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生命的故事 >> 才子才女及其成果 >> [专题]心理专栏 >> 正文
心理学大师生死之书:《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转)     
心理学大师生死之书:《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转)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点击查看 | 点击数:1186 | 更新时间:2007-01-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心理学大师的生死之书

-- 《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审校后记

许金声

心理学家是研究人的心理的,心理学家,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自己的心理和生活又如何呢?对于这个问题,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感到好奇。
关于这个问题,肯·威尔伯为我们贡献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精彩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生命和灵性故事,从中可以看到他与自己的妻子崔雅刻骨铭心的经历。但这并不是这本书给予我们的全部,作者还引导我们了解了长青哲学以及后人本心理学。正如肯·威尔伯说:"这本书说的两件事情:第一,那则故事。第二,书中介绍了世界上伟大的智慧传统,或称长青哲学(perennial philosophy)。因为在最后的总结中,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肯·威尔伯所说的"故事",就是指他和崔雅从相识到分别的全过程。所谓长青哲学,则是崔雅和肯·威尔伯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肯·威尔伯说:那故事和长青哲学"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在崔雅和肯·威尔伯在一起的五年之中,他们与癌症的搏斗和自身生命的修炼、思想的探索是交织在一起的。
通过肯·威尔伯讲述的故事,我们感受到长青哲学以及后人本心理学不是学术,不是书籍,不是学问,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长青哲学的深度,也就是那故事的深度。
承蒙一位台湾朋友推荐,我在2002年就读到了这本书的台湾译本,当时就非常喜欢和感动。感动之余,曾经向一些朋友介绍这本书。他们大多都会问:"崔雅的癌症最后痊愈了吗?"我说:"崔雅最后还是去世了。"
于是,他们之中,有的感到很失望:"也没有什么奇迹发生呀。"他们大概是认为,既然是写癌症患者,就应该发生最后战胜癌症的奇迹……
什么是奇迹?奇迹一定要与众不同吗?奇迹一定要体现在结果上吗?
是的,奇迹一定要与众不同,但这个"与众不同"关键是要显示创造性。是的,奇迹常常要体现在结果上,但与众不同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结果?
崔雅和肯·威尔伯是那么乐观、顽强地与病魔斗争,最后又是那么安详地臣服于命运,毫无恐惧地面对死亡,接纳死亡。可贵的是,该书对这一过程详细而又深入。
超越死亡,谈何容易?但这本书却不能不使你信服:死亡是可以超越的。在本书的尾声,当崔雅平静地离去后,肯·威尔伯的情况是这样的:
"那天晚上我一直待在崔雅的房间,入睡后我做了一个梦,其实不大像是梦,更像是单纯的意象:水一滴一滴落到海里,立即与海水融合。起初我以为这个意象显示崔雅已经解脱,她就是融入大海的小水滴。后来我才明白它更深的含义:我是水滴,而崔雅是那片大海。她谈不上什么解脱,因为她早已经解脱了。真正得救的人是我,我因服侍她而得救了。"
崔雅有什么品质使自己能够解脱呢?
原因很多,但读完此书,我有两个突出的印象:
一个是崔雅的彻底的开放性。崔雅说:"打开我的心,一直是我最大的挑战,我应该放下自我保护的欲望,让我的心有勇气去体验痛苦,如此一来,喜乐才有可能进入。"关于崔雅的开放性,在肯·威尔伯本书的第二版前言里谈到崔雅的日记时,有一段话意味深长:"崔雅去世后,我想不读这些日记就毁掉它们,因为这些日记是崔雅非常私人的东西。她从来没有把日记给任何人看过,甚至没有给我看过。不是因为崔雅不想别人知道她'真正的'感受,因此需要把它们藏在自己的日记中。正相反,崔雅最了不起的一点--事实上,应该说她最令人惊讶的一点--就是她在公众面前表现出的自我跟私下里实际的自我几乎没有区别。崔雅没有把任何'秘密'的想法隐藏起来,那些她不敢或者羞于与世人分享的想法。如果你问崔雅,她会实在地告诉她的真实想法--关于你或者其他任何人的想法--以一种非常开放的、直接的、简单的方法,但人们通常不会因此而不高兴。这是她诚实的基础:人们从一开始就信任她,好像他们知道崔雅不会对他们撒谎。并且就我所知,她确实从来没有说过谎话。"
另一个是崔雅超人的接纳的力量。关于接纳的意义,肯·威尔伯曾经引用他非常推崇的拉马纳尊者话:"你们时常为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而感谢上帝,却不会为了降临在自己身上的坏事而感谢,这正是你们所犯的错误。"关于自己的接纳,崔雅说:"我愈是能够接受生命的本然,包括所有的哀伤、痛苦、磨难与悲剧,就愈是能够得到内心的安宁。"
人得了癌症后,整个生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崔雅面对了疼痛、乳房切除手术、放射治疗、化疗等等严重的考验。最重要的是,这是在他们刚刚新婚一个月后发生的。正如肯·威尔伯所形容,他们"生生世世我们都在寻觅对方",而终于走到一起时,却马上就要面对癌症和生死的挑战。
作为当今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也同样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他一点不回避谈自己的隐私。例如,一般来说,如果妻子得了乳腺癌,切除了乳房,丈夫的反应会怎样呢?据说,差不多一半的先生会在妻子切除乳房后离开。那么,崔雅在切除了一只乳房之后,肯·威尔伯的真实感觉又怎样呢?这大概是不少看这本书的读者想问的实际问题。肯·威尔伯一点都不回避,他坦率地写道:"我认为崔雅对我的吸引力大概下降了百分之十;单单从触感来说,两个当然比一个好。但其他百分之九十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所以对我而言没有那么重要。崔雅知道我是诚实的,所以她很容易地接受了自己的形象。那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仍然是我见过最美、最有吸引力的女人。"如果他说仍然是百分之百,那他就是神本身了。而人是不可能成为神的,肯·威尔伯只不过是一位灵性得到了开发的人而已。"崔雅知道我是诚实的,所以她很容易地接受了自己的形象。"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两人良性互动的情况。
这本书还频繁地提到"后人本心理学"。后人本心理学是什么?它离我们有多遥远?后人本心理学的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正是所谓"长青哲学(Perennial philosophy)"。
那么,什么是长青哲学呢?
根据阿尔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概括,"长青哲学"是指二十五个世纪来,"时而以这种形式,时而以那种形式,源远流长,无休无止"的一种普遍的世界哲学。他认为"长青哲学"有这样一些核心思想:

一、物质和个体化意识的现象世界,即事物的世界(the world of thing)、动物、人甚至诸神(gods)的世界,都是"神域"(Divine Ground)的显现。在神域里所有部分的实在都有其存在状态,离开神域,它们是不存在的。
二、人类不仅能够通过推理来认识神域,而且能够超越推理,由直觉来认识其存在。这种当下的理解让知者和被知者融和在一起。
三、人都具有双重的天性,一个是现象的小我(phenomenal ego),一个是永恒的大我(eternal Self)。后者是内在的人,是灵性,是灵魂中神性的火花。如果一个人真正渴求的话,他就可以使自己与大我融合在一起,从而与神域联系起来,就像自然与灵性相联系一样。
四、人在地球上的生命只有一个终极目的,让自己与永恒的大我联系在一起,得到对神域的一体知识。
(罗杰·沃尔士、弗朗西斯·沃恩合编《超越私我之路》,美国,1993年英文版,第213页)

在这里,比较关键的一个概念是"神域",它不能够按照世俗的观念机械地来理解。它不是指有形的东西存在的地方,它指的是我们人类所不能够了解的决定宇宙运行的力量,其含义相当于"客观规律"或者肯·威尔伯的"大精神"的概念。
长青哲学认为人有"双重的天性",既是"小我",又是"大我",而"小我"能够和"与永恒的大我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崔雅最后所达到的也正是这样的境界 让自己的小我 "与永恒的大我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其实并不陌生,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合一"。
由于在介绍后人本心理学和长青哲学这样的思想时,本书不是抽象地介绍,而是结合了作者自己的实际生活,那些看起来似乎高深莫测的问题就显得触手可及了。

在审校本书时,补译了一些台湾版没有的段落和文字。我还对于一些重要名词的译法作了改动。在这里,做一些必要的说明。
1、胡因梦和刘青彦把"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译为"超个人心理学"。这是直译的译法。在当前大陆中文的语境中,这一译法容易引起这样一种误解,觉得它是研究什么虚玄的、不切实际的东西。人们也许会感到困惑,在个人之外还谈什么心理呢?
我把认为,把"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译为"后人本心理学"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从字面上也可以讲得通。"Trans"有"超越"、"贯穿"等意思,也可以引申出"后"的意思。"personal"的意思就是"个人"、"人"。关键在于,这种译法更加接近"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存在的实际。后人本心理学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从起源上讲,它是人本心理学继续发展的结果。人本心理学被称为弗洛伊德心理学和行为主义之外的"第三思潮"。后人本心理学则被称为心理学的"第四思潮"。后人本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拓宽、丰富和深化了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人类维持生态平衡,潜能的深度开发,走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前沿的看法。
最早使用"Transpersonal"这个词的人是马斯洛。他既是人本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又是后人本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68年,马斯洛在他的著作《存在心理学探索》第二版前言中写道:"我认为人本主义的、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是过渡性的,为'更高的'第四种心理学,即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或Transhumanistic Psychology做准备,这种心理学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它超越了人性、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等概念。"
其实,马斯洛在产生了关于第四心理学的思想后,曾经考虑使用"Transhumanistic Psychology "(直译:超人本的心理学)这一术语,后来才确定用"Transpersonal"。
把"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译为"后人本心理学",其好处是传达出了"Transpersonal Psychology"与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之间的密切关系,即第三心理学和第四心理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后人本心理学"
2、关于"Spirit"("S"为大写)这个词,胡因梦和刘青彦在不同的地方有"神性"、"心灵"、"神"等译法。我把"Spirit"翻译为"大精神"主要是考虑到下面的背景。我在2000年开始翻译肯·威尔伯的《万物简史》,发现"Spirit"这个词是他的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不同的文化中的"上帝"、"佛性"、"基督"、"理"、"道"、"天"、"太极" 梵(Brahman)、法身(Dharmakaya)、凯瑟(Kether)、道(Tao)、阿拉(Allah)、湿婆(shiva)、阿顿(Aton)等。肯·威尔伯用"Spirit"(第一个字母是大写)这个词来概括所有这些说法,而不偏爱其中一种文化,或者用其中任何一个词语,这也体现了他研究后人本心理学以及整合学的立场。
3、在本书中,"mysticism" 、"mystic"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胡因梦和刘青彦按照一般的译法把"mysticism"译为"神秘主义",把"mystic"译为"重神秘体验者"。我把"mysticism"改译为"神秘体验论",把"mystic"改译为"重神秘体验者"。这是受了北京大学张祥龙先生的启发。
北京大学张祥龙先生认为:"将'mysticism'译为'神秘主义',沿袭已久。它的不妥之处在于,几乎所有的'mystic'或主张'mysticism'的人都强烈反对让任何'主义'(观念化的理论、作风和体制)来主宰和说明自己的精神追求。他们所寻求的是超出任何现成观念的原发体验;在基督教(主要是宗教改革前的基督教和改革后的天主教)可说是与神或大精神(Godhead)相通的体验,在非基督教的,特别是东方文化传统中,则是对本源实在(梵-我,道,佛性)的体验。这样,称之为'主义'就有悖其义。此外,在当今汉语界中,"神秘体验论"似乎带有浓重的反理性色调,在许多语境中已不是个中性的,而是否定性的词。将'mysticism'译为'神秘体验论'就避免了这一层不必要的成见。(张祥龙:《感受大海的潮汐》,《西方神秘体验论哲学经典》总序)
那么,什么是"神秘体验论"呢?张祥龙先生也有一个很好的解释:"所谓'神秘体验',是指这样一种经验,人在其中感到自己与一个更高、更深或更神异的力量相接触,甚至合而为一,体验到巨大的幸福、解脱、连贯和至真。至于这个更高深的力量是什么,则依体验者所处的文化、有过的经历而得到不同的指称和解释,比如'梵'、'佛性'、'基督'、'上帝'、'酒神'、'缪斯'、'自然'、'道'、'天'、'元气'、'太极'等等。这种不寻常的体验往往给体验者以极大的激发、启示、信心和灵感,由此而创造出精神上的新东西,成为艺术的、宗教的、哲学的、社会的,乃至科学的新起点。"(张祥龙:《感受大海的潮汐》,《西方神秘体验论哲学经典》总序)
还在更早的时候,我在阅读马斯洛著作时发现,他所使用的"mysticism"是指一种重视神秘体验的倾向,它区别于那些保守的、因循守旧的、讲究实用的倾向。
我还发现,肯·威尔伯和马斯洛所谈论的"mysticism"的意义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含义,与张祥龙先生所解释的大同小异。
马斯洛更多地使用"高峰体验"这一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术语。他把神秘体验也看成是一种"高峰体验"。他还提出"约拿情结"、"超越性病态"等概念来论述这方面的问题。他生动地用"在一个不到一米五高的房间里量身高,所有人都不超过一米五"这样的警句来表达开放心态的重要性。我认为,神秘体验论的本质特性就是开放性。
其实,关于"mysticism",似乎更接近"重视神秘体验的倾向"的含义。但如果这样译,就显得太长了,姑且还是译为"神秘体验论"罢。不过,我还是把 "mystic" 稍微罗嗦地改译为"重视神秘体验者"。

4、与"mysticism"相应,我把"esotericism"翻译为"深奥体验论",把"esoteric religions"翻译为"深奥宗教"。原译者把"esoteric religions"翻译为"秘密宗教",把"esotericism"翻译为"秘密主义"。正如肯·威尔伯所说:"神秘体验论或者深奥体验论并不意味着它是秘而不宣的,而是直接的体验和觉察。深奥宗教要求不迷信或者盲从任何教条,相反,它要求以自己的知觉做实验。如同所有杰出的科学,它是以直接的经验做基础,绝不是迷信或者希望。此外,它必须被公开检验或者被一群亲自做过实验的人认可,这项实验就是静修。"所以,"esoteric"的主要含义是与世俗相对,而不是与公开相对,强调需要通过艰难过程的静修,强调的是深奥,而不是保密。另外,如果把"esoteric religions"翻译为"秘密宗教",容易与"Tantra"(密宗)混淆。

我喜欢肯·威尔伯的书有特殊的原因,我也曾经大病一场,时间长达五年之久,动真格地面对过死亡,感受过面对死亡恐惧以及死亡对人的启迪。恐惧死亡会降低生命的活力,接纳死亡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写这篇的过程中,我随便打开我的音乐,这是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当充满激情的旋律充盈在我的心里的时候,我想活着有多好啊!我现在正在欣赏音乐,当然崔雅已经不能够享受这一切了。--但其实也可以这样说:崔雅,以及所有美好的灵魂,正是所有这些美好的音乐,以及所有美好的一切的本身。
活着,就要珍惜生命,好好地活,有勇气开放、接纳、成长。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该走的时候就坦然地走。
2005年8月26日

出处 http://goutong.bokee.com/5036523.html

上一篇文章:肯.威尔伯才华及其‘后人本心理学’
下一篇文章:克里希那穆提的传奇和观点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肯.威尔伯才华及其‘后人本…[1191]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