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把每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

楼主
争议:把每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
[size=3]争议:把每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
 2010-05-01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伍君仪

  患有“拖延症”的人总觉得自己徜徉在懒惰之中,于是人们开始流行问自己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假如今天(或明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将如何度过?”与之配合的是一种人生观:把每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度过。这种观点可以追溯到一些成功学和励志著作,例如大名鼎鼎的《羊皮卷》上说道: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该怎么办?忘记昨天,也不要痴想明天。明天是一个未知数,为什么要把今天的精力浪费在未知的事上?”

  类似的思想还见于美国身残志坚奇女子海伦·凯勒的名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及一些宗教典籍。“今天就是最后一天”,这样的生存状态能激励人惜取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然而,把生命的终点放到眼前考虑,会不会引起“末日疯狂”?例如不少人看完电影《2012》之后的口头禅就是“明年就到2012(世界末日)了,再不做坏事就没机会了”,他们会否因此而狂嫖滥赌、抢劫银行?对此,广州一批心理专家产生了观点的交锋。

  文/记者伍君仪

  心力爱心理私塾咨询师陈文峰:

  存在主义的治疗手段

  当年存在主义的思潮流行过“如果生命中只剩下三天,你会如何过”的问题,现在三天变成一天,问题本质没变,只是更能体现问题的尖锐性,也许现代人更紧迫,更焦虑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最重视的到底是什么:金钱?爱情?名誉?西方管理学已经把价值观管理当作最重要的管理工具,而心理咨询师也会用这类题目进行抑郁、焦虑的治疗。存在主义咨询师会和你讨论生命的意义、死亡的焦虑等与个人价值观密切相关的主题。

  例如,有一家人一直围绕着祖母的意志生活,使得家中的男性变得抑郁,女性化,没有主见,想逃离家庭。为此,他们接受了一次存在主义家庭治疗:每个人都要回答“当你知道你快要死了,你会对家里的其他人说些什么?”“祖母逝世以后,你会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大家澄清了自己的观点后发现,自己并未很好地爱家人和自己,彼此都生活在一种惯性里。然后出现了奇妙的转变:祖父让大家明白自己不是怕老婆,而是出于感恩;想逃离家庭的儿子对妻子承诺,愿意真实地表达自己,尝试在家里承担更多责任……

  心海榕心理咨询机构咨询师于东辉:

  把戏玩得多造成精神紧张

  人们以为自己还年轻,离死亡还很遥远,所以就有了惰性。一个男子遭遇了车祸,目睹身边的朋友惨死,作为幸存者,他总是想:“假如撞死的是我呢?”于是生活有了紧迫感,这就是这个游戏的意义所在。人们不会因为末日的到来而疯狂,因为没有完成的心愿都是好的事情,末日到了会使这些美好的愿望浮出水面。我建议“最后一天”的游戏一年最多玩一次,可以定在一些特别的日子进行,例如每年的最后一天,但不能经常玩,每次玩的时间也不要超过一个月,以免在焦虑、恐慌中拼命做事造成精神高度紧张。

  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舒幼娥:

  不尊重生命的节奏后果自负

  我不认同这种观点。

  若有老虎在你身后追,你会跑吗?很多人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一个高三女生却不然。离高考只有三个月了,她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因为总是觉得还有时间,所以拖拉着,“反正着急也没用,那种感觉就像老虎在背后追,我也不会跑,因为反正逃不脱,索性放弃。”由此我想到,若把明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可以让一些相信“事在人为”的人行动起来,去完成一些重要的事情,但也可以让另一些成就感、自信心、自我接纳度都很低的人一蹶不振,甚至自我放逐。

  另一个案例更让我心痛。一个初三女生因情绪困扰不愿上学而来咨询。最初的20小时咨询中她进展不错,愿意改变,甚至愿意上学了,但是她父亲希望她恢复得更快些,威胁她说心理治疗只能再做20个小时,结果导致她后来不愿意来咨询了,“反正咨询很快就要结束了,我讲出内心的恐惧也没有用。”之后她的状态急转直下,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跟父母非常敌对,也不愿意上学。

  生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尊重自己的节奏。在“明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的压迫下,我们或许可以化解一些矛盾,突破一些障碍,做出一些成绩,但长远而言这不利于生命本身的发展。或许莫扎特的悲剧能说明点什么:他的父亲以近乎严苛的方式,成功地把一个天才儿童培养成音乐大师,然而莫扎特在35岁就夭折了。

  皓艺女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主任佟梅梅:

  最后一天促进内心改变

  在长程临床心理咨询中,来访者都要被问:“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你会做什么?”他们回答时经历了震惊、质疑、悲哀、愤怒、无奈、接受、行动的过程,变化令人不可思议:对父母有了更多的问候,对爱人有了更多的沟通和感恩,对孩子的不满和脾气在减少,对他人的理解在增多,对自己的身体更关心……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感受到愉悦和幸福。[/size]
1楼
不是每个人都承担得起这种生活态度,就像不是每个人都能吃蚕豆…… 而且,长远的计划和短期的计划毕竟是有差别的,如果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会做什么?我会陪在亲人身边,什么也不做?……我能天天都这样做吗?或许你会说:没人叫你天天这样做,你可以把“陪在亲人身边”变成“更关注亲人”。对了,问题就在这里,“更关注亲人”不是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天才做的事情,而是经常要做的事情……既然这样,那我又何必把这一天看成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所以,感觉这种态度只适合那种没有明白每天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人…… 还有,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完成所有计划过的事情吗? 不是。 如果我计划三天后拜访我的母亲,但这一天结束的时候,我的生命也结束了,那么,我并没有遗憾…… 因为,这就是生命……

*滋神沐灵苑* Page created in 0.2188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