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广告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老外在中国感言:震后余生,亲若一家
    老外在中国:震后余生,亲若一家
    http://city-of-sky88.blog.sohu.com/88537511.html
     
    [size=3]周一下午两点二十八分,我站在北京市中心一个主要十字路口的街角上。从路口看过去,通往四个方向的车道上都满是车辆,每个街角上也都是行人,有三四排之多。但没有一辆车在动,也没有一个人在走。[/size]
    [size=3]防空警报鸣响,彷佛发出阵阵哀号,每个司机都按响了汽车喇叭,空气中的喧嚣与此时身边画面的一片静止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我身后,一排建筑工人脱帽站在工地前。他们中的一名妇女用手拭去眼泪,站在一旁的男人,眼睛直直地盯着地面街对面,一队警察也脱帽肃立,有着军人的风范。在我身后静静地站着两个身穿西装的西方人,他们的一旁站着两个衣着时尚的中国女子和一个年轻非洲男子。不远处有一对中年西方夫妇,他们牵着手,每人拿着一本旅行指南,眼睛凝视着四周。他们周围有一些中国的上班族,他们同样表情凝重。在一片喇叭声中,所有人都静默着。[/size]
    [size=3]此时此刻,在中国大陆各地都会看到相似的景象。这是全中国为纪念四川地震中的遇难者举行的三分钟默哀。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的地震至今已造成51,000余人罹难,无数房屋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除了默哀仪式,中国还宣布5月19日-5月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三天中,全国降半旗致哀,报纸和网站采用黑白字体,全国停止一切娱乐活动。[/size]
    [size=3]我觉得这种做法是合适的。全中国似乎都在感受这种伤痛。这也使我想起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所能感受到的美国人民表现出的团结。我认识的大部分在华外国人和我一样也被感动了。这种感觉就好像我们同中国百姓站在了一起,而回想起过去几个月,西藏问题和北京奥运火炬在全球传递中遭遇的曲折点燃了中国人民的反西方情绪,此时此刻我们的感觉更是与那时有着千差万别。[/size]
    [size=3]当时的局势令中国人和在华外国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尤其是与外国记者的关系。我们看那些问题的角度很不同。一组西方记者进藏后写了报导,此后有些被报导激怒的中国读者开始在网上向他们发出威胁。当时的形势变得很紧张,包括一名《华尔街日报》记者在内的几名记者甚至暂时离开了中国大陆。现在回想起来,那似乎是很久之前的事了。[/size]
    [size=3]成都国际学校(Chengdu International School)位于此次地震震中98英里外的成都市,副校长、美国人克里斯•斯科特(Chris Scott)说,在这里我们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我们与中国人民在一起。成都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山区旁,发展十分迅速,而此次地震已造成这座城市4,000多人遇难。斯科特说,在西藏骚乱和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中,当时我想我们看到了一种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而这次就像是看到了另一面──使人们团结互助的那种民族主义。[/size]
    [size=3]在中国人的记忆中,这是第一次为纪念普通民众而举行的降半旗仪式。以往,只有当像毛泽东和邓小平这样的国家领导人逝世才会有如此举动。这也是在人民生活相对富足时发生的第一起悲剧,正因为这样,数百万中国人才能向灾民提供帮助,他们纷纷捐款捐物,要求赶往灾区做志愿者。而且,这似乎也是当代中国媒体头一回基本上独立进行报导而没有接受审查。到目前为止,中西方媒体在地震问题上的报导并没有很大差别。
    来到中国的三年间,我们全家游历了中国许多地方,旅行过程中遇到的基本上都是当地人的友善好客,特别是在农村,比如此次地震受灾地区。当地村民邀请我们去家中作客,因我们的到来而感到高兴。去年春天我们去[/size]
    [size=3]四川农村旅游时[/size]
    [size=3],就经过距离此次地震震中非常近的地方。那是一次冒险的经历。我们在路况极其糟糕的道路上开车行驶了九个半小时,脚下的山峰足有12,000英尺,当时的感受真可以用毛骨悚然来形容。地震前那里的道路条件就很差,我想现在怕是已经无法通行了。这次地震的重灾区就在我们当时路过的一座大山的另一面。
    面对这次地震灾害,在华外国人也做了他们力所能及的事。不过近来也有一些手机短信和网上言论批评有些跨国公司和中国名人在捐助过程中表现得过于小气。美国政府就因只提供了50万美元的援助而受到指责。不过随后中国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便立即捐献了人民币100万元(约合14.4万美元),并敦促商会成员也进行捐助,这些成员响应了号召,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捐献了逾4,000万美元。目前,中国美国商会已将捐助情况公开,并每天更新。
    我孩子所在的学校也积极开展行动,呼吁孩子们奉献爱心,号召他们搜集肥皂、洗发水等生活必需品。看到四岁的安娜跑着取来小猪存钱罐、把里面的钱全部倒入募捐盒时,我心中感到无比骄傲。[/size]
    [size=3]我的乐队[/size]
    [size=3]和其他十几个人一道参加了上周六举行的慈善义演,募集了几千美元。这周日我们还受邀参加另一场义演。
    有些老外做的要多得多。Bookworm是一家将图书馆和咖啡厅合二为一的书吧,在北京、苏州和成都开有分店,如今很多老外都集中到这里向灾区人民表达爱心。书吧合伙人之一彼得•高夫(Peter Goff)在得知地震消息后立刻飞往成都,在当地积极开展救援。
    高夫从成都打来电话说:“我最初只是惦记着我们在成都的22名员工;在知道他们都很安全后,我想看看情况到底怎么样了,看自己在这儿能帮上什么忙。”
    高夫在震区重操旧业,为英国《卫报》(Guardian)发回报导。在那里他发现人们最急需的东西是衣服、被褥和雨具,并把这一情况告诉了Bookworm的顾客。敦豪环球速递(DHL Worldwide Express Inc.)答应为Bookworm免费将北京、苏州两地的捐赠品运往成都。高夫和成都的工作人员原以为这些东西也就能装满一货车,可五天后DHL给他们送来了700箱物品(将近十吨),随后分发工作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由高夫亲自完成的。
    来中国已有七年的高夫表示他们没想到能获得如此积极的响应。这位爱尔兰人说,人们的援助热情很高,来捐助的不仅有外国人,还有很多中国人;有几位住在书店附近的八十岁老奶奶也过来帮忙整理捐助物;我从没见过人们像现在这样万众一心,这也算是地震发生后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成都国际学校在地震发生时进行了人员疏散,三天后行政部门认定学校并没有结构性损坏,学校就恢复了教学。这里共有来自17个国家的235名外国学生,他们全都安然无恙。一星期后,49名学生离开学校,其中多数是回到韩国和美国。斯科特说,他得知不久后会有更多学生陆续离校,许多学生说他们会在秋天时回来,但他们想让校方花些时间恢复校舍。
    虽然成都在这次地震中没有受到大的破坏,但数百万市民还是害怕回家,他们搭起帐篷,在街上过夜。不仅如此,如今成都到处都是从临近重灾区转移来的灾民。美国驻华大使馆已对打算前往成都的游客发出了“旅游建议”。
    高夫也看到,一些外国人正打算离开中国。“很多人都打算回家,他们觉得此时此刻自己或许不想待在这儿,”他说。书店的成都业务经理是澳大利亚人,他刚来中国没几个月,眼下就准备回国。高夫说,我能理解他们,但也有些外国人的看法恰恰相反,他们彷佛听到某种召唤,希望留下。
    “我觉得我们当中许多人都是在中国开创的事业;从很多方面来讲,在这里生活的日子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正应藉此机会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高夫这样说道。

    (编者按:本文作者Alan Paul是《吉他世界》(Guitar World)的高级编辑,同时也为美国篮球杂志《灌篮》(Slam)撰写文章。因妻子工作需要,他举家从美国新泽西州迁往中国,现居北京。他的电子邮件是expatlife@dowjones.com。)

    [/size]
    [ 此贴最后由华灵子在2011-8-7 23:54:22编辑过 ]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