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生命的故事 >> 动植物故事 >> [专题]珍惜宇宙罕有生态 >> 正文
海洋动物的谋生术       
海洋动物的谋生术
[ 作者:星 海 | 转贴自:海洋世界 | 点击数:1864 | 更新时间:2003-08-22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海洋动物的谋生术

  说到智慧,人们总以为它是自己的专利,然而,近年来的科学考察和研究表明,除了人类,其它动物也有自己的智慧,尽管这种智慧与人类智慧不可同日而语。动物是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练就自己独特的生存技巧和智慧的。这些智慧与技巧往往非常高超和精巧绝伦,有时让“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自叹不如。一大批光彩夺目的动物明星正在不断地粉墨登场,纷纷把各自的独门绝技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中,海洋是生物的最大竞技场,数不清的生物在这里栖息、生存和竞争,并在各自的生存领域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神奇的生存技能


  在市场上我们会发现一些奇特的海洋鱼类,它的身体扁平,两只眼长的位置与众不同,是同在头部的一侧,人们称它为比目鱼。其实,比目鱼在小的时候并非这个模样,小时它的身体和一般鱼一样是两侧对称,两只眼也是分别长在头的两侧的。但是随着幼鱼的发育成长,到了成年,它的生活习性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水面转为海底,营底栖生活,经常侧卧于海底。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在这种侧卧状态下,侧在下面的那只眼睛,竟失去了原来应有的作用了。说也奇怪,这些鱼的身体也随着发育长大竟逐步发生变化,整个身体变成侧扁形,左右也不对称了。更为奇妙的是,侧卧的那边的眼睛,慢慢移动位置,最后两侧眼睛竟长到一侧了。因为侧卧于海底来营生,无论是摄食还是逃避敌人,把向着海底的那一侧已失去作用的眼睛,转到另一侧,是会有利得多。你看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何等神奇!

  大海里每当发生风暴时,总是呈现一种惊心动魄的情景:狂风怒吼,浪涛奔涌,咆哮的大海似乎要吞没一切……但是有一种生物,却在风暴来临之前悄悄地躲藏起来了,它们离开海岸,游向深海,以免被巨很击碎。这个生物就是水母。水母是如何感知风暴的来临的呢?随暴风雨产生的一种波叫做次声波,它是人的耳朵听不见的声音,是由空气和波浪磨擦产生的(频率为每秒8~13次)。这种波有一个特点,就是能比狂风和波浪更快的速度传播,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告诉所有能听到次声波的海洋生物——风暴就要来了。水母有一种能听到次声波的特殊“耳垛”,这就是它的触手空腔中的一个带柄小球。水母的触手是一个很好的谐振器,次声波进入触手空腔时就发生共振,小球内的听石就刺激球壁里的神经感应器,于是水母就听到了正在来临的风暴的隆隆声。

  海滩上生活着一种蟹,这种蟹的雄性长有一只巨大的螫,看上去就像一位正在拉小提琴的琴师,因此人们就叫它为琴师蟹。琴师蟹的生活周期是与潮汐的涨落相对应的,但涨潮落潮的时间每天要推迟几分钟,如果琴师蟹的生物钟24小时走一圈的话,它的生活节律就不能与潮汐的涨落相呼应。琴师蟹自有自己的对策,它昼伏夜出,白天隐藏在暗处,体色变深,夜晚便出来觅食,体色变浅,而它的体色变深的时刻每天都推迟50分钟,正好与潮汐涨落推迟的时间相吻合。这种自动校正生物钟的技巧,真令人惊异!

  在南极洲的近岸浅水区,生活着身披花花绿绿的保护色的南极杜父鱼。每年6月是杜父鱼的繁殖期,杜父鱼精心选定一块扁平的石子作自己的“产床”,把卵产在上面,卵的孵化期长达14~18星期,在此期间,雌鱼一直守在产床旁,寸步不离,只有觅食时才稍许离开一会儿。有趣的是,雌鱼暂时离开产床时,总是有一条雄鱼主动来保卫卵子。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现象呢?科学家为此作了一个实验:他们把雌鱼从产床上提走,马上一条雄鱼游过来取而代之;科学家又提走了这条雄鱼,第二条雄鱼又来接替;接着提走了第二条,第三条……总是有雄鱼来接替。实验证明,杜父鱼是有强烈的群体护卵的“意识”,这是它们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繁衍并保护后代的一种行为。

  海象体色的奇妙变化曾让生物学家们迷惑不解:它们在陆地上的颜色呈棕红色,几千头海象卧在一起时,好似地上铺了一层棕红色的地毯一样,然而,如果在水下,海象的颜色却是灰白色。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科学家经过研究,解开了这个谜。海象的体表是一层约有6厘米厚的皮肤,当海象在冰冷的白令海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动脉血管加紧收缩,限制血液流动,同时皮肤的血液循环也迅速下降,于是身体的颜色变成了灰白色。而当海象到了陆地时,它的血管开始膨胀,因而呈现出棕红的体色。这种生理变化对海象的生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海象经常生活在冰冷的海水里,假使海象在海水里时血管不收缩,那么它的血液循环将十分迅速,会使体内的宝贵热能很快流失到海水中而消耗殆尽,海象也会精疲力竭而死。


叹为观止的捕猎武器


  任何人都知道,胃是用来消化食物的,可是有些动物却能把胃搬到体外,充当猎食的武器,这不能不说是捕猎奇观了。海星就是这样一种动物。海星身体呈五角星,外形看起来温顺美丽,然而它却是一个肉食性的棘皮动物,能把胃从口腔翻到体外,用来捕捉和消化食物。平时海星一动不动地伏在海底,或在海底匍匐前进,但是一旦遇上了牡颇等双贝壳的软体动物,它便杀气腾腾地一跃而起,美餐一顿了。海星具有好几种捕食方式,每一种方式都离不开它那奇特的胃。它或者与腕配合行动,先用腕抓住猎物,然后自己出击——或挤入壳肉,分泌消化液消化,或包住整个贝壳,使猎物窒息而死;或者自己单独出击,悄悄地靠近猎物,把胃翻出体外,耐心等待,只要猎物打开贝壳,它便马上把自己的胃挤进去,猎物只好束手就擒。

  捕猎食物,当然要有好的牙齿。动物的牙齿千奇百怪,但大多数动物的牙齿都是固定在嘴里。然而鲨鱼的牙齿有些与众不同,它的牙齿会慢慢地“爬”,不仅可以往边上“爬”下去,而且还可以从后边“爬”到前面来。鲨鱼的上、下颌内侧表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牙齿,它们整整齐齐地横行排列,齿尖向后,猎物一旦被咬住就很难溜掉。由于前排的牙在猎食过程中首当其冲,负担最重,磨损也最快。奇妙的是它们总是缓慢地向西两边移动,磨损了的牙齿渐渐从边上“爬”出来倒下去,而后排上的牙齿赶紧顶了上来。这样,好牙不断地“前仆后继”上前接班,于是鲨鱼总能保持锋利的牙齿。

  海龟和有些食肉鱼类的牙齿是长在食道里的。严格他说它们还算不上真正的牙,往往是一些较大的刺,用来防止猎物逃循。这些刺清一色地朝向胃部,因而猎物一旦进入食道,只能向胃的方向移动,而不能从胃里返回去。更奇特的是有些动物的牙齿竟然长在胃里,螃蟹的胃就是这样。在解剖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螃蟹的胃是分成两部分的:前面那个像个大口袋,后面那个像个大汤勺,前者叫“贲门胃”,后者叫“幽门”。贲门胃上有几块骨板,上面有角质化的牙齿。螃蟹吞咽食物时用不着细嚼慢咽,它可以把食物一古脑往胃里装,先由贲门胃里的胃牙磨碎,再送到幽门胃消化,分工可谓精巧有序。

  电击也是动物猎食的武器。北大西洋的巨鳐是动物世界中的“电击巨人”,它放出的电足能点亮30个100瓦的大灯泡。世界上已知的能放电的鱼有500多种,但像巨鳐那样能放出如此大功率电的却很少。电鳐的发电器官像两个扁平的肾脏,排列在身体两侧,里面是由六角柱体细胞组成的蜂窝状结构,这六角体就是电板。电鳐的两个电器官中,共有200万块电板。虽然单个电板的电压很微弱,但是很多电板一起发电,电压就很可观了。有趣的是,世界上最早、最简单的电池——伏打电池,就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模仿电鳐的发电器官设计出来的。

  长期以来,人们总以为自己是唯一会使用工具的智慧动物,然而,事实说明其它动物也会使用工具。海獭非常喜欢吃硬壳动物,如海胆、贻贝、蛤子等。这些动物都有很坚硬的外壳,海獭的牙齿根本无法咬碎它们。那么海獭是怎样破壳吃肉的呢?聪明的海獭想到了更坚硬的石块。它们在海底抓到海胆或其它软体动物以后,先把猎物挟藏在两个前肢下面的皮囊中,游到水面后仰躺,把随身携带的约有拳头大的方形石块放在胸部上作砧板,然后用前肢抓住猎物使劲往石头上撞击,击几下以后看一下猎物的外壳是否破碎,若未破碎,则继续用力撞击,直到壳裂肉露为止。有人统计,一头海獭在一个半小时之内可以从海底捕获54只贻贝,在石头上撞击2237次。饱食以后,海獭把石头和吃剩的食物藏在皮囊中,即使海浪冲击也不会失落,以备再用。


巧妙绝伦的避敌手段


  你听说过叶形鱼骗游客的事吗?巴西热带雨林里游客们正专注地看着河面上漂着的一片片红色的树叶。他们觉得那叶子实在太美了,于是把手伸进水里,想捞儿片树叶瞧瞧,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树叶”竟然逆向漂动,一会儿没入水中。原来,这不是什么漂亮的树叶,而是叶形鱼在水面上闭目养神呢!它把自己装扮成树叶,竟骗过了游客的眼睛。

  生物学上把这种适应环境、保护自己的特殊本领称为“拟态”。许多鱼类具有这种本事,海洋中的鹿角鱼就是一个拟态高手。鹿角鱼头顶上长着一个角,草绿色的身上也长着梅花鹿似的花斑,身子很像纺锤,小嘴则像个圆圆的瓶口。鹿角鱼常和海藻生活在一起,休息时总是把小嘴贴着海底,扇子般的尾巴侧竖着不断摆动,活像蠕动的海藻,敌害往往分辨不清。

  海洋生物还有很多避敌招术。大海里一只乌贼被一群凶恶的狗鱼团团围住。只见乌贼拼命突围,时而喷出浓黑的墨汁,时而用触手抽打抵抗,然而似乎一切都无济干事,乌贼的处境非常不妙。狗鱼们发起了总攻,像饿狼似地一拥而上。不料乌贼突然消失了,狗鱼们失去了目标,上上下下搜索了近半个小时,却连乌贼的影子也没找到。那么乌贼是用了什么法术逃过一劫的呢?原来,乌贼施展了一套神奇的变色本领,把黑色的身体转眼间变成了赤红,然后悄然躲到海底去了。乌贼表皮上有黑、红、褐等色素细胞;其周围有放射状的肌纤维丝,可以使色素细胞伸缩自如。这样乌贼可根据需要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的体色,一会儿褐色,一会红色,一会儿黑色,使敌害一时找不着北。

  石斑鱼更是变色的伎校者。它能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体色:从白色变成黑色,从黄色变成绯红色、又从红色变成淡绿或浓褐色,同时身上的斑点和纹线的色彩,也会随需要改变深浅。

  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小鱼往往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很容易成为大鱼的口中餐。那么它们又是如何有效地避敌的呢?合群是小鱼抵御大鱼进攻的最好方法。因为,当大鱼气势汹汹地冲过来时,它们可以四散逃命,使敌害顾此失彼,不知先捕食哪一条为好,小鱼趁此机会赶快逃跑。另外大群的小鱼,往往可以“遮天蔽日”,在光线昏暗的海水中,使大鱼分辨不清具体的一条小鱼。

  恐吓战术也是海洋动物避敌的一个手段。刺魨浑身上下长着坚硬的棘刺,活像陆地上的小刺猬。不过,平时这些棘刺是平贴在身上,滑溜溜的,不容易被察觉。一旦大敌当前,刺魨会张开嘴巴,把海水和空气大口大口地吞下肚,使身体变得圆鼓鼓的,身上的棘刺随着膨胀的皮肤立刻竖立起来,就像一只带刺的大皮球。它便肚皮朝天,漂浮在水面上,还不时地发出“咕咕”声那些凶猛的海洋动物,如双髻鲨等即使馋涎欲滴,也无计可施,只好悻悻而去。警报解除之后,刺魨便把吞下去的水和空气吐出来,恢复原来的模样。

  海獭的睡觉十分有趣。夜幕降临,有的海獭也爬上岸来,在岩石上睡觉,但大多数时间海獭却寝于海面。它们寻找海藻丛生的地方,先是连连打滚,将海藻缠绕在身上,或者用肢抓住海藻,然后枕浪而睡,这样可避免在沉睡中被大浪冲走或沉入海底的危险。海獭的这种睡觉方式可以有效地抵御来之岸上的敌害威胁。海獭睡觉时,如果受到敌害的来犯或者受到惊忧,大多数成员立即潜水逃跑,但常有少数成员留下来,以探明引起骚动的原因。一旦发现确有危险时,就用尾巴“僻啪僻啪”地猛击水面,以此作为报警信号,通知其它成员赶快潜逃。另外海獭具有特别灵敏的嗅觉,能够嗅到8千米以外人吸咽的味道。要是有人在海滨上走过之后,如果不经几次潮水把人留下的气味刷掉,它们就不会上岸。这种灵敏的嗅觉有利于它们及早发现敌害。

---摘自《海洋世界》1999年第12期 作者:星 海

上一篇文章:二十一世纪全球动物代表大会
下一篇文章:~~会跳舞的草~~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698]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682]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16]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669]
· NASA SOS[682]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28]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27]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31]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372]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38]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