲人的陪伴下,体面、安详而有尊严地离开。[/size]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