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广告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859
    • 经验11183
    • 文章5047
    • 注册2005-04-18
    为什么“少不读西游,女不读红楼”?
    [SIZE=3]为什么“少不读西游,女不读红楼”?
      2010-12-27  .

            您希望孩子长大后是心境沉稳安详,个性宁静致远吗?还是希望孩子情感丰富热烈,生活多姿多彩,花样翻新? “教育”为什么不能顺着人的性子走?率性而为,“顺其自然”不行吗? “少读西游,女读红楼”的结果是什么?您愿意接受吗? 怎样阅读才能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心理行为能力?

     天道阅读还是人道阅读----书籍与儿童心理和个性行为的养成
     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  

     一:天道与人道,顺其自然与体验人生。您希望孩子的教育引导向何种方向?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就是说:天道是追求平衡及和谐稳定的,认为“有余”和“不足”都是病态,都一样会造成不良结果。所以要“损有余以奉不足”。而人恰恰相反,专门让“不足”的更加缺乏,让“有余”的更加多余,所以说人的习性就是放纵和沉沦的,“比而不周”的,专门自讨苦吃的。这在阅读与人类的心理个性上表现尤其明显。

        道家的修行原则说:顺则成人,逆则成仙。意思就是顺着人的习性走,就是“人之道”,就会越来越愚痴,越来越痛苦和纠缠,越来越沉沦。只有“逆”着人的习性走,才是符合“天道”的。才是解脱和自由及智慧之路。

       教育的含义,显然不是要顺人性逐流而下,而是要提高人性品质。所以往往要与日常的习性行为相反才行。随波逐流,是人自动就会的本能,不需要花功夫去“教育”。比如,孩子们从来不需要教他们游戏就自动会玩,喜欢玩。吃喝玩乐,人也不需学习自动就会“享受”,都不要费劲去“教育”和提高。

        您说:这教育多累呀,还要逆行。干嘛不能顺着人的性子走呀?率性而为,顺其自然不好吗?

        嘿嘿,你“顺着走”才累呢,而且会“累的要死”。

        而逆习性而行的提高之路,看起来累,其实是很轻松自在的路,是幸福和快乐的路。而且,逆习性而行,正好是“顺其自然”的。“顺其自然”的含义,不是要你顺着自己的脾性走,那是“顺其人道”,不是“顺其自然”。“自然”指的是天道自然,是指“顺道而行”。【老子】的这句话,经常被人瞎用,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和不愿思考和负责的行为作辩护。实在冤枉。

        “人道的阅读”相当于上一篇文章中说的“娱乐性阅读”,顺从你的心理需要,只求当下快意,不顾长期后果,往往导致更大的自我伤害。提供人道阅读的作品,就像是古代的奸臣和珅,总是设法讨你欢心,但是他显然另有目的和打算。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损害自己。

        “天道的阅读”相当于上一篇文章中的“提高性阅读”,专门补你的不足,帮你改掉毛病。虽然读起来有点不够“快乐和享受”,但是能够提供你长期的受益。他像是古代的忠臣智者,直言不讳,可能句句刺心,但是如果能够吸收和改变,却可以受益无穷。

     如果您还是不明白这两种阅读将导致何种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我们就再表达得具体一点:

    您希望自己和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心理和品质个性?如果一时想不清楚,就做选择题吧:

     您希望孩子长大后是心境沉稳安详,个性宁静致远吗?

    还是希望孩子情感丰富热烈,生活多姿多彩,花样翻新?

    第一种孩子,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对子女的要求和他一贯追求的人生理想。可能会被您评价为“沉闷”,其实他只是不喜欢去玩弄情绪罢了,这种人对别人的情绪其实了如指掌。诸葛亮可是学道的出身,深谙此中奥秘。您不会瞧不起他的智慧吧?这种心理和个性的要求,就是“顺其自然”的天道。这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和安排,难道不值得我们这些家长们学习?

    第二种选择,是多数家长的愿望和实际安排。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比诸葛亮更有智慧,更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更懂得什么才是人生。他们希望尽可能创造“多姿多彩”的丰富生活给孩子,希望孩子尽可能“全面地体验人生”。这里我用的词汇是“好词”,其实也可以用另外一些同样含义的词汇来形容这种生活,可能您就不接受了。就是“没事找事”“反复无常”“神经质”,“失败和痛苦”。

      天道是平衡之道,是祥和宁静的幸福之道,是智慧之路。

     而人道是体验之道,是离开本质之道,是愚痴,沉沦,冲突和痛苦之道。

     您觉得我在胡说八道,小小人物,知道什么,您很难接受这种关于人生的想法。可大人物说的话也一样:此人乃大文豪托尔斯泰,他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所以,丰富多彩的人生,只有不幸的人生才会有。幸福都是单调的,缺乏“变化”的。

    其实,幸福都是单调和无趣的,“真爱”也绝对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平平淡淡的。只有不幸人生才是“丰富多彩”,“跌宕起伏”,“酣畅淋漓”的;只有“爱恨情仇”才是波澜起伏,翻天倒海,痛不欲生,“要死要活”的。真爱不会有也不需要有山盟海誓,不会说海枯石烂,不会说至死方休。而仅仅是一片宁静祥和喜悦的关系,就像真水不会有香味一样。

     所以,您还是多掂量掂量:到底还要不要“多彩人生”?您还要追求丰富体验吗?还是开始考虑向诸葛亮学习,追求“淡泊宁静”的祥和智慧人生?
     二:为什么说“少不读西游”?阅读是如何熏陶习性的?儿童应养成何种心理和个性品质?

    我们来看人类的习性如何:儿童的心理和个性是非常活泼好动的。道家说,儿童是“纯阳之体”,阳代表动,代表积极和进取。儿童行为上是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敢去尝试一下。在思维上是海阔天空,“一切皆有可能”,没有限制和方向的,特别爱幻想,脑子里面什么妖魔鬼怪都可以想象出来。骑个竹竿就当马,拿个木片就是倚天宝剑,杀死个青蛙就当做“与怪物作战”,可以说百无禁忌,敢作敢为。儿童很象没有带上金箍之前的孙悟空,法力强大,连玉皇大帝都头痛。

        所以,儿童身上什么心理个性是“多余”,什么是“不足”呢?显然,动有余而静不足,“混乱”有余而“有序”不足。“梦幻”有余而“理性”不足。行动有余而思考不足。按照“天道”原则,自然应该让儿童慢慢“损有余”而“补不足”,减掉儿童身上多余的习性,变得平衡,才能够真正成长起来。

        可是,【西游记】符合这种【天道阅读】的教育标准吗?还是符合儿童天然惯性的“人道”作品?显然,儿童非常喜欢西游中的神神怪怪,喜欢大闹天宫,喜欢挑战权威,喜欢“荡除妖魔”,这部作品满足了儿童的幻想天性,所以非常受儿童喜欢。特别是拍成电视剧后,小朋友喜欢一遍一遍反复看,这就是“心理情感共振”现象:找到与自己心理节拍相合的内容,共振和强化心理和个性行为。这就是典型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情形,把孩子本来不足的理性和有序变得更加缺乏,让本来就多余的幻想无序更加多余,让孩子的心智成长更加缓慢。难道这是家长想看到的“教育结果”吗?

         家长只看到个“中国四大名著”的名头,就简单地以为读了书就有智慧,就变聪明?真是岂有此理。稍有点教育的常识就不会这样认为。可惜我们这个社会偏偏鼓励这种“人之道”,大量提供孩子们这种怪力乱神的类似东西,各种虚无缥缈的“故事”,因为孩子“喜欢”,就胡编乱造许多乱七八糟的类似西游记这种“儿童读物”大量供应,家长们也高高兴兴地买回家给孩子看,让孩子越来越找不到北。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经常像个儿童,连玩的电脑游戏都是儿童游戏,天天在魔界天界里和各种怪物打打杀杀的。还有“偷菜”“开心农场”等,都是儿童期“扮家家”时期的心理行为。长得身子象成人,心理行为非常儿童化,心智不开。居然有人说这是“童心未泯”的好事?真是胡说八道。

        真正的“童心未泯”,指的是具有儿童一样的开放和学习心态,不矫揉造作,不断成长。我们的这些假大人除了长个子,别的心眼脑子都不长。思维和行为像是儿童一样不成熟和非理性,思想个性却固执僵化,对新东西拒绝排斥,缺乏学习能力,心智“老年化”现象严重。这是典型的教育失败现象。

        您可能会质疑:儿童的年龄能够吸收“理性”吗?

        当然,我们不可能拿一本哲学书强迫孩子们看,这叫做迂腐。儿童的天性固然是“幻想加妄想”,但是儿童有一个很重要的优点:他们对世界的一切都很好奇,愿意学习任何东西。所以,这个时侯拿自然百科读物,呈现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给他们,他们也很喜欢且愿意学习。这个世界本来就很丰富多彩了,难道还需要让孩子们去学习一些脑子有病的人装天真,在家里胡编乱造出来的各种梦幻故事吗?

        另外,儿童还特别喜欢模仿成人,这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特点,正是在对成人的模仿中,他们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成人。因此,有意地提供孩子模仿和崇拜的成人形象和行为,也是让孩子迅速成长的一个手段。所以,我们也可以推荐他读一些写得很好的人物传记。古人“讲故事”的含义,是讲“过去的事情”的含义,不是“编幻想虚无的事情”出来。就是通过对于过去的历史和人物的了解,来帮助孩子迅速成长起来。并不是要胡编乱造一些“儿童故事”。家长们总不至于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学习孙悟空同志,把齐天大圣当人生榜样吧?当然,如果您受得了,我也不反对。

        您现在同意【少不读西游】的阅读原则了吧?如果同意,自然你也知道为什么儿童不宜读各种童话和幻想故事,看一些乱七八糟的卡通片。很多“儿童毒物”市场很热门的原因,不是因为“教育价值”而是因为“市场价值”,是因为投合了儿童天然情感共振带来的庞大市场,比如【哈利波特】之类。他们会竭力宣传维护这种市场的价值,把它打扮成“儿童教育”这种迷人的东西,而且他们往往掌握了话语权,代表“权威和主流”。但是家长需要足够的理性,别人爱说什么是别人的事,自己不要上当就行了。别干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笨事,送上门去被人宰。这是典型的愚痴加自讨苦吃。

        这些“玩弄人道”的东西,偶尔让孩子看一看,没什么大问题。就像是偶而吃点垃圾零食也不至于就坏了肚子,但是千万别把垃圾食品当正餐吃,长期吃下来就是要命的问题。

        阅读上我们还是得让孩子去读增长智慧的各种读物,理性的,智慧的,平和的读物。这方面,中国的出版市场就不能指望了,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西方教育界一向重视科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这方面的书籍很多。虽然也有【哈利波特】这样的外国版西游记,但是主流社会特别是白领父母都会选择以科学为主的读物给孩子,他们儿童时期最重要的读物就是百科全书,【哈里波特】这些读物就像是小零食,偶尔吃一点玩玩,绝不会天天泡在里面。

        国内的儿童读物,基本上都是由一批根本不懂教育只管赚钱煽情的书商乱搞一气,没什么真正有水平的人在专心做儿童教育提高的读物。所以家长只好选择国外的作品为主了,没有办法!幸亏国内现在引进的这方面书籍不少,不需要去国外买原版了。

        最后说几句:【西游记】这本书,虽然不适合儿童看,但是非常适合成人看。这不是笑话,是真的。这部书是由修道的高人写出来的“通俗作品”,本质上是用象征性的手法,告诉人们修道获取智慧的次第。唐僧师徒分别代表人身上不同的特性和构成部分。小说里涉及的场景,也并非完全是虚无缥缈,而是有所依据有所指的。这里涉及非常高深的人类智慧和真相,就不多说了。懂行的都知道【西游记】是一本道书,不是“儿童读物”。

        当然,你不能因此就认定儿童读读西游也不错,实际上这些东西可能连您自己都不明白,怎么可能让孩子读得懂?您没事的时候慢慢琢磨,可能会闹明白一些东西。儿童显然不能多读,特别是现在的某些“儿童版西游记”,把其中仅存的一点智慧都丢掉,只剩下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比原版更要垃圾的多。可很多父母给孩子的基本上都是这种“超级垃圾版”吧?

     
    三:为什么说“女不读红楼”?

        如果您真正了解“少不读西游”的原理,要理解【女不读红楼】也就很简单了。

        女性的普遍特征(不排除一些例外的),就是情执很重。喜欢玩弄情绪,喜欢情感共振,喜欢多愁善感,热心于纠缠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是女性“多余”的东西,所以天道就是要“损”,要去掉这些东西,女性最该学的,就是理性和思考。最该补的,就是祥和宁静的心态。

        可是,去读红楼,女性的固有毛病不仅不“损”,反而还“益”——通过情感共振,这些要减掉的女性心理个性品质,反而越来越明显和严重了。这就读成了“人之道”---体验之道,沉沦之道。

        喜欢读【红楼】的女子,大多数都是情感细腻的多愁善感型女子。她们喜欢的人物往往是黛玉。这种女子,恐怕一生注定是“杯具”了:当然,是以喜剧开头的悲剧和“内容丰富多彩”的人生游戏。女人们特别爱玩这种游戏,就像男人们爱玩打仗游戏一样,结局反正都是“杯具”。

        黛玉这种女子,【红楼】中明说,她是来“还泪”的,不是来“生活”的。简单点说,就是来“玩弄感情”的,故意来“自讨苦吃”,专门来找“伤心的感觉和体验”。跟真正的生活无关。

        所以黛玉看见花开花落,也没来由的要哭一场,玩浪漫要去“葬花”,典型的幻想移情人格。别人说句无心闲话,也偏要往心里去,不自己去找到气来受,就好像生活不够精彩有趣似的。同时,如果与自己爱的人或者爱自己的人不故意找点茬子,闹点误会,生点气,感情就显得不够热烈。甚至与自己的身体也一定要折腾一下,如果不搞成多愁多病的样子,也对不起自己的身体,太健康了就不好玩了。

        黛玉是典型的“小心眼”,性格又很“刚烈”,自尊心超强,心高气傲。所以跟她在一起特别累,如果不幸喜欢上她,就更累了。你喜欢她或者她喜欢你,就是她前辈子欠了你的泪水要来还,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哭给你看”,怎么小心伺候都不成。

        人没有得罪她,她就找天的麻烦,花要敢落了,就要哭给天看!又有点小才华,模仿屈原【问天】,写【葬花词】,诉说一大堆的委屈和不满,天底下就没有她看得顺眼的东西。简单点说:谁喜欢黛玉,基本上都有点自虐倾向。要落到现在,这种人得赶紧去找心理医生来治疗才行,怪不得宝二爷最后要疯。心理上与黛玉一样,都是不正常的人。

        女人的心眼本来就小一些,不够大气。本来就过于关注细节,不够注意大局;本来就喜欢玩感情,不喜欢理性思考。这些都要学习天道损益,学会“平衡”才好。如果喜欢看【红楼】,觉得黛玉的小心眼“多可爱”,“多纯情”“多浪漫”,就只会学得越来越情绪化,越来越反复无常。所以,看红楼,喜欢模仿黛玉的女子,婚姻幸福的可能性是零----即使她们很幸运地嫁了一个很不错的老公,心中还会有一个永恒的梦中情人。如果不幸老公/有些不够圆满的地方,被她们挑出点毛病,就更是“情深深,雨朦朦”了。她们自然要好好地暗中“伤心失意”和“神伤梦回”,于是对理想中的“梦中情人”更加期待,不然怎对得起自己----因此,每一个这样的浪漫女子,都活在自己撰写的【粉楼梦】中。

        多情女子们喜欢读言情小说,其实从心理学上来说,是在“精神出轨”,在心理上满足自己的情感体验需要,在阅读言情小说的梦幻想象中与“白马王子”互恋互惜。这种女子现实中的婚姻往往不太幸福,或者不符合她们的“爱情标准”,其实她们往往嫁的人是很务实的,缺乏情调的男人(这非常奇怪)。这就更加强化了她们到梦幻中去找“感觉”的心理动机,言情小说这个市场,就是为了满足女性的这种心理需求而产生的。

        真正婚姻幸福的女子,根本不会去理会这些言情小说,觉得内容很可笑很无聊,像是荒谬的哄小孩的童话故事。这种虚假的情感共振,会让女性更加远离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更加不会理解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人性。

        所以,雪芹先生才会让黛玉未嫁而死,这最符合逻辑。他可没办法让黛玉嫁人后也一样“可爱”和“纯情”同时还“幸福”,又不忍心让她形象倒下,让“生活潦倒不幸”来教训她的梦幻,只好让她早早死了(插一句嘴:琼瑶女士比曹先生胆大妄为得多,敢把现实生活写得比童话还童话,骗死多少无知少女,毁人慧命无数。不知她会到地狱的那一层去,按照南怀瑾半开玩笑的说法,要到18层地狱的地下室去)。

        婚姻不幸福的女子们,要在言情小说的梦幻中获得一份安慰,大可以理解和同情和支持。但是家长们千万要注意:您家里情窦初开的小小女儿,千万不要让她看言情小说,除非您希望她这一生感情生活失败。

        曹先生认为,真正优雅聪明的杰出女性,其实是宝钗等人。可是浪漫的“红迷”们都不喜欢她,因为她“太会生活”了,不够浪漫。她们更喜欢梦游的黛玉。可是脂砚斋主人却说宝姐姐“可妻之”,实在是因为女人对女人的深刻了解,才说出此话。曹先生笔下真正可爱的女子是湘云,不造作,自然淳朴,天性直率,没这么多“浪漫”和“梦想”的弯弯绕,相处起来轻松多了。

        【红楼】这本书,写的是“梦”而非生活,它为喜欢“梦”的文人们提供了一个金饭碗,到今天不知养活了多少无聊的文人,功莫大焉。居然国内有这么多人靠乱写一点红楼的文字,脑子里“灵机一动”,胡编乱造一些“索隐线索”就可以混得还不错,实在是中国的一大奇观。可惜几百年来不知多少青春少女和少妇们,却被这本书迷失了本性,光学会了做梦,一辈子感情生活事业失意,许多年轻女子因看红楼而自杀,害得此书被列为禁书。难道又是作者当初的宗旨吗?
       【红楼】本一梦,【好了】才是真!曹先生早就指出了这层道理!可对【红楼】迷得“情迷意乱”的女子们怎么偏偏就听不进去,不愿理解呢?

        多情女子不仅不能读【红楼】,实际上也不能读各种言情小说,理由同上,读多了自苦苦人!我看到有些女子,人到中年,依然沉迷于读各种情感故事,实在可叹可悲。这就是“率性而为”,“成人”,且“成小女人”之道,成为喜欢浪漫幻想,喜欢情感游戏的女子。我劝男生们见了这种女子绕着走,千万别为她们的多情而留连。因为她们的多情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情梦。这种女子嫁人之后,身边的丈夫无论怎样,都是她们对于“冷酷的现实”妥协的无奈结果,因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与她作对,谁好像都对不起她,娶她爱她的人就更对不起她了。她就是一个可怜可悲,可叹又无助的多情弱女子。即使如此,“坚强的她”依然会在心中保留一份美好的感情,依然对“爱”有强烈的向往,可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她永远的梦中情人。所以,这种女子,男生们要不要见面躲着走?您惹的起这种“多情女子”吗?反正我惹不起!我蛮怕她们的。

         至于【男不读水浒】,就因为男性本来就比较好斗,喜欢拉帮结派,讲义气,派座次,比高低。这些东西,看了【水浒传】之后就更加强化了,对于智慧的增长和生活的幸福都不利,对国家社会的稳定也很不利,所以最好男生免读。据说【水浒传】电视剧播出期间,街头打斗的比例上升不少。血气方刚的男生们,唱着“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歌词大打出手。您觉得古人的“不读”智慧还是很有远见的吧?

        所以,我建议国人如果一定要读【四大名著】的话,最好让这些好打架的男生去读【红楼】,学习体验感情的细腻。建议多愁善感的女子们去读【水浒】,生点豪气。这应该比较符合“天道”,可惜我知道不会有人听我的,算我说废话。没几个人愿意尊天道而行的。

        女人们如果一定要读【红楼】也可以,我建议比较豪爽大方,偏于理性,做事风风火火,甚至有点粗枝大叶的女子去读【红楼】比较好,可以调整一下心理和个性,让她们更有女人味一些。不过据我所知:这种女子根本读不进去【红楼】。她们说:什么名著,婆婆妈妈的,一地鸡毛,一点看头都没有。是这样吧?女士们?

        【老不读三国】更好理解了。我一直推荐大学生们好好【读三国】,里面包含了很多人生智慧以及战术战略,对于这些不会做事的年轻人来说,可以让他们了解真实的社会,不要去做梦和幻想,同时也了解人性和人心,社会的复杂。这本书也是韩国,日本企业家案头的必读书,是他们运作企业的好帮手。这本书,会让人变得精明能干,竞争力过人。这是很多中青年人极为缺乏的东西,所以通过【三国】来补上,很符合天道,很好。

        不过,如果人已经老了,退出了人生的战场,就没有必要如此“精明过人”,老人的生活还是祥和一点好,慈爱一点好,“糊涂”一点好。太精明了,自己和后辈们都不好玩。所以当然要“老不读三国”了,去读【西游】吧,乐一乐,说不定还看出修道的法门来呢。

     
    四:习性的顺逆:阴阳互补和谐,还是持续分离?阅读的情感共振现象。

     
        我们国家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愤青”“愤中”“愤老”?我们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感动中国”,我们国家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无厘头事件?我们国人为什么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我们国家为什么培养不出大人才(钱学森之问)?我们国家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浪费和低效率现象?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教育违背了天道!

        据心理学原则,我们人类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情感共振”。这种共振,固然有优点的强化价值,更多的是缺点的强化。统治者喜欢利用这种人性的弱点来奴役大众,如希特勒就是操纵大众情绪,激发强烈情感反应的专家。商人也喜欢利用人性的这个弱点来操纵您的钱包,不良宗教的教主们也喜欢利用和煽动人性中恐惧和爱恋,贪婪等情绪来奴役信徒。因此,真正关心人类生活品质提高的教育家和智慧大师们,都要求去除情绪,扶持理性的光辉。

        在中国的历史上,无论儒家还是佛道,三家都致力于消除人类的情感共振,提升智慧。儒家的最高教育原则叫做“中庸”,不过不欠。道家的教育原则叫做“阴阳和合”的“太极”平衡统一状态。佛家称为“正觉正道”,从八个方面来说明人生要领(八正道),一样是要求思想情绪不要偏离,不过也无不及。同时要求“觉知力”,不要用情绪屏蔽了自己的理性和智慧。儒佛道三家,在这里的教育原则居然是高度的一致,都是要求人不起情绪,心境平和稳定。毫无疑问:这是理性而幸福的快乐人生唯一出路。

        而且,这三家的代表人物,大师级的修行者,全都是心境祥和宁静的,理性的。历史上,他们的代表人物,都要请进宫廷,协助管理国家的。不是为了迷信,而恰恰是为了理性。

        可叹的是:我们现在的国家教育,文化,媒体,其原则全部是与此相反的。都是要设法“激发革命豪情”的,你本来生活好好的,满安详幸福的,可没有情绪,他都会想法把你逗引出来情绪。前两天看了一下春节联合晚会,不觉叹气!整个一愚民文化。节目从头到尾,就是反复的玩弄情绪,玩弄情感,设法让观众“感动”。设法把观众本来没有的情绪和情感也“激发”起来,煽动起来,主持人统统假装“感动得不行”的样,“激动得不行”的样,虚伪到让人想吐。

        基本上,看这些类似电视节目太多的人,就像吃了春药的病人一样,恍恍惚惚的,只知道“今儿个高兴,真高兴”,却不知道高兴个啥,为啥高兴。国人普遍失去理性的判断和冷静思考的能力,与这个国家普及“人道教育”之功不可没。怪不得说中国的教育已成为全世界的笑话。

        相反,国外如美国的电视节目,有很多是让你思考的。比如前段时间一个朋友看了美国一个真人秀节目,看起来很搞笑,就是“换妻”,让一个极端浪漫的城市女子与一个非常务实的农村主妇角色互换,到另一家去当主妇一个月。很夸张的题材。

        如果是中国的媒体人员,可能就是拍一大堆搞笑的东西,但别人不是。美国的媒体人员更注重让观众思考和反省,而不是告诉观众答案。固然这种事情很搞笑,但是编排人员是要通过这种很夸张很滑稽的场面,让参与者和观众都认真地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价值观,试图理解和接受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以及思考:这种对立的价值观是否有融合的可能?他们设计的程序就是迫使两个家庭去“理解对方”的价值观,也就是说,编剧起码是具有二元思维的人。有兴趣者可参考:另类角色互换-美国生活随笔一文(本文可点击进入)。这种本来就不太正经的节目,他们都做得如此认真和有思考,如果是一些很严肃的题材,拍出来简直就是科学家哲学家一级的。比如国外拍的麦田圈纪录片,非常的严谨和有深度。国内同时也搞了一个所谓的麦田圈科教片,完全就是无厘头的搞笑文化,毫无思想内涵,主持人和参与者水平低劣之极。

        我们国家的媒体,会把本来很严肃很重要,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变成一个简单的弱智搞笑节目秀,证明媒体人员的文化素质极其低劣。不过喜欢看他们低劣表演的人,只能证明他们的文化素质更低劣。被笨蛋牵着鼻子走只能证明自己更笨蛋,更愚蠢!为什么美国没有这种弱智媒体人员?因为敢这样乱做的话,节目就没人看,还可能因为无厘头乱主持乱说话,被观众投诉为误导大众,所以只好认真做节目,因为别人的国民素质高。

        为了保护孩子,我们家是没有电视的,今年看春晚,是在电脑上接宽带看了一下,发现的确很弱智和无聊。这种“教育”要把国家和大众引向何方呢?

        各位看官也多想想:您自己要“天道”的教育,还是“人道”的游戏呢?那一种教育方式,更符合您的价值观和追求呢?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呢?

     教其心 育其身 教育之真道[/SIZE]
    -----祝愿你在这里遇到有助于你心灵成长的东西,在得到启发、领悟,把认同的道理、方式贯彻到生活里(实修)提升你自己,促进自己心灵成长和与他人关系 !珍爱自己,珍爱你关心的生命 !
    微信公众号 xlcz-xx  
    https://www.douban.com/group/lingx/
    站长 华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