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广告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中华三祖聚涿鹿
    出处 http://www.20080101.com/shownews.asp?id=5     五千年前“中华三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在经过“阪泉之战”后,在涿鹿合符,共同开启神州鸿蒙、实现天下合符、八方一统。五千年后中华合符坛已在河北涿鹿建设。“中华合符坛暨中华三祖圣地”文化项目新闻发布会已于2006年5月18日在深圳五洲大酒店隆重举行。    “中华合符坛暨中华三祖圣地”文化项目建设位于河北涿鹿县,占地1100亩,总投资9.3亿元人民币,是河北省在文博会上的首推项目。“中华三祖圣地”总体规划有大中华广场、中华合符坛、地支牌楼、天干牌楼、山海神道、中华百姓宗祠、三祖神门、三祖圣像等21个景点。整个设计宏伟磅礴,纵贯古今,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同时又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其主体工程“中华合符坛”已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点。该项目现已开工建设,预计将于2007年年底竣工。    在“中华文明第一古都”涿鹿规划设计和开工建设“中华合符坛暨中华三祖圣地”,诉诸的是中华三祖开创的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华合符坛暨中华三祖圣地”建成后,将是对开创者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中华三祖的一种神圣的皈依性祭祀,必将成为全世界中华儿女团结凝聚的相信家园,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地。 [color=#ff0000][b]始祖黄帝[/b][/color] [size=2]    [/size] 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古史时期的衣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 、弓箭、音乐、医学、药物、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伞、镜的创造发明,均始于黄帝时代,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正因如此,后世尊称轩辕黄帝为:文明之祖、人文初祖。黄帝死后,群民们选择了“涿鹿黄帝城”,将他深深埋进黄土里,希望 :黄帝灵魂升天,精神永远常在。 [u][b] [color=#ff0000]文  德[/color] [/b][/u] [color=#ff0000]    [/color] 黄帝,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奠基人。黄帝一统了华夏族,设官职,举贤能,大治天下;推历数,祭山川鬼神;造弓矢,建房屋,作衣服,兴文字,制乐器,创医药,造舟车,教蚕桑,种五谷,发明指南车等等,使人们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黄帝的伟大功德结晶成了黄帝精神,那就是——创造、奉献、团结。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亿万中华儿女的“传家宝”。 [b][u][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黄帝内经][color=#000000]黄帝内经[/color][/u][/b][u] [color=#000000]    [b]黄帝外经[/b][/color][/url][/u] [b][u][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黄帝四经][color=#000000]黄帝四经[/color][/url][/u][/b] [b][u][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仓颉造字][color=#000000]仓颉造字[/color][/url][/u][/b] [b][u][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风后和指南车] [color=#000000]风后和指南车[/color][/url][/u][/b] [u][b] [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龙凤传说] [color=#000000]龙凤传说[/color] [/url] [/b][/u] [color=#0000ff]    [/color] [u][b] [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十二生肖] [color=#000000]十二生肖[/color] [/url] [/b][/u] [color=#0000ff]    [/color] [u][b] [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人祖传说] [color=#000000]人祖传说[/color] [/url] [/b][/u] [color=#0000ff]     [/color] [u][b] [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年的来历] [color=#000000]年的来历[/color] [/url] [/b][/u] [color=#0000ff]    [/color] [u][b] [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洞房与蜜月] [color=#000000]洞房与蜜月[/color] [/url] [/b][/u] [color=#0000ff]      [/color] [u][b] [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祝融击火] [color=#000000]祝融击火[/color] [/url] [/b][/u] [color=#0000ff]    [/color] [u] [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钻木取火][b] [color=#000000]钻木取火[/color] [/b][/url] [/u] [color=#0000ff]   [/color] [u][b] [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黄帝外经] [color=#000000]烹调与筷子[/color] [/url] [/b][/u] [color=#0000ff]    [/color] [u][b] [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梳子由来] [color=#000000]梳子由来[/color] [/url] [/b][/u] [color=#0000ff]    [/color] [u][b] [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镜子传说] [color=#000000]镜子传说[/color] [/url] [/b][/u] [color=#0000ff]      [/color] [u][b] [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先蚕娘娘] [color=#000000]先蚕娘娘[/color] [/url] [/b][/u] [color=#0000ff]    [/color] [u][b] [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酿酒始祖] [color=#000000]酿酒始祖[/color] [/url] [/b][/u] [color=#0000ff]    [/color] [u][b] [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常先蒙鼓] [color=#000000]常先蒙鼓[/color] [/url] [/b][/u] [color=#0000ff]     [/color] [u][b] [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王亥驯马] [color=#000000]王亥驯马[/color] [/url] [/b][/u] [color=#0000ff]    [/color] [u] [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共鼓造船][b] [color=#000000]共鼓造船[/color] [/b][/url] [/u] [color=#0000ff]      [/color] [u] [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宁封制陶][b] [color=#000000]宁封制陶[/color] [/b][/url] [/u] [color=#0000ff]    [/color] [u] [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鞋帽来历][b] [color=#000000]鞋帽来历[/color] [/b][/url] [/u] [color=#0000ff]   [/color] [u] [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隶首造算盘][b] [color=#000000]隶首造算盘[/color] [/b][/url] [/u] [color=#0000ff]    [/color] [u][b] [url=http://www.20080101.com/Aboutus.asp?Title=伯益挖井] [color=#000000]伯益挖井[/color] [/url] [/b][/u] [u] [color=#ff0000][b]武  功[/b][/color] [/u] [color=#ff0000]    [/color] [color=#183232]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轩辕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十五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部落猷长,三十七岁登上天子位。轩辕黄帝,一生共历经52战。在炎帝后期,黄帝于乱世起兵,以德号召天下,战败炎帝于阪泉,代炎帝为天子,后又战胜蚩尤于涿鹿之野,结束了远古战争,统一了中华民族,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中华文明时代由此产生了。[/color] [b]    [/b]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是传说远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神农氏。一说即炎帝(或炎帝的子孙)。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炎帝。因以火德王,故称为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五弦瑟,开始蜡祭和市场.自他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    传说为远古时期部落首领,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宋代《路史.国名》载:“炎帝后,姜姓国,今宝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传说在宝鸡民间和官方流传经久不衰。宝鸡市区和南郊常羊山建有炎帝祠、炎帝陵,海内外炎黄子孙每年清明节和农历七月七举行盛大祭祀纪念活动。 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    历史传说中,炎帝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传说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传说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总之,炎帝炎帝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炎帝部落初期从事采集、渔猎,因发明农业,开始了半定居的农业迁徙生活。迁徙路线是沿渭水东下,到达河南、湖北一带。炎帝部落对中国农业发展有伟大贡献。炎帝“遍尝百草”,发现可食用植物并培育成农作物;发明了生产工具,取代刀耕火种,开创了农业文明史。同时,改善饮食结构,了解植物的治疗作用,开创了中国医药史。    相传,上古的时候,没有农业,人们靠打猎、捕鱼、采摘野果为生,挨饿、受冻、遇险,过着原始游牧生活。炎帝看到人民这种苦境,心里极为不安,日思夜想,要大家过上丰衣足食的安安稳稳的日子。他想,要是有一种草结出的果子又多又能吃,那就好了。他不辞辛苦,冒着生命危险,走遍了名山大河,尝尽了无数千奇的果子,有一次误吃了毒果差点送了命。炎帝不灰心,终于在南方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找到了他心目中能结出很多果子又能吃的草,这就是禾苗。经过试种,第一年就收了满满一担黄澄澄、又脆又香的果实,第二年,收获了几十担。从这以后,一传十,十传百,天南地北,种谷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减轻人们耕作的劳苦,炎帝又教会人们耕作技术。    炎帝种谷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把炎帝敬为神农。明崇祯十二年,把炎帝寻禾种禾的地方取名为"嘉禾",即今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 炎帝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二、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据《帝王世纪》载,神农"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为尝百草,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炎帝炎帝在与大自然,与疾病作斗争中,为后世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立市廛,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我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四、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五、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六、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七、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    炎帝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炎帝炎帝还是我国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可见,炎帝时期,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重视和发展。    炎帝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华后裔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摆脱愚昧和野蛮,追求先进与文明。这种精神使华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    至于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没有定论,事实上炎帝是一个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远古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改造自然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 为什么称炎帝?    一说中央为黄色,黄帝是正称;南方为赤色,因而炎帝别称赤帝。但此说有一缺陷,炎帝发祥地应该在北方渭河流域,与黄帝区域差不多,后来才向南发展,不应当在到达南方才号炎帝。    《帝王世纪》说:“有圣德。以炎德王,故号炎帝。”炎德是什么?《左传·昭公十七年》:“炎帝氏以火记,故为火师而火名。” 原来他改造了伏羲计时的方法,发明了以火纪时的火历,尊奉太阳神,所以尊称为炎。我认为可能也指善用火的氏族。 炎帝即赤帝,是日神之子,即火神。    炎帝又号“高辛氏”,“高辛”这一称号的涵义,过去未有确解。据人解说,“辛”即“薪”的本字,辛在甲骨文像形为以斧斤析木之形(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有辛(薪)则能有火,所以高辛氏其实初义应该是火神之别号。 关于炎帝陵 炎帝陵与黄帝陵一样,也有好几座。 一是在轩辕氏黄帝时就已经有了,黄帝封参卢于潞(古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在上党地区太行、太岳之间就有一条河叫姜阝水。这里是炎帝传说极盛的地方. 另一个在湖南炎陵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唐田乡鹿原坡,又称"天子坟" 有关炎帝的传说:    姜氏族为西戎族一支,原为游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进入中原。而当时在今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居住著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有说独苗族),双方因部落发展而发生长期冲突,炎帝不敌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带。据说因“炎帝欲侵凌诸侯”,后又与轩辕氏族姬姓之黄帝进行三次激烈的战役,此次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为阪泉之战 (阪泉,今京郊延庆境内的阪泉村)。面对著统领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部落的强大对手,炎帝终告不敌,与之结盟并归顺之,黄帝以胜利的姿态结束了这场战争。    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大战一场在所难免。蚩尤带领著九黎,与联盟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为传说时代的第二场战争,称为涿鹿之战,所谓涿鹿中原,源出于此。最后蚩尤被打败。从此姜氏族便与黄帝在中原安定下来了。“炎黄子孙”一词,则为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黄帝的追溯和尊奉。 在司马迁《史记o本纪》中有关炎帝之记载: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徳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神农八世炎帝520年 临魁80 承40 明49 宜45 来48 裹43 茎 克 榆罔55戏 [color=#ff0000][b]始祖蚩尤[/b][/color]    蚩尤是带有悲壮色彩的失败的英雄神。他是由动物水神牛神人物化并融合远古部落首领人物史迹而形成的人物水神。    这位英雄神,还保留了水神,尤其是水神中牛神的突出特征。《归藏.启筮篇》说:“蚩尤出自羊水。”说明蚩尤为水族。《述异记》说:“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上述神话片段所描绘的蚩尤神的牛蹄牛角的形象特征,表明他是以牛原型的人物水神。其牛角的形体特征突出,蚩尤由此而被赋予了以牛角抵敌搏斗的功能。这种角抵的功能充分表明了蚩尤是附寓于牛神的人物水神。所以后世人们扮演蚩尤神演戏要头戴牛角。当然,蚩尤在其它神话典籍的记载中还表现出了另外一些动物的特征,如蛇、龟的特征。《汉书》:“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博古图》:蚩尤“其状如兽,附以两翼。”这些动物都曾是原始先民信仰中的动物水神,它们出现在牛神蚩尤的变化着的形体中并不矛盾,因为在原始信仰中,同类意义的不同信仰对像是可以互变的,最著名的例子是鱼龙互变。但,蚩尤的原型形象却始终是以牛角为其主要特征的。另外,典籍还说到蚩尤有“铜头铁额”,这实际上也是由坚硬的牛头引起的幻想,也可说明蚩尤的原型为牛神。    蚩尤神是战败神,因此他没有像黄帝那样被奉为至尊之神,更不可能成为人间帝王'>帝王,但他却是一个曾十分强大而后战败的部落的代表或首领。这就是说,他跟氏族部落社会的历史有几分联系。据说,蚩尤所代表的氏族部落为九黎三苗。《国语.楚语下》:“及少嗥之衰也,九黎乱德……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注:“九黎,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又:“三苗,九黎之后也。”《尚书.吕刑》:“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据此,九黎与三苗应为同一部落的不同称谓,这个部落奉蚩尤为始祖神,可称蚩尤部落。蚩尤部落战败后,其后裔曾一次又一次积聚力量,发动过多次大规模的反抗斗争,依次与黄帝后裔颛顼、尧、舜、禹等有过激烈的战斗,典籍多有记载。这里引《正义》的说法:“郑玄以为苗民即九黎之后,颛顼诛九黎,至其子孙为三国。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恶,尧兴,又诛之,尧末,又在朝,舜臣尧,又窜之,后禹摄位,又在洞庭逆命,禹又诛之。”蚩尤部落及后裔前赴后继,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令人感叹。大约是在与禹的战斗中,蚩尤后裔三苗遭灭顶之灾。《墨子.非攻下》说:“昔者三苗大乱,天帝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刀大振,高阳乃命禹于玄宫(原脱“命禹”二字,据王念生说补),禹亲把天之两瑞令,以征有苗。……禹既克有三苗……天下乃静。”即使是虚写三苗将亡的异兆,也透露出了这场战争血流成河、悲壮惨烈的消息,即使是贬损战败者的文字也隐饰不住对战败者惊天动地、泣鬼神的斗争精神的惊叹。时至今日,我们读到这些文字,仍不能不为之震撼。    当然,这血腥的战争,是在氏族部落形成国家的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蚩尤后裔战败后,再也无力进攻中原,其残存的部落成员开始了漫长的迁徙。然而蚩尤神的影响却一直延绵不绝,蚩尤神的遗迹留在了中华大地之上。《山海经.大荒南经》说:“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郭璞注:“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其械,化而为树也。”此说枫木为蚩尤遗迹。《皇览.冢墓记》说:“蚩尤冢,在东平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阳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首异处,故别葬之。”黄帝分解蚩尤尸体一说,又见于宋.罗泌《路史.后记四》:“黄帝传战蚩尤于中冀而诛之,爰谓之解。”解,即分解尸体之意。由于黄帝将蚩尤身体分解,所以蚩尤冢有两处。两处蚩尤冢也为蚩尤遗迹。宋.沉括《梦溪笔谈》卷三说:“解州盐泽……卤色正赤,……俚俗谓之蚩尤血。”蚩尤被尸解之处得名解,解州盐泽是又一蚩尤遗迹。上述遗迹,或虚或实,却都表达了人们对蚩尤永恒的纪念。    蚩尤虽然为战败神,被正史斥为“贪虐”、“暴”,然而他的神威常驻不散。黄帝出师,也要画蚩尤像以威振天下。《龙鱼河图》说:“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齐国统治者祀八神,其中也有蚩尤。《封禅书》:“三日兵主,祀蚩尤。”汉高祖刘邦起兵,也要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汉武帝时,还传闻蚩尤神白日显灵。《汉书》:“武帝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对蚩尤的祭祀也代代不绝。《述异记》卷上说:“太原村落间祭祀蚩尤神,不用牛头。”这种不用牛头的祭祀可见其时的人们仍从古俗奉蚩尤为牛神。“蚩尤戏”是以戏剧再现蚩尤神迹来纪念蚩尤的形式,已如前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蚩尤的后裔大部分构成苗族的主体,其余部分分别与其它部落后裔融合形成瑶、黎、畲、汉等民族。苗族仍奉蚩尤神为始祖神,并举行祭祀活动。湘西、黔东北的苗族在祭祀时,须杀猪供奉蚩尤神。湖南城步的苗族祭祀的蚩尤为枫神,是源于蚩尤神话的”桎梏化枫”故事。甘肃《永登县志》说:“县城西南十里许,有村落,居民全系苗族……即世俗所呼蛮婆子。相信舜帝窜三苗于三危……所遗者。” “他们(薛家湾人)所供奉的秘密之神,正是和黄帝作过战的蚩尤,这种说法以当地的学者为最多。”瑶族也奉蚩尤为祖先神。每年旧历五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的还愿节,瑶族都要以舞蹈祭祀蚩尤神。蚩尤神的深远影响,说明他是一位包含着史实因素的英雄神。 [b] [color=#ff0000]中华民族[/color] [/b] [img]http://www.20080101.com/Img/zhmz01.jpg[/img] 世界民族之林有一个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经过民族识别,现今的中华民族共包括: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 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共56个民族。 此外,尚有少量未经识别的人口。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 1133682501 人。其中汉族占91.96%,少数民族占8.04%。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中华”,原意与中国相通,又与华夏相系。《唐律疏议》云:“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认为:“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中华民国解》)。这里强调中华一词乃区别文化高下之族的含义。“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这是由于中华与华夏一词有关。华夏文化发达,遂以中华自称。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华帝国和其它古文明帝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的和其它的部落联合,融化和扩张,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帝国。当研究其它的古文明时,现代人一直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文字,以致难以了解自己的文明之始末,而现代的中国人却能读通几千年前的文字,了解中华祖先的文化。因为我们中华文明是世上唯一的统一和连续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当然有受到外族的侵入,中国也曾经被外族统治过,但是,不是我们要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文明,相反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不具侵略性,而博大精深的文明,所以,入侵者自己总是迅速的完全的被我们所同化,融合,使我中华文明更趋先进,更具活力。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祖先吧。 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传说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创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了五弦琴,开始蜡祭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 随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华”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含义。因此,中华民族包括定居于中国领土内的所有中国民族,即包括当代的和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和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其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艺术和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蜚声于全世界,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贡献, 是中华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祖先从很早的古代起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从元谋人、蓝田人到北京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最早祖先的演化过程。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存还说明了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性。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北方、中原、南方三种不同的系统特征。在华夏、夷、三苗等族开发黄河流域、东部沿海一带和长江流域的同时或稍后,氐、羌、戎诸族开发西北和西部地区,濮、越等族开发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狄、匈奴等族开发北部草原地区,肃慎、东胡等族开发东北地区。随着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与中原地区联系的加强,为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800 年的诸侯割据,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此后的两千多年来,统一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汉族因在中华民族中人口最多,所以他们所建立的中央王朝也最多。这些王朝都得到少数民族的支持。匈奴、鲜卑、吐蕃、回鹘、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民族,也在部分地区以至全国范围内建立过政权,各民族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和富有创造精神的伟大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以其灿烂的文化和繁荣的经济著称于世。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以及举世名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和火药的应用。产生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虽然曾经互相侵扰和攻伐,出现过民族压迫和剥削,但始终存在着逐步接近、互相依存、友好合作、共同前进的关系,并成为中国民族关系中的主流。中华民族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反抗阶级压迫、民族压迫和外国侵略,各民族人民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促使各民族的劳动者联合反抗阶级压迫。如东汉的汉羌人民起义,清代太平天国起义和贵州张秀眉领导的苗族、布依族、侗族起义等,都是多民族参加的斗争。至近代,中华民族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殖、反帝的共同目标和寻求民族解放的共同命运进一步把各民族紧密地团结成一个坚强整体,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起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持续斗争。在东北和西北地区,抗击了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西南和中东南地区,进行了反对英、法、日、美等帝国主义的斗争,挫败了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各族人民反抗剥削压迫和外国侵略的斗争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见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时期,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先后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各民族之间以平等、团结、互助为内容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发展。 各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加速进行,人民生活大有改善,中华民族正以崭新面貌呈现于全世界。 "中华民族"一词,人人在用,天天在用,我们的国歌中也提到了中华民族。但是要问:何谓"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究竟包括哪些人?也许有很多人就说不清、道不明了。 我们不妨先看看国内外一些语文工具书上对"中华民族"一词的解释。外国的工具书解释得极为简单,不论是"中华民族"还是"汉族",他们一律释为Chinese。我们对他们难作苟求,这种连我们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他们当然更难说得清楚。但是海峡两岸出版的工具书如果解释错误,那就说不过去。可惜事实正是如此。可以说,截至目前为止,国内外所有的工具书对"中华民族"一词的解释都不确切。 大陆新版《辞海》释曰:"我国各民族的总称。" 台湾三民书局版《大辞典》释曰:"族名,指组成中国各民族的集合体。" 但如此解释,显然不妥。因为, 一、民族与国家本来是不同性质的两种群体,不应混为一谈。二、按照以上的解释,"中华民族"既然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那就可以说中华民族=中国人,也就是把几千万海外华人扫除在外。 错误的产生,绝非无因。我们过去对民族与国家的区别一向不太重视,混淆不清,由来已久。"民族"之说,产生于近代,历史上则常以"国家"代替"民族"。过去所说的爱国思想,实指民族意识;所说的爱国志士,实指民族英雄。在辛亥革命时期,既有"中华民族"的提法,又有"中华国族"的提法,或竟直称为"国族"。这就真正把"民族"与"国家"混为一谈了。对日抗战期间,"国家至上"与"民族至上"并提,只见其同,未见其异。"国歌"中也只提"中华民族"而未提"国家"。在进行宣传教育之时,分不清民族与国家,尚无大碍;但是科学的研究历史之时,却不容许存在这种混淆。我们在探讨什么是"民族",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时候,一定要摆脱"国家"这个概念的纠缠,纯粹从民族角度上去探讨问题。一定不要忘记"民族"是自然形成的,而"国家"、"政权"是人为的这种根本区别。 那么,"中华民族"究竟应该如何解释?究竟应该包括哪些人?实际上应该包括: 一、 汉族(也无论是居于国内还是国外)。 二、 居于国内的各个少数民族。 三、 海外华人(包括未入外国籍的华侨与已入外国籍的华裔)。 在解释"中华民族"一词时,除了说明哪些人属于中华民族之外,还需要说明"中华民族"是由"华夏族"、"汉族"逐渐发展而来的。"华夏族"是民族,"汉族"是民族,"中华民族"还是民族,这三个"民族"又没有单数复数之分,三者之间究竟有何不同?这是外国人觉得很难理解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有必要追溯一下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在长时期中逐渐发展、演变的经过。 夏代以前,中华大地上各部落、部族迁徙不定,分合无常。自夏代至秦汉,为夷、夏各族并立时期。文化水平较高的"诸夏"与文化水平较低的诸"夷"犬牙交错,此出彼入,通过互相争斗与和平交往而逐渐融合。当时的"诸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血缘不同的各族共用"夏礼"而被称为"诸夏",正因为有了一个"诸"字,说明是复数而非单数。"诸夏"又称"华夏"。因此"华夏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以华夏文化为纽带而结合起来的"民族联合体"。 汉武以后,"华夏族"逐渐改称"汉族"。经过从夏到汉约两千年的融合,生活在中原的诸"夷"已先后融入汉族,只有北方、西方、边疆各地还存在一些少数民族,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是:进、退、分、合,变化无常。总的发展趋势则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在人口上常占优势,因而在中华大地上取得了主体民族地位。"汉族"也不是单一民族而是一种"民族融合体"。 活动于中华大地上的人群不只是汉族,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可以合称"中华各族"。"中华"之称,魏、晋之际,已见端倪。元末农民起义军与清末革命志士都正式提出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恢复中华"者,恢复"中华各族"所共同建立之国家(并非只是汉族建立的国家)。近代西方殖民者东来,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中华各族"在外力冲击之下,才开始意识到求同存异、团结御侮之必要。所谓"同",是中华文化之同;所谓"异",是各民族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之异。在外侮日亟的情况下"中华各族"乃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因此,"中华民族"乃是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中华儿女与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还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这两种称呼有时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华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异,"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因此,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 一个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于血缘。其次才是由于文化。在原始社会中,一群人能够长期生活在一起,大概总是一家人、一族人。以后这个部落发展壮大了,才会接纳血缘不同的人群参加。在世界上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间,有些民族特别重视血缘,认为血浓于水,在血缘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来的人群参加;有些民族重视文化,只要外来者接受了我们的文化,我们就欢迎他们参加,不加排斥。中华民族在形成之初就是一个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复合体,以后在发展中也就表现出首重文化不太计较血缘关系的特点。 正因为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重文化轻血缘的传统,所以文化色彩较浓的"中华儿女"之称比起血缘色彩较浓的"炎黄子孙"之称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对"炎黄子孙"之称反对最力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1991年5月,我们在上海会晤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直指"炎黄子孙"之说违背史实,因为中华民族是多源的,既是多源,即无共祖(共同的祖先)。"炎黄子孙"之说,既不科学,又不利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因此,他认为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在正式的场合里,不要使用"炎黄子孙"一语。 1996年8月,笔者到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参观考察,听到一些彝族学者提出了"中华彝族"的说法,觉得此说值得肯定,值得赞赏。因为其中的"中华"二字是指文化传承,"彝族"二字是指血缘关系,"中华彝族"就是接受了中华文化的彝族子孙,其含义既简单扼要,又十分周到。 由于"炎黄子孙"之说,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听惯了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那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始祖是黄帝,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西北的黄土高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传播是以发源地为中心,然后向四方辐射。简言之,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始祖,一块发源地,一条母亲河,中华文明只有一个中心,逐渐传布四方。历史真相真是如此么?绝对不是。这个古史框架是由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建立起来的。当时的司马迁也并不能畅所欲言,他明知道出身东夷的伏羲与出身南蛮的神农都比出身于西戎的黄帝历史悠久,但是汉武帝自比黄帝,一定要以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从,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些真实情况,希望读者"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来。 到了近代,我国的考古工作刚刚起步,著名的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来向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挑战,大胆指出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中华大地上至少已有三个民族集团互争雄长,各个集团对于创造中华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儒家的孔孟出身于东夷集团,道家的老庄出身于南蛮集团,中华民族并非只是炎黄二帝的子孙或者黄帝一人的子孙。 后来由于东南百越地区考古发现越来越多,中华民族的来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又由过去的三分法修正为四分法。不论三分也好,四分也好,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总是彻底推翻了的。 因此,用"炎黄子孙"或者"黄帝子孙"来代表"中华民族",是以偏概全,显然不妥。 海外华人与华族 "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虽然古已有之,但是过去用得不多。直到改革开放,随着许多海外华人的归来,此语才在报刊上大量出现,足见使用此语者以海外华人居多,海外华人之所以乐于用"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来借指中华民族,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一、缺少更为恰当的名称可用。在这个世界上,凡是身居国外的人们最常用的自称,就是我是某国人。我们的海外华人大量出国的时候是在清代,当时是异族入主中原,汉人受到迫害,凡是亡命国外、浪迹天涯的海外华人,都有一段悲惨的历史,对清王朝抱有敌对情绪。许多民间组织更是公开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帜,要他们说自己是大清国人,他们当然不愿意。何况清廷也十分顽固,认为出国即叛国,视他们为自弃王化的顽民,对他们采取一种既鄙视又仇视既不承认又不保护的恶劣态度,处处加以打击,使他们沦为没有祖国的海外孤儿。他们很难选择一个适当的自称,只好怀恋祖国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自称汉人或唐人。 二、为什么选择了"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并非乐意迁移与到处流浪,而是安土重迁,留恋故国田园祖宗坟墓的民族。海外华人的祖先由于种种不得已的原因,例如灾荒。战乱,地少人多谋生不易而冒险犯难,扬帆出海,心情沉重,前途渺茫。他们不是西方殖民者的武装殖民,而是并无祖国支持的和平移民。到了海外之后,手无寸铁,没有半点特权,头顶别人的天,脚踏别人的地,只靠自己胼手胝足,艰苦奋斗,并与当地民族和平相处,才能立足谋生,其中苦楚自不待言。因之身居海外,魂系中华,午夜梦回,常思故国。当时他们所接触到的许多别的民族,不论是白种人、黑种人,还是黄种人,其历史文化全都没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即使他们当时事事不如人,只要一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马上心情振奋,豪情满怀。因为此语包含了以下丰富的含义: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是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我们的处境不管如何困难,生活不管如何艰苦,都要努力奋斗,为祖国争光,不能辱没祖先。"炎黄子孙"一语,久已成为海外华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 三、"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语,又成为海外华人互相团结的一条纽带。离乡万里?熏举目无亲,一旦遇到"炎黄子孙",自然亲如家人。数百年来海外华人的生存、发展、团结、奋斗,可以说是从"炎黄子孙"一语汲取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时至今日,用"炎黄子孙"作为中华民族的别称,固然不妥;但是回顾历史,就会看到此语在海外华人力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我们在学术研究中与外交场合中固然不宜使用此语,以免产生误解;但是在一般场合,民间场合,为了增进民族情谊,根据语言学"约定俗成"的原则,对"炎黄子孙"一语,但用无妨。 中华民族一词正式形成的时间不长,还没有正式的简称。对于国名我们可以简称为中国,对于族名却不能简称为中族。把中华民族简称为汉族更加不行,因为这就排除了汉族以外的许多少数民族。但是简称为"华族"是可以的。"华族"一词,许多工具书上都未列词条。《辞海》有此词条,但其含义是"旧称高门贵族",与中华民族的简称毫不相干。"华族"的词源来自海外华人。例如新加坡把国内的马来人称为马来族,也就相应地把华人称为"华族"。 探讨至此,我们就不难把这些来自中外古今的形形色色的名词,形形色色的称呼梳理一番,理顺其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中华民族 是一个比一般民族高一档次的民族共同体。长期以来一直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民族。其中包括汉族(无论居于国内还是国外)、居于国内的各少数民族、以及海外华人(包括华侨与华裔)。 中华儿女 中华民族的别称,文化的色彩较浓。 炎黄子孙 (或黄帝子孙)中华民族的别称,血缘的色彩较浓,在海外华人中使用的较多。 华族 中华民族的简称。 海外华人 包括华侨与华裔,即具有汉族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血统而移居海外者。"海外"实际上是指国外。 龙的传人 中华民族的另一种别称,是指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接班人。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