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谭建光新作《做好的志愿者》

6楼
[size=4]3、挑选关心和尊重志愿者的团队       曾经听到一些志愿者反映,参加志愿组织之后,受到负责人的随意对待,感觉得不到关心和尊重。我发现确实存在类似的现象,有些“官方”志愿组织负责人,对待志愿者就像对待单位的下属,呼唤使用而缺乏关爱;有些“民间”志愿组织负责人,个性太强而对志愿者要求过高,批评过多。因此,在中国各地区志愿团队类型越来越多的条件下,公众可以事了解和接触志愿组织,寻找关心和尊重志愿者的组织报名参与。       美新路公益基金的志愿者,大多数人是被该机构及其领导人的温馨、体贴所吸引,接触一、两次之后,愿意做长期的志愿服务。我与美新路的主席叶祖禹先生认识多年,常常为他关心和尊重人的态度所感动。很多年以前,叶主席来广州考察慈善公益并寻求合作机会,我与他们在简朴而雅致的西餐厅交谈。我发现,叶主席交流的时候有一个特点,就时当你讲话时,他会非常温和、微笑地看着你、鼓励你。你讲到一些新的想法、新的感受,他会说“很有意思,太好了”等等,让你受到鼓舞。另外一次,我到北京美新路基金总部拜访叶主席,他正在给志愿者作培训。我坐在一旁观摩,这时有位女性志愿者谈服务过程和感受,很真切,但是比较冗长,耽误了较多时间。我看叶先生仍然是用温和的眼神,鼓励她讲述,并且认真倾听她讲完。随后,叶先生向大家解释,“虽然她超过了时间,但是我看到她真心感触,渴望表达的神态,也想到她说的内容对你们做好服务有帮助,就鼓励她讲完。”这时,不仅这位女性志愿者深为感动,其他志愿者也深受启迪。经历这些事情,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美新路这么受欢迎,口碑这么好。虽然它坚持不“贪大求全”,项目“少而精”,招募志愿者的要求比较细致,却还是吸引很多人关注和参与。因为,美新路的叶主席既关心真正帮助有需要的对象,也真正关心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心理感受,服务过程的体验和成长需求。也就是说,这一机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帮助每一个人。       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中,越来越多的志愿组织关注和重视“为志愿者的服务”。上海世博会奥地利馆对面的二楼,一个15人的团队,其任务就是C片区的1200多名志愿者提供服务。值班的王冠说,“遮阳伞、饮水问题、饭卡故障、降温的冰袋,我们样样都要管,最重要的是每天两次为志愿者分发和回收扩音器和对讲机。”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要下大雨。王冠赶紧暂停接受采访,拿过对讲机大声呼唤,“各小组长注意,各小组长注意,由于打雷下雨,请就近安排组员到高架步道下或者问讯处内上岗……”,直到听见各小组长回答“收到”时,他才放下心来。世博会志愿者是“小白菜”,为这些“小白菜”关心问候、支持服务的就是“管理志愿者”或“后勤志愿者”。正是志愿组织及时了解志愿者的需求,给予关爱和帮助,让奋战在一线,顶着酷暑或风雨服务的志愿者内心温暖,乐意坚守岗位、服务游客。       不论是“志愿者使用单位”如政府部门、社会机构等等,还是官方志愿组织或民间志愿组织,关心和尊重志愿者,创造各种条件让志愿者快乐、充实和成长,才能够赢得更多志愿者的长久服务。同样,公众通过咨询和了解,发现关心和尊重志愿者,保障志愿者利益、满足志愿者需求的组织,才乐于报名参加,愿意组织共同发展。当然,志愿者选择团队,也有“试验区”和“实习期”,如果加入一个志愿服务团队,参加几次服务活动之后,感觉团队文化、团队氛围不适合自己的个性与兴趣,也可以提出退出的要求,征得负责人同意,离开这一团队而寻求其他的志愿服务团队。我们要形成“好合好散”的志愿文化,志愿者感觉适合的时候就与团队共同成长,感觉不合适的时候就办理退出团队的手续,但是离开之后仍然友善相待、友好交往,而不是反目为仇。伴随中国志愿事业的繁荣,志愿组织的增多,志愿者选择加入与退出的机会越来越多,双方都应该培养宽容、和谐的心态,理性对待可能出现的新情况。 4、挑选激励志愿者创新的团队       我国志愿组织的特点发生明显的变化,过去的志愿团队仅仅注重扎实服务,需要志愿者的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如今的志愿团队要适应受帮助对象需求变化,不断创新服务项目,就需要志愿者思维灵活、善于创造。同时,“80”、“90”后志愿者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的时代,天生就不满现状,渴望创新和改变。这样,如果遇到志愿组织领袖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就会产生怨言,导致各种矛盾冲突。所以,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候,就要比较挑选,选择鼓励和支持志愿者创新的团队。       多年前,我曾经接触国际小母牛项目中国主任陈太勇先生,为他的充满活力、热情开朗所感染。后来,“5·12”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服务时,我在四川省有机会与他深入交流,听他讲述这一项目怎样帮助山区农民,怎样培养农民的互助精神和志愿精神,怎样创造文明友善的社会风气,非常受启迪。最初,从美国引进到中国的“小母牛项目”,针对贫困的农民家庭,提供幼小畜牧,提供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但是,他们发现单一的农民家庭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冲击,难以抵御竞争压力冲击。这样,他们寻找到传统农村的邻里互助方式,鼓励农民组成互助小组,发言志愿精神,帮助他人的同时发展自己。这样,互助组的成员之间,面临机会共同发展,遇到困难互相帮助,获得利益理性共享。多年来,小母牛项目资助的成功率较高,80%的受资助者脱贫致富。这时候,他们创造出新的方式——“礼物传递”。即上一户农民通过接受小母牛资助致富之后,原来所借项目办的经费,不是直接还给项目办,而是作为礼物赠送给另一家贫困农户。具体的流程是让致富农民寻找附近村庄中的贫困农户,互助组讨论确认贫困农户的需求合理之后报项目办同意。然后,致富农民作为志愿者将养殖及培训资金赠送给新的贫困农户,并且定期辅导和帮助对方,鼓励对方生产致富。小母牛项目中国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为传递礼物的农民志愿者制作“传递礼物荣誉证书”,并且将农民传递礼物的故事上传到网站,供国内传播,让农民朋友非常自豪,非常开心。我们听陈太勇主任介绍之后,对于农村扶贫致富与志愿服务的项目创新,并且产生良好效果感到高兴。其实,这种创新也得以于陈太勇的热情充沛及其对志愿者的鼓励支持,营造了活跃的团队氛围。当时,参与交流的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导师,当场向小母牛项目借鉴经验、建立联系,发动企业家学员组成志愿队,为汶川灾后重建的农民提供“小白兔”养殖的支持和帮助。如今,两年后“小白兔”项目已经让部分农户获得利益,奠定发展的基础。       选择激励志愿者创新的团队,一是要看团队领袖是否愿意倾听志愿者的想法,是否鼓励志愿者勇敢表达;二是看团队是否提供志愿者创新实验的机会,不怕“试错”,敢于追寻和发现新颖的要素,丰富志愿服务方式和内容;三是看团队成员是否互相鼓励,是否具有观念碰撞、思维创新的机会。新志愿者如果感觉所加入的团队氛围沉闷,成员之间小心翼翼,领袖与成员关系紧张,就可以选择离开这一团队;如果感觉团队气氛活跃,成员勇于创新,就可以充分发挥创造热情,奉献智慧与特长,为更好开展志愿服务作出贡献。 5、挑选敢于为志愿者承担责任的团队       志愿者是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但是在服务过程中也可能产生困惑、遇到问题,甚至发生意想不到情况。这时候,最需要志愿组织勇担责任,及时补救或处理,既保障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也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大家选择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沟通了解或者网络搜索,选择敢于为志愿者承担责任,也鼓励志愿者勇于承担责任的组织。       我在为国家民政部社区志愿者培训班授课的时候,认识了天津开发区“泰达志愿者协会”的秘书长陈继红。最初,我对她的印象是果敢、干练的志愿者,说话干脆,办事利落。后来,我专门抽出时间到天津开发区考察志愿服务,她带着几位志愿者,陪同我到社区观摩志愿服务,到医院观摩志愿服务,到企业观摩志愿服务。除了感受志愿者的热情,服务安排的细致,与服务对象的亲切关系之外,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她勇于负责,让志愿者信赖、服务对象信赖的态度。途中,有位志愿者说起自己遇到的困惑与问题,陈继红就爽快地教她怎么解决,并且答应必要的时候出面帮忙。在医院的时候,身患重病的儿童心情忧虑,陈继红一方面鼓励战胜疾病,另一方面答应及时帮助,让孩子们非常放心。后来,我与继红深入交流,她说志愿者协会的张辉林会长更是一位勇于担当、令人敬佩的领袖。关于辉林会长作为美籍华人,多年来即带领泰达志愿者拓展服务,也致力帮助和促进泰达志愿者健康成长、健康生活,产生很好的效果。       几年未见,我近日查阅志愿者资料,忽然读到继红的博客文章《担当》,更加深刻领会了承担责任的含义。她讲述一位美国来的志愿者道常(Douglas Lee),带着两位中学生志愿者(一位是高中生,一位是继红的儿子)为暑期社区服务中心的“酷乐儿童夏令营”教授英文。由于他们是义务授课,志愿中心承担他们的交通费。一天,继红的儿子因家庭电话延迟交费恰巧停机(因为工作繁忙未及时交费),未能及时联系道常,导致碰头后时间紧迫,乘坐出租车又遇到拥堵,收了11元车费,比平时多支付3元。夏令营服务之后,道常把车票提供给志愿中心报销,当财务递给他11元的时候,他只收8元,将3元返回志愿中心。他说,“多付的3元钱,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不应该由中心支付。”       回家后,继红的儿子说,“妈妈,这次的失误是我们家电话停机造成的,我应该承担责任,将3块钱还给道常哥哥。”继红非常支持儿子的想法,立即给了儿子3元钱。张辉林会长知道这件事情后,对于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敢于承担责任的做法非常高兴,说,“今天可能是3块钱的小事,将来可能就是3百万、3千万的大事,”这种敢于承担责任所建立的公信力,成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博客的最后,继红写道,“担当就是担起能找出各种理由推卸掉的责任!我为协会大家庭里有担当精神的每位家人感到骄傲!”       看了这些材料,我就明白为什么泰达志愿者协会发展越来越好,吸引的志愿者越来越多,而且志愿者的凝聚力越来越强,呈现生机勃勃的气象。我们希望选择这样用于承担责任的志愿组织,也希望能够做勇于承担责任的志愿者,共同为志愿事业繁荣尽职尽责,共同为每一个志愿者的成长提供支持。 6、我们都需要志愿者的“幸福家园”       志愿组织是志愿者的“家”,是奉献爱心人士获得理解与支持、快乐与充实的“幸福家园”。志愿者也是人,也是普通和平凡的人。一方面,他们有爱心、有热情,乐于帮助他人、帮助社会;另一方面,他们亦有烦恼和苦闷,希望有地方宣泄、希望有机会沟通。       社会上有一种误解,认为志愿者既然“爱心奉献”,就应该“一心为人”、“毫不为己”,这种要求是苛刻的。人们参加志愿组织之后,自己有心事希望与组织及成员交流,有困难课外得到组织的理解和帮助,服务过程中受了委屈希望在组织中倾诉,服务过程中获得成功也希望在组织中分享。尤其是志愿者不为钱,不为名,甘心情愿帮助他人,从而参加志愿组织,就特别渴望获得组织的信任与关怀,获得“家园”的幸福感。       中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就特别重视人性化、人情化的环境布置,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友爱,赢得志愿者的喜爱。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志愿服务事业,在闹市区无偿拨出1000多平方米作为志愿者协会秘书处,也是作为“志愿者之家”。       协会领导人发挥秘书处人员与志愿者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设计与布置环境,营造温馨可爱的“家园”。我非常喜欢到中山市进行志愿服务调查研究,也非常喜欢到协会秘书处交流沟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那里的氛围很好,很亲切,能够吸引人、激励人。从楼梯走上来,就会看到一幅幅志愿者活动的宣传海报,图画资料。他们会挑选突出志愿者快乐神态、可爱魅力的图画,让人看起来非常入迷。走了协会秘书处后,发现办公室、会议室、培训室、活动室的布置很有特色。办公室的人多、桌子多、电脑多,到处都是资料,到处都是器材。秘书处的人员说,各志愿分队、小组经常有活动,其中不少活动是借助秘书处场地开展的。所以,这里每天都有志愿者的交流与活动,这些资料与设备就显得随意放置。但是,我发现秘书处办公室是“杂而不乱”,资料和器材放置在显眼的地方,便于志愿者活动时使用。但是,办公桌、沙发收拾得很整齐,很干净,我随手查阅最新志愿服务资料也非常方便,我到秘书处人员电脑上查阅网络资料也很方便。会议室的墙面上,有各类志愿者不同造型的照片,很“酷”很迷人,让开会的气氛灵活自由,不沉闷、不呆板。而且,我发现每次到秘书处开会,原来可能只是需要与秘书长、副秘书长讨论,他们却往往让专职秘书、志愿者秘书都参加,人多有活泼,会议氛围很好。我问秘书长,“为什么让这么多人来,他们不觉得开会烦闷吗?”秘书长,“他们自己乐意来的,一方面可以为你提供更多的志愿者感受,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参加讨论学习更多的东西,获得成长。他们说特别喜欢参加这种讨论会。”确实,我发现不论是专职秘书,还是志愿者秘书;他们谈想法,提问题都非常诚恳,获得启发也非常开心。培训课室的布置更是丰富多样,除了各种各样激励性的图画、语言之外,还有轮流张贴的特色分队宣传资料。有一次,我前往调研时,培训中心正好张贴“励志会”的材料。“励志会”是贫困受助大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通过寒暑假期间回到中山的服务活动,汇报社会、充实自我。张贴材料中,有大学生希望回家乡参加服务项目类型的申请,设计许多富有创意的想法;有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的照片,神态各异,特别是积极努力、专心致志的神态,过后看来非常有趣;有“励志会”团队活动的照片,大家拥抱一起、相互激励的场面,令人羡慕;有大学生撰写的体会文章,语言虽然幼嫩,内容却感人至深。每次,我在秘书处浏览一圈,都感触很多,触动心灵。       营造志愿者的“幸福家园”,并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也不需要请来多少领导名人,关键是让志愿者的需求获得满足,让志愿者的心灵获得充实,让志愿者的魅力获得展示。这样,领导来视察,就会感觉志愿者“家园”充满活力;志愿者回来,就会感觉“家”的温馨可爱;普通老百姓前来,就会感觉志愿组织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产生加入的愿望。当然,“幸福家园”不是依赖领袖、不是依赖外界,恰恰是志愿者的聪明智慧、主动积极能够创造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 [/size]
7楼
[size=4]第四篇:参加有效的志愿服务活动       人们参加志愿组织,参与志愿服务,就是希望能够真正帮助社会人群。这样,志愿者对于服务项目、活动项目,是具有选择权利的。志愿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有有益社会人群的服务活动。也就是说,对于一些服务活动,志愿者感觉比适合自己的个性、兴趣,可以选择不参与;对于一些纯粹形式化、缺乏社会实效的活动,也可以选择不参加。但是,我们认为, “志愿者的选择有自由,但选择了就要承担责任,就要尽力做好。”也就是说,志愿者思考和选择服务项目,要将组织需求与个人意愿尽量结合,减少矛盾冲突,实现互相促进;但是,选择和报名之后,就要遵守团队要求、完成服务任务,体现好的志愿者心态,体现好的志愿者素质。 1、志愿服务就是要真正帮助社会和他人       志愿者都希望组织能够安排更多的服务活动,希望更多有服务的实践和体验。但是,我们还要牢记志愿服务的宗旨,就是真正帮助有需要的人群,就是真正促进社会和谐幸福。这样,志愿组织要多方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状况,选择最适应对象需要的方式,鼓励志愿者从事服务。外国的志愿者骨干,经常到各国、各地区考察民众生活,考察弱势群体状况,发现需要服务机会就及时反馈到组织,招募志愿者提供服务。美国马萨诸赛州1986年就成立了志愿组织,其口号是“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做任何需要我们做的事。”我国志愿服务形成热潮之后,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能够发现需求、发现机会,随时随地为他人提供服务。       其实,志愿者要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就要善于观察和了解,随时把握服务的信息和机会。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的毕业生郝悦,多年从事手语推广服务,产生很好的社会反响。原来,她家附近有一所聋哑学校,小时候听妈妈说,“这里的小朋友听不见自行车的铃声。”于是,她从好奇地想了解那些与自己不同的孩子,转变为希望关心、帮助这些孩子,就决定攻读特教专业。2002年,郝悦第一次真正进入孤儿院,为聋哑儿童服务,心理非常紧张。她细心观察那些老师的神态、手语,自己在孩子们面前反复尝试,发现那些小男孩越来越喜欢她,露出各种渴望的眼神,她真正感受到为他人服务的意义。       后来,有一次她帮助聋哑前去面试,却发现由于面试机构的职员不懂手语,造成很多困难,因此也拒绝招收聋哑人。她发现,要帮助聋哑人走入社会、改善生活,不仅仅要关心、支持聋哑人,还需要让更多的普通人能够与聋哑人沟通,了解他们的个性、爱好、能力、特长。于是,郝悦决定义务教会市民学习手语。从大学期间到工作期间,她辗转高校、社区、社会机构、福利机构,开设了不计其数的手语学习班。最初面向大学生,联系高校的社团,举办手语培训班。不少同学初期是抱着好奇的心理参加学习班,但是在了解和学习手语的过程中增添了爱心,增强了服务他人的愿望。后来,她和志愿者们到社区举办培训班,居民开始并不了解、并不热情,但是在居委会鼓励下参加学习,逐渐有了兴趣、有了热情,学会之后还主动找机会与聋哑人交流,通过手语相互启迪。       郝悦发现,传授手语知识,掌握手语技巧的逐渐途径是手语歌。这样,她不仅收集各种手语歌,既传递给聋哑人,也传递给普通人;而且学着将人们乐于传唱的歌曲编成手语歌,便于传播。在她和志愿者的影响下,很多人将学习手语当作生活时尚,就增多了与聋哑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如今,郝悦成为北京残联残疾人社会公益事业促进会的一名讲师,还担任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鸿雁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其服务队的宣言就是:“用心灵舒展开微笑,用服务传递出热情,把真情奉献给社会,把幸福播洒在新中。”       我们发现,志愿者真正帮助服务对象,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郝悦的故事提供很好的启迪。除了针对残疾人的具体服务之外,面向广大民众倡导尊重、激励、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观念,也需要具体的传播服务活动。从向市民传授手语知识的活动效果来看,取得多方面的效果。一是让市民从好奇地学习,转变为学习过程增添爱心、增强责任。二是市民通过学手语知识、唱手语歌,体验聋哑人的内心世界。三是市民日常生活遇到聋哑人,热情招呼、主动交往的多了,营造共同生活的环境。四是机关和企业掌握手语知识的员工增多,吸收聋哑人就业更为顺利、方便。可见,一个好的志愿者能够想出各种方式,促进服务活动达到帮助社会和他人的效果。 2、多花时间和精力了解社会人群的需求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志愿者比较急躁,急着想组织要服务任务,领了任务就急匆匆开展服务。这样,了解不够、准备不足,服务行为就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有时候还无意间伤害了服务对象。一次,报纸、网站流传很广的“老人一天被志愿者抬出去晒太阳五次”报道,引起公众的议论。我想,最主要的问题是志愿者在服务之前,没有充分了解对象的需求及其变化。如了解老人院现在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那些关心帮助,还缺乏那些内容,需要志愿者做什么?又如当天老人接受过什么服务,是否还需要志愿者服务,还需要那些项目的服务?再如志愿者有没有新的服务因素,可以真正帮助老人,真正获得他们的喜欢?我们相信,每一个人的生活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只要志愿者细心观察和了解,就能够把握对象的服务需求,就能够提供让人喜欢的服务。       有位中国人到日本,初期日语交流有困难。他发现有志愿者在社区兴办的“义工教室”,专门为新移民免费教授日语知识。于是,他报名参加学习。上课的时候,他赶到科室,发现还没有上课,就被环境氛围所感染,融入了日本文化。原来,从走廊到教室的墙面,有一些问候外国人的简单问候语、祝福语,张贴的日本风俗画下面有简单的日语解释;还张贴或摆放各种与学员院所在国家的小标识、小物品,用日语给予注解。授课的老师和辅导员大多数是中年妇女,虽然是家庭主妇,却都是大学水平以上,有很好的知识和修养。他们一边接待学员,一边唱着日本小调,很快融洽气氛,还引起外国人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喜爱。中国移民撰写文章介绍的时候,说道,“通过这些志愿者的努力,让外国人还没有上课,就感受日本人的友善热情,感受日本文化的亲和魅力,对于学习日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与热情。”       伴随中国志愿服务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善于发现社会需求、民众需求,让服务活动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位在世博会船舶馆从事解说服务的志愿者,非常受游客的欢迎,传播了许多有关船舶工业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吸引来参观的孩子们喜爱船舶发展的趣闻。他在博客中分析,来参观的人有两类。一类是对船舶不感兴趣的观众,匆匆忙忙走过场。针对这些观众,他就用很简洁、明快的语言介绍船舶馆最有魅力的因素。特别是一开始就用有趣的事例,吸引观众注意和追随,让他们接受更多的知识。另一类是对船舶感兴趣的观众,一般在讲解的中后段时间仍然注意倾听。志愿者就尽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介绍最新、最先进的船舶知识和技术,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特别是得到之前的志愿者启发,他在知识介绍的时候加入浪漫色彩,将涉及舰艇、海洋、浪花、礁石的因素,联系童话故事、历史故事,进行想象和比喻,对观众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一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跟着志愿者,听得如痴如醉、满心欢喜,直夸他“有水平,真有水平!”       志愿者原来在服务的时候是“安排什么内容,服务什么内内容。”现在,伴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需求变化,就不能这么简单机械,必须及时了解和把握对象需求变化,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这样,志愿者的服务就适应各类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需求。不仅满足他们的基本愿望和要求,还能够满足他们不断变化的愿望,通过细致周到的服务,让不同的人都能够共享社会生活。其实,了解和掌握社会人群需求,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包括直接询问服务对象,或者细心观察对象的选择,还有通过亲友邻居了解,上网查询同类人员需求信息等等。志愿者将多方面获得的需求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就能够既针对对象的现实需求提供服务;也预测对象的需求变化,做好提供新服务内容的准备;从而让志愿服务项目更加具有良好效果。[/size]
8楼
[size=4]3、以一变多——让单调的服务逐渐丰富       志愿者经常询问如何寻求新的服务项目,如何创造新的服务活动。我们发现,伴随现代社会的多元发展、人们生活的多样变化,志愿服务也要善于“以一变多”、“以点带面”,通过延伸联想创造丰富多彩的服务形式,满足群众生活的需求。       我曾经在南方某城市的两个社区参观,发现志愿者领袖的思路不同,产生的服务形式与服务项目就大坝大不一样。       第一个社区的志愿组织,为了欢迎全国志愿者考察团的来临,组织居民集中合唱、集中做卫生服务。虽然这些服务轰轰烈烈,但是并没有得到考察团成员的好评。因为,我们发现这里还是照搬传统模式,组织志愿者搞“人海战术”,声势浩大却缺乏新意、缺乏实效。       第二个社区的志愿服务让人耳目一新。全国考察团来到社区广场,迎来7、8位幼儿园小朋友,她们穿着花裙子,溜着溜冰鞋,滑过来笑着喊“叔叔好!阿姨好!”然后递给我们色彩鲜艳的志愿服务项目宣传单页。她们溜来溜去,说说笑笑,非常开心。我们沿着广场一边走,看到几位中学生在贴“爱心交友卡”。原来,社区定期让志愿者写“交友卡”,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也简单介绍自己的爱心服务经历,提出希望与什么个性、性格的人交朋友,喜欢与什么样的家庭交往。在本社区张贴之后,志愿组织还拿到附近的社区张贴,扩大爱心人士交友的范围。       不远处有几位老人在打太极拳,有几位妇女在跳健身舞。一动一静,却互不干扰,非常有意思。在广场的另一边,有几位大学生为山区助学活动募捐。他们不仅有文字介绍,还拍摄了山区孩子非常感人的照片,还有学生画的各种服务活动的图画。我们走近观看的时候,被大学生热情、真诚的讲述所打动,不少人现场捐款,我也捐了100元。       此外,还有一些维修、理发、咨询等服务,分得比较散,居民各取所需,各得其乐。我发现,这里任何一个单项的服务,都可能在别处看到,但是从简单的社区服务中融合多种类型,特别是融入新的项目,让志愿者饶有兴趣,也让群众乐趣无穷。       我后来为志愿者讲课,常常举这一例子。说到“假设一下,如果当时将全部幼儿园的几百名小朋友都安排前来服务,就一定起到相反的效果。一是大家都做同一件事,没有新意和吸引力;二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引起家长的反感与投诉。这个社区仅仅挑选7、8个幼儿园小朋友,迎接全国志愿者考察团。孩子们及其家长都感觉被选中是非常的荣耀、自豪,非常认真地参与服务。我们看到,这个社区与前面那个社区的区别,在于项目很多,但每一个项目的志愿者很少,极有革新特色的服务,最能够吸引人。”       以一变多的关键,就是志愿者能够根据社区、农村、学校、企业对于服务的需求,与原由不同机构的服务项目联系起来;寻找单元需求与多样服务的关系,不断拓展思路,从而将其他地方、其他组织的志愿服务经验为我所用,丰富和充实服务活动。 4、以旧变新——让熟悉的服务增添新意       现代志愿服务是从欧美国家引进的,但是中国传统慈善互助和五六十年代“学雷锋、做好事”的许多因素,经过转化之后可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产生新的魅力。志愿者要改变“非新即旧”、“非旧即新”的单一思维,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融合“旧”与“新”的内容,将志愿项目真正适应群众需求,真正适应社会时尚。       近几年,许多企业家,包括土生土长的企业家和留洋回国的企业家,业余时间都热衷于“国学”学习,钻研《老子》、《庄子》、《论语》等;同时增多了志愿服务的行为,如到山区助学、参与环境保护、服务残疾人等等。我原来对这一现象关注不多,但是,最近发现几位亲友是企业家,也进入“国学”学习的圈子,并且带着妻子儿女到农村、到山区参加志愿服务。这些现象引起我的思考:第一、为什么热衷于赢利的企业家,借助国学而接受和志愿服务?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志愿服务有什么内在联系?       我询问企业界们,获得的答案大同小异。即年轻气盛的时候就一心一意要竞争、要成功、要挣钱,这样才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进入中年后,发现有了财富、有了荣耀,但是成天劳累、紧张、焦虑,并没有幸福感。回过头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学习老子、庄子的思想,学习佛教的精华,发现内心世界可以平静和舒服。同时,企业家也懂得“既要索取也要给予”是生活平衡的需要,也是内心幸福的需要。这样,企业家志愿队陆续诞生,他们不求宣传、不求回报,真正渴望在奉献中得到生活的充实,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此外,我们发现当年“向雷锋同志学习”时创造的“一助一”、“邻里互助”等方式,重新得到志愿者的运用,发挥积极的作用。当经历了大型活动服务等形式热潮之后,志愿者更希望将服务活动持续深入,真正帮助有需要的人员。这时候,原来的“一助一”方式,只要给予调整和丰富,就能够发挥良好功能。大连市、杭州市的社区志愿者,在原有基础上创造“三助一”、“多助一”的方式,赋予新的服务内容,赢得服务对象的欢迎。志愿者“一助一”的服务,主要是让老人、残疾人得到关心和照顾,但是很难带给对象多方面的快乐。“三助一”的服务,就是“一位体贴人的志愿者+一位活泼好动的志愿者+一位生活技能多的志愿者”长期合作,共同服务老人、残疾人。既能够交流沟通,了解对象的困难与需求;也能够帮助改善生活条件,提供烹调美食或精美生活品;还能够有说有笑、有唱有跳;让服务对象的生活不再单调,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还有,我们发现保定市“王叔叔讲故事”也是很有创意的“推陈出新”。志愿者王星炎从2005年开始就到社区、公园,给孩子们讲故事。最初,其形式非常简单,就是模仿过去电台“讲故事”的音调,吸引孩子们倾听。后来,在大学生、社会志愿者参与“讲故事”服务以后,讲述的时候配搭有图画、玩具等等,效果越来越好。同时,“王叔叔将故事”的内容从经典童话扩展到现代生活故事、新兴动漫故事,既宣传了亲情、友情,又展示了科幻魅力,越来越受孩子们的喜欢。“王叔叔将故事”从一个人的服务,发展成为许多志愿者的服务,为儿童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要做到志愿服务的“以旧变新”说难也不难,只要志愿者善于吸取传统文化、新中国文化的精华,将长辈爱好的东西承接下来,结合新时代的因素,延伸出各种各样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就能够得到对象的欢迎,产生出乎意料的服务效果。具体技巧:一是“新瓶装旧酒”,通过时尚生活形式,将传统慈善互助要素融合进去,让广大群众乐于接受。二是“旧瓶装新酒”,即寻找传统优美的形式,把志愿服务的新理念、新方式包装进去,让旧城区、农村的民众都能够接受。三是“旧瓶装旧酒”,即针对现在的人群,特别是“80后”、“90后”对于传统优秀文化、慈善文化缺乏了解的状况,发掘传统美好的因素,重新展示在社会。许多年轻人,看到慈善、互助、仗义、侠义的经典故事,还以为是最新的时尚,是最流行的理念。好的志愿者善于收集各种资料,根据志愿组织的需要,根据群众对服务的需求,不断融合与调整,就能够创造出许多大众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方式。 5、将“形式化”的服务做得有实际效益       我们经常听到有批评志愿服务“形式化”、“做秀”的声音,认为一些志愿组织做大场面、搞大活动,对于老百姓却没有实际的帮助。我想,如果了解国情的志愿者,就会体谅一些做法。在中国社会环境里,一个志愿组织不开展声势浩大的活动,就难以引起媒体宣传、政府重视,也难以获得政策支持与资源支持;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形式化、“走过场”的服务活动,就难以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最终丧失生命力。针对这种状况,我们探讨解决两者矛盾的方法,积极引导志愿组织在形式化活动中寻求实际有效的因素,给予发扬光大。       前几年,上海筹办世博会,需要在全市倡导文明风尚,鼓励市民遵守交通规则,学会文明礼仪,维护公共利益等等。其中,志愿者引导遵守交通规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到上海参加志愿服务论坛的时候,独自到大街观察、体验。很多交通路口都有“与世界同行,做文明的上海人”等宣传标语。在一个路口,有位老年交通志愿者,每到红灯的时候,就举起小旗帜拦住行人。有些年轻人还是要闯红灯,老年志愿者轻轻用旗帜一挡,温和地说“小伙子,生命珍贵呢,就等一会儿。”果然,年轻人也就不硬闯了。其实,就在行人等候绿灯的片刻,老年志愿者还主动与行人聊天,让大家不烦躁。我走过几个路口,发现多位老年志愿者,风格不同,但是温和的态度、细心的关照、真诚的交流,让心态不同的行人都愿意在红灯时停下来,遵守交通规则。       广西桂林“文明劝导”志愿者也是想方设法让服务活动富有实效。75岁的党校退休老教授向健享等主动请缨,组建“老年志愿队”开展文明卫生劝导服务。他们说,“我们的办法是:嘴巴加行动。”有位年轻人拆开一个食物袋,随手就仍在路上。志愿者阳秀珍老人看见,不声不响走上前,弯腰捡起来。年轻人看见,立刻脸红着去将垃圾袋拿过去,扔到垃圾筒。有为老年志愿者在南门桥捡烟头的时候,旁边走过一对母子,五六岁的男孩说,“妈妈你看,那个奶奶还勤快!长大了我也向她学习。”行人听到话声,都向老年志愿者投来赞许的眼光。       志愿组织参与大型活动服务、文明城市创建服务、卫生绿化服务、治安巡逻服务等等,都包含有“造声势”、“做形式”的因素,有时侯宣传推广效果大于实际服务效果。但是,如果志愿者善于利用条件、转化资源,就能够将许多形式化的因素变成日常化、生活化的服务,逐渐产生实际效益。一是利用大活动、大形式产生的宣传效果,当当地民众普遍了解志愿服务时,就推出附属性的小型服务项目,提供大家选择参与。广州市在亚运会志愿服务的大背景下,鼓励各类志愿团队推出“传说广州”、“骑行亚洲”、“同爱家园”、“共享蓝天”、“小天使计划”等,多种多样、风格各异的服务项目吸引市民参与,提供深入、细致的服务。二是在宣传主要服务形式的同时,鼓励志愿者在具体服务中创新和深化。如“文明交通”志愿服务中,老人志愿者发挥细致耐心特长、大学生志愿者发挥创意时尚特长、妇女志愿者发挥温馨引导特长,让行人不仅仅学会遵守交通规则,不知不觉中还培养文明意识和文明礼仪。三是在形式化服务后进行反思,特别是征询群众的反映,收集被服务对象的意见,经过整理发现真实的服务需求,鼓励志愿者围绕需求创新项目。这样,志愿者将大型活动服务、大型形式服务的资源,分散转化为各种各样具体服务的措施,就能够帮助具有不同需求的人群。 6、你也可以策划和设计志愿服务项目       志愿者经常我,“谭老师,有什么好的服务需要我们去做?”我常回答,“我也不知道,需要你们共同去策划、设计。”有些志愿者就纳闷了,“我们哪会策划呀,还是要听上面的。”于是,志愿服务发展中出现一个“怪圈”。志愿者不参与策划与设计,期待志愿组织领导安排服务项目。结果,管理机构和组织领袖也难以多样创新,就围绕主要的任务安排服务活动,容易出现“集中化”、“单一化”、“机械化”的毛病,也引起志愿者的不满。       为了解决这一“怪圈”循环的问题,我近年尝试开展志愿者“讨论式”策划项目的方法。       例如,我到了某市志愿者协会,他们将干事、秘书都召集起来,集体讨论。开始讲话的时候,那些年轻人有点担心,“我讲的对不对?我讲得有没有水平?”我让大家消除顾虑,“你只要将最粗糙想法说出来,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闪念。”这样一来,他们的心情轻松了,思路就容易打开。有位干事说,“快到清明节了,政府希望我们开展维持扫墓秩序、保护墓园环境的服务。但是,很多志愿者感觉墓园比较压抑,不愿参加清明服务,怎么办?”我问,“你们去过服务的,感觉是否压抑呢?”有人回答,“初期看到烟雾缭绕,祭拜声此起彼伏,是有点压抑。但是,很快将注意力转移在帮助人、清理垃圾的事情上,就没有感到压抑了。”还有人说,“看到那些人对先人的感情深厚,其实很受感动的。我们对老人、小孩特别注意,帮助他们上下阶梯,不至于伤心过度,走路疏忽而发生意外。”这些干事、秘书你一言,我一语,说到清明节志愿服务可以做什么,那些情况要注意情绪调节,那些服务项目可以增长见识,那些压抑和郁闷的心情要及时转化等等,这样,他们自己整理,列出清明节志愿服务的几个特点,几个注意事项,几种学习和增长见识的机会,几种素质锻炼与成长的机会等等。后来,志愿者协会将这些内容设计出简明、生动的宣传画,招募清明节志愿者的时候就增强了吸引力、号召力,报名的志愿者迅速增多。过了半年,秘书处的人员很高兴地告诉我,“谭老师,在您的指导下,清明节志愿服务做的很好,受到群众的赞赏。”我赶紧说,“我没有说什么,那些特点、方法,都是你们讨论的时候七嘴八舌说出来的,我仅仅是穿针引线,串了起来。”其实,这就是策划与设计的一种和有效的方法,不是以来哪一个“神仙”、“神人”,而是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经验与思考优势,将不同的想法表达出来,再通过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就能够策划出富有创意、富有实效的服务活动。       另外,即使是单个的志愿者,如果围绕某一方面的事情反复思考,反复琢磨,也能够创造性地开展服务,收到意想不到效果。赵丽出身在辽宁海城农村,由于出生时的医疗事故,造成双臂神经麻痹,从肩到手不能动。通过自己特别努力,家上社会的帮助,她1994年靠上鞍山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装璜专业,毕业后在鞍山市总工会工作。她看到鞍山作为出产钢铁的城市,特别缺少文化、特别需要文化,就产生想法,办一个公益性画廊,让有志于艺术的鞍山人得到展示的机会,让鞍山的普通民众能够经常观赏国内外的优秀艺术作品。这做法当时被认为是“天方夜谈”,有人说“鞍山这地方跟班就是一片文化沙漠,什么也种不活。”   赵丽顶着舆论的压力,拖着残疾的身子,经过几年的奔波,终于办成“清艺画廊”,免费展出绘画、书法、根雕、奇石、摄影和卡通画等,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参观、浏览。许多观众留言,有人写道,“这里是一片文化的绿洲,她给鞍山注入了清新的文化气息,犹如一条清流、一条小溪流入钢城,令人心旷神怡。”为了保证公益画廊能够持续举办,赵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收费,获得资源,并且吸引国内的名画家、名书法家义务支持展出作品,使“清艺画廊”日益闻名。    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华人日报》等众多媒体报道赵丽之后,她想到的更多是怎样帮助其他残疾人。于是,2002年她办起了“爱心家园”,引导、支持和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如开设“爱心热线”为残疾人解答难题,为残疾人举办免费就业培训辅导,鼓励各类企业工商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残疾人就业岗位等。同时,也鼓励残疾人培养文化艺术技能,丰富自身生活。       事实表明。每一个志愿者都可能策划和设计服务项目,有些是很大的服务项目,有些是非常微小的服务项目。只要志愿者敢于将想法说出来,通过交流、碰撞,不断充实和完善,设计的服务项目就一定能够有效帮助服务对象,赢得社会赞赏。当然,志愿组织要营造激励创新、鼓励策划的氛围,对于大胆表达意见的志愿者给予赞赏;对于比较内向的志愿者,鼓励他们说出想法;对于最初策划想法不够合理的志愿者,肯定他们的热情并进行引导。这样,志愿组织的创新环境越来越好,每一位志愿者都乐于策划和设计新颖有用的服务项目,真正有益于社会。 [/size]
9楼
[size=4]第五篇:参加有益的志愿服务培训       人们参加志愿组织,在奉献时间、精力、智慧、爱心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特别是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培训活动,既能够提高志愿者的素质,又成为志愿者交流沟通的机遇。所以,做志愿者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让自己充实和成长的过程。好的志愿者善于抓住机会,参加各种有益、有趣、有启迪的培训学习活动,让自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充实。 1、做志愿者也需要专业素质       志愿者中流传一句名言“做志愿者,单凭爱心是不够的。”这就表明,志愿者除了热情和爱心之外,还需要各种各样的专业知识、服务技能。首先,志愿者需要与人交往的能力,要善于赢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善于与服务对象建立长期相处的关系。其次,志愿者要掌握具体的服务技能,如助学活动的教学技能,老人服务的陪伴技能,残疾人服务的搀扶技能,维权服务的法律知识,环保服务的专业知识等等。再次,志愿者要掌握与服务对象相关的其他知识技能。如山区助学的志愿者,除了教育活动知识以外,当农村孩子问到关于农村贫困、家庭困难等问题时,需要志愿者对农村有所思考才能回答;又如服务老人的志愿者,当老人对社会现实提出批评的时候,志愿者要有社会认识及其正确观点才能很好对话。还有,志愿者需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学会尊重和亲近服务对象。那么,有些志愿者可能困惑,“需要那么多的专业知识,我们学得过来吗?”其实,志愿者并非对涉及的多方面知识都要精通,有些知识需要深入掌握,有些知识初步了解就足够,还有最重要的能力是善于争取其他志愿者的帮助,就是说在服务中遇到不能解答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及时联系相关志愿者、志愿组织给予解决。       我们一般将志愿者需要掌握的知识分为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       通用知识就是做志愿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如志愿服务中必须尊重对象的愿望需求,不能强迫对象。即使志愿者出于好心,想法也科学合理,但是服务对象不愿意,也不能强求。又一次,志愿者带老人院的老人到城市“一日游”,经过一家麦当劳店时,有位坐轮椅的老人听下来,要吃雪糕。志愿者担心老人血糖高、身体弱,劝她不要吃冰凉东西。老人非常生气,说“你们怕我要你们的钱是吗?我有钱,在老人院的房间里,回去就还给你们。”志愿者还在犹豫,老人更不高兴了,就是不肯走。后来,志愿者征询老人院管理者的同意,给老人卖了一个甜筒,老人边吃边笑,非常开心。后来,她说,“从很多年前,自己被检查出血糖高,就注意节食。忍耐了十几年,早先最喜欢吃的雪糕,再也没有吃过。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看见雪糕就特别想吃一口,尝过也就心安了。”后来,志愿者在服务活动结束时,讨论交流中发现,当志愿者按照科学生活规则要求老人时,老人不高兴、生气、恼怒、失望所造成的身体伤害,远远严重于尝一两口雪糕造成血糖增高的伤害。所以,在没有违背重大原则的前提下,尊重服务对象的愿望需求,是志愿者基本的要求。我们的一些志愿者,在家庭是家长,在单位是主管,在朋友中是“老大”,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候,也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替服务对象着想,给予各种要求和限制。这些,都违背了“尊重志愿者意愿”的要求,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形。此外,志愿者还要学会宽容、体谅等等,面对不同对象、面临不同环境,都能够友善相处、做好服务。       专业知识是志愿者针对服务项目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志愿服务活动类型中,有些项目的专业知识要求高,有些项目的专业知识要求低,但是都需要学习、熟悉。例如,同样是城市文明服务,有些地段服务就需要特殊的专业知识。某市的一位退休工人,就是因为当了城市文明志愿者后,自己报名参加诚然英语学习班,进修简单口语对话。大家开始还纳闷,城市文明志愿者需要掌握的是文明用语、交通知识、环保知识,没有对晚育的特别要求。但是,这位老志愿者服务的地段,有外国领事馆区域,经常有外国经过,询问一些事情,他原来是“一问三不知”,无法回答。所以,他参加英语速成班,希望运用到城市文明服务之中。果然,老年志愿者学的英语发挥作用了。一天,有位外国人拿着一个小纸袋,找到这位志愿者,叽哩瓜拉讲了一通。志愿者大致听明白了,附近找不到垃圾桶,该到哪里扔垃圾。志愿者就带外国人走去垃圾筒那里,扔了垃圾。同时,志愿者发现这一段路的垃圾筒之间,间隔太远了,不方便行人扔垃圾。他立即向街道反映,环卫部门很快就在这一路段增设垃圾筒,解决了问题。志愿者在从事心理服务、残疾人服务、老人服务、病人服务、权益保障服务等项目的时候,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需要通过培训学习,才能够从事实际服务。       有些志愿者说道,“每一项志愿服务都有专业要求,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都能学到东西。”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做志愿者能够把平凡的服务做精做细,能够把专业的服务做实做好,就能够真正帮助社会和他人,也让自己获得服务成功的自豪感。好的志愿者善于在参加各类服务活动时,都让自己“从不专业到专业”,或者即使根据服务活动的需要,发掘自己知识技能中的相关因素运用在服务实践,产生好的效果;或者及时参加学习交流,掌握服务需要的专业技巧,更加细心地做好服务;或者寻找具有专业技巧的志愿者合作,共同帮助社会人群。志愿者让自己“更专业”或“显得专业”的方法很多,可以灵活运用。 2、通过听课学习志愿服务理论与知识       志愿服务是非常务实务实的,但是并非不需要理论的学习。真正好的理论授课、名人演讲,对于志愿者的思想提升、素质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论是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这种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还是社区建设、农村发展、环境保护这种专门领域的志愿服务,都需要聘请专家传授知识。 2007年12月,北京市筹备做好奥运会志愿服务,举办“国际志愿周”,邀请了20多位外国专家和7位国内专家志愿者授课。每天上午或下午由3位专家演讲,志愿者提问交流。我演讲的那天上午,前面分别是一位美国专家和一位新加坡专家演讲。我与志愿者一起聆听的时候,既感受专家真知灼见的启迪作用,也感受志愿者热切的学习心态。第一位来自美国青年社团的领袖演讲,介绍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价值。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在演讲时反复提及“参与”、“参与”“参与”。他介绍美国青年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小事情中学会理解社会,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协调团队。听课的志愿者既有大学生,也有社区居民,他们纷纷点头,若有所思,逐渐领悟。第二位来自新加坡国家志愿服务培训机构的专家,特别热情地鼓励志愿者勇敢尝试、创新创造。她介绍新加坡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过程,对于公民意识、公民行为的塑造作用。她的演讲里有许多小故事,又加入她的思考与分析,让志愿者听起来生动活泼,又富有启迪。我的演讲是志愿服务与青少年成长,针对青少年特别是“80后”、“90后”的个性发展特点,阐述志愿服务在青少年自我体验与自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那天上午,演讲与交流场长达3个多小时,但是大学生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兴趣浓厚、兴致勃勃,没有一点倦意。可见,富有启迪、富有实效的理论授课,对于志愿者的思维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志愿者类型,授课内容要有针对性,不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最近,我作为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通用知识精品课程讲师团团长,前后给三类志愿者讲授同一名称的课程——《志愿精神与亚运志愿服务》。一类是亚运赛会志愿者(普通志愿者);另一类是亚运城市志愿者团队领袖(服务项目经理);还有一类是志愿者培训团队成员(志愿者培训师)。由于按照通用知识精品课程的要求,用的都是同一课程名称。我了解对象的类型之后,就在这一名称之下准备了三个课程内容。第一、针对赛会志愿者的培训。我重点介绍对于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的基本理解,穿插各种事例,吸引听众热爱志愿服务,喜爱志愿精神。第二、针对志愿团队领袖,我着重讲解志愿精神的提升,领袖和骨干如何吸引志愿者做的更好,更加深刻而丰富地体现志愿精神;同时着重分析社会对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的误解、偏见,领袖与骨干怎样引导志愿者消除误解,做好服务,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第三、针对志愿者培训师,我着重讲解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传播的技巧,从收集和整理志愿服务案例,分析和突出志愿精神,提高志愿文化传播感染力,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志愿服务动态等等,教会他们做好培训师,真正为志愿者带去精神食粮。结果,不同层次的授课都获得良好反响。普通赛会志愿者听课后增强了兴趣和热情,志愿团队领袖把握统筹协调工作的关键并激励志愿者更好地服务,志愿者培训师掌握了传播和推广志愿精神,推动普及志愿服务的方法技巧。有位志愿者培训师听课之后,说了实话,“谭老师,我们一看《志愿精神与亚运志愿服务》的题目,以为又是简单介绍基本知识,没有想听课的欲望,因为那些我们都接触和了解。但是,听了您讲授传播志愿精神、推广志愿服务的知识技巧,我们特别感兴趣,也正是我们做培训师最需要的。这堂课的收获最大。”我听了以后,心里想“万幸,我如果按照题目一成不变地讲授,就要碰钉子了。好在对症下药,一题三讲,才真正对不同的志愿者有益。”       志愿者现在对于一些培训授课有意见,听课热情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授课教师不能贴近现实、贴近需求;授课内容不能灵活创新、富有新意。我们要鼓励具有良好素质、具有热情、具有责任心的志愿者成为讲师,经常为各类志愿者传授志愿知识与服务技能。这样,志愿者才能够即使了解国内外的最新知识,提高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水平。 3、通过案例讨论和分析掌握服务技巧       志愿者的学习方式中,案例讨论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直接针对实际需要,通过对于典型事例的思考、理解,提高自己的组织水平和服务水平。       我第一次接触非营利组织和志愿服务的案例学习模式,是在2003年应邀参加“中国非营利组织领袖高级培训班”。邀请美国团队领袖训练的专家传授知识技能,要求我们不仅自己掌握所学内容,还要能够传授给其他组织成员。我第一天上课就有点诧异,不是传统的老师在讲台,学生坐课桌;而是学生分散成为小组之后,每个组围成一圈听课。六十多人的培训班,分成六个大圈子。美国专家讲课的时候,可能在可是前面,可能在圈子中间。后来,我才发现这种安排的必要性。因为,授课过程中,每隔一小段时间,就会出现案例讨论。或者是培训授课的案例,或者是老师PPT的案例,或者让学员自己讲述的案例,要求个小组充分讨论,得出各种想法。我发现,这样的讨论中常常没有标准答案或统一结果,每个组都能将出不同的想法。但是,经过交流发现,没有那一个想法绝对正确,也没有哪一个想法绝对错误,而是都具有互相启迪与互相补充的价值,让你能够想到更多的可能性。经过这样的讨论式培训,我们发现生活具有多种可能,志愿服务也具有多种可能。只要不自我表现束缚,敢于思考与创新,就能够找到越来越多帮助他人的方式方法。       有位志愿者网络上发帖子,介绍他在云南发展培训学院的学习经历,也是从按理学习中得到很大的收获。云南发展培训学院是一所专门培训国际发展援助志愿者的学院,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非常有特色。它除了授课以外,非常重视志愿者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员轮流参与学院的各种服务,并且不仅仅是做服务,而且在其中培养系统的思维与能力。例如,轮到你服务的时候,遇到水龙头坏了,你需要立即制订“维修”计划,包括申请购买“水龙头”的预算,维修人员的工作安排,维修效果的预测等等。实际维修工作完成以后,大家将你做的方案进行讨论,分析质疑、补充完善。经历了这一过程,志愿者就进一步掌握国际服务的程序与规则。学习期间有许多外出实践的课程,如在街头帮助流浪儿童,到农村帮助农民姐妹,到江河边进行环保服务等等。从事实际服务之前,学院提供相关的外国、国内服务案例,学员可以自由讨论、随意发挥,既吸收案例的成功经验,也指出案例的欠缺与问题,为自己开展服务提供参考。志愿者真正到城市、农村开展服务的时候,发现许多情况与理论、案例有区别。这样,服务实践完成之后,志愿者整理成为新案例,大家将它与先前的按理比较讨论,又得出许多新的认识。       志愿者培训的案例学习方式,最大的好处是通过了解和分析各种服务的经验,为自己的项目实施提供准备;也通过讨论交流获得拓展服务、创新服务的思维,面对现实需要的时候就不会自我束缚。目前,我们正在努力整理中国各类志愿组织、志愿者的服务案例,提供进行教学讨论和观摩学习,希望对于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具有实实在在的帮助。[/size]
10楼
[size=4]4、拓展训练能够提高志愿者应变能力       志愿者的拓展训练,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引进中国,逐渐流行,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的最大好处,就是让志愿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体验各种情景,锻炼心理素质、塑造个性和能力,培养将来开展服务所需要的综合素质。       有一次,香港青少年志愿者训练团,前来内地参加拓展训练。其中几个细节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做水上项目的时候,考虑到女孩子的身体状况,我们鼓励男志愿者都尝试,女志愿者就自愿选择。但是,大多数女孩都选择参与水上项目,虽然走到水上木桩、索道的时候战战兢兢,但是仍然勇敢地摸索向前。一位女孩子掉下水了,大家赶紧去扶她,但是她并不怕,还大声说,“掉下水没什么可怕的,还凉快呢!大家别担心。”很快上来,她去换了衣服,说起感受,“家里对我娇生惯养,从来没有什么意料之外的事。今天,我第一次掉下水,具有新的体验,新的滋味,并不可怕。今后也不怕人生的什么以外了。”在野炊的时候,很多香港青少年志愿者积极弄柴火,煮饭、做菜。有位男孩说,“我在家从来没做过饭,以为是很苦的。今天真正做饭做菜,原来敢于付出也就有乐趣。我将来在志愿服务中,要学会很多菜式,做给伯伯、婆婆吃。”还有,下午在野外活动的时候,有一个环节是到龙眼树林,自己摘龙眼品尝。有位大学生模样的女孩爬树的姿势很不熟练,总是摘不到龙眼。小组导师见状,走过去摘了几串龙眼给她。可是,她不要,一定要自己尝试采摘。她说,“我从小到大没有爬过树,也算是娇生惯养,今天一定要尝尝爬树的滋味。”经过一番努力,她爬上树枝,摘到一小串龙眼,非常开心,到处给人看,“我摘到龙眼了,我摘到龙眼了!”这些香港青少年志愿者领袖,有些是第一次来内地,原来对国情缺乏了解,以为内地就只有贫穷、落后。这次培训活动包括拓展训练之后,即感受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也体验乡村的温馨与快乐,培养了加强两地沟通合作,共同为社会人群服务的愿望。       中国内地拓展训练活动里,引进欧美的历奇辅导教育项目受到欢迎。目前,第一个专业历奇社团——广东青年历奇教育学会成立,挂靠在广东青年干部学院,聚集粤港及内地热心拓展训练、热心历奇教育的人士,为青少年培训和志愿者培训探索新的方式。历奇学会会员的特殊任务,就是不断创造和设计新的辅导项目、游戏项目,针对志愿服务的发展变化,针对社会人群的需求变化,设计越来越多的模拟游戏,让志愿者在“玩中学、学中玩”的过程里提高素质,更好地参与服务。       拓展训练是通过多样活动培养志愿者能力与技巧的方式,它能够让单一的知识学习变成丰富多彩,能够让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自主参与,能够让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学习方式变成密切结合。所以,各类志愿团队可以派出骨干参加拓展师资培养,掌握游戏与活动技巧之后,定期为团队志愿者设计拓展活动,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与服务兴趣。 5、好的培训对志愿者人生也有启迪       志愿者有时候对组织开展的培训活动不满意,认为“单一”、“乏味”、“缺少吸引力”,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培训内容不够灵活丰富,不能适应志愿者多方面的需求。根据我的了解,志愿者的内心世界丰富多样,对于志愿知识培训的要求也是复杂多样。一方面,他们希望掌握服务社会人群的知识和技巧,能够更好地参与服务,帮助他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自己的爱好与期望,在志愿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潜意识希望与自己人生需求结合,有所启迪,有所帮助。这里,就有“直接需求”与“间接需求”的区别:志愿者接受培训的直接需求是掌握服务知识与技能;间接需求是增加对自己人生成功与幸福有益的知识与技能。志愿组织领导人,有时侯仅仅看到志愿者的直接需求,忽略了志愿者的间接需求,安排的培训活动单一是服务技巧,久而久之就不受志愿者的欢迎,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我曾经为不同层次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包括为社区、农村志愿者站的普通志愿者授课,为市县区志愿组织骨干开设讲座,也为国家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举办的“全国志愿组织领袖培训班”做报告。虽然授课的内容不同,讲课的技巧也有所区别,但是我坚持用“三三三一”的原则处理授课内容,受到不同层次志愿者培训对象的欢迎。具体说来,“三三三一”授课原则就是:30%课程内容讲授专门的志愿服务技巧,传授这些技巧一定要精益求精,让志愿者掌握了之后,立即就能够运用在服务活动之中。30%课程讲授服务活动与人生发展都能够运用的技能技巧。如老人沟通技巧、青少年心理交流技巧、生活环保小知识、交通安全小技巧。志愿者掌握这些知识技巧,参与专业服务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但是早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够应用。30%课程讲授人参成功与幸福的知识技巧,穿插在专业服务技巧传授的间隔之中,让志愿者学会既要倾情服务,也要追求幸福。只有志愿者的人生成功和幸福,他才能够更加乐于助人、更加乐于奉献。10%课程是增加志愿者亲近性、亲和力的内容,以风趣幽默的语言,鼓励志愿者相互交流、相互交往,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将志愿组织建设成为“温暖家园”。       我到各地区为志愿者培训的时候,往往在半天授课之后,安排半天与志愿者骨干交流。他们听完课之后,有许多想法,有许多愿望,希望与培训专家交流。我就借此机会,进一步讲解志愿服务知识技能对人的综合影响,引导他们在服务活动中怎样有效发挥专业知识的作用,在工作生活中怎样善于发挥所学知识技能的作用,在人际交往中怎样帮助他人快乐顺利成长。很多志愿者领袖、志愿者骨干,通过交流掌握更多的自我开发、自我提升技能,有利于解决人生面临的难题。迄今为止,我接到许多志愿者的短信或电话,告知我有关他们工作、生活、服务活动的进展情况,运用知识和技巧解决了难题,志愿者的人生发展就越来越顺利,投入志愿服务的时候也越来越快乐幸福。 6、对志愿者最好的奖励是学习和成长       有一次,与外国志愿者领袖交流时听到一句话,“对志愿者最好的奖励是学习与成长!”我开始并不明白,“要志愿者参与服务、参与培训,也是一种任务,也要耗费志愿者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还是最好的奖励呢?这种奖励与表彰嘉奖、加分优惠有什么区别呢?”后来,我在与外国、港澳志愿者交流沟通的时候,就特别关注这方面的话题,逐渐了解其含义。原来,人们参加志愿组织,一方面是希望服务社会人群,另一方面是希望自己在其中获得发展。这样,优秀的志愿组织,在开展服务之外,经常安排志愿者交流、学习,为志愿者创造相互交往和自我发展的机遇,就得到志愿者的欢迎和拥戴。 我前往香港著名志愿组织——民安队交流的时候,其领袖说,“我们民安队志愿者的凝聚力,不仅仅是依靠应急服务,而是依靠月月有培训、周周有活动。”他说,民安队承担应急救援服务的任务。那么,真正通过服务交往的机会是不多的。“因为,你不能由于希望交往聚会多,就盼望突发事件多、自然灾害多。”所以,民安队志愿者的大型服务活动,每年只有几次,不像其他社区志愿组织、学校志愿组织那么频繁开展服务。但是,为什么民安队的志愿者“能聚能散”,向心力特别强呢?秘诀就在于平时的训练与交流活动。民安队的各中队、各小队,分别安排日常生活、职业工作与应急救援相关的培训活动,包括工作场所的自救训练,家庭生活中的安全自救技巧等等。既在民安队队员中进行专业救援知识培训,也面向社区居民开设自救知识讲座。另外,各中队、各小队结合应急救援的技能培养,开展郊游、攀爬、越野、探险等活动,许多民安队员积极参与,在获得休闲快乐的同时巩固应急救援知识。借助网络沟通,各中队、各小队的活动对外公布,许多培训与活动鼓励大家参与、大家共享。这样,香港民安队员具有特别的自豪感与荣誉感,觉得志愿者在一起特别有缘分、有感情,能够学习和成长,又能够快乐与幸福。       另外,我曾经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专家李家华教授交流,更加深刻理解学习与培训的奖励作用、激励作用。李教授说,“志愿者是奉献爱心,帮助他人,但是志愿者自身的成长非常重要。在当今追求成功、讲求幸福的时代,志愿者的工作与生活如果不顺利,他很难活动心理满足,也难以继续持久帮助他人。”他从志愿服务与职业生涯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教育,帮助志愿者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机遇与困难,在社会变化过程中把握机会、拓展空间,获得人生成功。同时,就能够拿出更多的时间、经验、智慧、资源,用语帮助社会人群。我们正在设计新的志愿者培训模式,将“志愿服务与职业生涯”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对志愿者的人生发展有益。 我们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和广东省社会学会志愿服务研究委员会,从2007年开始举办“珠江志愿论坛”系列活动,采取自由参加、自主发挥的特点。每次交流论坛邀请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志愿团队骨干,他们做好PPT,准备交流稿,与大家分享服务与成长的体会。例如,南海区义工联介绍率先国际交流合作的收获,中山市雍景色园小学介绍亲子志愿队的活动体会,番禺志愿助残队介绍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的成功等等,非常受欢迎。记得有一次,远在茂名市的“义工联盟”要求派人参加交流论坛。我们考虑没有住宿、饮食街道,主要针对路途较近的珠江三角洲志愿者团队,没有办法容纳远途团队,就没有答应。但是,次日举办论坛的时候,发现他们有人参加,一脸疲惫但是充满兴奋感。原来,他们几位志愿者相约,夜晚坐火车干来参加论坛,结束后又乘车回茂名,就不需要食宿接待。他们在论坛最后要求发言,感觉在论坛学习了许多理念、经验,既有利于服务技能的提升,也有利于人生能力的提升,让人忘却疲惫,感受学习与收获的快乐。这次活动给予我们极大的启迪,志愿者特别需要学习与成长的机会,志愿组织创造更多机会,创造更多条件,让他们奉献和服务的同时有人生收获,就能够帮助志愿者顺利发展。       志愿组织在开展培训与辅导活动的时候,要善于进行形式、内容、资源的创新,特别是从社会各界中发掘热心人士,设计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培训活动,吸引志愿者参与交流、学习。这样,志愿者就通过培训学习,获得各种各样的启发,在工作与生活中也受益。志愿组织要勇于对志愿者负责,形式之一就是开展多种类型的志愿者培训,全方位服务志愿者的成长和发展需求。 [/size]
11楼
[size=4]第六篇:参加有魅力的志愿文化传播       志愿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但是具有特殊的魅力,传播的温馨、友爱、亲切、快乐,让每一个人都感觉温暖和舒适。好的志愿者既要善于享受志愿文化,让自己的内心充盈,让自己的生活幸福;也要善于推广志愿文化、创新志愿文化,让高尚的事业不断贴近时代、不断增添时尚,产生对不同人群的新魅力,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志愿服务。 1、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时尚       志愿服务虽然是一种帮助社会人群的行为,但更是一种有爱有奉献有快乐的文化,逐渐成为当今时代的时尚,引起大众的倾慕与追捧。作为志愿者,就要把握时代机会,善于将志愿服务做成文化时尚、文化魅力,增加对于不同人群的吸引力。我记得自己之所以关注志愿服务,是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一次交流。深圳特区的一位朋友,见到我就说,“建光,你干嘛不研究义工(那时内地没有明确志愿者的说法,香港和深圳都翻译为义工)?香港这么多人,从老人到小孩,从公务员到老板,都热衷于这一活动,它必定是生活时尚,广州、深圳很快就会,内地省市也很快会形成这种潮流的。”当我第一次开展深圳义工调查的时候,被那些第一批报名者表达的意愿所感动。“因为我有快乐的童年,所以我希望天下人的童年都快乐;因为我有幸福的家庭,所以我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奢华给予了我许多,我也愿意回报社会。”也就是说,当代中国的第一批志愿者,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也不是“大公无私”,而是在自己追求幸福快乐的同时回报社会、帮助他人。这就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时尚、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在参与市场竞争、追逐消费享受的同时追求爱心、奉献、互助、共享。       现在,志愿者或志愿组织如果仅仅停留在单纯强调奉献,忽视生活方式、时尚文化的因素,就难以将志愿服务持续发展创新。只有将志愿服务仅仅贴近时尚潮流,塑造新颖魅力,才能够获得更多民众的欢迎和参与。那么,志愿组织就要利用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志愿者交流创新、志愿者培训创新等,加入文化时尚的因素,让人耳目一新、意犹未尽。志愿者宋淼撰写的《向野草传播文化中心2009年低碳会学习》的文章,介绍了四川民间志愿机构年度交流活动的十个有趣做法,具有极大的启示。1、年会和大熊猫保护基地合作,展示熊猫生活与保护的图片,栩栩如生,吸引来宾观看。2、年会展示的机构资料,改为电影胶片的方式,具有历史感,减少突出显示的因素,让来宾非常自然地观看。3、介绍年度工作的PPT,几乎将介绍野草机构业绩的内容压缩到最低限度,而是围绕低碳、80后、NGO等展开话题,避免过度自我表彰、自我吹嘘的状况,让来自中国机构的志愿者喜欢。4、年会邀请的与低碳、环保有关的组织非常活跃,体现机构对外开放性和吸引力。5、年会晚餐的绿色食品琳琅满目,并且每一种食品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让来宾就餐过程非常温馨舒适。6、晚餐安排的藏族少女介绍酥油茶制作方法等,呈现多民族文化、多元文化参次交映的效果。7、安排一位获得成都某太极拳比赛冠军的外国友人表演,体现文化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意义。8、有一群喜爱民乐的人插入演奏,不够专业但是非常认真投入,引人陶醉。9、有位羌族姑娘的演唱,表达对天的敬畏,旋律纯净而优美,引发所有在场嘉宾共同合唱。10、年会细节富有特色、特别温馨,各种提供嘉宾用的小物品、小礼品都有手工特色、环保特征,让人难以忘怀。从作者描述这个民间志愿机构、环保机构的年会活动,把宣传环保的理念、宣传志愿精神的要素,转化成为优美的文化因素、亲切的生活因素,使得所有参与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喜欢这一愿景、喜欢这种服务。       志愿者要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自己的资源,将志愿服务进行丰富和变化,加入时尚特色、加入生活气息,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心和参与。我感觉,一味强调志愿服务的价值,一味强调志愿者的奉献,有时候会让人生畏,拒人于千里之外。反过来,将志愿精神、志愿理念渗透与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人在亲切快乐之中感染友爱精神,才能够获得广泛的传播。 2、可亲又可爱,才能够持久吸引人       志愿者是可爱的人,志愿服务是传递温馨的事业。那么,宣传和推广志愿文化,也要寻找愉悦人心、陶冶性情的因素。著名的奥运会志愿者典型,清华大学研究生紫荆志愿服务社社长梁书会,撰写了《苏会的选择——一个奥运会志愿者的故事》。其中,讲述了许多亲身感受的故事,富有乐趣、富有启迪。她说,从小到大都是在温馨和睦的家庭生活,上大学以后发现社会中还有困难人士、贫困学生,需要关心和帮助,就自然而然加入志愿者行列。有一次,他们到香港参加志愿者领袖营,与香港青少年志愿者交流沟通。刚开始,香港青年问,“姐姐,你年纪很大吗?”她说,“不是呀,你为什么这样说呢?”香港青年说,“你穿的衣服和老土,看起来很大年纪呀。”梁书会这才发现,香港志愿者参加活动,都是穿休闲服装,轻松活泼;内地来的志愿者穿着西装革履,过于严肃。她与团友一合计,利用中间休息的时间,立即回房间换了休闲服装,再次出来就青春活泼,可亲可爱了。由此可见,志愿文化的传播从组织标识设计、活动氛围营造到个人服装打扮、个人讲话语调都能够反映出来。       从世界各国看,志愿服务越是生活化、日常化,越是亲切和可爱,就越是发展迅速,广泛传播。金江先生曾经介绍在美国生活遇到的志愿者服务细节。一次,他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夏令营,营地选在山清水秀、远离城市的地方。第一天开营,用餐的时候,接待员全是20岁左右的美女志愿者。他们首先为每一桌上菜送饭,然后便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大家用餐。中间,她们不停地为每一桌添加饭菜,或送饮料水果。营员们用餐完毕后,她们才围成一桌就餐,然后准备下一顿几百人的饭菜。她们当中的五位黑人姑娘分别来自非洲五个不同的国家,其余五个白人是美国人。晚会交流的时候,主持人问他们为什么利用长周末来做志愿者,为大家服务。她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希望通过服务学会与人交往,学会被需要,学会帮助人,这些都是走向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素质。主持人问她们,如果不来做志愿者,将会去做什么?她们毫不掩饰,非常真诚地回答。有的姑娘说要去旅游,有的姑娘说要去看恋人,有的姑娘说要回家陪伴妈妈,有的姑娘说要兼职体验。夏令营的营员们被这些美女志愿者的真诚、善良、活泼说打动,给予热烈的掌声。       我曾经接触一些志愿者领袖或骨干,比较主观和固执。他们认为自己是真心帮助他人的,是真心为他人好的,就竭力希望服务对象按照自己的建议去生活、去发展。但是,他们的热情过度、要求过高,不仅造成服务对象的心理压力,也造成志愿组织其他成员的压力。因此,这些志愿者学费可亲可爱的态度,影响了周围人们的生活乐趣,也影响组织成员的和睦相处。遇到这种情况,我往往是寻找远离他人的机会,想这些志愿者领袖或骨干提出建议,引导他们不仅关心帮助他人,而且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不同意愿。“爱一个人,就是让他生活更开心,更幸福。”这不仅是恋爱中人们的至理名言,也是志愿者友爱互助中的关键准则。只要志愿者显得可亲可爱,才能够带给社会人群更多的温馨,带给社会更多的和谐。[/size]

*滋神沐灵苑* Page created in 0.1875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